主题:【半原创】评戏说水浒 一.武松喝的什么酒 -- 萨苏
山东种酿酒葡萄的地方不多(俺只是看报纸知道中国现在的酿酒用葡萄产地的,不太了解具体技术要求,不过从地图上看温度不是唯一原因,中亚和欧洲都适于种植,但两地气候肯定不一样,可能纬度也是一个指标),葡萄品种也很重要,现在中国种的葡萄都是引进欧洲的。古时候没有。那点地的产量大概也只能每人限量三碗
闹不好还是丹凤葡萄酒呢 -- 或者是雷司令???
票兄的推理让人大开眼界,谢谢。
多起哄,多冒泡啊!
也不是只有专用的酿酒葡萄才能酿造葡萄酒,产量的问题在没有相关资料的情况下我觉得不能妄下结论。
像葡萄这种不易保存的水果,在不能做成葡萄干的情况下,酿酒是很合理的保存方式。另外葡萄的种植可以利用坡地,不存在和粮食作物抢耕地的问题,而用粮食作物酿酒在灾荒不定的古代是极为奢侈的,成本也居高不下,一个路边小酒店都能卖黄黍做成的老酒,那么到头来无法满足的不是武二郎的酒量,恐怕是武都头的钱袋。
的确葡萄酿酒有许多优点,尤其是中国一贯把粮食看得比命还重要的历史背景下,如果能成规模哪还不影响深远啊。宋朝时私酿百十斤酒就要杀头,这里的酒如果包括葡萄酒显然不合理,因为这项法律是为了节约粮食,如果能用葡萄酒代替粮食酿的酒政府肯定会鼓励的,酒税也不是小数目。但中国为什么到现代才开始葡萄酒产业?难道这个技术也象许多传说中的技术一样失传?
作者就是要塑造武松能喝的光辉形象…… 也就是说他就是一个异类,而且是一个个案,拿它来度量酒的度数是不准确的和缺乏统计性的
要从三碗不过岗来看,店主肯定是很有把握大部分人喝不了3碗,即使到当时大部分人平时只喝10度以下的米酒,酒量比现在人小一些,从三碗来看,这个酒的估计至少和现在的低度白酒差不多。另,蒸馏技术据说元朝开始的,不过也有说是唐代就有了。
以上引文中所说的“烧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单从名字相同还不可定论。有人认为我国民间长期相沿,把蒸酒称为烧锅,烧锅生产的酒即为烧酒。但烧锅之名起源于何时,尚待考证。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论据尚欠充分。
俺就知道有个葡萄美酒夜光杯,清朝长白山野葡萄酒是御用贡酒。
现代的葡萄酒和古代或者自酿的葡萄酒是两码事,实际上把葡萄作成酒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农村小作坊完全可以做到,我就喝过山里种葡萄的人家自酿的葡萄酒,跟现在的葡萄酒完全是两码事,口味微甜,果香浓郁,跟黄酒倒是很像。其实我小时候自己都做过“葡萄酒”,只不过密封绝氧做的不过关,做出来的一半是酒味,一半是醋味。
实际上咱们一直在跑题,葡萄酒的产量跟武二郎喝的是不是葡萄酒没有多大关系吧,那小酒店卖的本来就是自家的私酿,说不定这家今年葡萄没卖出去酿了一批酒正好让武二郎赶上了呢?
就算产量只能每人三碗,那也不小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喝酒,或者喝的起酒的。
政府不鼓励,因为这只是山东路的特产而已,没有推广价值,不征酒税,因为是自家的私酿,无从征起。
至于葡萄酒影响不广,我想可能是因为
1.葡萄酒当时的档次比较低,乡野村酿不登大雅之堂,自然历史不会记载,或许有记载,但也只是凡人琐记,散失于乱世之中。
2.葡萄酒和白酒不同,是有保质期的,而且在古代运输储存酒类的条件不好,自然限制了葡萄酒的销售和传播。
3.葡萄酒的度数偏低,和喜饮高度烈酒的口味不合。
比如梅庄那个庄主弄的三蒸三酿的葡萄酒。里面没准在兑点孔府家。混合后成了最早的鸡尾酒,有劲也就正常了。呵呵
《新宋》里何畏之给石越的见面礼:蒸馏酒
石越之后的水浒英雄不知是个什么样子,
也许武松继续当他的很有前途的警员,柴大官人继承了家族的盐业...
米酒在今天依旧是江南流行的自家酿酒,与西安的稠酒不同,米酒的度数要高得多,酒色基本清亮,略微有点白色浑浊,喝起来微苦,有点醪糟味但完全不甜,同时有种酒精含量高到一定程度的特殊刺激感。
上大学时的一个寒假曾在江阴一个乡镇企业主家里喝过这种自酿的米酒,从酒的刺激度判断,其酒度明显高于十余度的果酒,但低于白兰地等38度的酒,估计应该在二十度出头的样子。
年轻时,我喝酒不醉的记录是6-7两五粮液,60度的。记得当时刚过完年,我跑去做“科技下乡”,受到厂长的热情接待,当晚在他家设宴款待我。米酒是原酿的,直接从坛子里用提壶提出,放在锅里微热一下就直接上桌,用南方吃饭的小碗盛着喝。
当晚,厂长和他的几个亲属轮流劝酒,席间虽不像河南、山东人那么“热情”,但也只得一碗一碗的喝了,也许低估了这种带点醪糟味的液体,加之酒味确实不错,不知不觉已头重脚轻,最后的印象是厂长的娘家哥哥钻到桌子下面去了……再醒来已是第二天下午两点多,这才发觉自己是躺在床上。
南方人的碗比不了山东的大海碗,如此十八碗,武松绝对酒场大仙。
可我对景阳岗最深印象的是,武松对店小二要下酒菜,店小二说只有熟牛肉,武松说的是:好的切二三斤来。
各位看官,二三斤呐!熟牛肉可以这么吃,那个时候中国的繁华富庶可见一斑。我小学语文课本上这二三斤牛肉的字眼,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我那些同学跟我一样,声音骤然提高了许多分贝。
首先宋代吃肉的人不多,其次肉也主要是羊肉和猪肉,最后牛在宋朝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一般不宰杀的。
不过有人说这是为了显示梁山好汉的豪气,不拿世俗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