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化是有时代背景的 -- 晨枫
人都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接受什么、喜欢什么,必然受到自己所处社会背景和亚文化的影响。所以我说,80年代的中国,流行歌曲属于大都市文化。所以如果要谈这个问题,应以大都市受众为主。这丝毫没有歧视城镇文化的意思,只是就事论事。
拿老燕举的王洛宾老人来说,如果研究他却抛开他生活了60年的新疆,就比较可笑了。
感觉那时的人们是真的倾注了很深的感情在里面。
还有,莫名奇妙发现家里有一本1974年出版的《战地新歌》居然发现很多歌过了30多年我还会唱,看来小时候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真是太大了。脱离环境单谈文化,是有些“无根”的感觉。
我很认同晨兄的主题,文化是有时代背景的.在看了说国歌不厚重的话题后又大致看了看煮酒兄的观点想做一点延伸.
记得有段时间因为喜欢一个女孩子,顺便也一起喜欢上了古典音乐.她的钢琴很好,她也告诉我舒伯特的曲子也不算古典音乐.其实不管现在怎么评价古典音乐,在他们诞生的时代那些都是通俗音乐.只是随着时间,那些成为了记忆成就了经典之名.
什么是经典,什么是文化.它们的确有自己的时代.记得第一次所谓纯艺术的盛行还是起源自法国,来自法国知识阶层在拿破仑三世失败后对理想的幻灭并因此开始了自印象派开端的纯艺术探索.但是,就象印象派一样的充满的庸懒与肉欲一样.那种所谓脱离现实的纯艺术从来就没有什么厚重.子曰:八佾舞蹈于庭.随着时间的流逝,厚重的意味完全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国歌诞生自危亡,是一种在弥漫着失败甚至绝望之中的迸发.如果你没有历史的记忆,任何聆听的人都不会懂得国歌中那份沉甸甸的使命感.
也还曾记得,幽雅隽永的帝俄国歌声声慢,依旧挽回不了皇室西沉的斜阳.
这个问题我看了萨苏的解释,他有了别的另一层意思,不单是个纪念性的文章了。那他的写法怕是好的。
只不过流行的范围比较小,集中在王公贵族中间;不像现在,街头巷尾都听。
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经过了时代考验的百年前的流行音乐。那一时期的音乐何其多,能成为古典的可就这么几首。
另外,到莫扎特的时候,音乐以经流行了。莫扎特很多杰出的作品都是当时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音乐。舒伯特的作品当年几乎只在小酒吧里演出过
那个时候有没有音乐会这一说,奏鸣曲、室内乐这些只有贵族沙龙里才有,协奏曲、交响曲说不好,不过好像也是沙龙里的?
舒伯特的情况有点特别。
除了这些现代称作古典音乐的,当时还有民歌之类,今天一般称为民间音乐,不做古典音乐的,像夏日最后的玫瑰、绿袖子、En Vie La Rose什么的。
至少中产阶级左右都可以参加的,像英国那些小说里都是地方贵族举办舞会,基本上当地所有的人都可以参加。
我们今天看到经典的诗歌,无非李杜之类,全是唐宋时期的流行音乐歌词,传唱于青楼瓦舍。
唐宋时期李杜,可没有今天我们眼中的高度,只是流传广大歌词写手,后来的李煜柳永之类,只能是当时名噪一时代娱乐圈红人,万万不能说是宗师。横向比较,最多是李宗盛之类。
唐宋时期的经典,是诗经。而诗经,风雅都是先秦民歌,还是流行音乐,比现在是周杰伦;颂是庙堂音乐,那叫流行主旋律,多半宋祖英,多少还是和娱乐圈扯得上干系。
回过头来,我们现在这些没P事乱涂抹蚂蚁的馅饼的诗人,自以为自己多了不起,恐怕不在文学历史发展方向上。为什么?诗经之所以流传,是因为传唱广,人们接受,利于流传,影响大,所以被记录下来;唐诗宋词之所以流传下来,也是同理。流行一大把,最精华记录下来,沉淀给后人有了历史的厚度,所以经典了。而硬充经典,却当时就不能被当世的人们接受到怪东西,千百年后语言习惯再变化不少之后,会有谁来看呢?
至少现代诗歌,以及现代纯文学,都有这个问题。
之所以舒伯特算不上古典音乐其实还是说他们没有贵族傲慢气息与宗教式的神圣压迫感觉,那种气质在十二黄金率中螺旋的升腾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你说的那种英式的下午茶会所演化出的艺术形式叫洛可可,其本意就是 小巧而精致.而当时那些过于正式的曲子很显然是不适合这样的聚会.所以,自李斯特起开始了一种带有自由创作人意味的艺术创作群体.他们是肖邦是德沃夏克是柴可夫司基.他们的创作来自生活回馈的依旧是生活,可亲是他们的当然部分,就和圆舞曲一样.
李杜的那种诗并非“流行歌曲歌词”而是源于诗经传统,早就被儒家加上了很高的意义。到了律诗更是成了考试科目。
宋词起源倒是类似流行歌曲。
小李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