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战国风流》 之 商鞅(1) -- Bater

共:💬36 🌺6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确是淮阴:)但韩信为韩国贵族无疑,当是韩灭后流落淮阴。
家园 当是韩灭后流落淮阴?

您在哪里找到的?

家园 关于韩信的出身,并不是我信口开河。。。

我曾读过一篇考证,印象深刻,可我刚才找了一下,不知哪儿去了:(

大体是说:一韩信出身没落贵族,这从他戴剑、志向、行事方式等诸多方面看得出来,我认为可信。二是他来自韩国,主要证据是对其姓氏的考证,百家姓溯源里也有韩灭后韩国子民以韩为姓的说法。在当时,韩姓的来源还不多,说韩信来自韩国,我认为也可信。

当然,你也可以斥之胡说八道,如果你有确证证明韩信不是来自韩国的话。我这个系列,只求大义吻合历史,自我发挥的地方很多,并不是严格的考证派。君若不以为然,大可一笑置之 :)

家园 【原创】《战国风流》 之 商鞅(3)

《战国风流》 之 商鞅(3)

却说商君仓皇出逃,直奔函谷关。一日天色已晚,人困马乏。于是找了户人家想歇息一宿再走。谁知这户人家并不识得商君,坚持让商君出示身份证件,并称:“‘商君之法’,留宿无证件的人要与借宿者一起治罪的。你赶快出示证件的干活,否则跟我去见官!”商君匆忙出逃,何曾来得及带证件?一看不妙,假装一拍脑袋:“呀,小人包袱尚在外面马上,证件在包袱里,容小人取来。”出了门,上马落荒而逃。

当夜只好露宿于野,一边冻得牙齿打架,一边喟然叹曰:“唉,想我卫鞅竟作法自毙如斯...”

司马迁评价商鞅之死,认为导致其灭门之祸的原因是他制定的法令过于刻薄寡恩,重酷刑而轻仁义,致使积怨太深。这种看法千百年来一直是主流,在本人看来,这只是描述了一个事实罢了,却并不深刻。

商君制定酷刑也好,拿太子老师试刀也罢,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不得已而为之。其最终目的是要推行他新的行政体制,刺激农业,发展军事,从而达到迅速富国强兵的目的。当初孙武子为明军纪也曾斩杀吴王宠姬,如何孙子就得到褒奖而商君就得到诟病呢?

那么不采用酷刑铁腕,而采用仁义教化,能不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呢?答案是:能!然而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孝公、商君都是心智高明之士,岂不知仁义治国的道理?那他们为什么依然选择了酷刑铁腕呢?这从卫鞅初入秦之后三见孝公的论述中可以找到答案。

一见孝公,卫鞅说之以尧、舜治国的方略,‘孝公时时睡,弗听’;二见孝公,说之‘以禹、汤、文、武’的治国之法,孝公还是‘未中旨’[不合意];三见孝公,说以‘强国之术’(即后来的变法强国之术),大合孝公口味,‘语数日不厌’。

商君懂不懂仁义?尧、舜、禹、汤等先贤那都是仁义治国的典范!然均未被采纳者,孝公一语道破天机:“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要以仁义强国),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我不能等,何况贤明的国君,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地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

看看,要以仁义教化来振兴文明程度低于平均水平的秦国,恐怕需要‘数十百年’的时间,孝公不能等乃是为了自己的政绩,是好大喜功,然而秦国等得起吗?虎视眈眈的其他诸侯会安安静静地坐等秦国慢慢施仁政、善教化么?

秦国等不起!教化非一日之功,以圣人之术让秦国缓慢崛起,固然能够让百姓、官员更乐意接受,商君也不至于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然而如此一来,秦国可能等不到富强的那一天就已然为他国所灭了!

商君早在变法之前,就已然明白他的“强国之术”必给自己招来骂名了,在三见孝公之后,他就叹息说:“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这样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商君在黔太子师、劓公子虔的时候也想到了会因此而招致报复,然而他依然义无反顾。可以这么说:商君以自身及其家族的生命为代价大大缩短了秦国的强国历程,使秦国迅速立于不败之地,为最终吞并天下打下了基础。

即使是那当今的眼光,商君的许多做法也值得推崇。比如政府取信于民,总比出而反而、朝予夕夺强;比如王公贵族犯了法也要受刑,总比明哲保身、官官相护强。商君逃亡途中投宿,那户人家依法而不纳,恰恰说明了商君的成功,何叹之有?如果临时组建的家丁能打败自己多年经养起来的正规部队,那才是他真正的失败!

正是:恩威善恶我自知,称让生死寻常事。

以此向商君及其家族致敬!

家园 用人体制由君主决定

一朝天子一朝臣。

在那个战争时代,魏惠王的昏庸无能,直接结果就是败兵割地。

家园 对,等到把地割光——秦统一全国了 :)
家园 《史记》里有句话可以作为很隐晦的证据

漂母给韩信吃饭时不是说“哀王孙而进食”么?既然能说成王孙,韩信出身贵族甚至王室也未必不可能。而且韩信精通兵法——他的军事经历只是在项羽军中当个侍卫,应该没有统军经验,可是一旦任大将之后,立刻有极好的发挥,排除天纵英明的小概率事件(真的天纵英明也要有个成长过程,成吉思汗年轻时还打败仗),那应该是受过相当良好的军事教育。虽然当时私学存在,但是兵学大家基本还是军中历练或是家学渊源,自学成才的太少见了。

顺便说点个人的胡思乱想,我猜测韩信的师父有可能是秦始皇的国尉尉缭,一个在历史中神秘失踪的人物。

家园 军队国家化对于加强君主专制是很重要的

春秋到战国时期经常出现士大夫凭借自己的领地挑战国君的权威,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国家不可能稳定,秦国在这点上做的比其他六国都要完善,内耗少,所以能够集中力量对外扩张。

家园 士大夫凭借自己的领地挑战国君的权威,比如三家分晋?
家园 不争论这个了,毕竟是没得到公认的结论 ,有人质疑很正常 :)
家园 你说的对

战国七雄有四雄都是前贵族夺走国君权力的,国君无力抗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忠于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些得益者自然要考虑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力,而其他没有被夺权的国家要防止这一现象进行改革的时候也必然要注意。

家园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好像叫“惠王”的都不是好鸟。

家园 这个商鞅没有自知之明,摆不正自己的位置,

没有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高级打工崽而已,脑袋发热,真的替秦国当家作主起来,弄到这个下场,纯粹自作自受。

老百姓都知道:做事不由东,吃力一场空。有那能耐的,先整好自己的一摊子才是正道,才能善始善终。

家园 还真差不多,秦惠王算是好一点的 :)

秦惠王处死商鞅,不过是因为前怨。后来他任用张仪等,秦国总的来说保持了发展的连续性。魏惠王、赵惠王就如你所说,没法提了。

家园 不敢苟同。。。

商鞅这样的“外来户”,对各诸侯国的发展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的。秦国能最终胜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始终坚定不移任用外来人才。如果大家都抱着明哲保身的哲学,这些外来户会始终是可有可无的边角料,地位只会更低。

想想当今的美国,又何尝不是如此 :)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