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曼施坦因的经典战役之 -- 克里米亚战役 (原创) -- zzw78

共:💬41 🌺18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曼的战略头脑很大一部分来自战后他回忆录的自我吹捧。
    • 家园 我的看法

      整个二战时期德军的战术精华在于运动战中火力的集中和集中后火力的运用,还有就是闪击战对当时整个战术思想的带来的冲击。装甲师级的坦克的冲击,空陆的协同作战,是当时德国几乎横扫欧洲的战术动力。同样的,其中的优秀代表曼施坦因之所以被人称道,是因为他在运动战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硬攻萨瓦斯托波尔要塞,对他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也不是最能表现他军事能力的战斗。我记得看过的一本书上就说过,曼施泰因后来自己也对自己用炮弹的消耗来降低士兵伤亡的胜利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这样的作战,即使是取得胜利,也会给本国的军工产业带来致命的压力。但为了保留德国不多的军事力量,又不得不这么做。好像是炮轰萨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头两个月,就用光了德军在整个克里米亚的炮弹储备,如果不是当时的德国后勤部门拼命努力,德军的大炮很快就会没有弹药的。所以说,要看曼施泰因在军事上的天分,就要看他在运动战中的表现。硬攻萨瓦斯托波尔要塞,虽然成功了,但是更多的德国军工产业和后勤的胜利,不能证明曼施泰因什么。德国在二战中能在战略和战术上都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印象的只有曼施泰因,后来由于和希特勒的政见不合,所以才黯然淡出德国军界,德国也再也没有能和盟军对抗的将领了。

      • 家园 塞瓦港战役是曼的代表作,出色之处不在攻坚,而在刻赤半岛
    • 家园 写得好,鼓掌
    • 家园 有哪位朋友知道曼施泰因的主要对手,苏军外高加索军区司令

      (就是后来的克里米亚军区)科兹洛夫的情况和下场,被斯大林枪毙了吗?我只知道德军第42军军长斯波尼克中将,因擅自撤退,被军事法庭枪决。

    • 家园 【人物】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

      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举止失措,胆战心惊,他是那种能够将现代化的机动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专家,同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

      1939年,他担任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长,跟随伦斯德特元帅参加了波兰战役。

      1940年,正是由于他对整个对法攻势作战的计划提出修正,其要点就是集中几乎全部的装甲部队,将主要攻击方向移到敌人最意料不到的方向,就是遍布森林的阿登山地,使德国人在一个战役中就击垮了英法比荷等国的联军。

      1941年,他被任命为第五十六装甲军的军长,在苏德战争开始时,从东普鲁士出发,四天的时间就突进了三四百公里,同年九月被希特勒指派为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征服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和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期间还在亚速海滨的刻赤半岛击退了以斯大林命名的苏军攻势,仅俘虏就接近五十万人,而德军的兵力总共不过六个师而已,他也因功擢任元帅。

      1942年8月,他被抽往北方,参加列宁格勒的围城战,在拉多加湖的反包围战中,他击溃了苏军第二集团军,歼灭了了其中的七个步兵师、六个步兵旅和四个装甲旅。

      这年年底,由于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合围,他受命指挥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进行救援,由于希特勒的坚守命令而功败垂成,而如果按照他所拟定的战略,是很可能在这个战役中利用一个巨大的旋转攻势将整个斯大林格勒周围的苏军(这几乎是苏军的全部家底),一举压迫在黑海岸边予以全歼的。最后这个雄伟的计划因为盲目的牺牲造成兵力太弱,变成了一次战术性(而非战略性)的胜利,这就是军事史上卓越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役”,他以对比极其悬殊的兵力(以师的数目计算是一比八),击打在滚滚前进的苏军侧翼上,一个星期之内,原来向西南进攻的苏军纷纷溃退,漫无秩序地逃过了北顿涅茨河,他于是继续向北进攻苏军的后方,重新抢占了早些时候被苏军收复了的哈尔科夫――这次战役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战争推迟了两年才结束。他也因此获得了“橡树”级的铁十字勋章。

      其后他担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官,继续指挥了半途而废的库尔斯克会战和之后一系列的困难的防御战, 库尔斯克会战期间他很节约地使用手头的几支精锐装甲部队,使7月12日苏军在普罗霍罗夫卡的进攻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1944年3月因在前线指挥失利被解除指挥职务,编入预备军。

      后因希特勒无法忍受他的直言相谏,他被免去军职,虽然为了表彰他的战功,又赐给他“剑”级 的铁十字勋章,但希特勒再也没有起用他。

      曼施泰因一生征战, 不仅亲自指挥了无数次战役,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而且参与了德国许多侵 略计划的制定,显示出卓越军事家的才能。

       

    • 家园 最后解决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多拉重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就是二次大战中的纳粹德国制造的骇人听闻的超级大炮----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多拉炮)列车炮。

        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处心积虑地研究征服世界的策略。为了突破法国人构筑的马其诺防线,他下令研究超重型火炮。陆军兵工署提出,这种重炮的射程应在32千米以上,炮弹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钢板或2。5米厚的钢筋温凝土墙。克虏伯兵工厂在接受任务后,对当时所有的野战火炮、铁道炮、要塞炮进行研究后认为,现有武器无法达到要求,至少要用700毫米口径的巨型火炮才能摧毁马其诺防线。1936年3月,希特勒亲自视察了兵工厂,决定试制800毫米的火炮。

        1942年初,终于制成了这门超重型巨炮,它被用克虏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缀名命名,希特勒本人和军需部长斯佩尔出席的验收仪式,它被700万马可被军方购买,以工程师的妻子的名字命名匿称“多拉”。它的炮管长达32米,火炮在战斗状态的全长达53米,高12米,全重1488吨。这样的庞然大物在装配、运输和射击试验时遇到极大困难。在试验弹道性能时,装弹机还不太完善,只好用一台起重机把4吨重的炮弹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辆轻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里。为了把火炮运送到试验场,特地设计了3辆构造特别的巨型运输列车。沿途的桥梁无法承受这样大的重量,列车只好绕过很长的弯路而行驶。到达阵地后,先用2台巨型起重视吊装底座,然后安装炮架、炮管和装弹机构,全部工作由1名少将指挥1400余人奋战3个星期才完成,高矗的巨炮十分雄伟壮观。为了预防苏军飞机轰炸,阵地四局部署了高炮部队和警戒飞机,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围10千米内日夜巡逻。一旦发现敌机轰炸,立即由化学兵施放烟幕掩护。参加指挥、操作、警卫的总人数达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弹也是骇人听闻,每一枚穿甲弹重7.1顿,一枚高爆弹重4.8顿,推进燃料在1.8吨到2吨。

        巨炮制成后被命名为“多拉”炮,原计划攻击马其诺防线,可是这时法国已经投降。苏德战场迫切需要重型火炮,于是“多拉”炮被运到黑海之滨,袭击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地下工事,8月中旬又被运往斯大林格勒,但是德国在此战中惨败,9月为免被俘“多拉”又匆匆运回,“多拉”列车炮又会同“卡尔”“洛奇”和“迪沃”等巨型臼炮参与对1944年华沙起义的镇压行动,德军在苏联重兵压境,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为镇压波兰人民的反抗,仅不顾弹药吃紧,极其残酷地有组织和分步骤的炮轰和爆破,将华沙全城几乎痍为平地。

      1945年4月,德国工程师为免被缴获,拆除的“多拉”,盟国军队缴获了这门巨炮的部件,在德国希尔雷本靶场发现过一根炮管和几发炮弹。

      全长 : 42.97米

      宽 : 7米

      高 : 11.6米

      重 : 1,350吨

      炮口径 : 800毫米

      炮长: 32.48米

      炮重: 400吨

      射击角度: +53 度

      炮弹重 :

      7.1吨(穿甲弹)

      4.8吨 (高爆弹)

      1.8 - 2.0吨 (推进燃料)

      炮弹射速:

      720米/秒(穿甲弹)

      820米/秒 (高爆弹)

      射程 : 28 - 47 公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贴图】“多拉”需要?M跨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 非常夸张

        这幅模型图可以看到两条铁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多拉”是设计师穆尔老婆的名字, 不知他老婆是不是也这样“伟大”。 当时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中的苏军双联305射程要超过“多拉”, 但因德国占有制空权, 苏军无法对多拉的位置进行有效侦察, 所以这场战役败于“多拉”手下。

        另外二战中相当有名的德国巨炮还有“卡尔”臼炮(号称雷神之锤。。呵呵。。。银英传里田中芳树盗用了这名字放到了“难攻不落的要塞”伊谢尔伦的要塞炮身上)和“利奥波德”列车炮(记得“盟军敢死队”这款游戏里的炸毁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利奥波德大炮那一关吗?)

        “卡尔”臼炮也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攻克战中辅助“多拉”发挥了巨大作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卡尔”臼炮 (摘自二战前线网站)

        “卡尔”由莱因金属公司设计制造。

        1940年5月,样车开始进行各类试验,并冠以参与开发的卡尔?贝克将军的名头,厂方的编号则是“040号设备”。起初装备的是8.44倍口径600毫米臼炮,但是设计时留出了余地因此也可换装11.5倍口径540毫米臼炮以增大射程,540毫米的型号称为“041号设备”。两者都是将臼炮搭载在由11个负重轮的巨大底盘上,重达124吨的车体由戴姆勒-奔驰MB503-V12型580马力引擎驱动,最大时速只有的10公里,亦因发射时震天动地的威力而被称为“雷神之锤”。

        以四号坦克底盘弹药搬运车使用吊车为“卡尔”添加炮弹,这种600毫米炮弹重达2200公斤初速只有220米/秒,但是垂直下落时可贯穿2.5米厚的永久混凝土因此“卡尔”臼炮的仰角可调得非常高每次发射后都要将抬起的火炮恢复水平才能装填,发射速度大约是每5~10分钟一发,以电动马达工作,它自身只能携带两发炮弹:炮膛一发、后部吊车一发.  

        从1940年11月至1941年8月,莱因金属公司一共建造了6门“卡尔”臼炮,并分别起名为:1号炮“亚当”、2号炮“夏娃”、3号炮“多尔”、4号炮“奥丁”、5号炮“洛奇”、6号炮“迪沃”。

        1941年在德国的伦贝格成立了装备4门“卡尔”臼炮的第628重炮营,该营拥有的“亚当”、“夏娃”、“多尔”和“奥丁”和420毫米固定臼炮“伽玛”、800毫米列车炮“古斯塔夫”一起在1942年参加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

        “卡尔”的高爆弹在攻打苏军北部要塞群的战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后1~4号炮被转交给第833重炮营,而“洛奇”和“迪沃”则参与对1944年华沙起义的镇压行动,德军在苏联重兵压境,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为镇压波兰人民的反抗,仅不顾弹药吃紧,有组织和分步骤的炮轰和爆破,将华沙全城几乎痍为平地。在战争末期,每2门“卡尔”炮编成一个连,但是在完全没有制空权的战况下基本没有作用。

          为了运输方便,德军有时将“卡尔”挂上2个特制火车头做铁路行进。

          战后一辆苏军缴获的“卡尔”收藏在库宾卡博物馆。

        全长 : 11.15m

        宽 : 3.16m

        高 : 4.78m

        重量 : 124吨

        发动机 : Dimler-Benz MB507 Desel (580PS)

        最高速度: 10Km/h

        最大射程 : 40Km

        口径 : 600mm

        炮管长 : 5m

        炮重 : 28.4吨

        射击纵向角度 : -0 to +70 度

        射击横向角度 : 左 4 度, 右 4 度

        * 重磅炮弹

        炮弹重量 : 2.2t

        炮弹初速 : 220m/sec

        射程 : 3,260 - 4,320m

        * 轻炮弹

        炮弹重量 : 1,575Kg

        射程: 6,650m

        “利奥波德”列车炮是单轨道列车炮, 口径小于“多拉”不少, 机动能力可强很多。 管长21.54米口径28cm射程达60公里, 由有前后两组6轴各12个铁道轮的平台车承载,调整主炮之射角则由炮身两旁各一组的液压装置及中央一组的液压缓冲器负责,使该炮可作360度旋转,在二战东西战线均有其影子。参与过“安齐奥之役”, 在此役中令盟军吃过不少苦头(“安齐奥”是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土并占领罗马的战役, 丘吉尔, 克拉克等人都对这场战役印象颇深), 但当时盟军的空军, 舰炮火力都相当强大, 拥有“利奥波德”的德军也只能图呼奈何, 虽力战最终还是不支。战后美军将从此役虏获的“利奥波德”用船运回美国,安放在“亚巴丁”博物馆供人参观。

        “利奥波德”列车炮(摘自火枪手网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对列车炮, 巨型臼炮都颇为不屑。 作为闪击战大师, 我相信他更看中机动力和性价比。

        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的伊谢尔伦攻防战中有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的影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