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工分制”的惨痛回忆 -- 嘎嘎

共:💬118 🌺123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专毕业生也有40几块工资!!!!!!

          你怎么还在胡咧咧啊,先给个年代出来:))))别说这是80年代初的工资!我一个堂兄也是师范毕业,那时才30块左右。难道你没看见我还给了你一个参考坐标?我父亲82年工资都才40几,你这个人是咋回事呢?

          • 家园 当然,我有一朋友,就是中专毕业(65年)

            他先教小学,后来教中学,80年代(哪一年记不起了)被定为“一级教师”,现在拿多少就不知道了,反正买下的住房不错就是了,他当过人大代表。

            他拿40几块工资拿了十几年,80年代我们交往时,能在他的谈话中听到这一感叹,所以能记得。第一年是不是就开始40多块,不知道了。而根据我的常识,第一年和不同地区都是变数。学徒工三年满师的话,第三年就是20块了(16块、18会、20块),我讲的都是60年代的事。

            • 家园 我给你讲的正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事:)))

              而且很明显,这里有类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不知你为何如此刁钻刻薄:)))(握个手先)。

              • 家园 讲的该是60代(文革前吧),有证。

                “大锅饭”解体之后划分了“生产大队”,下辖六至九个“生产小队”,每小队约一百户人家,各家自行生火做饭,但统一生产劳动。每天天刚蒙蒙亮,烂炮弹皮敲出的响声清脆地回响在山间,召集着各家的“劳动力”们按头一天散工之前安排好的行动路线匆匆而出。那时我们这些未及上学的小孩子基本上还在睡梦之中。中午劳动力们可有较短时间散工回家吃“午饭”,其实基本上都没有“午饭”吃,而是回家趁机割点草,或者给自家菜园子浇几瓢水又得匆匆上工去了。而每到夜色朦胧之时,那块烂炮弹皮才会被再次敲响。没有老人照顾的小孩,象我和弟弟早就惶惶地在暮色中等待晚归的母亲,一脸的清泪和着稀鼻涕。

                可惜的是,这样的高“强度”劳作方式却依然是“食不裹腹”。尤其是对我家来说,父亲是“吃国家粮”的,我妈一个人挣的“工分”还要养活我和弟弟。

                不是要挑刺。家里有一吃皇粮的就比邻家好,很普遍的,你否认的好快,你是那个时代过来人?你那“十几块钱/月”的说法,不是弄错了,就是“国家教师”弄错了。四川虽然生活费低,(那时例子:两个水铺鸡蛋加点酒酿,才一角钱,重庆、成都都如此),十几块还是不能当工资开出来的。学徒工拿的是“津贴”,民办教师拿的也是“津贴”,虽是换个叫法而已,十几块工资站得住脚吗?

                • 家园 这才象个讨论问题的样子:)))

                  首先,我着实弄不懂你为何认为那个“月工资十几块”之说是假的,你认为我父亲咋说都能每月省个20,30的,而我已经给了你另外一个参考坐标,我父亲82年的工资才能达到你认为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水平。

                  其次,你认为我在否认什么。这个比较荒唐,我什么都没否认,只是提供事实而已。难道60年代末,70年代初川东北的生产队不是我描述的那个模样?如果我另外一篇帖子又把你整糊涂了,我不得不提醒你,你得注意一个时间的进度问题。我们家好起来的时候老邓都要上台了:)))

                  再次,你也提到四川消费较低云云,确实如此,我连5分钱的纯肉包子都吃过,回味无穷。而我父亲在那个时候的工资确确实实就只有十几块。你说中专生毕业就是40多,我也给了一个例子,我一堂兄80年代初也只有30来块工资。

                  再再次,我从网上查到了父亲当年呆的那个学校,还是直接就叫“XXX师范学校”,而你要是注意一下,显然你能发现专科和大学都是直接标明的,这和我印象中“师范”这个词儿是专指中专性质的学校是一致的。暂时懒得去查这个师范系统的历史变更。

                  最后,看来不得不另外弄个帖子谈你和几个伙计的误区,显然“家里有一吃皇粮的就比邻家好,很普遍的”是站不住脚的。我有无数个反例可以提供,而大多数都是教书匠。其实你应该能看出问题来:妇女只算半个劳力,而我妈一个人劳作还得养三个人,所以得付“倒找款”。这,又绕回我父亲工资的问题上来了,我真不知道是否要在哪个档案馆把当时的工资情况查明复印一份你才相信还是咋的?

          • 家园 人家那时候隔几天就一顿肉一顿蛋呢,你没法比
      • 家园 可笑的是那个人还自称他当过老师

        谁在撒谎啊?

    • 家园 花,

        你说的肯定有片面的地方,也许是因为那时还小,有些事不太清楚。

      尤其是对我家来说,父亲是“吃国家粮”的,我妈一个人挣的“工分”还要养活我和弟弟。

        你父亲的“国家粮”不养家?

        在当时,农民家里有一个“吃国家粮”的应该是条件比较好的。

        下面网友说的当时大学毕业生月工资四十多是对的,如果你父亲只拿十几元肯定还有其他原因。

        如果有四十几元,即使你母亲不出工也足够养活一家四口,生活水平要比当时大部分没国家粮的农民好些。当然与现在是不能比。

        记得直到七十年代,南京市里发放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的标准是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八元还是十元。当然这个标准是很低的,只能保证你刚刚吃饱穿暖而已。如果在农村,因为还有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收入,标准还要低些。

        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当时城里吃食堂如果包伙日标准是三毛三,每周还能吃到几次有肉的菜,如果家里自己烧吃大约一半就够了。

        当时南京国社菜场的部分价格(每斤):青菜2分,猪肉0.65-0.95(从不分部位到净肉)海鱼0.4左右,鸡蛋0.75,春天产蛋旺季时0.68。国家粮站大米0.11几-0.14几(后面有厘),白面好象是0.15-0.18之间。

        以上的物价一直维持到七十年代中后期,所以对于低收入水平的家庭来说65年和72、3年消费水平是差不多的,区别在于收入水平较高的人,七十年代前(三年困难除外)较高档的消费品(相对于当时)是相对充足的,只要有钱就能以国家定价买到。而七十年代开始这些较高档的消费品开始相对坚张,没有票证买不到国家价,要维持以前的“高水平”只有到自由市场(当时叫黑市)去买高价。

        南京直到七十年代前除粮、油、布、豆腐外没有其他票证,因为普遍收入低买的少供应也不紧张。约七十年代初后青年人大量分配工作后消费上升,物资供应增长跟不上显得紧张起来,各种票证也就应运而生。

        一个当时人们生活水平上升的例证是南京供应的大米主要分两种:秈米(南京叫中熟米)和粳米(南京叫大米),前者便宜又出饭,后者好吃。七十年代前粮站的秈米限量,粳米随便买。(当然要粮票)七十年代开始直到粮食市场放开后反了过来,粳米限量,秈米随便买。

        下面有网友说家庭月收人112元还只是糊口水平,除非你家人口众多,否则是不可能的。人均22元在当时是中高档的生活水平。

        我们家当时总收入一百五十多元,七口人,比同单位两口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当然要差不少,但比当时的平均水平还是要好得多。买了自行车,我插队时还给我买了一支汽枪,这在一般家庭是想也不敢想的。但我在上中、小学时穿的大多是姐姐穿过的旧衣服。记得很清的是两件事:小学时姐姐的花棉袄加件罩衣就给我穿,不小心就露出里面的花布遭到同学笑话。中学时姐姐的一件呢服染色后给我穿,当时正在上演电影《千万不要忘记》,里面有一位当做反面典型的青工用打猎挣的钱买了件148元的高档服装,于是我的旧呢服就成了148。

        另外对于包产到户的看法:包产到户是解放了生产力而不是提高了生产力。集体化时期最重要的是一个生产单位(对于农村就是生产小队或大队)的领头人,这个人如果比较好这个队生产就不会太差(与当时相比)但如果领头人不好就会搞的很差,这也是当时许多自然条件差不多而农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的原因。包产到户就是解放了这部分领头人不好的生产队的生产力。

        至于农民收入低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人口占比例太大,九个人才能解决十个人的吃饭问题这九个人无论如何收入也不会高。提高农村生产率的同时还要减少靠农业生产收入的人口。因为农产品的总消费是有限的,农业生产率提高,只要总产量高于总消费量价格必然下降。按照中国这么个大国,出口最终只能解决部分人的问题。即使是开放以前农民收入低也主要是人口比例问题,靠人为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是不行的。就象粮食阶格放开后粮价在短时间内大幅上升,随后就是长时间的停滞,到现在粮价相比工业品的总价格水平与开放前并没有什么上升,说明当时国家规定的粮价并不离谱。

        俺写不出陈经那样的文章,只能想到哪写到哪。

      • 花,
        家园 先花,关于当年农村的“副业”问题我想单独列个帖子:)))

        不过我得指出你和几个伙计的误区:家里有一个“吃国家粮”的,并不意味着就能比别的家庭过得好,至于“补贴”,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我家曾经得到过!

    • 家园 "倒找款" 是什么?
      • 家园 如下:

          农村的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除了自留地上产的大部分由生产队分发,这些东西都是要算钱的。

          如果你分到的东西价格超出工分结算所得,这个差价就要出现金支付或者欠账。

          这个差额就就叫倒找款

    • 家园 小老弟,你说得怎么听都不象?

      那时候,中国只有一个国家工资制度,干部分成N个级别,工厂分成8级……地区差别起“矫正”的功能。

      正儿八经师范毕业的国家教师,根本没有十几元/月的工资级别,呵呵小兄弟,草稿没打好,再不怕人笑话,穷得没裤子穿也没用,谎言就是谎言。嘎嘎嘎嘎嘎……

      • 家园 有话好好说嘛

        我妈妈初中毕业后去师训班培训后在小学当老师,每个月好像就是十多元,我今晚打电话去确认一下,然后再向大伙汇报。我觉得嘎嘎兄说的师范不是大学是问题的重点。

      • 家园 解释一下我给你砸一蛋的原因:)))

        如果你有详尽的各地当时的工资标准,尽管拿出来大家讨论,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当然可以质疑,欢迎讨论。但你这种态度是比较卑鄙的,所以给你砸一蛋。顺便告诉你一声,我父亲的一个同事家还要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