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都等着中国买单(十一) -- 陈经

共:💬121 🌺294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说的这个正反馈,我以前分析过

            得到一致认同的是科技研发创新带动的正反馈,研发-生产-销售,越滚越大。但是有一种神化科技的倾向,把搞经济等同于搞科技,凡是科技上不突出的,就不看好。

            我认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正反馈机制才是根本。科技好,是因为它可以带动正反馈,所以要大力提倡。但不能本末倒置,搞科技最终是为了经济效益,要加上其它的配套去挣钱才是正途。不能幻想搞科技就一定能搞成正反馈挣钱,这个是需要相当多条件的。

            另一方面,还有非科技因素的正反馈机制,典型的就是产业聚集,这是偏组织管理因素的。这种正反馈机制的威力以前没有被充分认识,因为中国经济崛起,开始引起很大关注,但还没有得到好的评价,总是认为比搞科技的要次一等,最终竞争力会不行,甚至根本就不承认有优点。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先验地把科技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提到高于组织管理的层次。我认为这是神话,科技与组织管理就哲学层次而言都是低于正反馈机制的。

            • 家园 十分赞同

              陈大跟我的贴了,先自我陶醉一把……

              科技可以是生产力的催化剂,但不是唯一的催化剂。十分赞同陈大对科技作用绝对化的否定。

              美国在19世纪末的快速发展也是靠生产集约化和产业链,而不是科技进步。20世纪初美国才开始在部分领域进入世界科技前列,如飞机、汽车、电力、铁路。

        • 家园 哎神汉,

          最后,做一次神汉,预测一下,不出5年,全世界的汽车生产也会向中国集中了。下一波的反倾销,就该是汽车和零部件了。

          你这算不算挖坑啊?

          • 家园 赫赫,不算不算……

            不过中午的时候我再把这个预测的原因说一下。

            • 家园 汽车五年我觉得不乐观

              去年我参观过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中国车有七八辆,都还没有达到欧洲的尾气指标。像宝马之类的汽车厂也在中国投资,华晨,可是油箱这些关键的东西都是整体从德国进口-自己组装据说漏油。另外欧洲最常用的是小型的柴油发动机,这在北京还是被禁止进入三环的。

              我觉得赶上国际水平,五年不够。

              怎么也要五年半吧 :)

        • 家园 花顶!

          很有道理!

      • 家园 科技,专利,税收,运输,环境保护,每样中国都比国外低很多

        科技:

        尖端科技,贵但根本买不到。但普通工业,用的都是成熟科技,国内科研能搞出来,科研成本是很低的。往往只是国际同类的几分之一,原因之一是国外科技界很浪费,之二是追赶比创新少走弯路,之三是中国科技界成本观念很强(不然没竞争力)。

        更重要的批量问题,科技成本属固定成本,批量越大,成本越低。

        专利:绝大多数中国企业,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交专利费的。

        税收:名义税率高,但中国的税收减免优惠很多,还有地方政府默许的大规模逃税避税。

        运输:较良好的基础设施+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的激烈,以及铁路系统的超高效率,使中国运费也是其他国家的几分之一。

        环境保护:这个说起来是羞愧,本单位的一个工业项目,其项目可行性报告中,列举的最大优势就是环境保护成本低,而世界上该行业目前面对的最大成本就是环境保护成本。

        原材料问题:中国地大物博,大部分原材料还是自己生产的,成本肯定比进口的低一点。至少在这方面,大家都是在一条起步线上。而且原材料在工业中的成本往往只占1/3-1/5。

        再加上所谓的集群优势和规模优势(发展中国家好像没有),以及劳动力价格(其实占成本比例不小,发达国家从工人到秘书到厂长,工资都是中国的十倍以上),在一般工业生产领域,中国制造成本往往只有他国的1/2-2/3,这就足以在完全市场化竞争下击败任何对手。

      • 家园 我替陈大试着答下

        第一条,本末倒置,不是说不管多贵中国都要买,而是中国要买,所以才会贵,需求刺激供给,这是很简单的市场规律;

        第二条,原材料,税收,运输,环境保护的确我们都不会是最低,但是结合成一个整体,中国就是最低,这是陈大所说的低成本体系而非单指我们所有指标都最低,否则你无法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国造全世界攻城掠地,无往不利,而说中国劳动力成本最低也没有依据,劳动力成本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劳动生产率,不在乎你的工资多高,更重要的是你创造的效益有多大,然后你从中获取的部分有多大;基础设施上花钱,但是带动经济有多大呢?例如,建设一条高速公路,要买水泥不是?生产水泥的工人有活干,要买钢材不是?生产钢材的工人有活干,而这些厂家的原材料供应商也有事情干,直接的建筑工有活干,他们这些人的工资不都要消费到各个地方?虽然微薄,但是放大到全中国,这个数字就是一个可观的数字,而这条路要是以后靠收费来回收成本,这也是符合谁收益,谁出钱的原则,并非转嫁到每个人头上。

        第三,内需口子当然巨大,中国人的生活和欧美人的生活质量差距大得很,现在生活越来越便利,为什么?因为各种各样的服务越来越多,先别和老美比,他们太浪费,即便许多欧洲日本国家的人那样生活的话,中国所需要的东西还是一个天文数字,最简单的比方,要是你有钱,你会买辆车,买了车就要养车,那些汽车美容,汽车修理什么的就可以有事情干了,还有卖油的,买了车就想四处逛逛,活动范围大了,那么生活的区域也大了,那么周遍旅游的消费也在增加,许多需求现在没有发生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关键在于能否让百姓取消对未来的忧虑,放心的消费,这点中国正在努力,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几年内该会有所改观的,什么时候中国人象美国人一样大花未来钱的话,中国人潜在的市场是非常非常庞大的。这点与劳动力成本并无直接关联,因为这并非简单的给员工加工资那么简单,再打个比方,过去一个公司养一个员工去负责某项事务,后来这个员工独立出去,开一个公司专门负责类似事务,同时为几家公司提供外包服务,这样,公司成本节约了,而内需也增加了,因为他创造的是新的行业,各个公司的外包需求是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 家园 你这结论稍微夸张

        原材料,科技,专利,税收,运输,环境保护,这些成本,没有一个中国明显比外国低,那么结论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力比较便宜。

        你能否说的再明确一点?最好找点数据支持一下,好不?结论这个东西,不是脑袋一拍就出来的。

      • 家园 哦!擎天也到经济版?

        合理的结论,就是长期而言,国际原材料的价格一定要上升,因为不管多贵,中国都得买。这是结论一。

        很多原材料供应国不是一家独大,所谓的“贵”也是相对以前便宜,而且“贵”来贵卖。中国盘子大,这点涨价因素能消化,但很多其它小的加工国家就抗不住了,所以最后剩下的还是中国产品。

        中国的竞争力,就是所谓的低成本体系,

        单从劳动力来说,中国不是最便宜的,但效率是最高的,你看看非洲,拉美的工人的劳动态度就知道了。而且中国最关键是形成一个大而有效的工业低成本体系。我99年到过东莞的“电话一条街”不到200米的大道上集中近70多家相关的企业,从电话机的接口到外壳说明的印刷,都不用出这条路就能消化掉你手里的订单。

        文中提到生产为内需服务。其实要是内需真有这么多,大家为啥打破了头要出口?

        这两者有关系么?什么事都能往上扯,再得罪问一句:你出过国么?或者说知道几个出国人的想法?

    • 家园 靠铜赚钱没错啊

      电力设施改造需要巨量的铜。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