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粤语唐话】(一)唐仙高中奇遇的联想 -- 唵啊吽

共:💬58 🌺6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句话当然

            就一本圣经,想研究深点,还需要倒回去重修希腊语呢。对于海外的古语言研究方面的情况,我了解的不多,但至少,我也知道莎士比亚年代的英语和现在就相差满多的,而古英语,现在了解的人就更少了。

            谈不上什么一手资料,稍微对方言学,对王力,对赵元任有点兴趣的人都能了解很多这方面的知识。

            我是觉得无论文科理科都应该多学点古代汉语,如果让它一点点萎缩下去,很多美丽的古代文字古典文化,下一代下下一代就永远看不到了,多可惜,虽然我们无福看到的东西已经很多了。

            至于哞兄说的文科是否设置与自身文化相关的语言训练,我觉得这倒真的是被地域限制住了,因为你的文字里所说的主要涉及于方言,但各大学所在方言区差异很大,比如闽方言学研究在厦大可能是个特色,但对本科学生来说,还根本到不了研究的高度,光学会一门方言就够花时间的了。比如粤方言,中大,暨大又花了多大的研究力量在上面呢?还有客家话,倒是研究的人很多,那更多的着重于跟人类学,历史学等等的联系。还有,如何设置呢?难道让全国各大学文科学生都选修粤语,闽南话?而正宗“唐古音”,又以何种方言为首呢???所以,我觉得你所说的“与自身文化相关的语言训练”,极有必要细分啊,呵呵。。。粤方言闽方言在我眼里看来都是很有生命力的语言,它们确实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但我所理解的哞兄所说的“与自身文化相关的语言训练”里的“自身文化”,似乎不应该单以地域来划分了,因为,中国实在是太大了。。。

        • 好文
          家园 说得很好!

          其实非MM与老哞说的不矛盾,老哞的意思是,国家教育当局可以强制性要求致力于国文、文化研究的人学习一门带唐古音的方言,以及繁体字。非MM的意思是,现在国家和民间仍处于创造和积累物质基础的阶段,所以短期内资源和人材配备都会流向商品经济 而顾不上文化承传。

          非MM说的当然是事实 而且可能因为你的专业原因可能你的体会较常人更深刻一些。但我觉得国家在这方面并非无能为力。

          对强制研习唐古音和繁体字的问题,我觉得似乎可以这样来看: 报考国文专业的生源虽然在缩小,但增设了那些专业课程未必会令生源进一步缩小。这是因为,在人人向钱看的今日中国,能决意选择国文专业的,多少都是对中华文化承传有点抱负和理想的,增设那些课程符合他们的人生抱负和理想,所以不太会令他们止步。

          另外如果国家真的打算大力扶助文化承传,完全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比如,可以长期在央视上播公益广告,用古音读唐诗、用古音作为话外音来表现某个辉煌的历史篇章... 美国90年代中曾苦于大众的牛奶消费量日减,一方面担忧奶制品行业的前景另一方面也是担心美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由政府出资,请了好几位体育界演艺界的明星大腕做广告,包括电视广告和平面媒体广告,每位明星上嘴唇都有一道 milk mustache,好像还有一句"Got Milk?"的tag line... 总之广告做得非常非常酷,一时引得小孩子、teenagers都以痛饮牛奶为时尚和潮流。可见,广告的效益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缺乏独立思考意识 人云亦云的普罗大众之中,那绝对可以起到引导潮流的作用。只要公益广告做得牛,而且坚持做,不仅可以令大批小孩子从小就对古文化古音产生浓厚兴趣,而且商业界也会得空就钻 如影随形地跟上来,趁机开发一些商机,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了。

          我觉得,在促进文化承传方面,央视这种带有极深政府背景的媒体巨擘,它所掌握的各种资源都是不可替代的,其作用非同小可。关键就看央视高层对传统文化是否负有高度责任感了。

          • 家园 赞成用古音读古文古诗词,但什么时候什么人的文章诗词用什么

            音来读恐怕确定起来不那么简单,例如苏词,是用当时的川音?还是东京音?这些音又最像现在的哪种方言?潮州话?广东话?闽南话?浙江话?还是从音韵的角度这几种话都合格?请河里的大牛指教。我是北京人,这方面是毫无发言权了,对入声毫无概念,更别提第六声了。

          • 家园 呵呵,央视高层

            我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实习过一个半月,也曾在新华社对外部实习过一个月,对于国内的新闻媒体,说实话,实在没有好感,这也导致我毕业后彻底的改了行,一头扎于当初被认为最有铜臭味的行业之一,呵呵。所谓央视高层,不过也是政府官员而已,也是要紧密团结在什么什么什么的周围。我不否认央视的带头羊作用,但我觉得这头羊,实在也只是羊而已。

            煮酒兄的意思我明白,你的建议和想法也很好,有这些想法的人绝对不止你一个。我也认为一个国家,只要它真的想做,有什么不能做的到的呢?能出谋划策的人有的是。可是,我并不认为现阶段国家能在教育方面有什么额外的方案出台,又对教育有什么额外的关照。对这一点,我并不是抱悲观态度,而是觉得,这不可能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

            另外,你所说的抱负在八十年代我相信还有,但象我们这些都是九十年代后上大学的人,报考大学是一回事,选专业是一回事,被刷到某专业是一回事,毕业后的去向就更是另一回事。我一直记得当初一个中学同学,高考成绩相当相当好,后来不顾家里反对,坚持去读了南京大学的考古专业。四年下来,当初的抱负逐渐成为包袱,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连找个好的博物馆工作都困难。最后去了某中学做了历史老师。谁也不能取笑他当初的选择,同样,对最后的结局我们也不能说他有什么错。很多话,从大面上去想去说可以很客观很好听,但放在实际情况中去分析,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情。

            高瞻远瞩没有错,但无论如何,我是很反感很多理论上的说“应该如何如何”,理论永远有待实践去证明。在实践之前,我会持乐观的怀疑态度。

            呵呵,有的时候也异想天开,要是中国都让我们这些说的比做的多的人去领导了,那还不乱了套了。

            • 家园 现在确实为时尚早。还是等时机成熟了再启动吧

              欧美国家一直是平稳过来的,文化承传的工作一直没断过

              而我们中国却是先做了近百年的半殖民地,然后又是几十年兵祸战乱,然后又是数十载的政治运动,现在则是全力抓物质发展和积累,文化承传的工作一直是断断续续的,现在依然腾不出手来...

      • 家园 喜欢, 花一朵。
      • 家园 花您一个,问您一下~~

        曾听我的大学同学说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用粤语读起来抑扬顿挫,是很有味道的。我的母亲是广东人,因此也习惯了听粤语,往往看粤语的节目也觉得粤语是很好听的,可是一直没听过粤语版的《少年中国说》,不知您手里有这样的录音么?

        • 家园 这篇文章很长,估计超过一千五百字

          有编成说唱的,您不妨百度一下。梁家后人反对,因为说唱不是全篇,裁减之处破坏了文章的完整性。

    • 家园 我有疑问

      会说粤语的人可以说恢复用粤语体现律诗优美的韵律;

      那么,用繁体字的人可不可以提倡恢复繁体字表现汉字本来面目,体现书写的优美呢?随着汉字简化,确实也有很多汉字的意义混淆了、比划少而难看了,那就不简化了?

      目前我在加拿大所知,普通话越来越盛行,华人多的地方,你大陆来的可以不会粤语,香港来的要是不会普通话,生意可要少很多。一些粤语的所谓中文电台,现在面临倒闭了。

      古音的丢失有历史原因,但粤语的一些缺点也影响了他的生命力。还是让实践自己做选择吧

    • 家园 【粤语唐话】(三)失去情韵的相思红豆

      王力《诗词格律十讲》开篇第一讲,就引用了王维的著名五言绝句《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撷的提手边应为衣字旁)

      王力讲道,诗中的“国”和“撷”的位置,按照格律要填仄声字。王维也没填错,因为古时“国”和“撷”字是入声,而入声属仄声。今天普通话读“国”和“撷”是阳平,属平声。

      话说回头,中国语文教学,讲到这里的时候,是否应该用古音韵来发音呢?如果不知道古音韵,是否能用保留了入声的地方方言读一下,让学生体会一下律诗优美的韵律呢?

      [MP=320,240]http://0ffffff0.googlepages.com/Redbean.mp3[/MP]

      • 家园 如果你现在用所谓的“古音”来读倒是会适得其反

        这主要是个传播的问题。这首诗已经在各种带有音频的媒体里被反复用普通话朗读过,没人觉得把那两个字读成阳平有什么不对。习惯成自然。如果你现在读成仄声倒是会让人觉得奇怪。

        一个语言的“标准”读音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不同的读音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但有时尚之分。如果你去看美国的早期有声电影,例如《乱世佳人》之类的,你会发现这些电影里的人的腔调和现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人的发音大相径庭。

        不到一百年的电影史上,读音就能有如此差别,更不用说真正传承了无数时代的某种语言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