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豫北之鷹-記滑縣抗日英烈王泰恭 -- 司徒卡

共:💬300 🌺523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 家园 豫北之鷹-記滑縣抗日英烈王泰恭

    老鼠怕貓兔怕鷹,日本人只怕王泰恭.

    滑縣民謠

    王泰恭,名守敬,字泰恭,後以字行,清德宗光緒25年(1899年)出生於滑縣東岳村.因為大陸改用簡體,用字不再講究,所以王泰恭之名往往被訛寫為太恭.王家為東岳村的殷實富戶,耕讀傳家.王泰恭之父王長聚”急公好義,望重鄉里”.在傳統的中國社會,王長聚是德高望重的鄉紳,而在風雲變色的新中國,王長聚則是罪惡地富.王家同時也是也是虔誠的天主教徒.王長聚本人曾在天主教會服務.

    王泰恭幼入私塾,他所讀的私塾是中國最後一代私塾.光緒31年(1905年),清德宗諭廢科舉.依附於科舉制度的傳統私塾也就失去其存在的價值.作為遺形物,私塾教育繼續維持了約廿年才完全由新式教育取代.但是在王泰恭入學的時候,他已經沒有必要再精研章句.與其它同時代的學生一樣,王泰恭藉由私塾教育學習中國傳統以修身為本的儒學思想,這將深刻影響王泰恭的立身處世,也會使王泰恭等老輩風範,與1930年代以後的中國晚輩截然不同.王泰恭的舊屬,原滑縣縣長暴惠民回憶道:”泰恭幼讀私塾,畢四子五經書,明辨篤行,不事章句,尤好春秋左氏傳”(註1).

    為什麼王泰恭會尤好左傳呢?這是早年私塾教育的一種常態.傳統的私塾教育,在誦讀千字文,三字經等識字教材之後,馬上開始背誦四書五經.四書俱為抽象哲理,五經之中,詩經需有相當素養才能通澈欣賞,書經艱深,易經玄奧,禮經為小朋友所不喜好的典章制度,只有春秋是歷史故事,而春秋的指定”課外參考書”(大陸稱教輔)春秋左氏傳,正是一部文采燦然,引人入勝的歷史經典.這部經典在史料考據上以春秋之筆為典則,客觀翔實.再豐富其血肉,使三千年前的歷史故事能夠飛躍紙間,這就是為什麼早年讀私塾的小朋友,往往鐘情於左傳的原因.左傳也因此成為千餘年來影響中國學生最鉅的精典,從夜讀春秋左氏傳的武聖關公,到喜讀左傳戰國的先總統蔣公,他們在幼年所研讀的教輔讀物,都深刻影響著他們一生的為人處世.

    據常利增<王太恭其人其事>等大陸史料,王泰恭早年卒業於大名的天主教會學校.但根據最瞭解王泰恭生平的暴惠民氏說法,王泰恭卒業於滑縣優級師範.以王泰恭生平事蹟側面考察,應以暴說為當.王泰恭師範畢業之後於滑縣本地的教會學校明原小學任教(註2).明原小學是當地天主教會辦的平民學校,免費供家境困難的教友子女就讀.因為滑縣在民國初年治安不靖,盜匪橫行,如王家這類大戶,正是盜匪的首要目標,人為刀俎,王泰恭不甘以魚肉自居,所以王老師投效軍旅,1927年於直魯聯軍第8軍官至上尉營附(註3).1928年王泰恭所服務的部隊在上海被繳械,王上尉卸職返里,重拾粉筆,於東岳村開辦國民小學一所.

    年屆而立的王泰恭在返鄉之後雖然又重執教鞭,但此時的王老師已經今非昔比.他在數年的軍旅生涯中,已經養成軍人的堅毅特質.雖然目前資料無從查核王氏是否曾肆業於軍事院校,也不能查知王氏是否曾擔任排,連隊職,但以他日後組建游擊隊時的事蹟觀察,他是一位合格的隊職軍官.而他在從軍征伐中的豐富閱歷,想必在閉塞的豫北鄉村獨樹一枝,引人欽羨.在王氏返鄉的前數年時候,正是豫北匪禍不可收拾時段,所以王泰恭的軍事經歷,很快就派上用場.不過,依王泰恭的實際歷程判斷,這位在鄉軍官並沒有繼續在軍界發展的規劃,王泰恭與妻劉氏夫人育有三子四女(註4),他的新規劃是在滑縣家鄉謀一份官職.傳統讀書人的願望,進而出仕求宧,光宗耀祖,退而養望鄉里,修齊育後.相信這也是王泰恭的願望.

    但是國運多歧,王泰恭最後仍然被引入軍界,這或許是解甲歸田的王泰恭所始料未及者.

    1.張固鄉聯隊

    1936年,王泰恭考取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主辦的鄉村師資訓練所.鄉村師資訓練所是河南省政府實行新縣制的基層行政幹部養成單位.

    所謂新縣制,淵源於1932年8月起實行於河南,湖北,安徵三省施行的<剿匪區各縣編查保甲戶口條例>,該條例明定縣政府以下區,鄉(鎮),保,甲的行政組織結構,規定以10戶編為1甲,10甲編為1保,10保編為1鄉或鎮,各鄉鎮由區政府直轄.新的基層行政組織並不僅負行政責任,依實際國情,新的基層行政組織被賦予”管,教,養,衛”合一的特殊地位.這個條例自1934年7月起於全國推行.除了行政命令的承啟外,新的基層行政組織也是教育單位以及稅捐稽徵單位.最關鍵的是,新的基層行政組織同時是地方自衛武裝的指揮機構,行政組織的主官則直接兼任自衛團隊的指揮官.

    依據新縣制,各縣在平時設有國民兵團或壯訓總隊,作為徵兵機關.在戰時則設自衛總隊,經費由縣政府撥付.自衛總隊,壯訓總隊的總隊長或國民兵團團長由縣長兼任,因為縣長屬文職官員,往往不諳兵事,所以另設以職業軍官充任的副總隊長或副團長以輔俾主官.這個制度形成軍政合一的明確結構.在縣政府的自衛總隊以下,各區公所設有區隊,區隊又稱自衛大隊,直隸於自衛總隊.區隊的隊長由區長兼任,另設區隊附.各保亦設保自衛隊,由保長兼隊長,另設保隊附.

    鄉(鎮)一級的自衛武裝編組在概念上則較為特殊,理論上,區以下的鄉(鎮)公所應該設置鄉(鎮)隊,這些鄉(鎮)隊一稱自衛中隊,由鄉(鎮)長兼任隊長,另設鄉(鎮)隊附.但實際上各鄉公所被視為區與保甲之間承啟機構,綜理各保,所以鄉公所在正式編制表上往往被稱為”聯保處”,意為各保之聯合.聯保處設聯保主任,而相應的鄉(鎮)自衛武裝單位(鄉隊)則被稱為”聯隊”,聯隊長由聯保主任兼任,另設聯隊附.區隊附與鄉(鎮)隊附(聯隊附)由國民兵團或自衛總隊選派,具有正式軍官身份,而保隊附則由鄉,保長選派,法理上不具有軍人身份.這個制度與正式野戰部隊的軍制組織截然不同.新的縣制理論上能夠大幅強化戰爭時期國府的基層行政組織,但政府也必需編列高額的行政預算以維持這些新的基層單位與自衛武裝,同時也需要迅速培養大量基層幹部以充實這些新機關.

    1935年4月,河南省政府開辦河南省區政人員訓練所,由省民政廳廳長李培基兼任所長.學員來源是各縣所選派的人員,目的在培養區長,副區長與區員等區公所幹部.1936年元月,河南省的各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開辦鄉村師資訓練所,招收中學以上青年受訓,畢業之後以各鄉鎮(聯保辦事處)的鄉鎮長(聯保辦事處主任)任用.王泰恭就是河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鄉村師資訓練所的前期學員.因為新縣制中的鄉(鎮)單位功能繁複,所以這些準鄉長的受業課程並不僅止於行政相關課程.除了當時的行政幹部所需接受的政治經濟學,地方自治,黨義,民法概要,財政學,統計學,刑法概要,保甲法令以及中外史地等課程之外,這些準鄉長必需學習警察學與步兵操典,同時學員在學期間的生活管理也以軍事管理進行,這些基本的軍事與警務工作常識將使新任鄉鎮長能夠勝任自衛團隊的指揮任務.雖然王泰恭本人是在鄉軍官,但是1930年代的新式軍事教材,對他而言應該也有另一番啟發.

    在結訓之後,王泰恭被派為滑縣第1區張固鄉聯保辦事處主任(註5),新任的聯保主任同時也兼任張固聯隊的聯隊長以及張固鄉中心小學的校長.這使原為小學教員的王泰恭開始執掌兵權.雖然在1936年時河南境內已經沒有紅軍威脅,但是王泰恭等新任聯保主任仍然必需保持警惕.滑縣地處豫北冀魯豫邊區中心,古為河南四鎮之一,城堅牆厚,隋末李密等人於滑縣瓦崗寨舉事,傾覆天下.民國初年,滑縣境內匪災嚴重,直到1930年代才漸次平息.所以新任的聯保主任仍然不可荒疏自衛武裝的組訓.除了組織鄉丁自衛之外,王泰恭的另一項軍事責任是滑縣國民兵團交下來的徵兵與國民軍訓任務.負責兵役事務的滑縣國民兵團直屬於豫北師管區的滑縣團管區,自1937年起開始試行徵兵.

    依照國府的理想結構,滑縣應能在1938年左右完成地方自衛武裝的整訓以及徵補體系,不過在抗戰軍興之前,滑縣連年災荒,1933年夏黃河在長垣石頭莊決口,1934年夏黃河在長垣貫台決口,1935年春大水,1936年大旱,1937年大水,又發生強烈地震,這使新縣制極難從容展開.而抗戰的過早爆發,更使滑縣的新縣制改革化為烏有.所以在抗戰軍興之際,滑縣的自衛武裝還沒有完成編組.

    1938年5月,日軍攻占滑縣縣城,縣長許興凱率縣府人員撤退,滑縣政權解體,整個地方自衛武裝以及徵兵體系也隨之崩解.新任的地方幹部只能自求多福(註6).許興凱棄城的時候帶走了縣自衛總隊,可能因為許縣長御兵無方,縣自衛總隊的團丁譁變,携械返鄉.這使國府在滑縣的自衛部隊瓦解.縣大隊既然徵集,那各鄉所留下來的只有少許鄉丁,這使許縣長麾下的聯保主任們很難藉此開創局面.

    王泰恭畢竟曾經帶過兵,不像他的鄉村師資所同學,多半只是涉世未深,在軍事知識也只是半通不懂的知識青年.王泰恭的張固聯隊只留有舊槍六支與鄉丁十餘人,實力薄弱.平時緝捕地方小盜尚稱足用,但以這種實力抗日,顯然是以卵擊石.一般的基層幹部,處此逆境,在強敵壓境時也許就要灰心氣餒.但是王泰恭在上級單位瓦解之後,仍毅然肩負起保土衛國的重任.

    當然,他保土衛鄉的的方式,只能打破職權範圍,回到傳統的民間之攤派自衛模式.王泰恭組織部隊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大戰之後乘機起事的土匪流寇,他與鄰村的孟繁棟聯手調集鄉勇30餘人充實他的聯隊,以維持治安(註7).因為王泰恭有帶兵能力,所以他的聯隊能在大亂之中”嚴緝盜匪,村里賴以安定”,這使他獲得地方實力派士紳大戶的支持.在大戶的支持下,王泰恭開始向小石莊,林頭,岳村,張固等十餘個村莊的大戶攤派人槍糧食,每40兩丁銀需買槍1支,出丁1名(註8).在兵災之年,只要有人有槍,收槍徵糧並不困難,王泰恭的聯隊很快就擴張到鄉丁200餘人,槍100餘支.

    王泰恭除了在綏靖地方上有辦法,他公正仗義的軍人品格也成為他嶄露頭角的因素.在日偽竊據縣城之後,新任滑縣縣長劉雨亭命令王泰恭等聯保主任堅壁清野,禁止糧食資敵.王泰恭的表親郭某貪圖巨利,意圖向縣城走私糧食,被王泰恭查獲充公.王泰恭的母親得知此事之後將王泰恭叫來責備,命王泰恭返還這批糧食.王泰恭”跪陳政令不得循私,否則無法推行”,堅持不讓郭某走後門.王母接受了兒子的意見,但是也不好意思讓郭某遭災,於是厚道的王家只好自行出一筆糧食周濟郭某.這則軼事使王泰恭名揚滑城.

    关键词(Tags): #西河妙辩(朴石)#王泰恭(landlord)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好文
    • 家园 蒋介石在军事上的失误

      最要命的一点,就是在抗战后仍然把共军看成是当年红军的扩大,以为靠江西围剿的老办法就可以消灭对手,完全不顾双方在武器装备、作战方式上都有了重大的变化。这点,从蒋介石下令重印《剿匪手本》下发部队就可以看出——他根本没有把共军看成争夺天下的对手,而是破坏秩序的土匪。

      反观共军,对于战争性质的变化则有了相对准确的判断。这点说得最清楚的,就是粟裕在战争回忆录中写到的,抗战以后,国共双方的主要作战形式已经永远告别了围剿和反围剿,而是正规军的运动战和阵地战。

    • 家园 想跟司老师说几句话

      您只有一个主题贴,我跟在这最合适。

      您说您治学严谨,快成孤家寡人了。确实,您好像把图书馆搬到西西河来了。西西河专业水平高不假,但西西河到底不是研究院吧。否则,不是这一行的来西西河干嘛。当然,研究院也有不同部门,还有娱乐室和食堂。我不懂您那部门的研究对象。感觉以您的治学态度,能把施耐庵,罗贯中治成傻子,三国演义,水浒传也甭写了。

      我在西西河连学生都算不上,还经常旷课。当学生不够格,当粉丝还是可以的。司老师您是俺的新偶像,真心的。河友说您和萨大,王员外等高手是惺惺相惜。奇怪我总联想到当年的毛委员和蒋委员长,他们后来也是互相欣赏,但两者有区别。前者怀着潇洒,后者带着遗憾。后者之所以最终带着遗憾,很大一个原因正是他在追求中潇洒不到家。潇洒并不妨碍严谨,司老师,别把自己整太累了,潇洒的做学问,寓严谨于有无之间,既造福广大读者,也不枉您的才华,更是立于不败的根本。

      看到您的河号想起一个笑话。一个香港电视剧里的人物叫司徒拔。他爹妈望子成龙,本想给儿子取名司徒拔萃,填写出生证时,萃字不会写,临急就简化为司徒拔,跟英文的那什么谐音,广东话发音更接近,于是司徒拔从小有了个很郁闷的外号。萃字我也不会写,幸亏中文输入器好用,也好在我不姓司徒。粉丝俺这回比较损,只为搏老师您一笑。

      更新: 鲜了花,没有元宝。

    • 家园 国民党败于土共,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必然的一面

      国民党和中共都是抗日的,实力各有大小,方法不尽相同,但是说任何一方是假抗日恐怕都是有失偏颇的。凡是抗日的都是民族英雄,至于抗日之后的内战,各为其主,争夺天下,并无道德与正义之分,只是你死我活的战争罢了。愿打服输,历史已然见证一切。

      说到国民党败于土共,个人以为,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必然的一面。以当时国民党的政治立场,不可能真心的去考虑底层劳苦百姓的利益,因为若要这样则必然牺牲掉士绅阶层的一部分利益。说“成王败寇”也罢,说“人民创造历史”也罢,总之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和两党的政治立场决定了广大劳苦百姓必然倒向中共。国民党总是说中共煽动和蛊惑民众,却从不反思自己是否真的为底层百姓的利益做了些什么。总是一句“共军太狡猾”就省却了反思,这样的党和军队,焉能不败?

      参观蒋介石故居时,猜想蒋大约也感叹过“既生瑜,何生亮?”吧。若是没有中共的造反,大约国民党就能够顺利的完成抗日,并顺利进行国家工业化的改造,最后开始解决农民的问题。其实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中共上台后,才发现自己早先设想的优先解决农民问题根本与强国之路南辕北辙,要想国家强大必须优先发展工业。于是口号不变,但是实际做起来却是优先发展工业了,到了现在,在国力方面终于喘了口气,于是开始腾出手缓解一下农民矛盾了。

      个人以为蒋介石的两大败笔,一是不够阴险,像“攘外必先安内”这种事情可做不可说啊(换做中共在台上,国民党在台下,大约中共做起来也是先安内),实在应该高喊全民抗日,夺取道德制高点,逐步获取全国的民心,并用各种手段逐步分化瓦解对手)。蒋公并非不知得民心者得天下,却只去做些炸毛家祖坟这类不上道的事情。反观毛下令严禁毁坏蒋的故居,毛未必不恨蒋,只是毛知道如何收服天下人心,不得不说蒋的手段颇是不如毛。二是过于轻视土共,只知一味围剿和辱骂,却完全不去反思中共究竟为何获得那么多支持和同情,也不去着手釜底抽薪的缓解中共发展壮大所必须依赖的农民矛盾。

      当时中国社会各种矛盾激化,虽然国民党几乎消灭中共,但中共却因为抗日而发展壮大,并最终夺取了天下,迫使国民党退守台湾岛。诸般种种,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必然的一面。

      • 家园 不能简单这么看

        当时国民党作为执政党,政策上不是能够随心所欲的.相反,作为要打烂一切的革命党,共产党的政策选择范围要大的多. 捣乱,指责,总是在台下的人容易得多,所谓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

        蒋未必不清楚问题所在,但是很多时候也是不得已.

        换到现在,共产党不是也知道很多地方应该立刻改,不是也有无数说不出的烦恼么?

      • 家园 根据确凿吗?

        炸祖坟这样的事情是不是咱们党当政以后宣传出来的结果??这种小事情是不能看进眼的。

        必然性在于蒋这样留洋的人看到先进生产力,想依靠精英和中产,建立现代国家结构,但是那个时代这个人群过于弱小,不是社会的主流。但任何一个政府都是不可能靠无产者和流氓无产者来运转,其依靠力量的薄弱最终使蒋灭亡。其实蒋如果充分利用地主阶级,组织起类似湘军的地主武装,才是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行家里手,在保卫个人财产的时候,地主阶级无疑是勇敢的,他们受的教育又让他们比农民懂得更多,也懂得农民的弱点,尽管地主阶层也是蒋依靠的力量,但同时也是蒋想取缔的对象,地主的普遍性分布完全是控制无产者和流氓无产者的生力军,在土共充分发动农民的同时,蒋充分发动地主阶层,不着急取缔刘湘之类的武装,让刘湘之类的大地主进入政府核心,使其权力合法化,充分代表他们的利益,让左宗棠这种有才华的地主出世,以地主的方式对付土共,土共的发展会得到很大的制约,最后的胜负还很难说。让蒋军一方面要统一全国,取缔各方诸侯的权力,建立现代国家政府形式,一方面要对付不停煽动无产者闹事的共产党,当然就显得力量单薄了。

        个人觉得,那时候蒋最好的方式是军队国家化,政府化,那时候的国民党代表的是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随着资产阶级的蓬勃发展,共产党会象欧洲共产党一样逐渐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靠边站,至少要到经济发展到相当的程度,才会有可能和资产阶级政党融合去实现社会主义。

        蒋的一幅好牌没打好,让土共土地革命上台,再换成蒋的牌继续打。。。历史又在螺旋式上升,资产阶级又回来了,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又回来了,土共的革命是回到原位的圆圈吗?不是的,土共消灭了地主阶级,打击了封建思想,洗了社会成员的大脑,现在再充分发展私有经济,再发展资产阶级阶层和中产阶级精英,中国的历史车轮在向前。。。。

      • 家园 “攘外必先安内”远不如“攘外以安内”来的容易

        土共建国后采取的就是后者,抗美援朝一开打,国内空前团结,国民党的残余势力一扫光。这点上,老蒋还是太小家子气了。

        • 家园 没有可比性

          朝鲜战争是一场东西方阵营的冲突,背后有苏联的大力支持,而全面抗战之前没有那么强力的外援,只有所谓的国联对日的绥靖政策。有可比性的是两线作战导致的大明崩溃,当然,安内并非只能靠军事,比如前面有人提到的“缓解中共发展壮大所必须依赖的农民矛盾。”。

          • 家园 话不是这么说的

            蒋在抗战之前的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正是明朝当年手段的翻版,明朝最终崩溃,岂不正是预示了蒋的“攘外必先安内”最终也必然失败?

            “攘外必先安内”从字面上讲是没错的,错的是安内的手段,显然,在抗战这个大背景下,先把“攘外”的大旗抓在手里号令诸侯是省力的事,谁不服从就举国共讨之,“安内”也容易的多。

            蒋的问题,在于他只看到了“攘外”消耗自己的一面,怕消耗了自己,导致各派坐大,但他没看到,“攘外”也有壮大自己的一面:既可以赢的全国各阶层的支持,又可以瓦解对手(各派势力中有民族气节的很多),一方面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一方面削弱自己的对立面,是划的来的。

            • 家园 蒋在攘外以安内上捞到的分数不少

              大概是31年初(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当时地位还不那么稳固的蒋介石欲强行召开国大,因为违反民国法律规定等遭到了国民党内部的强有力反对。蒋介石突然逮捕并软禁立法院长胡汉民等人,强行召开国大,理所当然地遭致国民党内部的一致谴责。此后的宁粤分流,这是直接的导火索。阎锡山等本来就不那么恭顺的地方实力派也蠢蠢欲动,欲报中原大战的一箭之仇。918爆发后,双方迅速和解,加上一二八抗战等因素,最终结果是国民党内部默认了蒋介石上述没有任何法理基础的行动,蒋的地位得以强化。这个是不是他的本意我无从推测,但是毕竟客观上,他得利不少。

              这段历史要是综合看,相当有味道。蒋的地位当时并不稳固,手下的军队并不完全听命于他。比如十九路军,参加一二八抗战和剿共很出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当时十九路军对蒋介石的要求就是要么抗日要么剿共,绝不参加国民党内战。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接二连三地发动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中间间隔之短暂连正常的休整反思的时间都没有。对外,他要当时的外交部长王正廷对列强提出废撤不平等条约等强硬要求,却完全不管没有任何手段能够保证达到这一目的。这可苦了王正廷,求爷爷告奶奶最后当然也一事无成。我一直有点怀疑蒋在自己地位并不稳固的时候却如此大张旗鼓含有对国民党内部作秀,争取支持的意味。如果说攘外以安内,其实蒋利用这个安国民党内部某种意义上是成功的。只不过他未能把这个“内”的范围再扩大一点而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