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零)经济物理学原理 -- 唵啊吽

共:💬337 🌺72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以地租理论分析国际石油政治

      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1772-1823)在他的《论政治经济和税收的原则》(1817)中陈述了地租理论【1】。按照他的理论,如果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市场的话,对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就应该一样,如果要素有天然差别的话,优质要素就有租金,使得对对优质要素的投入的产出在除去租金以后与最劣质的要素的产出一样。举例说,地主有块好田,如果你开荒耕一块田可以有年收入100块钱,而耕地主的田可以收入500块钱,那么地主就可以收400块钱的地租。为什么呢,原因是完全市场的情况下,如果你只愿意给200块租金,年入除去租金外还有300块,那么其它耕种者就会愿意出更高的租金,比如300块,依然比开荒收入高。完全市场有无限的竞租者,最后均衡的租金就是400块。

      让我们把这个租金理论推广一下。比如能量市场价格是一样的,那么生产能量的成本就应该一样,如果有一种能源(如石油)生产能量的成本低于其它能源,那么,这种能源就可以收租金。反过来说,如果石油所有者不收租金或收的租金不足够高,那么其它能源就没有开发的动力。用上边地主的例子来说,就是地主只收200块地租,那么没有人会去开垦荒地,而是利用其它手段租这块地,比如政治手段,外交手段,或者战争。

      为什么美国科技那么发达,而风能等新能源技术应用落后于欧洲,即便生物能,巴西的蔗糖乙醇也比美国的玉米乙醇来得早和更成熟?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以来中东石油资源的租金太低,而美国军事和政治力量强,所以,美国可以强买低租石油,不必开发新能源;而欧洲国家和巴西买得到的是高租金石油,使得开发新能源的投入产出与买高租金石油一样,所以开发出新能源。用前边地主的例子,就是占山王以200块租金租得地主的耕地,而其它耕者只好自己开荒,结果每年下来,占山王的经济总是比其它人的经济好,好三倍。如今油价高涨,美国总统竞选人和国会都把新能源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高油价的好处就是美国拥有的人类积累的最高科技成果终于倍释放出来用于开发新能源了,坏处就是没有技术的发展中国家会被甩到后边,呆在落后的经济地位。就有如耕者连开荒的技术和资金都不足,结果没有田耕了。

      以美国来说,以往控制中东石油的军费开支远远低于美国使用中东石油的得利,所以一直不用开发新能源,而是把科技成果用于军事,以维持国际美圆石油政治格局。这几年维持中东秩序的军事成本高于所能控制的石油资源的红利,所以就考虑开发新能源了。总之,国际石油市场不是市场经济,而是军事外交政治经济,俄格战争是最新的一例。中国以为国际市场是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结果买什么什么升价,卖什么什么降价,都是市场供求自动出来的价格吗?

      【1】 http://www.econlib.org/library/Ricardo/ricP.html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地租理论我有点问题

        如果市场上还有其他地主,那么他看到这家能收我 400的地租,也许会愿意只收我300;所以,最后均衡的租金还是应该均衡到地价和利率的乘积上?

        • 家园 建议把资本论第三卷后半部分看100遍

          那里说的很清楚了

        • 家园 完全市场相当于双向拍卖,而且有众多的买家和卖家

          如果那个地主愿意300元出租,会有很多人争着租,自然就有人愿意出310租地,320租地,直到均衡的400。

          当然,市场实际上都不是均衡的,尤其是土地是不动产。要点是地租的来源。如国际石油市场做出来了,伊拉克石油和加拿大油砂石油是一个价钱出卖,单成本很不同。同样储油量的油田或油矿的开采权价格就不同,之间的差价是地租。

    • 家园 【原创】从奥运北京的蓝天说起

      奥运开始头几天,电视里看到北京雾朦朦的,电视报道了,湿度98%,是雾。昨天一场雨,北京露出了蓝天白云,为奥运添加了光彩【1】。开幕式时,在张艺谋导演的开幕式表演中国发明火药的时候,中国在保定发射了1100枚人工降雨火箭,使得保定降雨190毫米,保证了奥运会场滴雨未下【2】。

      笔者以为,若能够早两天人工降雨消除掉北京奥运最初几天的雾朦朦,就不必等天公下雨才让北京露出蓝天了。降雨技术是有的,保奥运开幕式就是成功应用。天气条件好像也具备,北京上空的雾朦朦应该就是可以人工降雨的天气。只所以奥运前几天没有人工降雨,与人工降雨的应用思想有关系。现时人工降雨的应用,主要着眼于消灾防灾。如抗旱、除雹、除霜冻。应该怎样应用人工降雨,还得从大气变暖谈起。

      最近WTO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峙的议题之一,就是控制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的问题。双方都要求对方率先减排,以至谈判破裂,毫无成果。

      什么是温室效应气体?为什么要减排?温室是一种农业技术,就是在玻璃房或塑料薄膜大棚内种植农作物,高能量太阳辐照透过玻璃照射温室内农作物后变成低能量的电磁波,也就是红外辐射。这些红外辐射无法透过玻璃辐射出温室,被玻璃反射回温室,使得温室内温度升高,尤其是在晚上使得温室内温度高于温室外气温,这样就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什么是温室效应气体呢?大气层内最多的温室效应气体是水蒸气。尤其是水蒸气结为云层的时候。北方人都知道,冬天下雪不冷,雪停了以后才冷。为什么呢,就是下雪时天上有云,天上的云晚上阻止了地名的红外辐射射出太空,从而增暖了地面温度,所谓温室效应。雪停以后,天上没有云了,夜间红外辐射无阻碍地射出太空,把地表热量带出去,降低了地表温度。当然,大地冷暖还有风和气流等其它因素,这里只说温室效应。

      既然水蒸气是最大的温室效应气体,为什么要减排相对分量比较小的二氧化碳呢?首先,大气的温室效应是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神,没有大气的温室效应,地表温度就是在白天上升到几千度,晚上下降到零下几十度,所以生物都无法生存(如月球)。第二,水蒸气是大气里边自然有的,而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植被的减少和人类燃烧的石油和煤炭增加,现在学界认为是人力活动行为造成的。由于温室效应的增强,地区变暖,使得生态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如北极洋解冻,青藏高于冰川退缩,西伯利亚冻土解冻等),威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环境。现在普遍认为,为了防止大气继续变暖,必须控制人类活动的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除了二氧化碳以外,还有人类排放的各种气体以及粉尘颗粒,其中粉尘颗粒和一些有毒气体不但有温室效应,还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所谓污染是也。中国美国是世界两大排放国,两国工业和生活用能量主要是煤炭和石油的燃烧,煤炭和石油的燃烧,按照化学反应式,必然按比例产生二氧化碳。但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肯定要耗能,所以,减排的方法一是用水电、风能、太阳能和核能替代煤炭和石油。如果电能不是火力发电,估计以后城市公交车要要推广电车。减排的方法之二是节能技术,少用能量消耗。减排的第三种方法是减少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污染排放。有些技术是可以同时起几种作用,如节能汽车,一是减少了油耗从而少排放二氧化碳,同时,完全燃烧减少了碳颗粒排放的污染。

      这些措施都对,但是,人工降雨可能更有效的应用。由于温室效应主要是晚上阻碍了地区表明的红外辐射,而且水汽(云)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所以,晚上人工降雨消云可以很更加有效地减小温室效应。如北京奥运,夜间消运可以有些降低城市地表温度,洗掉空气中的粉尘。粉尘即是污染也是温室效应“气体”(所谓霾雾),也是危害健康的污染,人工降雨洗尘降温一举多得。夏天城市降温,可以减少大量市内空调用电,间接地减少了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而且,更重要的,在人口密集的都市给居民一个干净凉爽的天气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

      还有一个重要的经济效果,就是城市人工降雨增加了城市地下水储量。淡水,是续石油和粮食以外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经济发展尤其受淡水资源的瓶颈限制。

      为什么我不单发此贴,而把它填到【物质循环的世界】系列的坑里呢?原因是人类的进步,就是吸纳越来越多的物资循环到人类社会中,而大气和海洋中的许多水循环和能量循环还没有被人类应用,反而给人类造成自然灾害。所以,人类未来的技术进步肯定包括气象工程,而人工降雨的应用就是这个充满生命力的未来产业。国际政治中就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而针锋相对剑拔弩张,难以解决。即便达成全球减排协议,人类活动几百年积累下来的二氧化碳还是会有增无减的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是迫在眉睫,所以,减排必要,但远水不解近渴。既然大气中温室效应主要是水汽云层,人工降雨就是缓解大气变暖的及时手段。人工降雨是人类把大气水循环纳入人类社会的技术,是进步。

      人工降雨值得研究。把人工降雨技术和水库和地下水集水系统、城市热岛效应、污染控制等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应该可以走出一条经济效益显著的人工影响天气的应用模式。

      【1】 http://news.xinhuanet.com/life/2008-08/11/content_9156526.htm

      【2】 http://2008.hexun.com/2008-08-13/108088052.html

      【3】 唵啊吽:【原创】为什么要以人工降雨应对城市高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偶以为,太阳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是主要的。

        “为了防止大气继续变暖,必须控制人类活动的温室效应气体排放” 不以为然啊!

        • 家园 我说的是:“现在普遍认为”

          你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关键是人们束手待毙还是做点什么。

          所以,我这个建议并没有提倡“减排”,而是……

          • 家园 我觉得这个问题要综合考量

            地球变暖,冰川融化,两个效应影响最大:一是对洋流的影响,二是地表液态水增加。前者关乎到全球热量的分配,也就是地球表面温度可能要重新调整,这对于人类生活是影响巨大的,现代的城市建设依照的各种温度湿度的标准要受到挑战,去年南方电塔倒塌无数就是明证;后者的影响更加明显,城市不断的被水淹,对城市的排水系统,道路建设都提出挑战,而另一方面海洋水量的变化对地壳运动是有影响的,反过来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活。

            所以,我的看法是以上问题才是各国政府和科学家认真考虑的事情,把减排搞出这么大动静,仿佛成了头等大事,未免有点舍本逐末了。

            说到动情处,言辞有点激烈,请楼主见谅。

            • 家园 同意你的说法

              减排和环保现在是准政治运动,参杂了许多其它因素。

              温室效应肯定是水汽的效应比二氧化碳强。等减排来降低温室效应是远水不解近渴。

              你说的城市排水系统和道路建设很重要,现在这些水泥和柏油对地表的覆盖绝对是增加了洪涝和干旱。

              排水到河里的模式应该改为排水到地底。地下水管理要有规划,分注入地下区域和使用地下水区域,即要保护地下水水源,有要有注入保证水源的可持续性。

              淡水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瓶颈。排水会地底是很好的策略,即减少和消除洪涝又增加淡水资源。

      • 家园 没有这么高。

        没有大气的温室效应,地表温度就是在白天上升到几千度,晚上下降到零下几十度,所以生物都无法生存(如月球)。

          月球上白天太阳直射时是两百多度。

          如果是几千度,我们看到的将是个红色的月球。

      • 家园 人工降雨抛洒的装药,有一部分会造成污染

        每年用几次没问题,每天都奥运会规模的用,经济上受不了,环境也受不了

        另外不是所有的云都适合人工降雨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