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人口与工作机会的思考 -- 东东山

共:💬29 🌺1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人口与工作机会的思考

    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世纪性难题,就业其实与制度最紧密相关。如果想通过

    减少人口的办法来解决就业问题,是治标不治本。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实际上人口密度

    在中国最大,然而那里也恰恰是劳动力最短缺的地区。

    在计划生育开始的年代,什么工作都是国家分配,什么岗位都是国家创造。当然有

    降低人口减少工作压力的冲动。在我们改革开发之后,经济得以发展,岗位倍大量创造

    ,这是计经济年代不可想象的事情。当今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现在就业形势也恨紧

    张,但要指出这国内仍有制度障碍是很重要因素,国内企业技术竞争力差也是一个原因

    ,无法吸纳大量技术岗位。为解决工作问题,只有加深改革才能解决。

    而采取一胎化去解决工作问题,则会一解决不了当代人的工作问题,又流失下一代的工作,下面对此具体阐述。

    1 计划生育解决不了当代人的工作问题

    我们知道计划生育是减少未出生的婴儿,但这显然不能解决当代人的工作问题。难

    道我们担心现在出生的婴儿会与你抢工作吗? 婴儿不是刚出生就能成为劳动力的, 至少

    要过二十年才能工作.他们不与我们竞争,相反,他是我们养老的保障。

    那是不是让下一代人口少了,他们的工作就好找了呢,不是。

    2.2计划生育丧失下一代的工作

    谁能保证工作机会一直会留在中国,老龄化了中国得工作机会就不会流失,工作机会

    本来就是各国竞争优势对比得结果。

    德国的民众生育得比以前少了,但它得失业率比以前还大,这是因为其老龄化相对

    他国竞争优势减弱得原因.

    一胎化在下一代时候把中国推入极度老龄化,我们在2015年的时候老龄化15%,

    2020年的时候25%,2040年到2050年会达到40%多。在这种情况下,无疑社会负担高启。

    这个程度相当严重,因为30%,40%的老龄化是人类从未有过的。西欧老龄化叫这么

    响,其实他也不到20%。

    一是,生之着寡,食之着众,相对他国造成生活成本高启。

    二是,国家税负沉重,因为国家在20多年里无法承担迅猛扩大的老龄人口,(当

    初政府为了劝计划生育,拍了胸脯要包养老的,现在看来什么都没准备好,现在也就几

    千万领养老金的,已经让人牢骚遍地了)。从而必然要重抽当时企业与人的税,现收

    现用,造成企业税负沉重,相对他国成本高启。

    三是,社会日趋保守,青年阶层的窄小,对社会或者技术产业的变革的适应能力

    不强,影响竞争力。

    更为关键的是,现在冒出来个印度,他是个年轻国家,宛如我们现在般年轻,还有

    东南亚,与他们相比较,我们难以固守技术产业链。实际上即便是欧美日,占据价值链

    的最高层,也受到中国,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压力。同样,在我们社会年龄结构失

    衡,最脆弱的时候,也是印度,东南亚最活力的时候。必然造成产业链的转移和工作机

    会的流失。

    有人说,劳动力成本高启好,反正流失的是民工一样的工作,我们就好进行产业

    升级了,可是果真是这样吗,不一定,这要看你的对手素质如何?可以肯定的几点是:

    1,老龄化后,流失的不仅仅是民工的工作

    老龄化后难道减少的是民工工作。那个时候税负沉重,损害的是每个人的

    产业竞争力。包括高端,低端。你若指望只是民工的工作失去,其他工作留下,

    那是不现实的。除非:

    a,竞争对手没有什么工程师,设计师等中高端人才。有的也只是民工。

    b,对方即使有中高端人才,其教育素质也差过我们。

    但是,这两点都不成立。印度的高等教育质量好过我们,他们技术人员众多,

    尤其高端人才比我们多,他们的科学技术人才和我们差不太多。硅谷的IT企业,

    印度人挤兑华人的事情,不会不在更大的尺度上重演。

    (附:印度的人口结构很年轻,他们0-10岁的人是2.7亿,我们只是1.5亿.10-20岁人

    口我们和他们差不多。印度90年代开始普及义务教育,他的教育支出的比例差不多是我

    们的2倍(我们是3.2%,他们接近6%)。

    2,老龄化下成本高启就能产业升级?

    我们不能太小看技术与产业升级的难度了,世界上进入现代化这么久,也就亚洲四

    小龙成功晋级,拉美是个失败的例子。我们国家产业竞争力很不乐观,由于我们政策的

    原因,我们失去太多机会。比如国企,耗费了社会的资金,却不长进,比如汽车。有效

    率的企业又得不到发展资源。哈佛有篇文章分析中国改革开放20年产生不了有竞争力的

    大公司。而韩国,日本20年之类就足够起来一批强大的公司。比如我们银行体制僵化,

    证券投资僵化,我们产生不了活跃的科技活力。比如我们的大学,院所,科研体制有问

    题。学术腐败.....。

    不过以上只是产业升级的困难。重要的是我想指出产业升级在条件好的时候做不好

    的话,如何让人相信会在条件局促的时候能做好?另外,无论升级与否,都要面临印度

    ,东南亚的竞争,毕竟别人也知道要升级!

    俄罗斯地广人稀,人口负增长,却失业率高,日本,韩国人口密集,却干大把高薪

    工作。计划生育对保证工作问题没有必然联系,反而有很大可能丧失下一代的工作机会。

    3,经济衰退影响就业

      今天,作为当初急剧调整生育行为的后果,我们格外迅速地进入中国人口

    的老龄化过程。

      人口老龄化,有严格的理论含义,大致而言,是指“人口金字塔”从底宽

    顶窄的“金字塔”型,向着底部与顶部等宽的“稳态人口”的年龄结构演化的

    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偶然的灾难,减少了某一年龄组的人口,导致

    金字塔形状的变异,例如,“腰部”狭窄。也可能出现人为的控制,例如在一

    代人或两代人期间内实施过分严格的“计划生育”,导致人口金字塔的“腰部

    ”狭窄。这样的变异越严重,人口老龄化对未来社会经济所造成的振荡性的影

    响也就越严重。??例如,假定一个生育高峰导致的年龄组A之后是一个生育低

    谷的年龄组B,那么,前者人口数量巨大,后者人口数量骤减。于是,当A

    组人口进入学校的时候,导致师资与校舍极其匮乏,家庭之间对教育资源的竞

    争极其激烈。当这一代群从学校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就业机会突然变得

    稀缺了,雇员之间的关系也容易因升迁机会的稀缺变得更加紧张。此外,对住

    宅需求总量的激增,导致地产价格暴涨。当然,A代群也造成正面的经济影响,

    例如,对住房和汽车需求的激增,导致各相关产业的扩张,而这些产业的扩张

    通常意味着经济繁荣。

      可是,当这一切都消沉之后,B组人口紧接着A代群进入了学校,导致教育

    资源供大于求,老师们纷纷失业,学校“成片亏损”。当这一代群的人口进入

    劳动年龄时,因为劳动力稀缺,工资迅速上升,住宅和汽车的供给突然过剩,

    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经济很容易陷入萧条。

    另外,人口老化即意味着未来整个社会的消费将减弱。一个社会有太多的老人必

    将使市场萎缩,从而威胁到我国无数厂家的生产销售循环,打断生产循环链

    条。总的说来,老人对自己未来创造回报期望减少,其消费趋于消极。该更新换代的

    产品舍不得换;新开发的产品更别指望老人掏腰包。而20年后中国的整个工业创造能

    力将会大大增强,中国产品将使世界相关产品市场饱和。我国大部分工业产品最大的

    市场还应在国内。有时失去一点点市场份额就会导致许多生产者无以为继;而中国的

    生产者的国际竞争力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内市场的规模效益。当整个国家有十分之

    三甚至更多的人突然消费保守时,许多产品的市场规模将大大缩小,从而导致许多生

    产厂家的生产利润大大削弱甚至完全失去。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就会出现。国外称之

    为老龄冬天。

    老龄冬天的存在,对经济,对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样也是个冬天!

    人口结构的问题,从来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甚巨,在我们这里好象成了盲区,

    以至什么快降,早降人口的论调不绝于耳。但是,没有什么任何客观规律可被蔑视,

    蔑视只能受到更为痛苦的报复。

     

    元宝推荐:宁子,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倒三角的人口结构,萎缩市场,减少经济活力和工作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05-12 09:12:04

        实际失业率开始下降,劳动力供求拐点到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本报记者 定军 北京报道

          

        5月9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今年一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19个城市中,总体而言,劳动力的供给仍大于需求。

        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约35.5万人和29.7万人,需求人数上升幅度为13.1%,高于新增求职人数的10.4%增幅。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窻刚刚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城镇的调查失业率呈下降趋势。一季度就业需求在增加,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走向基本平衡。由此判断,中国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向平衡,以及进入到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已经开始显现。

        刚刚出版的2006年《人口与劳动率绿皮书》也认为,“十一五”时期,中国新增劳动力将在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少,而就业需求总量持续增加。“十一五”过后,中国将开始面对城镇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泰岩指出,中国劳动力供求拐点的到来,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模式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对这一点国内尚认识不足。

        

        真实失业率下降

        尽管一季度的劳动力市场报告显示,目前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与2005年底持平,但是实际的失业率在下降。

        日前,蔡窻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论坛上透露,从2002年以来,真实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一直逐年下降,而实际的就业形势还要好。

        原因是过去被迫退出劳动力市场的40~50岁年龄下岗人员,现在开始重新进入就业市场,因此劳动力市场参与度今年开始回升。另一个表现是,民工荒已经变成普遍性的全国现象。

        蔡窻近期在安徽淮北利辛县的调研发现,即使是这个国家级的贫困县,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民工荒问题。这种民工荒并非是高级技工的短缺,而是普通工种岗位找不到求职者。因此,蔡窻认为,民工荒不是短期现象,也不是地区现象。

        蔡窻做出的报告认为,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向平衡,一直到劳动力出现短缺的一个转折点已经在中国显现。

        2006年《人口与劳动率绿皮书》进一步分析指出,未来中国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日趋严重。原因是,从2007年开始,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降到1000万人以下并继续下降,供给压力减轻。而未来几年新增劳动力需求将呈现增大趋势,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需求将达到1411万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在所有求职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18.9%(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31.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研究青年就业的专家张丽宾博士指出,大学生并不存在真正的就业压力,主要是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起薪等预期期望值过高,所以不少人选择放弃或者延缓就业。

        

      ----------------------------------------------

      中国社科院访谈:人口红利到2013年结束.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60817/15272831699.shtml

        ■编者按:一个拥有1.5亿富余农民人口的国家怎么可能缺少劳动力?

        不可能的事情确实发生了。前年发端于珠三角的民工荒,现在已蔓延至作为大量劳动力输出地的中部大省,并逐渐演变为更大范围的民工荒。

        被称为世界制造工厂的中国正面临着民工短缺的窘境,这不仅将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甚至生存,还将带动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经历痛苦的嬗变。同时,对地方而言,是否拥有充足的劳动力也渐渐成为吸引投资的最重要前提之一。在未来10年里,民工短缺将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考验。

        本组报道旨在从政府、企业、专家、农民工以及产业转移等多个视角来解读民工荒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本报记者黄小伟

        记者:在民工荒刚刚出现的时候,普遍认为是局部和结构性矛盾,你认为现在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蔡昉:当时我也认为是和经济形势相关的局部的、暂时性的劳动力短缺,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和户籍制度有关,因为劳动力供给主要来自中西部的农村,需求是东部沿海外向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空间的不统一,可能导致劳动力需求变化在供给上不能及时地反映。现在我认为这样的原因仍然存在,但民工荒从珠三角地区扩张到长三角地区,再到很多内地原本是劳动力输出的地区。无论大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小县城,都出现民工荒,而且不仅仅是技工荒,就说明普通劳动力也是不足的。

        我们看人口结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将越来越慢,直到2013年左右达到零,我们发现这个供给是逐年减少的,尤其是16岁到25岁的年轻劳动力。从2004年开始,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将持续低于劳动力需求量,而且两者差距越来越大,供求关系出现拐点。由此可以判断,劳动力短缺呈现出一个全局性特点,劳动力整体供给不足。

        记者:刚才你说劳动力供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劳动力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供给,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变化?

        蔡昉: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对劳动力需求也越来越大;另一个就是人口结构在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从1980年以来,降低了生育率。那时候生育下来的人,现在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批人少了,以后还会少,但是进入老年的人口却多了起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就影响了劳动力的总供给。

        记者:你认为现在劳动力供给是绝对不足还是相对不足?

        蔡昉:从目前来看,还不能说绝对的供给不足,但是经济发展不是短期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不是短期变化,不可逆,所以我们称之为劳动力供给的阶段化变化。从劳动力充分供给变化到短缺,在发展经济学上叫刘易斯转折点,这个点就是一个阶段变化。在转折点之前,有一系列的经济特征,比如说,经济增长无论吸纳多少劳动力,都可以在不增长工资的情况下获得。我们看到,在2004年前的10年内,民工的工资基本没有增长。但是2004年以后,民工工资一年的增长速度,比过去十年增长的速度都要快。与此同时,劳动者与雇佣者的相对谈判地位提高。

        记者:那是否意味着中国今后将不可能再享受这样的“人口红利”?

        蔡昉:没错。在刘易斯转折点之前,劳动力是一直增长的,带来两个好的条件,一是劳动力供给非常充分,另外,人口结构生产性比较高,储蓄率也比较高,有利于我们的投资,给经济增长带来了额外的源泉,我们称之为人口红利。我们用的人口指标是总抚养比。也就是说,1个百分点人口抚养率的下降导致0.115个百分点人均GDP的增长。但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到什么时候结束呢?到2013年结束,2013年之后就返回去了,假如我们模型还成立的话,每个百分点人口抚养比的提高就会导致0.115个百分点人均GDP的下降。

        记者:这一变化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蔡昉: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入,包括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取得经济增长效果。我们在这种资源相对丰富的时候,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呢?但劳动力供给已经发生变化了。那么经济增长方式可能会出现很多变化,比如从劳动集约型转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但是最核心的变化,应该是转向以生产率的提高带动经济发展。

        记者:在这种变化中,政府和企业应该有什么样的角色定位?

        蔡昉:企业最重要的是对经济信号作出反应。企业是单纯依靠增加劳动还是依靠投资,或者转到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是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时候,他当然是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资金供给充裕的时候,他会尽可能地获得投资;但一些变得相对稀缺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提高生产率。

        但是企业能否得到正确的市场信号呢?就得依靠市场是否完善。维护市场信号的正确性,维持市场的竞争性,从而给企业正确的信号,就是政府要做的事。在生产要素市场,价格不能扭曲,但现在我们还存在扭曲现象。比如企业获得的贷款并不是真实的成本的反映,利率也是被人为扭曲的;为了维持城市人的利益,城市人的工资被人为保护;有的地方为了吸引投资,把土地这种稀缺性资源定到零成本。这些都是人为地扭曲了生产要素价格,政府就应该规范市场,让市场真实地反映生产要素的价格。

      • 家园 【文摘】中科院:劳动力整体将供给不足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60817/15272831699.shtml

        中国社科院访谈:人口红利到2013年结束.

          ■编者按:一个拥有1.5亿富余农民人口的国家怎么可能缺少劳动力?

          不可能的事情确实发生了。前年发端于珠三角的民工荒,现在已蔓延至作为大量劳动力输出地的中部大省,并逐渐演变为更大范围的民工荒。

          被称为世界制造工厂的中国正面临着民工短缺的窘境,这不仅将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甚至生存,还将带动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经历痛苦的嬗变。同时,对地方而言,是否拥有充足的劳动力也渐渐成为吸引投资的最重要前提之一。在未来10年里,民工短缺将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考验。

          本组报道旨在从政府、企业、专家、农民工以及产业转移等多个视角来解读民工荒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本报记者黄小伟

          记者:在民工荒刚刚出现的时候,普遍认为是局部和结构性矛盾,你认为现在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蔡昉:当时我也认为是和经济形势相关的局部的、暂时性的劳动力短缺,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和户籍制度有关,因为劳动力供给主要来自中西部的农村,需求是东部沿海外向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空间的不统一,可能导致劳动力需求变化在供给上不能及时地反映。现在我认为这样的原因仍然存在,但民工荒从珠三角地区扩张到长三角地区,再到很多内地原本是劳动力输出的地区。无论大城市、中等城市还是小县城,都出现民工荒,而且不仅仅是技工荒,就说明普通劳动力也是不足的。

          我们看人口结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将越来越慢,直到2013年左右达到零,我们发现这个供给是逐年减少的,尤其是16岁到25岁的年轻劳动力。从2004年开始,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将持续低于劳动力需求量,而且两者差距越来越大,供求关系出现拐点。由此可以判断,劳动力短缺呈现出一个全局性特点,劳动力整体供给不足。

          记者:刚才你说劳动力供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劳动力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供给,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变化?

          蔡昉: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对劳动力需求也越来越大;另一个就是人口结构在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从1980年以来,降低了生育率。那时候生育下来的人,现在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这批人少了,以后还会少,但是进入老年的人口却多了起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就影响了劳动力的总供给。

          记者:你认为现在劳动力供给是绝对不足还是相对不足?

          蔡昉:从目前来看,还不能说绝对的供给不足,但是经济发展不是短期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不是短期变化,不可逆,所以我们称之为劳动力供给的阶段化变化。从劳动力充分供给变化到短缺,在发展经济学上叫刘易斯转折点,这个点就是一个阶段变化。在转折点之前,有一系列的经济特征,比如说,经济增长无论吸纳多少劳动力,都可以在不增长工资的情况下获得。我们看到,在2004年前的10年内,民工的工资基本没有增长。但是2004年以后,民工工资一年的增长速度,比过去十年增长的速度都要快。与此同时,劳动者与雇佣者的相对谈判地位提高。

          记者:那是否意味着中国今后将不可能再享受这样的“人口红利”?

          蔡昉:没错。在刘易斯转折点之前,劳动力是一直增长的,带来两个好的条件,一是劳动力供给非常充分,另外,人口结构生产性比较高,储蓄率也比较高,有利于我们的投资,给经济增长带来了额外的源泉,我们称之为人口红利。我们用的人口指标是总抚养比。也就是说,1个百分点人口抚养率的下降导致0.115个百分点人均GDP的增长。但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到什么时候结束呢?到2013年结束,2013年之后就返回去了,假如我们模型还成立的话,每个百分点人口抚养比的提高就会导致0.115个百分点人均GDP的下降。

          记者:这一变化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蔡昉: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入,包括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取得经济增长效果。我们在这种资源相对丰富的时候,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呢?但劳动力供给已经发生变化了。那么经济增长方式可能会出现很多变化,比如从劳动集约型转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但是最核心的变化,应该是转向以生产率的提高带动经济发展。

          记者:在这种变化中,政府和企业应该有什么样的角色定位?

          蔡昉:企业最重要的是对经济信号作出反应。企业是单纯依靠增加劳动还是依靠投资,或者转到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是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在劳动力价格便宜的时候,他当然是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资金供给充裕的时候,他会尽可能地获得投资;但一些变得相对稀缺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提高生产率。

          但是企业能否得到正确的市场信号呢?就得依靠市场是否完善。维护市场信号的正确性,维持市场的竞争性,从而给企业正确的信号,就是政府要做的事。在生产要素市场,价格不能扭曲,但现在我们还存在扭曲现象。比如企业获得的贷款并不是真实的成本的反映,利率也是被人为扭曲的;为了维持城市人的利益,城市人的工资被人为保护;有的地方为了吸引投资,把土地这种稀缺性资源定到零成本。这些都是人为地扭曲了生产要素价格,政府就应该规范市场,让市场真实地反映生产要素的价格。

        -------------------------------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05-12 09:12:04

          实际失业率开始下降,劳动力供求拐点到来,中国的发展模式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本报记者 定军 北京报道

            

          5月9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今年一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19个城市中,总体而言,劳动力的供给仍大于需求。cchere.net   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约35.5万人和29.7万人,需求人数上升幅度为13.1%,高于新增求职人数的10.4%增幅。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窻刚刚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城镇的调查失业率呈下降趋势。一季度就业需求在增加,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走向基本平衡。由此判断,中国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向平衡,以及进入到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已经开始显现。

          刚刚出版的2006年《人口与劳动率绿皮书》也认为,“十一五”时期,中国新增劳动力将在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少,而就业需求总量持续增加。“十一五”过后,中国将开始面对城镇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泰岩指出,中国劳动力供求拐点的到来,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模式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对这一点国内尚认识不足。

          

          真实失业率下降

          尽管一季度的劳动力市场报告显示,目前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与2005年底持平,但是实际的失业率在下降。

          日前,蔡窻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论坛上透露,从2002年以来,真实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一直逐年下降,而实际的就业形势还要好。

          原因是过去被迫退出劳动力市场的40~50岁年龄下岗人员,现在开始重新进入就业市场,因此劳动力市场参与度今年开始回升。另一个表现是,民工荒已经变成普遍性的全国现象。

          蔡窻近期在安徽淮北利辛县的调研发现,即使是这个国家级的贫困县,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民工荒问题。这种民工荒并非是高级技工的短缺,而是普通工种岗位找不到求职者。因此,蔡窻认为,民工荒不是短期现象,也不是地区现象。

          蔡窻做出的报告认为,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向平衡,一直到劳动力出现短缺的一个转折点已经在中国显现。

          2006年《人口与劳动率绿皮书》进一步分析指出,未来中国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日趋严重。原因是,从2007年开始,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降到1000万人以下并继续下降,供给压力减轻。而未来几年新增劳动力需求将呈现增大趋势,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需求将达到1411万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在所有求职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18.9%(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31.7%)。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研究青年就业的专家张丽宾博士指出,大学生并不存在真正的就业压力,主要是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起薪等预期期望值过高,所以不少人选择放弃或者延缓就业。

        • 家园 还敢用?

          这篇文章类似的论调东东山说了n遍了,我也质疑过若干次了,这么漏洞百出的东西还敢拿出来,为这位的坚持感到敬佩,为这位的智商感到汗颜,亏得他还敢到处说别人不懂逻辑。

          一个拥有1.5亿富余农民人口的国家怎么可能缺少劳动力?

          我从头到尾也没看出来,这1。5亿人去哪了,东山也从来没给过合理的解释,一边是1。5亿人困在土地上,一边是民工荒,让别人认定这是劳动力绝对量供给不足造成的,您打算侮辱谁?

          我们看人口结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将越来越慢,直到2013年左右达到零,我们发现这个供给是逐年减少的,尤其是16岁到25岁的年轻劳动力。从2004年开始,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将持续低于劳动力需求量,而且两者差距越来越大,供求关系出现拐点。由此可以判断,劳动力短缺呈现出一个全局性特点,劳动力整体供给不足。

          我上高中的时候很长时间搞不清一个问题,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如何变化。现在清楚了,答案是速度将变大。很显然,东山,记者,还有这个专家中肯定有人没搞清这个问题,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将越来越慢,换句话说,至少依照他的话,在2013年前,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将是始终增加的。换句话说,我们发现这个供给是逐年减少的,这句话是混蛋说的。

          一个逻辑混乱的结论:。由此可以判断,劳动力短缺呈现出一个全局性特点,劳动力整体供给不足。

          让东山当个宝贝儿到处用,这回倒是顾不上逻辑了。

          从目前来看,还不能说绝对的供给不足,但是经济发展不是短期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不是短期变化,不可逆,所以我们称之为劳动力供给的阶段化变化。从劳动力充分供给变化到短缺,在发展经济学上叫刘易斯转折点,这个点就是一个阶段变化。在转折点之前,有一系列的经济特征,比如说,经济增长无论吸纳多少劳动力,都可以在不增长工资的情况下获得。我们看到,在2004年前的10年内,民工的工资基本没有增长。但是2004年以后,民工工资一年的增长速度,比过去十年增长的速度都要快。与此同时,劳动者与雇佣者的相对谈判地位提高。

          前面说。由此可以判断,劳动力短缺呈现出一个全局性特点,劳动力整体供给不足。,后面来这么一句,]从目前来看,还不能说绝对的供给不足,,这篇文章的编辑应该辞职。

          2006年《人口与劳动率绿皮书》进一步分析指出,未来中国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日趋严重。原因是,从2007年开始,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降到1000万人以下并继续下降,供给压力减轻。

          新增的劳动人口指什么?应该是指总的劳动人口的增加量,因为:

          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九八九年七月一日至一九九零年六月三十日,出生人口为23 543 188人,死亡人口为7 045 470人。出生率为死亡率为6.28‰,自然增长率为14.7‰。

          否则无法解释。但别忘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目标好像哪年也还没有到达千万这个目标,还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待于流出。

          也就说,

          真实失业率下降

            尽管一季度的劳动力市场报告显示,目前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与2005年底持平,但是实际的失业率在下降。

            日前,蔡窻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论坛上透露,从2002年以来,真实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一直逐年下降,而实际的就业形势还要好。

          或是2007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少于1千万,应该有一种说法在说谎。

      • 家园 知道城镇失业人口和农村闲置劳动力吗?

        默认充分就业,你好大的胆子~

    • 家园 人均收入水平低的穷养老有什么意义?

      你的人口与工作机会的思考相当一部分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未必能抢到高附加值的产业,还是增加人口保住现有低附加值、人力密集型产业吧,也就是说使用低人均收入,高人口的方式保住经济总量。

      你的观点我有很多不满之处也就不一一评说了。我认为最基本的一点是:能不能提升经济层次、提高人均收入我不知道,但人均收入水平低,不能满足现在生活条件的穷养老讨论有什么意义吗?有谁关心孟加拉的养老问题?

      • 家园 降人口提高人均收入,实际上总社会财富下降,老人更难过

        你降人口,提高人均收入,并没有增加社会的财富,实际上是削足适履!

        • 家园 你这句话是假设没有失业的“闲置人口”
          • 家园 失业人口等于闲置人口?闲置人口定数的?80年代与现在比?

            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和城市化的进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社会劳动力的需求上升。

            不同发展水平下,同样一个人,80年代算闲置人口,现在不算闲置人口,这到底怎么回事?

            http://www.cchere.net/article/851976

            未来几年新增劳动力需求将呈现增大趋势,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需求将达到1411万人。

            我们看人口结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将越来越慢,直到2013年左右达到零,我们发现这个供给是逐年减少的,尤其是16岁到25岁的年轻劳动力。从2004年开始,新增劳动年龄人口数将持续低于劳动力需求量,而且两者差距越来越大,供求关系出现拐点。由此可以判断,劳动力短缺呈现出一个全局性特点,劳动力整体供给不足。

            1,人才生产有时滞,要以2,30年后的劳动力形势倒推今日的生育政策.

    • 家园 【原创】人口与资源能源关系的思考

      3.1 人口与资源是什么关系?

      人类和有技术这一个变量,还有市场调节的机制,可以调节与资源的关系。

      虽然科技发展不可预料,但人类历史上确实在一次次资源危机中跳出来,从而取得

      更大发展。这里面有一个机制在起作用:

      1,由市场手段在资源少的时候珍惜资源,人类不可能使资源突然全无,这是一个

      缓慢的过程。在资源减少,价值升高的过程中,人类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

      率.

      2,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会竭力开发廉价代用品。如果这个资源没了,就看看其

      他资源能不能用。同时,如果一种用品要用这种资源,那就力争不用,去开发代用品。

      甚至调整整个消费结构。比如石油少了,那么塑料用品就会找到相应的替代品,不会用

      塑料去做凳子,椅子。

      我们知道,世界上任何一种资源都有其替代品,不可再生性资源同样也有替代品。

      当金属的价格上升时,就刺激了人们去开发它们的替代品。例如,铜和锡过去主要是制

      造各种生活用的器皿的,当铜和锡的价格上升时,就被大量塑料制品替代;同样,铜和

      其他制造电线的金属价格上升也刺激了人们开发替代铜的光导纤维。这样,这些金属的

      需求大大减少,价格自然就下降了。这说明在面临困境时,人类的创新精神是无止境的

      美国经济学家罗塞尔在第一天给学生上经济学课时,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世界现

      已探明的石油储藏量为1024万亿桶,每天石油消耗为7600万桶,我们这个世界什么时候

      将用完这些石油。他要求学生一分钟做出回答。许多学生开始用计算器计算。但戈登告

      诉他们,答案是永远用不完。因为当石油越来越少,价格上升过高时,人们就不会用

      石油,而用其替代品作燃料了。只要石油价格上升到足够高,一定会有替代品出现,剩

      下的石油由于开发成本太高,无人开发,石油自然不会用完。

      3.2对我们所需资源的分析

      资源分两种:可再生,不可再生。前者指物质矿产,后者指能源矿产。

      1,可再生的:

      这些是金属和一些非金属物质。

      在一个国家完成大规模基础建设之后,他对金属的需求量会下降,比如美国现在钢产量

      1亿吨,比高峰掉了40%。一个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完成之后,会储存很多钢铁量,这

      是大多数钢产量会由废钢铁冶炼,比如美国,欧洲,70%都是废钢练的。

      废钢材炼铁比铁矿石炼铁节省能源与水80%多。我国是世界废钢,废铜,废铝的进口

      大国,有个再生金属网大家可以看,我在哪里统计过,我国进口的矿石,废金属,远

      大于我国出口的金属(含在产品里),我们实际是利用国外资源进行国土大规模整治。

      仅佛山大沥的再生金属量就要了世界的1/9。

      这方面我们的获取是没有问题,而且完成基础建设后用量还会下降。

      2,不可再生资源:

      这些天然气,石油,煤。

      现在我们进口石油1。2亿吨,印度进口8000万吨,10年内印度还要增加一倍进口,

      你让我降人口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全世界在一条船上,根本出路在节能技术与替

      代能源。

      人类的石油估计能用50年,你一胎化把人口降一半(其实根本做不到这么快),

      那么全世界少10%的人口,则石油能多用6年,这么少的成果,你付出的代价是掉入了

      数代的老龄化泥淖,经济发展停滞,失去复兴的契机。

      假如日后石油勘探增加了,能用100年,你也不过多用10年,当然这还没有考虑

      到印度崛起的因素,他需要大量石油,现在他就和中国争石油(参见印度与中国争夺

      安哥拉,厄瓜多尔的石油之报道),如果考虑印度因素,由于印度的经济发展,10年之

      内,印度的消耗量会增加两倍,我国所做的任何努力,都将会是是白忙。

      在能源问题上,中国人口减少一半没用,减少3/4也没用。还不如保持人口和社会

      稳定,发展科技解决这些问题!

      3.3一些奇谈怪论

      有一种极端思维,认为我们自己狠一把,把人口降成2亿,靠自己国家的资源就宽

      余了,可是等你变成2亿都是上百年了,那个时候人都在外空,海洋开矿了,你这种作

      法与刻舟求剑有什么区别?徒让外国人笑话耳!!

      还有一种极端思维,指望把人口降成几千万,就和卖资源的澳大利亚一样富了。

      首先,如上面道理一样,时间和科技会给你开一个大玩笑。另外,你人口几千万,蒙藏

      疆的人口那时已经超过你了,还把资源地留给你。而且不靠勤勉进取,靠吃资源的国家

      从来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

      长期的单方面计划生育宣传,不同意见噤若蝉舌。这种环境下,造成的奇谈怪论还

      真不少!

      • 家园 又是理论分析,不见现实

        你关于人口与资源的分析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看问题,好了不起啊!

        现实中人口对资源的占有是平均的吗?各个国家谁不打破了头的去抢更多更好更廉价的资源,现实中国家每天都在担忧石油的保障,每天都在争取更多的铁矿石,你轻飘的一句“这方面我们的获取是没有问题”就完了。

        现实中没有哪个国家是根据“世界石油总可开采量”来考虑自己的石油进口量的,全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多少要多少还要多点储备。能抢多少看本事,印度要来,一样看本事。

        考虑国家的人口、就业、养老问题只能从一国的具体情况来看,那种夸夸其谈的理论问题没有用。

      • 家园 东山和水寒一样,到处都是似是而非的逻辑错误!

        你说"人类的石油估计能用50年,你一胎化把人口降一半(其实根本做不到这么快),

        那么全世界少10%的人口,则石油能多用6年,这么少的成果,你付出的代价是掉入了

        数代的老龄化泥淖,经济发展停滞,失去复兴的契机。假如日后石油勘探增加了,能用100年,你也不过多用10年,当然这还没有考虑

        到印度崛起的因素,他需要大量石油,现在他就和中国争石油(参见印度与中国争夺

        安哥拉,厄瓜多尔的石油之报道),如果考虑印度因素,由于印度的经济发展,10年之

        内,印度的消耗量会增加两倍,我国所做的任何努力,都将会是是白忙。在能源问题上,中国人口减少一半没用,减少3/4也没用。还不如保持人口和社会

        稳定,发展科技解决这些问题!"

        东山,你能否把这2段再更详细地给我们讲解清楚:

        1."我国所做的任何努力,都将会是是白忙"

        我国所做的什么努力? 为什么是白忙?

        2." 在能源问题上,中国人口减少一半没用,减少3/4也没用。还不如保持人口和社会

        稳定,发展科技解决这些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口减少一半没用,减少3/4也没用"

        为什么? 结论好下,依据呢?

        我还可以说,我们国家只要减少一半的人口,立马所有的社会,经济问题都好解决了.理由嘛,你假设一个家庭,2个大人,4个小孩.如果我们少生2个孩子,生活水平马上会提高!(这个不要证明,大家都可以体会吧?)所以我们要少生,优生!我也有结论.

        你来驳驳我看..

        • 家园 你的少生两个孩子的例子只能解决一代的问题,

          下一代别人就是4个人工作,而你们家两个人工作,收入就减少了。生两个孩子并不带来财富,只是吃饭的口少了两张,但是下一代手也少了两双。科技和财富是由人创造的,世界的人口越来越多,但是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好。印度一直不停的生,也是在往前发展。没有后退,甚至没有停滞。减少人口并不产生财富。

          美国人经济和欧洲差不多,但是美国人多。所以群体竞争力强,抢资源占优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