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冀鲁豫战场上的“哥萨克骑兵”(续三十) -- 王外马甲

共:💬374 🌺1200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冀鲁豫战场上的“哥萨克骑兵”(续三十)

    上接:http://www.cchere.net/article/729713

    大小索庄歼灭战(上)

    春耕生产结束以后,骑兵团回到昆吾,向四分区报到。这时候,部队的番号虽然还是叫“129师骑兵团”,但事实上已是属于冀鲁豫军区四分区领导下的一支机动兵力。

    四分区的主要活动区域是东明县、长垣县、濮阳县和滑县一带,这里,除了一部分日军以外,在濮阳驻守着伪军孙良诚部、东明有伪赵云祥部、长垣则是顽军邵鸿基。以前,四分区的武装力量比较弱,不仅分区机关所在地总是需要转移,对敌作战也只能是采取游击策略。二十一团和骑兵团来了以后,机关住所稳定了,可军事上还是习惯于“小打小闹”,经常是把正规部队分散了去搞偷袭。刘大爷他们刚到分区时,曾经组成手枪队,化装到东明县的临濮集,随随便便就击毙了十几个前去赶集的赵云祥部军官。分区领导因为这个战果高兴得不得了,可骑兵们私下里却觉得动作太小,没意思。

    当初,张国华政委之所以敢拍胸脯,保证能够负担骑兵团的供给。一方面是因为四分区的一些区域靠近黄河,受旱灾影响不严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里的游击区正在逐渐扩大,新建立的地方政权有征粮的余地。

    43年春节,长垣县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可是,由于敌顽的骚扰,县政府花费了好多功夫,一直进不去。一天,曾玉良和况玉纯到军分区去找张国华政委商量事情,正巧遇到长垣县委的一帮人在他那里抹眼泪告状(张政委兼任地委书记,也管地方上的事情),原来,他们又被邵鸿基赶出来了,除了两位女同志,其余的都挨了顿板子,屁股都被打肿了。曾团长见状很气愤,立刻就提出申请,要求出兵保护县政府。

    第二天,分区下达命令,派二十一团和骑兵团“到滨河地区侦察敌伪作战意图”。当时,战士们都很奇怪:派两个主力团到滨河一线去,到底要侦察什么情况?曾团长笑了笑,私底下对干部们说:估计,这次侦察的目的,就是找机会教训一下邵鸿基。

    二十一团那边也是心照不宣,两个团不约而同,径自就开到了长垣县,转悠着,等邵鸿基出来。

    说起这个邵鸿基,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他是个旧官僚,从北洋政府时就当县长,可是不贪污也不坐轿子,骑个毛驴到处跑;他受过新教育,却又是旧做派,喜欢升堂判案,还有跟班举着棍子板子,旁边还放着虎头铡;他是文人,偏又乐意弄武,军事本领不怎么样,早年被“红枪会”抓住打了一顿,从此就佩服上了江湖好汉,他的部队都是会道门底子,什么“赵元帅”、“丰县虎”、“沛县狼”是他的几员大将,他则自诩儒将,仿佛宋公之明、诸葛之亮;他坚持抗日,拥护老蒋,却又同情理解汪精卫,使劲地帮伪军辩护,说什么“曲线救国也是有道理的”;他在前些年和共产党合作过,还当过边区政府的专员,可后来又极力反共,凡是八路军的主张他都要唱反调,写文章说“共产党的那一套我都懂,我都有办法对付”,因此,他被敌人吹捧为“反共专家”。

    严格地说,邵鸿基并没有以武装与八路军摩擦,但他就是不让共产党政权进入他的地盘。他说自己是正宗官老爷,八路军是流寇,可地方上的老百姓偏偏也就相信了那一套,对他敬畏有加。不打掉邵鸿基,抗日民主政权真没办法在长垣县立足。

    过了些天,有消息说邵鸿基部一千四百多人要出动了,曾团长马上派人通知二十一团,常仲连团长和参谋长魏文建都来了,商量以后都说要打。于是曾玉良动员部队,说顽军邵鸿基侵犯我根据地,要到大小索庄抢粮食,反动气焰十分嚣张,“我们不打则已,打就要狠狠把他打痛了”。干部们听了直乐,三四月份,青黄不接的,抢的哪门子粮食?大家心里也明白,这大索庄和小索庄都有会道门基础,邵鸿基此番大概是想去收编门派、扩大武装呢。不过,“反共专家” 邵老爷一直以来就很惹人讨厌,现在要教训他,战士们也都挺乐意。

    邵鸿基的军事头衔是“国民党冀察战区挺进第二纵队司令”,其主力是赵子安(“赵元帅”)支队。第二天,邵司令和赵支队将进驻大索庄,其他两个支队将去小索庄附近。情报很准确,来得也很容易,因为邵老爷事先已经派人在村里拉条幅、搭戏台、预备饭菜,广而告之了。

    八路军计划,骑兵团主攻大索庄的赵支队,二十一团打小索庄方向。等战斗打响后再去通知地方政府,免得人家担责任。

    这一仗打得很轻松。

    战斗开始前,骑兵团本来还在等一连(当时一连正在外面出任务,况政委连夜去把他们带过来),没想到二十一团侦察队那边先打响了。大索庄里的敌人听见枪响,乱哄哄跑出来看情况,恰好遇见了正在向村北移动的骑兵二连,二连立刻开火,机枪步枪一阵猛打,把敌人撂倒了一片,剩下的赶紧往回跑,二连顺势就跟进了村子。

    早就在北边准备好了的三连和徒步大队看见这情况,心说:不对啊!我们才是主攻部队,怎么能让二连先进村了呢?于是马上吹号,也冲进了村子。

    八路军进村快,可人家“国民党冀察战区挺进第二纵队”的“赵元帅”支队真不愧是主力,动作更快。一见对手从北面攻进来了,不用长官吩咐,立即就从南面跑出了村。这下,可把二连和三连都搞了个“措手不及”。本来,为了吸取南李庄巷战的教训,应对恶劣的突发情况,部队事先准备了几套战斗方案,可现在,战士们下马、分组、抢占要点……,正布置火力准备“打攻坚战”,可突然发现敌人都跑不见了,什么方案也用不上……懵了好一会,才跑回去把刚刚归拢的战马又分开,气急败坏地直骂赵支队不给面子。

    四连没得到主攻任务,在黄河大堤上坐着,怪不高兴,听见村里响枪了,也只能够伸着脖子瞧热闹。没想到,才没过多久,庄子里忽啦啦涌出来好多人,乱七八糟地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瞎跑。曾团长楞了一会,赶紧下令:“上马,追杀啊!”。大家高兴坏了,连忙列队,从大堤上冲下来,一时间,战马奔腾、军刀闪亮,真是痛快极了。

    不过,跑出来的敌人实在太多,四连来回冲杀也忙不过来。在平地上乱跑了一阵的“赵支队”也醒悟些了,急忙向东面大堤上冲,想抢占制高点。曾团长连忙命令部队改变突击方向,争取截断他们,可是,要求骑兵在冲锋过程中重新列队,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做到的事。

    眼看敌人就要上大堤了,堤上突然出现了一支队伍——那是况政委带来的一连!敌人一下子就被压下来了,这时,二连和三连也汇合赶到,把“赵支队”压到了一块洼地里。于是,500多顽军全在这里投降了。

    二十一团在西边打小索庄,那附近有邵鸿基的两个支队,比“赵支队”更差劲。早晨的时候,团侦察队化装成买柴草的,接近村子,想先搞掉敌人岗哨,不料被顽军识破了(人家是当地人,不象日本鬼子那么好蒙)。双方一交火,二十一团只好发起总攻。“国民党冀察战区挺进第二纵队”一交战就跑,虽然没什么战斗力,但毕竟有两个支队,人多,二十一团又围又追,实在忙不过来,结果就赶了鸭子,让他们跑了不少。

    刘大爷没有参加大索庄的战斗,当时,他正在外面扭秧歌呢。

    骑兵团刚到长垣的时候,这里的老百姓对八路军不了解,他们见到部队一来就跑到荒野里去,即使没有跑走的,也是躲躲闪闪,搞得我们的工作很不好开展。况政委认为要发动群众,就要先从消除群众顾虑、活跃气氛、加深了解做起,因此派出团秧歌队,由宣传干事带领着,走村窜户去演出。

    秧歌队分男女两组,那时侯骑兵团没有女兵,都由男的扮演,刘大爷面貌秀气,就装扮成了大姑娘。每次到了村口,就敲锣打鼓开始演出,男的挥舞霸王鞭(一根竹竿,两头系上铜钱,挥舞起来哗啦啦响),“女的”端着荷花灯,手舞足蹈一阵,接着开唱:

    新年到,隆里格隆!新年到,格里格隆!

    男女老少大家好,嗨,大家好!什么好?身体好,什么好?团结好,团结好来打败日寇立功劳。隆里格隆,格里格隆!

    新年到,隆里格隆!新年到,格里格隆!

    人人拥护抗日军,嗨,抗日军!什么军?新四军,什么军?八路军, 八路军来打败日寇立功劳。隆里格隆,格里格隆

    …………

    部队扭秧歌的时候,地方干部也跟着,县政府、妇救会和青抗先都借机发动群众。老百姓觉得八路军亲切可爱,也就消除了戒备心理,高高兴兴地从这个村尾随到那个村,不仅开心地看,有的也跟着唱跟着学。刘大爷脸上的胭脂口红被汗水洗掉了,还会有小媳妇嘻嘻哈哈地抢着帮他抹上。

    骑兵团打大索庄,事先没有通知地方政府,秧歌队的这四五十个人也就不知道。那天早上,大伙化好妆刚开始表演,骑兵团派人来向县长报告情况,说是大小索庄战斗已经打响。“演员”们一听这消息,哪里还顾得上再唱歌,连妆也不卸,骑上马就走。

    跑到小索庄附近,发现几十个逃出来的顽军,骑兵立刻组队冲击,有个家伙刚把机枪架到沙丘上,就被刘大爷策马上去,一刀砍了,其他的吓得举手抱头不再敢动弹。紧接着,前面又接连冲出来几伙敌人,八路军就摆成阻击线卧马射击,打了一会,对面的敌军官从枪声中听出了名堂,说“没办法,遇到老部队了”,于是缴枪投降。

    秧歌队押着七八十个俘虏赶到大索庄,战友见面都哈哈大笑。俘虏兵们也奇怪,这花里胡哨的队伍是些什么人物?涂脂抹粉、穿红着绿的,还很能打仗!

    战斗结束后,县政府的人员才赶到大索庄,骑兵团把缴获的装备,包括9挺机枪都移交给了县大队。地方干部很激动,说“我们没赶上打仗,却得了这么多战利品,真不好意思”。况政委解释说“敌人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八路军就应该消灭他们,用敌人的武器来武装抗日政府!”。战士们也说“邵鸿基的部队太窝囊,这些武器给他们拿着也是浪费,不如趁早交给县大队,对抗日民主更有帮助”。

    话虽这么说,但干部们心里真有点犯嘀咕。这次打邵鸿基,事先没有请示上级,全凭的是团长政委们的主观理解,既不知道该不该打,也没想到会打得这么大……唉,这也怪邵鸿基太没用,本来是想教训一下,谁知道一不留神,就变成歼灭战了。真不知道这老小子以后又要怎么去造谣告状。

    渐渐地,县干部也觉得这里面似乎有点不大对头,笑容也尴尬起来了………………

    关键词(Tags): #冀鲁豫战场#“哥萨克骑兵”元宝推荐:海天,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冀鲁豫战场上的“哥萨克骑兵”(外一篇)

      报告夏政委:

      说起来,这二十一团原先的底子是吕正操司令的部队,最早是东北军第53军130师691团一营,37年成为冀中人民自卫军一团,38年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七支队二十一大队,39年扩编为八路军冀中军区二十一团。40年,编入程子华领导的南进支队,到冀南参加讨伐石友三,从此就基本上留在冀南活动。二十一团参加了百团大战,在当时是很能打的老部队。

      43年1月,二十一团被张国华从冀南要到了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和骑兵团的情况一样,只不过时间稍早个把月),还是叫二十一团。可这以后的一段时间,二十一团有时候却表现得不大象一个老牌的主力部队,说起原因,刘大爷的意见是团长换得太频了。

      21团到冀鲁豫军区之后,先是副团长胡乃超升任团长。这胡乃超是东北军出身,指挥作战刚毅果敢,走的是勇猛的路子,奔袭南清店、强攻古云集、伏击南清路、激战东北庄,号称 “惹不起的胡司令”。但这么一来部队伤亡当然也大,后来就换了常仲连当团长。

      常团长红军出身,擅长以军事活动联系地方工作,注重打游击。经常施展诱敌深入、化装偷袭的战术(索庄战斗打邵鸿基时,二十一团团长就是常仲连),还时不时把部队分散了配合地方武装活动,拿主力团当武工队用。有一次打地方土顽,常团长把部队放到村外设伏,自己带着几个人化装成伪军官去勾引敌人,结果被识破了,被打成重伤。于是又换团长。

      这回换了李亚峰。李团长也是东北军53军691团出身,只是比胡乃超更加勇猛,处处打硬仗。没多久(1943年8月),他在卫南战役中牺牲了,常仲连再来当团长。

      常团长接着打游击,并陆续吸收了一些地方武装,几个月时间,把二十一团扩编成了千人大团。双村营战斗前,常仲连团长去延安保卫毛主席了,胡乃超临时过来指挥,才发现诺大的一个主力团怎么攻坚能力这么差。一仗下来,把老团长打死了。

      (常仲连是55年的大校,64年的少将,最后当到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记得多年以前,常将军写了篇文章,说他在总书记的指挥下,带领二十一团驱逐了滑县和滨河的日伪势力,稳固了根据地。刘大爷看见了很不高兴,说:常仲连离开河南以后我们还在滑县苦战,他稳固了啥根据地?那个赵……被邵鸿基捉住了打屁股,又哪里会指挥作战了?)

      (以上这段,纯属传言,仅供在河里一乐。想转贴的朋友麻烦你发发慈悲,一定把这段删了。因为人家常仲连老将军还健在呢,要让他老人家知道了,马甲我可就完蛋了。常将军老当益壮,离休后又发明了“颐康常氏口服液”,送给世界冠军喝,用了都说好!不信?上网查一下就知道了)

      44年,二十一团的一部分去了湖西根据地,还叫冀鲁豫军区二十一团。留下来部分骨干和伤员,于44年6月(双村营战斗后一个月)改编为冀鲁豫军区九军分区十六团(老十六团去了延安教二旅)。

      九军分区十六团的发展比较简单。45年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十六团,即后来的二野一纵三旅十六团, 49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军47师141团,一直是师主力团。因此,我们可以说:16军47师141团,是老八路二十一团的延伸。

      刘大爷的堂弟刘金树,去了湖西根据地的冀鲁豫二十一团,这一路比较复杂一些。

      抗战胜利后,八路军、新四军派兵去东北,冀鲁豫军区只去了一个团,就是这个冀鲁豫二十一团。它由邓克明带到东北,先是扩编为冀鲁豫八路军第25旅,接着又改为东北民主联军吉东军区警备第二旅(旅长邓克明、政委袁克服、副旅长邱会魁、刘建平)。

      当时同在吉东军区的还有两个旅,一个是第24旅(旅长王效明,政委袁任远);另一个是警备第一旅,首任旅长金光侠(后来当了朝鲜的大将、外相),继任姜信泰(后来当了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政委是唐天际。这两个旅的骨干都是老抗联战士。三个旅都使劲招兵、扩编,可那地方是延边呀,所以招来招去,都招了不少朝鲜人。

      47 年2月,赖传珠组建东满独立师,规定从第24旅及警备第一、第二旅各出一部。唐天际(升任东满独立师政委)知道底细,就跑来找邓克明,说“多给我点老八路骨干吧”,于是邓克明就编了个第四团给他,人员主要是冀鲁豫八路军干部和在沈阳以西招收的地方游击武装。这个四团就成了东满独立师第四团,随后编成四野10纵30师,为89团,也是后来的47军第141师422团,抗美援朝时出了个英雄罗盛教。因此,我们可以认为,47军的这个422团也是老八路二十一团的延伸。

      可是别急,刘大爷的那个堂弟刘金树没去东满独立师,他留下了。

      第二年(1948年2月),警备第二旅的部队和吉南军分区独立团合编为独立第六师(师长邓克明、政委钟人仿),接着,独立六师配属第43军,改称第156师。全师1.1万人随军进关,解放全中国。刘金树也就随部队打到了江西南昌。

      在南昌,156师脱离43军系列,留下了差不多一个团参加组建江西军分区。从道理上讲,这个团也应该算老八路二十一团种下的树,可我确实不知道它最后的发展怎么样,要不,去问问冰冷雨天?他看过江西军分区的部队搞武斗。

      那么156师的其他人去哪里了?上朝鲜了。

      156师朝鲜人多。其实到底是朝鲜人还是朝鲜族人,大家也弄不清楚,因为大部分人都出生在中国,家庭也在中国。首长们开会一商量,466团划出两个营算朝鲜人,467团也划出两个营,468团算来算去划出一个连,这些是非走不可的。可是,离上级的要求还差得远,于是朝鲜同志就开始做工作。当时正宗的朝鲜人都有些不愿意回北方,何况其他人,师里面的主张是不动员,不欢送,谁乐意去谁去。

      刘大爷的堂弟刘金树本来是怎么也挨不上朝鲜人的边的,可他是炮兵营副营长,属于技术兵种,所以就倍受拉拢。他那时候也没个国家地理观念,只觉得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南下和北上差不多,再加上一路往南边走总是吃大米,很不习惯,于是就问:“你们那里有白面么?”“有,有,当然有”。好吧,上朝鲜吃白面去!(没想到,到了朝鲜还是吃大米)。

      156师组建了组建两个团,一个炮兵营。由副师长全宇带领着就去了朝鲜。临走的时候只说他们有新的任务,谁也不知道是要去打仗。

      到了朝鲜就开打,一直打到洛东江。156师被编为人民军7师(战争开始后改为12师),在洛东江突出部战役时拼得只剩不到2000人,所以先行后撤休整,结果刚好躲过了美军的反攻。50年志愿军入朝时,由四野部队组建的三个朝鲜师,只有156师改编的12师没被打散。

      80年金日成访华,纪念抗美援朝30周年。刘大爷的堂弟也回家探亲,听说他改了名字叫“金树”,政府还用外宾的规格接待他。村里人很纳闷:都是一个祖宗出来的,怎么他就成了外宾了?

      马甲我也揣摩不定:这朝鲜人民军的12师,该不该算是老八路二十一团种下的树呢?

      关键词(Tags): #冀鲁豫战场上的“哥萨克骑兵”通宝推:cid,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