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梅毅先生大作《历史的人性》中对“靖难”之变的精彩叙评 -- 盟军敢死队

共:💬42 🌺3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网址
                家园 点击率很重要么?

                或者,这事儿已经牵扯到钱上了?

              • 网址
                家园 原来如此啊......无语中

                看了有点难过......

                马甲什么的我无从判断,但是明月的明史我觉得写的挺好,而且我觉得,大王的风格和明月也差不多.

                • 家园 与海天兄商榷,在下更喜欢当时明月的文

                  在下不学无术,对历史是浮光掠影。二人的文河里都有。私下更喜欢明月。大概想想觉得二人不同在于:

                  1。梅文有一种高高在上,宏篇巨著的劲头,俺不喜欢。相较之下,明月只是就事说事,没有太多的废话。其实历史就在那儿摆着,除了朱元璋,余者皆没什么可自傲的。(愚见)

                  2。梅文的阐述方法不够浅白。似乎更象是写论文。

                  明月是拉开了架子,就是想告诉大家明朝那些事儿。我喜欢,也正是我想要的(扫盲)

                  3。觉得明月的文趣味性更强一些。梅文有些疙瘩,一看就是需要智商150以上和相关专业或家传渊源的,让俺这个俗人/土人/农村人难以卒读。

                  不知兄以为然否。其实俺最爱之写史乃是前一阵河里贴的努尔哈赤。读罢笑曰:历史若能都这样写,人人爱历史了。

                  读吵架贴,觉梅此人已经狂妄自大到了惟我独尊的地步。有点欺人太甚。其气量之窄,之轻狂,令人。。。

                  • 家园 尤其同意第三点

                    赫连勃勃大王的文章看着有些头痛。

                  • 家园 这中间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啊

                    大王说老有人跟帖骂他,他也可能是一时气急,这个吵架帖我也是很难把它和大王连在一起,很难相信是大王写的,有点儿赶尽杀绝的感觉,我们中国人这个窝里斗的毛病哪儿都有。

                    不过我还是喜欢大王的东西,看得出他在典籍上确实花了功夫。

                    火焰塔的五胡录可能更对您的胃口,我读的时候特别觉得舒服。

                  • 家园 其实咱们没什么分歧

                    我很久没看大王(梅)的东西了,脑子里基本上还是16国南北史的印象,我觉得和后来确有区别,至于我个人吗,更喜欢原来的,呵呵.

                    大王(梅)在这件事上的"表现"......不客气的说我也很有跌破眼睛的感觉啊.

                    您说的明月的优点我都赞成,尤其是1,也正是在这个角度,我觉得他和大王以前的风格有相通的地方,我那么说,也是针对大王在天涯的原贴里面说的"他不欣赏......"那一段.

                    Z兄的努尔哈赤系列,的确是妙趣横生,这也是"网络史学"通常具备的特点,这方面,我觉得以下几个系列也很经典:

                    小蚂蚁(黎德安)的罗马史

                    潇水的先秦史

                    赵括的白话三国(吸引我下河的源头之一)

                    火焰塔,大王等的两晋16国南北朝史

                    萧让,扶楠(可卿)的唐史

                    神洲遗少(莫谈国史)的欧洲民族史

                    顾剑,史鉴的欧洲军事史

                    还有几个人写过的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史

                    ......

                    同样都带有"网上语言"的特色,上面各个作者的侧重点也有小小的区别,我个人,实在没办法分辨哪个是"最好",也不好比.

                    你肯定比我大多了,还是我叫你"兄"吧.

                    • 家园 海天兄,俺同意您贴里的每一个字儿。商榷二字怕是不妥。实乃双手赞同也。

                      小蚂蚁那个俺也剧喜欢。其他几个等俺慢慢看。多谢。

                      不必客气。一字尚能为师,谈史论道,以才德为先。

                      另,对于吵架贴吗,俺是认为一个人在激动的时候往往展示其真秉性。而气量恢宏与否实乃匠人、宗师、大家之重要区别。不知兄以为然否。

                      至于网上语言么,或许正是中文的进步了。五四以来的格局,或可一变。心实喜之。现在知识爆炸,所短者时间也,所重者精要也。使人读来轻松,记得清楚,又不费时,实为造福子孙之盛事也。

                      胡说八道一番,兄台莫笑。

            • 家园 拜托老兄短信给我,或者给个链接。俺就想知道怎么回事。
            • 家园 这个要谨慎一些

              河规规定,禁止谈论其他网站的是非。

              前一段有人说什么西西河的涓涓细流都跑到天涯那里去了,受这条河规所限,愣是没办法回嘴。

              • 家园 hehe,多谢兄台提醒

                我也无意说什么是非,只不过看到梅毅这个名字,不自禁心生感慨罢了

          • 家园 我也不知道,听说他后来的书水准下降

            上次谁贴了他一个什么文章,在这里被大家痛扁,说他水准下降了.

    • 家园 一篇一花!

    • 家园 13.“靖难”余波-朱棣死后的"高煦之叛"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春天,鞑靼阿鲁台进犯大同、开平。朱棣于四月间举行盛大阅兵仪式,率众大将第五次亲征。同年八月,朱棣病死于榆木川,终年六十五岁。"遗诏传位皇太子。"

      明仁宗朱高炽自幼就以聪慧仁德著称。"靖难"起兵时,朱高炽常常居北平留守,并曾以一万之兵拒李景隆五十万明军于北平城外,保全了朱棣的大本营。朱高炽两个弟弟也都不是吃干饭的,朱高煦以军功有宠于明成祖,朱高燧以慧黠见喜于明成祖。当初建文帝听方孝孺之言,赐朱高炽秘诏,使"反间计"欲离间燕王父子,多亏朱高炽仁孝如一,忙派人把建文帝诏书和诏使一齐驰送朱棣,才免却父子相残的悲剧。

      朱棣篡位后,朱高炽为皇太子,朱高煦、朱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永乐十六年,宦官黄俨诬称皇太子擅赦罪人,邀德名于天下,有不臣之心,东宫官员坐死者甚众。朱棣命侍郎胡滢暗中察访实情。胡侍郎禀公密奏,陈列皇太子"诚敬孝谨七事",才免却本性多疑的朱棣猜忌。后来,宦官黄俨等想弑朱棣谋立其三子朱高燧,事发伏诛,还是皇太子朱高炽力保朱高燧不知情,救了这位一直倾陷自己的三弟一命。

      朱高炽即位后,任用贤良,友爱二弟,轻刑薄役,核查冤狱。"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确实是明朝历史上罕见的仁德皇帝。可惜天不假年,明仁宗当了一年皇帝就病死,时年四十八。

      明仁宗长子皇太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见年轻的侄子登基,一直觊觎皇位的汉王朱高煦"反谋日甚",很想再把他爸爸朱棣篡夺其侄建文帝的"靖难"大戏再演一次。《广韵》曰:煦,温也,所谓"煦而为阳春,散而为霖雨"。偏偏人与名不符,朱高煦自少年时代就"性凶悍","言动轻佻"。

      靖难之役,勇武善骑射的朱高煦不仅在白沟、东昌等战役中立有大功,江上之战,朱棣本来都要撤兵返走,多亏朱高煦亲率生力军赶到,喜得朱棣当时连骗带蒙又附有二、三的诚意对他说:"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婉言有立其为储贰之意。狂喜之下,朱高煦拼命死战,大败明兵,奠定了燕兵攻克南京的最后胜利基础。

      虽说"君无戏言",但朱棣的话也属高级而严肃的"逗你玩"。"吾病矣"--一活又活了二十二年;"世子多疾"-一活又活了二十三年,多疾不等于立马就死,只要活着,嫡长子就该是皇太子。

      朱棣称帝后,封朱高煦为汉王,国云南;朱高燧为赵王,国彰德。朱高煦怏怏不肯之国,说:"我何罪,斥我万里。"朱棣不悦。皇太子朱高炽仁德,力劝之下,使这位二弟其能暂留京师。封王后,朱高煦力求一支名为"天策卫"的御林军为护卫军,又乘朱棣高兴时增益两只卫军为护卫,由此,他常常自夸于人:"唐太宗曾为天策上将,我得之岂偶然呢。"

      有一次,朱棣命皇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以及皇太孙朱瞻基三人一起谒拜朱元璋孝陵。朱高炽一直体弱多病,是个素有足疾的大胖子。谒陵要步行,朱高炽要两个太监左右搀扶才能一瘸一拐慢慢挪步,就这样,还时不时一个大趔趄,样子着实狼狈。身强力健的朱高煦在背后讪笑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皇太孙朱瞻基倒自少年时就有英锐之风,在朱高煦身后接口说:"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当时"回顾失色",感觉这位侄子不是什么好欺负的"善茬"。

      汉王朱高煦身长七尺多,矫捷善骑射,"两肋如龙鳞者数片",这种其实是牛皮癣的皮肤病更让他觉得自己是"真龙"下世,常以雄武自骄。洪武十三年,朝廷改封其封国为青州,朱高煦又不想去。他私募卫士三千人,也不隶籍于兵部,常常纵使这些人劫掠。兵马指挥徐野驴擒审其部下,朱高煦大怒,冲入衙府以手中铁瓜当头把徐指挥活活砸死。

      在外出征的朱棣回南京闻讯,大怒,把他囚禁在西华门内,准备废其为庶人。皇太子朱高炽又"力劝",削其两支护卫,改封山东乐安州。朱高煦此次不得不行,到乐安后,"怨望益甚,异谋益急。"皇太子多次亲笔写信告诫这位老弟要遵令守法,朱高煦仍旧我行我素。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朱高煦的儿子朱瞻圻日夜与其父互派信使通报京城的情况,潜伺变故,有时一昼夜就有六七趟来往谍报。"上固知之,顾益厚遇,倍加岁禄,赐赉万计。"后来,朱高煦因怒在封国的王宫杀掉朱瞻圻生母,怨恨之下,朱瞻圻就上书揭其父过恶。朱高煦也怒,狗咬狗反诉这位儿子常为自己"侦觇朝廷秘事"。明仁宗毕竟是个老好人,叹息说:"尔父子何忍也!"罚朱瞻圻去凤阳守皇陵。

      明仁宗崩逝时,皇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奔丧回程时,朱高煦还想于半路伏兵谋杀这位嗣帝,因事发匆忙而未果。

      明宣宗继位后没两个月,汉王朱高煦还假惺惺地"陈奏利国安民四事"。朱瞻基性格很像他父亲,也是个厚道人,对侍臣讲:"永乐年间,皇祖常谕皇考及朕,谓此叔有异心,宜备之。然皇考待之极厚。如今日所言,果出于诚,则是旧心已革,不可不顺从也。"于是,明宣宗大张旗鼓诏命有司施行,并亲笔写信表示感谢。

      转年(1426年,宣德元年)正月,朱高煦以献元宵灯为名,派人窥伺朝廷武备,"反谋未尝一日忘"。他向明宣宗索要骆驼,"与之四十";索要马匹,"与之百二十";索要袍服,"又与之"。见这位侄子皇帝很好说话,"高煦愈自肆"。他暗约驻守济南的山东都指挥靳荣到时献城为应,又授指挥王斌、朱煊等人为太师、都督等官职,命其世子朱瞻垣居守,另外,四个儿子各监一军,他自己率中军,准备举兵进攻北京。

      起兵前,朱高煦自作聪明,派遣其属下枚青入京,约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张辅是朱棣"靖难"第一功臣张玉的儿子,闻言连夜就把枚青绑起送入宫内。即使事已至此,明宣宗仍派中官侯太带自己亲笔信至乐安"晓谕"这位皇叔。

      侯太到乐安后,朱高煦陈兵相见,南面高坐,也不拜领皇敕,令皇使侯太跪于阶下,大言道:"我何负朝廷哉!靖难之战,非我死力,燕之为燕,未可知也。太宗(朱棣)信谗,削我护卫,徙我乐安;仁宗(朱高炽)徒以金帛铒我。今又辄云祖宗故事,我岂能郁郁无动作!……速报上,缚奸臣来,徐议吾所欲。"语气语态,与当初朱棣反建文帝时几乎同出一辙。

      太监侯太是个胆小鬼,怕汉王杀掉自己,伏地唯唯。回京后,明宣宗问他汉王说些什么,他回答说:"汉王无所言。"随行护卫的锦衣卫"俱陈所见",明宣宗大怒,对侯太说:"事定必治汝!"

      为了给自己造反制造论据和做铺垫,汉王朱高煦派人上疏朝廷众官,指斥明宣宗违背洪武、永乐旧制,与文臣诰敕封赠以及南巡诸事,"斥朝廷罪过"。同时,他又斥责夏原吉等几个大臣擅权为奸,"并索诛之",同时,私下写信给诸位公侯重臣,"骄言巧诋",污蔑明宣宗违祖制等事。至此,明宣宗才叹道:"高煦果反!"

      明宣宗集朝臣集议。本来要派阳武侯薛禄率兵讨伐,大学士杨荣以建文帝时李景隆为戒,劝帝亲征。大臣夏原吉也表示:"臣见高煦命将而色变,退语臣等而泣,知其无能为也。且兵贵神速,宜一鼓而平之,所谓先声有夺人之心也。"英国公张辅自告奋勇,想自请两万兵前往平定朱高煦。明宣宗表示:"爱卿您确实能击败叛贼。但朕新即帝位,保不准有小人怀有二心,亲征之事就这样决定了吧。"

      明宣宗虽年纪轻轻,却属少年老成英明果决之主。1426年(宣德元年)秋八月,经过周密布置,祭过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百神之后,他亲率大营五军将士出征。

      行至杨村,明宣宗在马上询问左右群臣:"众卿认为高煦计将安出?"有人说"乐安城小,贼军必先取济南为大本营";又有人说朱高煦先前一直逗留南京,此次造反一定会引兵南去。明宣宗听毕摇头,说出自己的看法:"不然。济南虽近,未易攻取;闻朕大军将至,亦无暇攻取。高煦护卫军多家在乐安,不会弃家往南京方向征战。高煦外似诡诈,内实怯懦,临事狐疑,辗转无断。今其敢反,轻朕年少新立,众心未附。又以为朕不能亲征。今闻朕亲行,已经胆裂,其敢出战乎!至即擒矣。"

      如此名正言顺,加上皇帝亲征,明宣宗仍在路上遣使向朱高煦传达诏旨,谕以逆顺祸福。"上英畅神武,词旨明壮。六军气盛,龙旗钲鼓,千里不绝"。设想,当初建文帝有此远识和胜略,能够御驾亲征,估计走到一半,北平城内就会有人擒燕王朱棣来献。

      大军一路鼓行,径直来到乐安城北,把乐安城围个水泄不通。惊惶之余,城内守军"乘城举炮",想弄出些大动静来吓唬城外明军,同时给自己壮壮胆。"大军发神枪铳箭,声震如雷。"?"城中人皆股栗",叛军个个发抖。

      "诸将请即攻城,上不许。敕谕高煦,不报。复遣敕谕之曰:'前敕谕尔备矣。朕言不再,尔其审图之。"下了最后通牒后,明宣宗又派人以箭缚"招降归正"敕书于城内,告以福祸逆顺,"于是城中人多欲执高煦以献。"

      牛逼这么久,侄子皇帝真正提兵前来,朱高煦反倒狼狈失据。在内殿徘徊思虑大半天,朱高煦只得秘密派人哀求明宣宗宽假一天,"今夕与妻子别,明旦出归罪。"明宣宗答应。

      当夜,朱高煦把多年私造的兵器和与众人往来密谋造反的文书信札,全部付之一炬,销毁罪状,"城中通夕火光烛天"。

      转天,朱高煦要出城投降,其将王斌很有血性,劝他说:"宁一战而死!就擒,辱矣!"朱高煦以城小为辞,从地道偷偷溜出城,穿白衣跪伏于侄子面前,顿首自陈:"臣罪万死万死,生杀惟陛下命!"

      明宣宗仁德,没有依刑法对他"明正典刑",而是把他一家人送至京师,在西安门内新筑宫室,虽属软禁,但"其饮食衣服之奉,悉仍旧无改"。班师之后,仅仅诛杀逆党王斌等六百余人,胁从者皆不问。

      明宣宗本来想一鼓作气挥军趋彰德,把另一个叔叔赵王朱高燧也一并擒来,大臣杨士奇苦劝,认为赵王谋反无实,又属至亲,攻之没有正当理由。明宣宗很听谏劝,回京后派人送亲笔信晓谕,忐忑不安的朱高燧见信,大喜曰:"吾生矣",忙上表谢恩,上献自己所有护卫军队。明宣宗收其所还护卫,保留其仪卫司(仪仗队),赵王朱高燧得以善终。

      朱高煦虽为囚徒,大宫殿大酒大肉仍旧享受,诸子妃妾也一大家子住在一起,按理说装装孙子哀乞苟活也能善终。有一天,明宣宗处理朝政后心情不错,亲自去逍遥城(宫殿名)去看望这位被拘禁的叔王。

      朱高煦不知哪根筋又搭错,倨傲不拜,横坐于地,冷眼观瞧明宣宗。宣宗围着这位皇叔转了几圈,本想好言安慰几句,说说亲情叙叙旧,不料想朱高煦忽然伸出一腿使个大绊子,把明宣宗绊倒在地。"上大怒",命力士从殿外抬口大铜缸进来(就是故官里常见那种)把朱高煦扣闷在里面。铜缸重三百斤,这位汉王身板特好,孔武有力,用脖子还能把缸顶起,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又朝宣宗逼近。盛怒之下,明宣宗派人"积炭于缸上如山",点火燃之,不久,炭烧铜熔,把朱高煦烧成一堆灰烬。余怒未消,朱高煦诸子也被下令处死。

      纵观朱高煦所为,比其亲爹朱棣相差远矣,判若云泥。他既无深谋远虑,又无能将谋臣,更无坚城广地。仓猝起兵,困守孤城,一俟宣宗亲征,即刻束身就缚。败则败矣,认命拉倒,又伸出臭脚,绊龙一跤,由此,也可知朱高煦毕竟只是一介赳赳武夫,实无大计。

      历史往往会惊人地相似,有时是喜剧,有时是悲剧,有时是笑剧。不幸的是,朱高煦拔个末筹。虎父犬子,十分不肖。

    • 家园 12.盖棺论未定

      后世讲起朱棣,大多褒大于贬。对外方面,特别是他五征漠北,先后击败瓦剌和鞑靼诸

      部。同时,他又在西北设"关西七卫",增设贵州布政司,在安南设交趾布政司。对内方面,他发展经济,休养生息,使国家岁粮收入大幅增加;同时剥夺藩王实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文化方面,他授命臣下编纂《永乐大典》(当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他自己歌功颂德和篡改史实),对文化典籍进行系统整理。因此,《明史》中对他赞扬道:"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慕行节俭,水旱朝告夕赈,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然而,深入细致地研究明代历史,却可得出这样一个惊人结论--虽然明朝之亡追根溯源是亡之于万历,但一切深祸至忧其皆肇自这位"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的文皇朱棣。

      对内,明朝正是从朱棣起开始大用宦官。因为正是建文帝的宦官向朱棣报告金陵空虚的实情,朱棣才一反一直在河北、山西诸地兜圈子的常态,直捣京师,得登帝位。篡弑成功之后,朱棣大用太监,其间有郑和下西洋(这倒不是什么大坏事),李兴充当前往暹罗的国使,马靖镇甘肃,马骐镇交趾。特别是永乐十八年,明祖又开设专由太监负责的东厂--由此,宦官拥有了出使、专征、监军、坐镇、刺探等诸多大权。明太祖本来有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朱棣却一反其制,听凭太监们"学文化",到了明宣宗更是在内廷设内书堂,派大学士教小内侍们书写。这些太监们时间充裕又无青春期烦扰,明古今、通文墨,如狗添翼,更能在关键时刻运用筹算智诈,欺君作奸。所以,明朝太监之祸日烈,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积重难返,直至明亡。

      对外,朱棣主要防备蒙古,尽坏朱元璋边疆政策的成制。本来谷王在宣府,宁王在大宁,韩王在开原,辽王在广宁,沈王在沈阳。朱棣自己篡位后,深恐兄弟蹈习自己前路,尽迁五王于内地,致使东北无边备强兵,边疆严重内缩,山西等地也逐渐失去屏依。虽然朱棣在朱元璋所设辽东都司的基础上又设奴儿干都司,但却用女真族太监亦失哈掌管大权。太监贪财重货,每每骚扰女真各部,种下矛盾多多,又激使女真各部相互联合重组。至明朝中后期,奴儿干都司仅是一空名机构,满洲日益强大,而建州附近又无重镇,致使连连败绩,直至于亡。明朝最终未败于蒙古,而亡于明初不知名的满洲,细究原由,正是基祸于这位明成祖朱棣。

      当然,"涂金"工作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朱棣生前就一直很注意"宣传"工作。建文四年六月他攻入南京,同年十月他就下诏第二次重修《太祖实录》(建文帝修过一次)。他任命两个降臣李景隆和茹瑺为正、副监修官,以大才子解缙为总裁。同时,朱棣对修史官员奖罚分明。对听话有意袒护朱棣篡改史实的,如胡广、黄淮等人,升官;对直书无隐不避朱棣忌讳的,如叶惠仲,族诛。仅仅花了九个月时间,这些"深体朕意"的奴才们就献上了篡改完毕的《太祖实录》。

      后来,解缙因储君事得罪了朱棣,心态多疑的朱棣又三修《太祖实录》,派心腹姚广孝主管监修事宜。此次修史更加"仔细",费时五年,删除一切对自己不利的史料,增加不少朱棣自以为是的"史实"。永历十六年,书成献上,朱棣"披阅良久,嘉奖再四"。并对跪伏于殿下的几个奴才文人高兴地说:"庶几少副朕心。"

      此次修史,主要是为朱棣篡位的合理性制造理论依据,不仅明白地写明朱棣是马皇后亲生子(其实他是硕妃所生),还编造了马皇后梦见朱棣解救自己的故事;此外,史臣们又编造了老皇帝朱元璋在临死前一直咽不下气,反复问"燕王来未?"--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一直相信父子家天下的朱元璋,如果临死前念叨燕王,肯定是告诫皇太孙和大臣们要提防这位四皇子,绝对不会在临崩前想把皇位传给他,更不会说什么"国有长君,吾欲立燕王"。况且,建文帝即位时已经成年,根本不是什么不懂事的娃娃"幼君"。

      所以,文字这东西的力量绝不可小看,加诸史书上更是可以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大家有时评价一个皇帝,都是往往听信史臣的史书,以为风骨文人们会直笔铺陈,所谓"国亡而史不亡"。

      其实,真正的情况往往大相径庭。比如,明朝的正德皇帝,后人一讲起此人就觉得他荒淫昏庸、荒唐至极--究其原因,恰恰是因为他死后无子,皇位由他在湖北当藩王的堂弟朱厚璁继承。旁支入嗣的自卑以及与臣下的"大礼仪"之争(即大臣们坚持朱厚璁应该依礼以正德父亲明孝宗为皇父,而不能以其生父兴献王为皇父),使得这位世宗皇帝在修《武宗实录》时,心怀隐恨,大暴正德皇帝这位堂兄的短处,满书都是丑行和淫暴,一点也没有"为尊者讳"的意思,使得这位并非特别坏的皇帝成为明朝"坏皇帝"的最高榜样。由此,可知历史的涂脂抹粉和歌功颂德是多么的重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