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史札记(1)-说说新桂系(上) -- 温相

共:💬104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廖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李品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温相考证过“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说法么?

        是汪精卫何时何地对谁说的?这一点我一直存疑。

        • 家园 Re:【原创】读史札记(1)-说说新桂系(上)

          我怎么依稀记得好象是曾剃头的原创呢?

          哪位能查一下?

          • 家园 中学历史课本上是这样说的,但是我颇为疑惑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不顾国民党左派宋庆龄等人的坚决反对,在武汉召开‘反共会议’,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这就是‘7.15’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自己是这样说的:(见1929年出版 恂如编《汪精卫集》第三卷 收入《民国丛书》第251页《武汉分共之经过》一文)

            对于715分共会议是这样说的

            “而中央执行委员会遂于七月十五日议决,在一个月内,开第四次中央全体会议,来讨论决定分共的问题。在为开会以前,裁制共产党人违反本党主义政策之言论行动。可是,同时又发布命令,保护共产党人之身体自由。由此可见,中央虽然因为发现共产党消灭国民党之阴谋,不得已而与之分离,然其分离,必经过郑重的手续,且其分离比采用和平的方法,而不用激烈的行径。”

            (中略)

            “中央党部,看破了共产党这种阴谋,所以一面训令国民政府,允准共产党人一律退出,一面训令军事委员会,通饬国民革命军各部队长官,将共产党人一律撤去,因为国民革命军使国民政府的军队,共产党人既然退出国民政府,便没理由仍然存留在国民革命军里头,想要利用军队的地位,以为破坏国民政府的利器,这种一厢情愿的事,是不可能的。共产党经此一番严密的防范之后,直到计无所施了,只有纠合贺龙叶挺一般党徒,在南昌发难,以希图一逞。南昌之变,江西备受荼毒,其流毒且及于广东,国民党遂不得不由和平的分共而进于严厉的趋共了。”

            对于蒋介石的分共是这样说的

            “李石曾同志所编《革命》曾发表覆兄弟的一封信而于信末说明原函未经本人同意,不便发表,只能列举出几点来,并且说:“汪精卫先生的主张,与吴稚晖先生不同,汪注意于党的组织和纪律,而吴则注意以革命手段行之,我是赞成吴的主张的。”这封原信,现时已没有发表的必要,然从这封原信看来,可见当时兄弟等主张,却又多歧及其分歧之所在了。”

            “以上的情形如此,在兄弟当时看来,以为蒋同志等是不对的。但是如今看来,不但不是蒋同志的不对,而且是兄弟的不对。因为当时蒋同志见兄弟不肯听他们阻止的话,定要往武汉去,不但对武汉同志失望,对兄弟也失望了,所以不待兄弟往武汉去的结果如何而马上就在南京干起来,而兄弟往武汉去的结果,却不出蒋同志等所料,徒然增加了反对蒋同志的声势,所以兄弟事后批评,不说蒋同志不对,而说兄弟不对,这是事实,并不是什么违心之论。”

            这篇讲话发表于1927年11月5日,算是宁汉合流的先声吧。里面说715会议是和平分共。

            张国焘的《我的回忆》是这样写的:

            对于汪精卫与武汉国民政府的局势,这样说道

            “汪精卫的回国似是太迟了,消弭冲突的机会业已失去,也不能掌握当时局势的发展,无力挽狂澜于既倒”(第二册 201页-202页)

            “武汉的左派政权,本极脆弱;作为左派领袖的汪精卫,更是一直动摇不定的。他反对蒋介石的军人独裁,也畏惧中共的革命锋芒。他愿遵守孙先生的遗教,但自欧游归来以后,似又觉得苏联在国际上的势力,究竞脆弱,不足以凭借取胜。他也许对鲍罗庭和中共在‘三二??”事变中,没有坚决支持他一事未能忘怀。他的这些心境虽未向我透露过,但我的同志中确有人是如此推测的。他自己后来所说他“直陷于左右派的夹攻之中”这句话,似乎就是这种心情的写照。”(237页)

            对于715会议这样说

            “ 七月十五日,武汉国民党中央决定,召集中央全会,讨论分共,同时通过制裁中共党员违反国民党主义之言论和行动。七月十六日,国民党中央发表声明。指六月一日共产国际的电令“不啻对本党生命,予以根本之危害。”并谓中共党员退出国民政府和中共在七月十三日发表的宣言是破坏国民党的“容共政策”。十八日宋庆龄宣言.反对武汉排斥中共的举动,认为违反孙总理的主义与政策,声明不负联带责任;宋的这种表示,对于以后中国政局的发展,也许不无作用,但当时却未发生缓和分共的效果。

            接着,国共分裂之幕,便由汪精卫揭开了。二十三日,武汉国民党发表政治委员会之决议案:(一)凡列名本党之共产党员,在本党各级党部各级政府及国民革命军有职务考,应自即日起声明脱离共产党,否则一律停止职务;(二)在国民革命时期以内,共产党员不得有妨碍国民革命之活动,并不得以本党名义作共产党之工作;(三)本党党员未经本党中央许可,不得加入他党,违反者以叛党论。二十四日,汪精卫复电冯玉祥,大意是“中共与鲍罗庭已加处置,愿意迁都南京实行宁汉合一。”(第262页)

            汪的口头调子

            “ 当中共中央不得已于七月十三日发表宣言的时候,汪精卫那时虽已放任那些反动军官,到处摧残中共和工农团体,但他口头上的调子,还是‘和平分共’”(第264页)

            “和平分共”的结果

            “武汉各军执行汪精卫所标榜的和平分共政策,也是宽严不一的。唐生智部属多用残酷手段反共,第三军朱培德实行“欢送共产党员出境”,,第二六两军表示不危害中共党员的安全,至于第四军则有保护中共党员不使受害的暗示。

            七月十五日的武汉分共,使国共两党内部发生更显著的分化。汪精卫企图瓦解中共:用和平分共的调子来发挥分化中共的作用。国民党左派多与汪精卫同调,他们利用平日与中共党员的友谊关系,极力劝诱中共党员脱离中共,做一个单纯的国民党员。左派中也有少数人觉得抛弃总理遗教,实行分共,究竟是不利于革命的,因而表示消极失望,其中甚至有愿意以个人身份仍与中共继续合作革命者。至于中共方面,中央的领导既已动跃于是有些党员就显得惶惶无主,有消极者,有逃避者,也有投靠国民党者。”(第268页)

            张国焘的对于715会议的回忆与汪精卫的叙述是相符合的。如果像张国焘所说的那样汪精卫企图用和平分共的调子分化中共,那么他断没有理由在715分共会议上就说出什么:“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话,可见中学历史课本里这么说不确。张国焘《我的回忆》中也没有提及这句话。《武汉文史资料(选辑)一九八三年第四辑》中收录的时任湖北省党部机关里区分部常务委员杨玉清的文章《大革命时代在武汉的汪精卫》中也没有提到过这句耸人听闻的话。

            那么是什么文献中第一次提到了汪精卫说过这句话呢?汪精卫究竟是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说过这句话呢?这句话究竟是不是汪说的,又从何时起作为汪精卫的话而广为流传呢?还是搞不清楚。

            • 家园 Re:【原创】读史札记(1)-说说新桂系(上)

              请看这篇文章。

              宁可错杀一千,是不是从“宁可错杀一百个秀才”而来呢?

              ------------------------------------------------------------------------------

              http://www.netsquare.com/netbook/%CD%F8%C8%CB%D7%F7%C6%B7/7/zgf8.htm

              清官也办糊涂案

              ――读《曾国藩》随感

              作者:孟大鸣

              《曾国藩》中,林明光通会匪一案,是典型的冤假错案。

              林明光的母亲曾救过一个饿昏在他家门前的穷汉子。谁知,这位穷汉子五年后成了串子会的大龙头。这位大龙头为了报答昔日的救命之恩,给林明光家送来了一块串子会的令牌。林明光与本镇熊家父子有私仇,想借此事把林明光置于死地。熊家父子还将太平天国的宣传品栽赃到林明光家。林明光一案就这样人证物证俱在。林明光被关在站笼里游街,羞愤至极,只游了半天,便命归西天。

              曾国藩在审理此案时也觉疑点颇多,林明光勾通串子会证据不足。林明光勾通串子会的证据就是一块令牌。太平天国的宣传品还构不成有力的证据,也有可能是熊家父子栽赃。但曾国藩还是判了林明光勾通串子会。林明光冤案大白于天下后,曾国藩对此冤案并不感到意外。这也说明曾国藩对林明光是否勾通串子会也有过怀疑。就曾国藩的才华和能力,这种并不复杂的案子,按理说是不应该错的。

              曾国藩在当时的官场是以精明能干著称。就是我们当代人,也不能否认他的精明能干。曾国藩与林明光无怨无仇,更谈不上公报私仇。但为什么在证据不足,疑点颇多的情况下,要对林明光从重从快处理?

              从《十五贯》到《小白菜与杨乃武》,在我国传统的历史剧中,冤假错案,无不是昏官、贪官造成的。久而久之,在国人脑子里就有了一种,遇到冤假错案,就把责任归结到昏官、贪官头上的思维定式。看来,并非昏官、贪官才制造冤假错案。

              林明光的案子是个典型的冤假错案,但曾国藩绝不是一个昏官,也有人说他不是贪官。

              在并不能确定林明光勾通串子会的情况下,而以勾通串子会的罪名将林明光致于死地,曾国藩有他的想法和思维逻辑。倘若轻易放了林明光,则给别的读书人存一线侥幸之机。即使林明光没投靠串子会,也要借他的头来教训其他不安本分的读书人。为了皇上江山的巩固,宁可错杀一百个秀才。这就是曾国藩从重从快制造林明光冤案的原因。

              无独有偶,曾国藩在另一个案件中,也是抱着宁可错杀的思维模式。五谷丰米行老板贪婪刻薄、心肠阴毒,从而引发百姓抢米。审讯结果,是百姓惩罚奸商。百姓无罪。用现代的话说,只是行为过急,方法有错,作个一般刑事处理,就可将其释放回家。然而,曾国藩不这样想。如果不严加惩处,不法之徒便会蜂起效尤,要彻底断绝效尤者的念头,非严惩 不可。第二天早晨,天色尚末全亮,十三名抢米的百姓就被处决了。

              十三名百姓,罪不该死。这也是一件典型的冤假错案。由此,曾国藩得了一个“曾剃头”的“美名”。

              尽管曾国藩在中国历史上,也算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但在人治社会里,他的理想和抱负只受清王朝的约束,在为了朝廷社谡的旗帜下,不管案情如何,只管此案的意义如何,就难免不出冤假错案。

              不问案情,不重证据,只凭“主义”和意义来断案,在我们当代人的记忆里也不是新鲜事。“文革”中的一些冤假错案,也有一些是在捍卫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确保无产阶级疆山永不变色的口号下制造出来的。

            • 家园 何香凝与715分共会议

              尚明轩著北京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何香凝传》(封面有邓颖超题字)第191-192页中这样说道

              她出席了汪精卫7月15日下午在汉口中央党部召开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届常务委

              员会第二十次扩大会议――正式“分共”会议。根据该会议《速记录》,何在会上共有两次发言:一次是关于“派遣重要同志赴苏俄,讨论切实联合办法”的人选问题,她提出“似乎应由中央执行委员决定”;又一次是关于下令说明“不因限制共产分子而停止农工政策之活动”问题,她说:“农工分子现在很恐慌.应该组织宣传部向一般人说明。”①在汪精卫提出,“对于本党内的C.P.同志应有处置的方法”,及所提的三条议案(即(1)在一个月内, 开第四次中央执委会全体会议,讨论政治委员会主席团所提出之意见,并解决之。(2)第四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开会以前,中央党部应制裁一切违反本党主义、政策之言论行动。(3)派遣重要同志前赴苏俄,讨论切实联合办法,其人选出政治委员会决定。)进行讨论和表决时,具体情况是这样的:何香凝、谢晋等对此讨论是沉默不语,没有发言;在表决上,参加这次“分共”会议的共有十七人,但规定出席的中央执行委员十二人才有表决权,三条议案表决的结果都是十人举手通过,并无一人表示反对。②所以,从发言、表决情况可以判断,何香凝对“分共”之事是赞成或默认的。

              ①②《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届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扩大会议速记录》,未刊件,

              “宁汉合流”后,蒋介石和汪精卫的矛盾并末解决,国民党内部的各种矛盾初斗争也不可调和,中国的政局错综纷乱,何香凝处于极度彷徨之中。她在1927年间,对中国共产党有不恰当的贬损之词,也发表过指责共产党的言论,在“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参加过诸如“庆祝肃清共逆贺叶叛军大会”等反共的活动,提出要“肃清共产余孽”①;同年底和翌年间,分别在上海和南京参加了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议、宣届四中全会和二届五中全会等,为蒋介石、汪精卫都帮过忙。她对容共和扶助农工政策有感情,曾多次规劝蒋介石停止杀害共产党人;作为国民党二届中委中“粤方委员”之一,她反对南京组织的非法特别委员台,更相信汪精卫,仍然视汪“是总理的忠实信徒”,认为汪的活动是“做救党运动,………应该一致起来拥护而促其实现”②,并亲自陪同汪精卫―起离宁回粤。她虽未在组织上加入“国民党改组同志会”,却在不少问题上与改组派合拍,并参与过一些改组派的活动,如1928年7月同改组派主要领导人陈公博、王法勒、潘云超和王乐平一起,发起创办为改组派培养干部的大陆大学等。③陈公博认为:何香凝“对于改组同志会是同情的,对于蒋介石先生是爱护的,对于共产党是希望其反省的,对于农工和容共的政策还是赞成的。”④这几句话是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的。

              ①《孙中山逝世三周年演说词》,载《双清文集》下卷,第97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②《何香凝训词》,载《广州事变与上海会议》第21-22页,广州平社1928年2月初版

              ③《国民党改组派资料选编》,第120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④《国民党改组派资料选编》,第42页

            • 家园 吃惊
        • 家园 这个好象是蒋说的吧
      • 家园 谢谢, 不用自己找了. 懒一点就有现成的.
      • 家园 李品仙是好死的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