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没有答案----打和不打,孩子教育 -- 简单飞翔

共:💬52 🌺5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没有答案----打和不打,孩子教育

    没有答案----打和不打,孩子教育

    昨天和今天,简姑娘接连挨了两次打。昨天是我,今天是简夫人。

      挨打原因各不相同。昨天是学习问题,今天是吃饭的问题。简夫人笑言,简姑娘活不出来了。

      昨天,她要和小朋友在家里玩。这我不反对,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不能或缺,也不可弥补。

      看过一篇文章,一个非常成功的男士,小时候接受父母各种学习技能的培训,对小朋友玩得邀请的口头禅是“没有时间”,倒也一帆风顺,以至于博士后,立业,成家。有次,他的妻子突然半路回家,看到她的丈夫在家里,正坐在地板上,兴致勃勃地玩一堆玩具……。

      看后我还和简夫人探讨这个问题,孩子学习固然重要,但玩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写的几篇玩乐的故事,其实也是对少年快乐的追忆。

      没想到现在我也因玩的问题打了简姑娘。

      我对可以玩的前提是:先把自己的事做好,然后我鼓励玩,陪着玩,变着花样玩。简姑娘挨打是因为,她在应付作业,以至总是出错,要反复修改。按照平时她的学习能力,这些作业根本不是问题,这就是因为玩分了心。这几天我的心情也不是太好,这板子就打在了简姑娘的屁股上。

      今天,简夫人早就做好几个菜,她的水平还是不错的,只等我们趁兴入口。但别看简姑娘文质彬彬,一个乖乖女形象,却是很有主见,尤其是吃饭和穿戴。穿戴不提,吃饭是历来挑食,对各种绿色菜一概拒绝,只偏好肉食(她属虎,这是原因?)。

      看到别的同龄孩子都比她高不少,令我们有些着急。今天她又是这样,挟起一块青椒,眼睛滴溜溜地转着,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把青椒的化学成份都研究了个遍,就是不吃。然后一松手,菜掉在地上。简夫人的忍耐终于到了头……

      其实我们都没有使劲打,而且只一下。就这样,简姑娘的眼泪那是止不住了。真奇怪一个小小的女孩子哪来这么多的眼泪?

      我现在有些后悔,不该打孩子。想想咱以前,不也因贪玩让我爹痛打过?

      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当讲道理已成无用功时,是不是可以采用另一种手段来改变状况?因为,打了以后,简姑娘的作业立刻全部做对,绿菜也吃下去了。

      真让我有些哭笑不得。是不是有些欠揍或欠饿?当然这样说自家的孩子不对,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这也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

      打骂孩子,大多数父母源于一个想法:恨铁不成钢,望子成龙或成凤。我的一位朋友常说,别恨铁不成钢了。铁就是铁,钢就是钢。要是那块料,到时自然会成为钢的。虽不完全对,但很有一定的道理。

      我倒没有想她将来如何成就一番大事业,我对她的期望相对简单:有一项技能维持生活,有一份快乐的心境,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至少要孝顺父母,不婢躬曲膝吧)。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也是一直困挠我的:父母的期望是否就是孩子需要的?

      我是学教育的,知道这个等式是不完全成立的。我见过太多的家长,给孩子上这种那种兴趣班,全然不考虑孩子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还美其名曰社会竞争力强。只是喜欢听别人说好罢了。

      这样的虚荣心我倒没有多少,但现在的问题是我无法在期望和孩子的需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或是切入点。

      咱是第一次当爹,没经验啊。

      想想自己,看看周围的人和事,有几个长大以后,是靠自己的专业生存的?这应当是一个教育体制和国家用人体制的问题。不想探讨,说也无益。

      现在我无法改变社会,就只能适应社会。像《采薇》那样吗,没想过。

      打与不打,没有答案。我现在的想法是,偶一为之可以,多打负作用大于正面影响。

      美国的教育学家曾做过研究,让一群孩子随意画东西。一个孩子画的是树,树杆上布满斑点。后来研究者分析,这个孩子幼年时期肯定受过打击,以至在心灵深处留下了伤痕。后来证明确实如此。

      试验不是几句话这么简单,还有配套措施和分析方法,这里不多说了。但说明一个问题,小时留下的印记,是会记很长时间的,甚至伴随终生的。我在《一本流水帐》里,也随口提过这个观点。

      完全不打孩子就能培养成花朵吗?

      美国有一事。一个家长把学校教师告了,原因是他告诉孩子“上帝是不存在的,圣诞老人也是不存在的”,以至让孩子失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结果,教师要倒歉,再告诉孩子那些都是存在的。

      我当时看了以后,无话可说。适当地教育孩子,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是大多数的,这我不反对。全是正面的东西吗,好像也不符合事物发展(教育孩子)的规律吧?

      一个接受全是正面教育的孩子,满怀信心地走向社会,以为迎接他的全是灿烂阳光,那他很快就会看到乌云也能把阳光遮住,大地也有黑暗之处,就会相应产生极度的失望,甚至全面推翻过去所接受的教育。他们对社会的适应力,肯定比不上从小也接受过挫折教育的孩子。

      所以,简姑娘经常问我,动画片里那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时,我通常是很难回答的。只好告诉她,他在这件事上做得不对,在那件事上做得对。好人不可能做得全是好事,坏人也不可能做得全是坏事。听了这话后,相信她比我看言情剧更迷糊。

      好人和坏人,动画片里好区分,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容易区分的。

      我不想让她的思维简单到只有好或坏,是或非的地步。我也告她,大灰狼吃小白兔不对,但如果没有了大灰狼,小白兔也会疯狂增多,影响其他动物生存的。我也不管她能否理解,先这样讲着吧。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按理说,孩子看到的接触到的全是阳光了,成长后也应当是阳光少年或成人了。但实情好像不是如此吧,犯罪也罢,侵犯人权也罢,好像都不少吧?

      美国人的例子和打不打孩子无关,但和教育孩子有些关系。温室里栽培出来的不一定都是花朵。

      打与不打,取决于已。但教育的效果,不取决于想法,而是取决于“打了”还是“没有打”。

      孔子在教育他的两个贤人时,曾因一件事,让一人想到就去做,因为他性子温和,主动性差;让另一人想到后,先不要去做,再等等,因为他性子急躁,思虑欠周。不走极端,寻求一种均衡,这是不是教育的部分目标?

      这是因材施教的典型事例吧,也可用于教育孩子。

      打与不打,因“事”施教吧。这是没有答案的答案。

      另:这两年,我对孩子是否要进行“教育”表示了疑问。“教育”这个概念让我感到很模糊。这是别话,后提吧。

    关键词(Tags): #打和不打#孩子教育元宝推荐:懒厨,
    • 家园 女孩不能多打,挨打后要讲清为什么.再多次提醒她挨打了几次?

      女孩不能多打,挨打后要讲清为什么.再多次提醒她挨打了几次?都是为什么挨打的.要印象深刻.能不打最好别打.记忆深刻滴是小时调皮,母亲大人用缝衣针扎手指.没扎就哭的哗哗的,太有震撼力了. 以上,纯属胡说一番.

    • 家园 太小了不能打,太打了打也没用,尺度尺度!!!

      一篇旧文,连在这里,参考:

      http://www.talkcc.net/thread/1095865

      (文摘)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

      你突然插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的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面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就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的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的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要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我多么不愿打你,可是我不得不打你!我多么不想打你,可是我一定要打你!这一切,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 家园 说说我的看法

      上来看到飞翔兄的文章,读后感觉这些问题颇值得父母们思考,遂凑个热闹,也来说说自己的有关看法,希望跟大家共同探讨。

      关于体罚,我觉得打与不打,说的是手段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把目的明确了,当然正常的父母打孩子都是为了孩子好,那些为了发泄内心压力而拿孩子出气打孩子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可以尽量尝试多种不同的手段,看看哪一种是对孩子和对父母都比较容易接受的。就是说,在打孩子之前,应该先问自己,是否真的尽力用其它各种方法教育过孩子了,还是不管用? 如果是,再决定采用体罚的方法也不迟,这样做的好处,除了对孩子来讲比较公平之外,另一方面可以减轻父母的内疚感。说实话,有哪个父母喜欢打自己的孩子呢,巴掌打在他身上,疼在自己心里啊。

      我的观点,在教育孩子的各种方式中,体罚应该是排在最后一个,是BOTTOM LINE。这个底线很重要,不能太轻易去碰,不然的话会成为一种习惯,等到孩子习惯了,父母也习惯了,这个方法就会失效。如果到了一个连打都没用的程度,就比较麻烦了。

      具体说说你文章里面的例子。

      1.孩子不肯吃蔬菜。

      关于小宝宝不吃蔬菜的问题柴禾儿妞组织过讨论,链接出处,里面提到的方法挺值得借鉴,你可以参考一下。不过你的孩子已经上学,有些方法可能不管用了。我儿子才5岁半,所以对于大孩子的教育我也是没有经验的,这里只能凭空想象一下。

      不知你的孩子是否每一种蔬菜都不肯吃呢? 我们吃蔬菜的主要目的是补充身体的维生素和纤维素,而不是为了吃蔬菜而吃蔬菜对吧? 所以关键在于孩子每天是否摄入了足够均衡的营养,而不是吃了多少某种蔬菜。打个比方,如果你的孩子不爱吃胡萝卜,那么她爱吃番茄,南瓜或者苹果么,如果爱,你就不用担心胡萝卜素的摄取量不够。含维生素C的食物也很多,有西兰花、青椒、苦瓜、鲜枣、柠檬、柑橘、草莓、猕猴桃等,孩子爱吃哪一种? 含丰富叶绿素的食物则以海藻类居多,象那种可以即食的日本紫菜,很多孩子都喜欢吃的。至于纤维素,除了蔬菜,很多水果里也有,比如说柚子(想起河里的柚子mm了,呵呵) ,橙子,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孩子实在不爱吃的,你逼她吃下去估计也消化吸收得不好,如果是哭着吃下去的那更加不利于健康,还不如看看有没有其它的替代品可以对孩子的身体起到同样或者类似的作用,同时孩子又不那么反感的,套用老铁的话说,你好我好大家好,那就最好啦:)

      另外,你再试试把蔬菜弄碎跟孩子很爱吃的肉类搅和在一起,看孩子能否接受。如果是女孩,可以从美容的角度去说服孩子吃蔬菜水果,女孩儿哪个不爱美呢,你找到一些有关蔬菜水果美容的资料拿给她看,说不定她会动心的。

      在吃东西这件事情上,我是不主张采用体罚的,吃东西是多么享受的一件事啊,一旦把它变成任务的时候会就觉得很辛苦,完全失去了品尝的乐趣,很可惜。

      2。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需要之间的平衡。

      我相信多数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是一心为了儿女的前途着想,所以父母们为了孩子可以牺牲周末休闲玩乐的时间陪他们去学弹琴学画画学武术学这样学那样,为了赚多点钱来应付孩子教育方面的支出可以省吃俭用或是辛辛苦苦打多一份工。。父母亲的良苦用心和奉献精神是可以理解并值得敬仰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做父母的付出,是否跟孩子的需求相对应。其实市场学的供求关系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适用的,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和需求,结果呢,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难免产生失望的情绪,也浪费了资源。

      这方面来讲,我主张多观察孩子的兴趣,并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来进行培养,而不是看到别人的孩子学什么就学什么,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每个人都不同,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特点,有他擅长的一面。我是属于比较崇尚自由的父母,会给宝宝比较多的空间自由发挥,但是从我自己的父母对我和哥哥的教育来看,有一点是要吸取教训的,那就是做父母的要尽量多一些了解和尊重孩子天生的个性,帮助和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因为孩子要等到一定的年纪才有能力对自己的天赋有所认识,而等到那时候才开始的话往往就比较迟了。还有就是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克服性格方面的缺点,比如说对于太内向的孩子,父母应该从小鼓励他学习如何跟人打交道,培养他乐观开朗的性格,这对于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后的为人处世会有很大的帮助,会让他终身受益,这比单纯地学习一门本领更加重要。

      3。让孩子接受正面教育和负面教育的程度问题。

      这个问题确实比较让人头疼。不过我想,家庭虽然很重要,也只是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除了家里,孩子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他们会接触到很多正面的东西,也会接触到很多负面的东西,而且随着教育媒体的越来越多样化,孩子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来感受世界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是不会变成温室里的花朵的了。他们会不断地在心里推翻曾经单纯的想法,建立起越来越复杂的世界观。我们所能做的,是尽量多一些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事情,然后就事论事地帮助他们分辩是非,尽量避免把人简单地分为好和坏两种。

      不过呢,说永远比做要容易得多,听说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尤其是TEENAGER的时候,会有很强的叛逆心理,不再愿意跟父母沟通了,唉,做父母真是不容易啊。

      我家绿宝宝目前来讲还算是比较容易教育,不需要用到体罚。当然他也有让我不知所措的时候,但是我找到了他的“死穴” ---他很敬畏学校老师,只要我说,好,既然宝宝不相信妈妈说的,那咱们明天一起去问问老师,看看是宝宝对,还是妈妈对,他立刻就投降了,哈哈。。。不过我也知道这只是暂时性的胜利,要让他心服口服还真是不容易啊:)

      • 家园 分析的很好啊

        我们家里是没有体罚这条的,流行辩论,只要孩子们那么做的理由可以说服我,我就接受,如果我的理由比他们充分,他们就要承认错误,并保证不再犯,虽然这个保证常常被他们忘掉了。所以孩子们和父母都在学习中长大,哈哈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最害怕的惩罚就是妈妈真的生气了,一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会主动打自己PP几下表示认错,我想,这不算体罚吧?

        • 家园 开个玩笑啊

          您是借自己的学识和身份,给孩子施加了外届压力,借他之手,进行变相体罚啊。呵呵。

          不过,教育的效果是要比自己直接动手好的多。咱也试试。

          • 家园 嘿嘿

            有优势不用,岂不是浪费?

            不过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很快,所以这也给了大人们压力,因此我们是全家一起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啊

            • 嘿嘿
              家园 羡慕啊

              大人的身体力行,往往比什么说教都管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想不好都难。呵呵。

      • 家园 接绿MM好文,再说两句。

        我有几点感触。

        教育孩子确实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事。常听一些成人说起,现在就是活个孩子了。言下之意,一是我已不指望自己再能有什么“出息”,二是孩子很重要,已成生活下去的支撑点了。可怜的孩子们,还没弄明白社会是怎么回事呢,先成了家庭的重要支柱。话虽有片面之处,但也反映部分真情实感。

        教育孩子,依绿MM高见,应当是“注重细节”,要有耐心,还得懂理论,知方法。呵呵。我正好就欠缺这些,所以很是受教。可能自己平时关注大面问题多,忽略细节了。

        我同意河友们把各自的经验奉出,自己认为成功的也罢,不成功的也罢,对别人都有价值。

        这里有个问题可以细分一下:也许你的成功,别人也无法借鉴;也许你的不成功,反令别人思路顿开。因为每个个体是不同的,成长的环境,个人性格,教育手段,等等,决定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一些共性的基础上,可以相互探索。

        关于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我更愿意使用挫折、艰苦教育一词,个人喜好啊。我是提倡的挫折教育的 。不妨创设一些挫折情景,孩子受到“切身”之痛了(不一定是打,要脱离开“打与不打”这个小概念),可能对之后的正面引导印像更深。

        其他:绿MM是否能写些成人接受孩子教育的文章?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天性时常表现成人所不及的灵慧来,给大人很大触动。我的“简单”之名,就是感觉应当“像孩子一样生活”而来。当然只是借鉴某些方面而矣。

        教育孩子,话题甚多,够咱们琢磨的。呵呵。

        • 家园 谢飞翔兄

          我也见过做父母的认为现在就是活个孩子了,实在无法苟同。孩子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但是我们的生命并不是为了某个人而活的,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既互相依赖,又互相独立。父母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另自己消极之余,也会另孩子背负很多压力,你说是吧。

          飞翔兄说的挫折教育我很感兴趣,您是搞教育的,能否比较详细地讲讲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的特点及其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相信对河里的父母们会有借鉴意义。

          说到成人接受孩子的教育,我也是有感触的,这里简单说两件事。

          记得有一次,LG公司搞了个涂色比赛,参加者是职员的孩子们,他们在家里涂好了就由父母交回公司参加比赛。那天我看着绿宝宝涂,他不小心把一个地方涂过界了,我就提醒他这是比赛,要认真对待,他对我说:

          “Mom, I do it just for fun, not to win.”

          我听了,意识到自己当时的语气过于严肃,给宝宝带来压力了。想起宝宝小的时候很怕输,每次跟我们玩游戏非要赢不可,输了就不开心,当时我跟他说,宝宝不可能每次都赢的,输了也没有关系,不要不开心。现在他反过来教育我了,呵呵。不过呢,我觉得培养孩子认真对待比赛的态度也很重要,唉,这个度还真不好把握。所谓弦太松放不了箭,太紧又容易断。

          还有一次,绿宝宝做错事了,领导说了他,他哭得眼泪汪汪的,哭着哭着忽然自己跑去抱了一本书过来,是一本很厚的儿童书籍,里面有很多小故事,平时我和领导会读给他听的。他翻到某一页,放在爸爸面前。我们一看,原来那页书讲的故事,是一个孩子在家里做错了事,向爸爸认错,爸爸就原谅了他,因为爸爸很爱自己的孩子。

          绿宝宝是想告诉我们,他错了,希望爸爸原谅他。

          多可爱的绿宝宝啊,爱S他了,呵呵:)

          飞翔兄说得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遇到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有时候处理得好,有时候处理得不好,我觉得也无所谓成功与失败,一种方式不行就试一下另一种,每个孩子都不同,别人的方法也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大家多多分享,有时候会有意外的收获。

          另,跟你一样,喜欢孩子们简单直接的世界,活得越简单就越开心。期待读到你更多的好文章:)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