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四十六——七十五章 -- 沉睡的天空

共:💬213 🌺5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柯南啊,好久不看了,小五郎其实我挺喜欢的
        • 家园 我也喜欢

          第一,他贪酒

          第二,他好色

          第三,他有常人的思维,对人性的理解比柯南深

          第四,很多时候他的思路是对柯南的启示

          第五,他是最好的枪手,柔道高手

          第六,他热爱生活

          比起赤川次郎的三色猫太郎强得太多了

          你说他是不是早就识破了柯南,纯粹配和配和

          • 家园 我是个人不太喜欢太全能的主角,何况柯南有几集太假了,

            反到是小五郎的几集算是正常一点,不过总体来说柯南不是看他破案的,从推理上来说,不说其他了,就动漫里金田一就比他好,不过,关键是太长了,太长了一些套路就傻了,结局也没趣味了,现在也不看了,还是美剧比较好些。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六十一章 荀彧

        三国随章侃 第六十一章 荀彧

        

        (演义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若说到曹操手下第一谋士,大家一般都会想到早死的郭嘉吧,而且在与诸葛亮的比较时,大家总会把郭嘉提出来,但是这更多的则是演义的影响和郭嘉死后曹操对郭嘉的缅怀所故。无论,无论是曹操手下第一谋士还是与诸葛亮的相象程度,荀彧都应该是当然也可以说无庸置疑的人选。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祖辈中多有名士,可称得上也是书香门第,官宦人家。荀彧年轻时南阳何颙惊讶他的才能,称其为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他看到局势不稳定,断定天下必将大乱,寻机离开京城回到家乡将家人迁往冀州避祸。但是他在冀州并没有呆多久,当时冀州已为袁绍所有,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便离开袁绍投奔曹操,他与曹操的相遇可说是堪比诸葛亮遇刘备那般,曹操在见到荀彧后称:“吾之子房也。”而之后的事实证明,荀彧的投奔绝对是曹操的幸运,因为荀彧不单是张良,他更象是萧何张良的结合体。

        

        刘邦在提及汉初三杰时曾说:萧何之能为:“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张良之能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那荀彧呢?

        

        兴平元年,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联合吕布在兖州起乱,兖州各处群起响应,这可以说是曹操起兵以来最大的危机,假若失去兖州这个大本营,曹操则无归路,这样的下场只怕比日后失去徐州的刘备好不了多少。正是荀彧在兖州主持大局,片语退郭贡,为曹操保住了兖州三城,从而得以立足。曹操征伐多亲历亲为,每次出征为之留守后方的便是荀彧,调集粮草,稳定政局,处理军国大事。曹操每次征伐能屡屡胜之而不忧心其后,多因荀彧之故。其能便是萧何再世,也不过如此。

        

        萧何之功,其中有一为推荐韩信这一千古名将,而荀彧为曹操举荐荀攸,钟繇,戏志才,郭嘉,个个都是良臣谋士。

        

        所谓相才,便要如萧何一般辅佐主公,镇抚天下,举荐良才,荀彧在这点上可说是出类拔萃,说他为萧何再世不委过也,但是何颙称他为“王佐之才”并不是限于此而已。

        

        曹操身边以谋士众多著称,一提到曹操总想到他麾下谋臣如云,武将如雨,而说到刘备便总想到一个诸葛亮,这虽然有演义的因素,但是曹操麾下谋臣众多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即便如此,荀彧在其中也是绝对的第一谋臣,无人可及。

        

        曹操在兖州与吕布对峙时,陶谦身亡,曹操一度想攻打徐州夺其地再回击吕布,此时的曹操处于危机中,已经比较急噪了。(之前一度想答应袁绍的要求,遣家居鄴,被程昱所阻。)此时曹操的实力不同当年全据兖州,与吕布对峙又不利,士气不高,假如此时攻打徐州,一旦不得进,吕布在背后一击,曹操可说无路可逃了。幸亏荀彧劝阻了他,并献计,曹操才决心集中兵力,先击败吕布。此荀彧献策其一功也。

        

        献帝东归,因兖州刚平,韩暹、杨奉又在天子身边,曹操手下众将都认为不宜在此时迎接献帝,荀彧劝说曹操迎接献帝,(这个原因在第十三章的附章《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文中也说的很清楚了。)最终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获得政治上的优势,在诸侯中占得一点主动,此荀彧献策其二功也。

        

        袁绍与曹操为敌,袁绍势大,曹操上下惶恐之,便连曹操自己也坐立不安,在此时荀彧提出四胜四败说,以定众人之心,并献计先破吕布再敌袁绍之策,并举荐钟繇镇关中,从而抓紧时间在决战来到之前完成了战略部署,而在官渡之战曹操心意动摇之时力主坚持,(说起来曹操虽然智谋过人,但是毕竟还是凡人,有时确实比较容易动摇,没有荀彧这样的谋士推一把也有麻烦。)最终迎来了官渡的大逆转。此荀彧其三功也。

        

        此三大功可说为曹操奠定了大半天下,荀彧虽然因要镇守后方而常不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但是战前曹操便询问之,而战时虽远隔千里,也不忘以书信询问荀彧之意见,而荀彧之谋可说每每必中,曹操出征荆州,荀彧进言:““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从其计,荆州迅速平定。留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也不过如此。

        

        荀彧之才,可说是三国曹魏中第一人,他与诸葛亮乃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便是那种“王佐之才”,而不是仅仅限于谋士或者名臣这样的限制之中,但是在演义中,因为诸葛亮的形象被加工成为那种在军帐之中神机妙算的人物,而曹魏这边郭嘉因为与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相近而倍受注目,反而是真正的第一谋臣荀彧被忽略了。

        

        荀彧当年弃袁绍而就曹操,又为曹操出谋划策多年,但是在最后两人还是发生了矛盾,这便是本回演义提及的事件。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建言曹操进爵国公,并备以九锡,以此事咨询荀彧。

        

        九锡乃是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演义中对此有具体的说明,但是这种礼仪实在是太高了,几乎不能为人臣所用,尤其是当年王莽篡位前便得九锡,九锡至此便成为了权臣篡位的前奏。(之后的曹魏,西晋等古代权臣篡位大都是以九锡为前奏,当然也有如桓温这样谋取九锡失败者。)曹操动九锡的脑子,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荀彧虽说为曹操手下,但是他同时也是汉朝廷的臣子,对此他出言劝阻。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的劝阻引起了曹操的不满,此年征孙权,荀彧不再留守后方,而是先以劳军名义至谯,顺势留荀彧于军中,而荀彧也没能回到许都,再寿春死去,一说忧愁成疾而死,一说因曹操送空盒至而饮药自杀。演义采取了第二种说法,三国志陈寿写的是第一种说法,在其后仅跟了一句:

        

        “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元宝推荐:铁手,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六十章 杂谈

        三国随章侃 第六十章 杂谈

        

        (演义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其一:曹操与张松之遇:本回演义开章说到张松向刘璋献计,求见曹操,结果不得礼遇,这事在史实中确实发生过,但是记载和演义大有出入,张松求见曹操乃是发生于曹操攻取荆州之时。《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

        

        “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征役,遣兵给军。”

        

        《三国志.刘二牧传》中记载

        “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瑁狂疾物故。璋复遣别驾从事蜀郡张肃送叟兵三百人并杂御物於曹公,曹公拜肃为广汉太守。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

        

        而演义中却是将张松见曹操放在了曹操攻取关中之后,这是演义为了情节需要而安排的,因为在时间上差了许多,所以很多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不过有一点到是相同,便是曹操的傲气。演义中称曹操征讨马超得胜后“傲睨得志”所以不重视来使的张松,而三国志中则称曹操“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两者都是因为曹操胜极而骄结果怠慢了张松。

        

        确实,曹操乃是三国之中数一数二的人物,他对人才的重视至极,求贤若渴,因此也吸引了众多人才聚集其下,成就了他一番伟业。但是与当年跣出迎许攸相比,后期的曹操手握大半天下,志得意满,对于人才就也有些马虎起来了,尤其夺下荆州那时,长年之敌刘备遭遇大败,江东惶恐不安,此时谁也没想到会有赤壁之败,眼见天下已经到手,曹操对于蜀中那来使张松不甚礼遇也乃是人之常情了。

        

        对此,习凿齿称:“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数十年之内而弃之於俯仰之顷,岂不惜乎!是以君子劳谦日昃,虑以下人,功高而居之以让,势尊而守之以卑。情近於物,故虽贵而人不厌其重;德洽群生,故业广而天下愈欣其庆。夫然,故能有其富贵,保其功业,隆显当时,传福百世,何骄矜之有哉!君子是以知曹操之不能遂兼天下者也。”

        

        这是将曹操不能一统天下的原因归咎于曹操的骄伐,确实,单就益州张松此事,确实有些道理,但是一统天下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实力”二字,虽说人才确实会因你的礼遇而亲近之,但是人才更会审时度势,因势而动,即便张松不受曹操礼遇,也是在曹操兵败之后才最终下了决断。“会曹公军不利於赤壁,兼以疫死。松还,疵毁曹公,劝璋自绝,”

        

        其二.刘备与张松:演义中将刘备对张松的礼遇写得相当盛大,只是我们前面已说,张松面见曹操是在曹操征讨荆州时,而不是演义所称的曹操出征汉中后,那张松在见过曹操折道荆州那也自然是虚构的了。演义之所以如此写还是纠缠于那“人才”二字。

        

        曾经在前几章谈过《三国演义》之所以崇尚诸葛亮的缘故便是因为他是众多文人的偶像和希望,那个时代的文人都有一种梦想,便是一朝能得到刘备这样的明主赏识,所谓“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于是演义中处处突出“人才”的重要性,张松这里也不例外,以短时间内在曹操处的冷遇和在刘备处受到的礼遇相比,便是如此道理。

        

        其实张松确实有见刘备并受到礼遇,但是于何时何地便不得而知了。

        

        其三张松与杨修辩论时谈到蜀中人物时说过一段话“文有相如之赋,武有伏波之才;医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隐。”

        

        “文有相如之赋”指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他是蜀郡成都人,善于辞赋;“武有伏波之才”应该说的是伏波将军,虽然西汉的伏波将军路博德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是张松所说的伏波将军应该指的是马援,便是马超之先祖,他是扶风茂陵人,汉光武帝下的名将,常年在边地征讨,立下赫赫战功,他做过汉中太守,若拉扯上他算为蜀中名人也未尝不可;“卜有君平之隐”说的是西汉末年的哲学家道学家严君平,他是出生蜀中,也常年在蜀中活动;但是“医有仲景之能”便有些怪了,仲景指的是张仲景,乃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其著作有《伤寒杂病论》,后世称之为“医圣”,其名头不亚于张松所指的其他三人,但是怪异的是:其他三人都是张松之前的古人,但是就是张仲景和张松是同时代的人,而且还死于张松之后,即便当时张仲景有好大的名头,但是一般而言,不会将他与古人一同并列,比如在称赞诸葛亮之能的时候可以说他能力如管乐一般,或者说他和荀彧之才不相上下,但是断断不会说诸葛亮之才如“管乐荀彧”一般的。而且张仲景的历史记载中除了三国演义的这段话将他列为“蜀中人物”(张仲景虽称为“医圣”,但是在一般人中的名头远不及同时代的华佗,甚至三国志中记载了华佗而没有记载张仲景,倒是在三国演义中有了他的名字。)其他记载都没有谈到张仲景与蜀中有什么关系。因此看来,这张松的“蜀中人物”这应该是后人杜撰而言。

        

        

        

        其四“松于袖中取出一图,递与玄德曰:“松感明公盛德,敢献此图。但看此图,便知蜀中道路矣。”玄德略展视之,上面尽写着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一一俱载明白。”

        

        地图在古代征战中极其重要,古代可没有什么GPS全球定位系统,若在平原尚好,一旦到了如蜀地这样的地形复杂地区,没有向导或者地图,一旦进去就只怕绕圈子出不来了。两国交战,要知己知彼,其中这探明对方地形当为首要。地图的意义不单只是地形图而已,这其中往往代表着“领土”的含义,献图便代表着割让“土地”;如在荆轲刺秦王事件中,太子丹便献出督亢地图,代表着燕国将督亢之地让与秦国。

        

        

        其五“人主几番存厚道,才臣一意进权谋。”本回结束说到,刘备与刘璋相会,庞统张松法正都献计要刘备杀了刘璋及其下属,反倒是刘备执意不肯,最终引出了作者的这两句评论。

        

        史实中也确实有其事,刘备不肯做固然是因为会背上骂名,但是也是因为这与他一向奉行的先取民心的做法相悖,而且虽然袭刘璋一行可以乘机进逼成都,但是也难保益州再立新主与之对抗,刘备一生用兵,不爱用险,自然不会采纳。

        

        不过这里到不是说刘备用兵之事,而是说下属之心。一般来说,都认为下属会惟主公之命而从,但是实际上,主公也要受到下属的压力,甚至有些情况是下属的压力驱使主公行命,一些情况主公只是被下属压力驱使的傀儡而已。

        

        就好比战事之中常会发生乱兵造反事件,在潮水一般的乱兵之中,将领们即便自心不想,也会被逼上贼船。再比如说这权臣篡位吧,其实最热心的往往不是权臣本人,而是那些下属们,因为一个个都想得那拥立之功,做那开国元勋,新朝栋梁,这可比做权臣之下的爪牙好得多了,有这么些下属怂恿着,即便再有忠心再谨慎的大臣也要起那歹心了。正如在“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所说的:“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这黄袍,虽然说有时是自己日夜盼望着来,但是也有是被下属们涌上来披上的。

        

        人非圣贤,下属们在为主公谋富贵时,也在想着自己的富贵呢。

      • 家园 曹操慢待张松未必见得就是“对于人才就也有些马虎起来了”

        有种说法是,大概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荆州之时,已经开始实行后来所谓的“九品中正制”了。

        张松若是走走门第,或许又会是另一种结果了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五十九章 关中

        三国随章侃 第五十九章 关中

        

        (演义第五十九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

        

        本回演义中曹操经过一番苦战,又使用计谋之数,终于击败马超,得复关中之地,自此,凉州之地固然有所反复,但是长安之地固若金汤,牢牢的控制在曹魏手中。而曹操也自赤壁之后对刘备孙权攻伐不利的局面下摆脱出来,获得了一次大胜利。从政治意义上说,关中作为汉朝龙兴之地,之前虽然在钟繇努力下保持着对中央表面上的服从,马腾入京,马超韩遂也为其驱使,然而总体来说,关中诸将仍旧保留着极大的独立性,对朝廷三心两意,曹操此番一举歼灭之,将关中真正的控制在手,此时的曹操才可以说真正的控制了北方,关中的夺取对于稳固曹操在朝廷中的威名大有好处,此次曹操回京便得到了“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的待遇,此时的曹操的地位已经是自东汉以来人臣中的顶峰了。赤壁之后的阴影一扫而空。从战略意义上说,关中稳固,便可威慑汉中张鲁与蜀中刘璋,此两人本就对曹操心怀畏惧,关中的稳固打通了通往汉中之路,而汉中一下,益州便摇摇欲坠,获得汉中和蜀中,便可对孙刘联盟形成战略包围的态势,一旦如此,刘备孙权再如何骁勇,以区区半个荆扬之地与一个交州对抗大半天下,也是必败无疑。

        

        这里说到关中,便就想关中的战略地位谈谈,关中的战略地位已经被无数人验证过了,最简单的说法便是“龙兴之地”,有诸多历史为证:秦以关中为基,一扫六国而统天下,汉高祖得韩信暗渡陈仓得关中以此为基而灭项羽,东晋时期一统北方的前秦,南北朝时期灭了北齐的北周隋朝前身也是以关中为基业,至于盛唐更是获得关中才得以建立几百年的基业。即便到了近代也有明朝李自成从西安发兵攻入北京之事。如此看来,关中真成了龙兴之地,也难怪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要刘备夺取关中了。

        

        那么关中的地位真的如此重要吗?以我来看,关中的地位确实重要,但是若把关中说成得关中便可得天下的地步则未必。虽然关中有诸多的辉煌历史,但是那我们也只是选择其成功的历史,而如汉光武帝刘秀,就要不久到来的西晋,北宋之后无一是由关中而夺天下之例,到是有不少以关中起家最终灭亡的事例,如十六国的前后秦胡夏都一度占据关中,但是最终都告灭亡。可见关中之地也并非百战百灵的“龙兴之地”。

        

        关中要成为龙兴之地,要有起码的条件,那条件为何呢?我细细想来,条件为二。

        

        一. 关中之地富饶,若要以一地为基业,则此地的经济人口必然要有一定基础,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地理也无济于事。这也是自宋之后,关中再无往日威风的原因。古代中国经济的重心是日渐向南转移,所以在宋之前,关中尚可成为中国之重心,秦能以一国之力,灭亡六国,汉高祖以关中为基,一统天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重心向南倾斜,关中的地位日渐下降,唐朝时期关中尚可以一国之都的优势和丝绸之路继续保持繁盛,(这还是得益于繁华的益州这个大后方。)而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堵塞,多年的战乱,关中地位大幅度下降,到了宋之后,便再也不能回复往日雄风了。

        

        即便是唐之前,关中也需要长期的休养生息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底子,如前秦北周乃至最早时期的秦国,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得以建立问鼎天下之实力,而西汉与唐的关中则得益与前人的积累,接收了秦与隋的成果

        

        二. 中原混乱。关中与中原相比,总体差距还是太大,仔细看看由关中起兵的各代,他们的敌手都少有处于统一的状态之下,秦统一时中原分为六国,汉高祖夺得关中之地时,项羽也陷入了与各路诸侯的征战而不能自拔,唐朝时期中原更是混乱不堪,即便前秦和北周统一北方时期面对的主要对手前燕北齐内部也陷入了困境。

        

        这一点上关中占据了地理的优势,关中虽为北方,但是实际上与中原地理分割,而中原之地一马平川,是个统一的经济体,但是却容易陷入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而不能自拔,而关中则可以借助地理优势隔绝中原的战火蔓延而来,(同样,江南也是可以借助长江天险做到这点,不过江南却是借此发展经济居多。)而关中以西乃是落后的胡蛮,关中以南是富饶却不善兵的益州,假如控制了关中,西边胡蛮可以增其兵,南边益州可以富其民,此时的中原若还在混乱之中,则力量分散,远不是关中的对手。

        

        但是,假若关中也陷入混乱,在中原一统而内部稳定的情况下,则关中远远不是中原的敌手,东汉刘秀,三国曹操,北魏对胡夏都证明了这点。

        

        

        

        说了这两点,是为了什么呢,主要就是还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一说,诸葛亮隆中对是以关中与荆州两地,而此时的关中情况如何?

        

        三国战乱,中原战火频繁,关中也是重灾区,自董卓西迁后,关中战火不断,大小势力交战频繁,关中人口可说得上十室九空,曹魏为了抵御诸葛亮的北伐才不断的迁徙外地之民充实,才重新使得关中往复了往日生机,而若是诸葛亮北伐时期得到的关中也是一个贫乏的关中,(而且汉中之地也只是得其地而非得其民)没有近几十年恢复不过来。而面对的曹魏控制了中原全部,实力强盛,即便夺取了关中也并非其敌。单凭关中,即便获取了益州之地,也只有如秦一般,积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实力,还要指望中原内乱才能控制天下,则绝非诸葛亮隆中对的目的。如此一来,荆州一部的进军则成了必要,没有荆州,则夺天下难成。

        

        当然,对于曹操刚刚夺取关中的建安十六年来说,荆州对于刘备来说倒不是问题,反而关中到了曹操手中,汉中也在曹操虎视眈眈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夺取益州便成为了刘备当前的首要目标。这也是下一回演义的故事了。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五十八章 尴尬的徐晃

      三国随章侃 第五十八章 尴尬的徐晃

      (演义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本回演义中描写的是马腾被曹操诱杀,马超起兵报仇,不过在正史中则不同,正史中马腾与韩遂交恶,又觉得自己年老,此时曹操征召马腾,马腾就此入京,担任卫尉一职,此后曹操也征召马超,并封马超为都亭侯,偏将军,但是马超一直没有入京,在凉州统领马腾旧部。

      马腾韩遂等人,占据凉州,若说他们有与曹操一争天下之心,只怕未必,但是却有割据一方的野心,这与曹操的目标自然是完全冲突的,曹操初期中原未定,又与孙刘两家鏖战,所以对凉州群雄采取怀柔政策,征召马腾马超也是为了瓦解凉州势力,而马超不入京则意味着他对曹操的戒心未除,他与曹操的对抗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曹操在控制北方,而对孙刘联盟暂时无法打破的情况下,西进的选择便摆上了日程,而这也意味着与马超的一战就要开始。而在胜负未定之时,马腾自然不会被曹操所杀,毕竟人质只有在活着的时候才有用,所以在马超兵败之后,马腾才被曹操斩首。(当然,假如曹操兵败,马腾也不免会成为泄愤的道具而被杀吧,左右都是死。)

      演义如此描写是为了突显马超这个人物,也是为了增强演义中的戏剧冲突,也有连接上下文关系的因素,迎合之前马腾加入密诏的说法。不过本章说的不是马超的事,而是说演义中马超在攻打潼关曹军发生的一事。

      演义中马超攻打潼关,曹操派出了曹洪徐晃守潼关,并要求他们守十日。

      “操知失了长安,不敢复议南征,遂唤曹洪、徐晃分付:“先带一万人马,替钟繇紧守潼关。如十日内失了关隘,皆斩;十日外,不干汝二人之事。我统大军随后便至。”

      这一段故事颇有趣味,一般而言,一军之中,必有主从之分,但是这段文字中却看不出曹洪徐晃哪个为主,哪个为次,到是从曹操说的十日之约看,两人都有责任。

      凡作战者,必须做到“令行禁止”,而要作到这一点,便需要做到集权责于一身。作战是一种独裁的艺术,一军之中只能有一个主帅,断断不能出现多人指挥的情况,不然指挥混乱就是常事,而指挥混乱在作战时便往往是兵败的同义词。

      唐朝安史之乱,乾元元年九月,唐肃宗调动九节度使兵力进围叛军所在的邺,其中不乏善用兵的郭子仪,李光弼,但是唐肃宗担心此两人兵权过大,故意不设主帅,只任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各军无统一指挥,久围邺不下,在与史思明作战时遇到一场狂风,唐军便一哄而散。

      古代因通讯的限制,各路之间沟通困难,假如不设立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相互协调,各军各行其是,只会被各个突破。(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古代作战比现代作战更需要一个庞大的作战计划才行)就以曹军来说,于禁乐进张辽都是曹军有名的将领,他们在屯守颍阴,阳翟,长社时也发生相互不服气的事,曹操便以赵俨参三军,从中协调,屯守尚且如此,在外出征更是要有主从之分,设一主帅,从中指挥协调。(当然主帅的人选也相当重要,名望不足,能力不够都会导致兵败的结果,所以兵法中极其强调主帅的重要性,选对了主帅便意味着战争胜利了大半。)

      所以曹洪徐晃的出征而不设主帅不通常理。(当然这只是演义所言,曹洪在正史中并不见参与此次征伐的记载)但是表面上不设主帅,但是实际上却有主帅,因为曹洪是曹氏一族,当年又救过曹操一命,曹操也颇倚重之,其亲贵非徐晃可比,他与徐晃两人就算不明言,也可知谁是主帅了。

      但是为何不直接令曹洪为主帅呢,这其中自然有奥妙了,我们先看任曹洪后,曹仁的进言:

      曹仁谏曰:“洪性躁,诚恐误事。”原来曹洪性格暴躁。(随便说说曹洪这位人物,正史中曹洪救过曹操性命,官渡之战守卫本营,也算不错的将领了,但是比起曹仁夏侯渊等人还是差了些,尤其从各种记载看,曹洪颇骄横,富而吝啬,得罪了曹丕不说,在三国志中也可以看到许多曹洪子弟不法被惩处的记载,所以演义拿他出来做做反面典型也不希奇了。)

      再看看曹操的回答:“操曰:“你与我押送粮草,便随后接应。”避而不谈。而后在曹洪中计失去潼关之后,曹操与曹洪徐晃两人的对话。

      “曹洪失了潼关。奔见曹操。操曰:“与你十日限,如何九日失了潼关?”洪曰:“西凉军兵,百般辱骂,因见彼军懈怠,乘势赶去,不想中贼奸计。”操曰:“洪年幼躁暴,徐晃你须晓事!”晃曰:“累谏不从。当日晃在关上点粮车,比及知道,小将军已下关了。晃恐有失,连忙赶去,已中贼奸计矣。”操大怒,喝斩曹洪。众官告免。”

      曹操已问了曹洪前后因由,还再说徐晃“你须晓事!”这明摆着要徐晃来承担责任,可徐晃又怎么担得起来,老实禀报,此时曹操才大怒,喝斩曹洪,自然,曹洪这救命恩人是死不了的,众官告免之下自然是不了了之。现在这为何之前不分主从的事便容易知道了,若是分了主从,那曹洪身为主将,那责任是逃不了的。

      演义这故事乃是杜撰,但是和主公亲信之人一同出征确实是一件很尴尬的事,假若有功则功劳必然有他的一份,假如有罪则罪责便要落到自己的身上,也不能得罪于他,不然万一回去打个小报告自己便麻烦了,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他的安全,万一出事主公便可能迁怒于己。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卫青霍去病这两位名将颇有微词,也不是没有他的道理,毕竟卫青霍去病占了外戚的绝大好处。

      相比起来,还是亲信之人作为主帅更好一些,怕就怕任免亲信为自己的副将或者监军的角色。那不说功罪的问题,自己对下属的指挥也会受到影响,就好象演义后几章孙权在任免吕蒙为征讨荆州主帅时发生的事一样:

      “孙权召吕蒙商议曰:“今云长果撤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便可设计袭取荆州。卿与吾弟孙皎同引大军前去,何如?”孙皎字叔明,乃孙权叔父孙静之次子也。蒙曰:“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则独用叔明。岂不闻昔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事虽决于瑜,然普自以旧臣而居瑜下,颇不相睦;后因见瑜之才,方始敬服?今蒙之才不及瑜,而叔明之亲胜于普,恐未必能相济也。”

      凡为将者,最怕有人牵绊,但是在主公来说,却是最怕下属独揽大权,尤其是手握大军出征的将领,不派遣几人分权或者监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在日后入蜀一战中,钟会便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对主公来说,还是曹洪这样的亲信之人更可信任,就好象演义本回曹操在被曹洪救之后便说的“吾若杀了曹洪,今日必死于马超之手也!”在最关键的时刻,曹操这样的主公还是需要依赖曹洪们,而徐晃只能继续扮演自己的尴尬角色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