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四十六——七十五章 -- 沉睡的天空

共:💬213 🌺5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四十九章 演义中的赤壁

      三国随章侃 第四十九章 演义中的赤壁

      (演义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赤壁大战是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一段,赤壁大战虽然说是当时的一场大战役,但是陈寿作三国志以简略出名,所以赤壁大站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并不算非常详尽,曹操刘备孙权程普黄盖吕蒙传中都是一句带过,内容大同小异,只有周瑜传中最为详细,有数百字的介绍,并谈及火攻一事。但是之后罗贯中便加入了许多虚构的情节,而赤壁一战也成了三国演义中的重头戏。

      在上文已经提过,在三国演义中三次大战,以赤壁描写着墨最多,而就整个三国演义,赤壁也位列三大对台戏之一。

      这里或许大家要问了,那三大对台戏,其实便就是赤壁大战曹周斗智,诸葛亮三气周瑜,诸葛亮六出祁山战司马;这三次双方都是一等一的谋略之士,这般斗起来才叫精彩,若是对手如孟获那般蠢笨,纵使七擒七纵,那也算不上精彩,一边倒的战势那只能说是欺负人罢了,要打对台,那就要实力相当,所谓的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就好象听那评书,张飞关羽杀那二流武将,纵使再多,我们也就随意听听,至多也就随便喊一声好,其间还可磕点瓜子泡壶茶,巴不得说书先生赶紧把这段跳了过去;而若是马超战张飞这样一流武将的,我们瓜子不磕茶也不喝,连叫好都忘记了,便是聚精会神竖着耳朵,假如听到自己钟爱武将处于劣势,那便是头冒冷汗,若反听到扳回几分,便喘了好大一口气,而若是反败为胜,那正可伸手一拍桌,连声大叫,比现代球迷球队获胜还要兴奋几分了。

      所以说正因为赤壁乃是周瑜和诸葛亮对曹操,三气中周瑜对诸葛亮,出祁山诸葛亮对司马懿,这样才能称得上好戏。(自然,这所说的都是指演义而言,而且真要打起仗来,是巴不得对手越稀松越好,谁也不想真的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

      这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便是诸葛亮,所以这三大对台戏中便是诸葛亮是不可缺少的,且不说后面两戏,就说这赤壁一事吧,诸葛亮除了出使江东劝说孙权之外,并没有太多介入战争的细节,但是这就大大违背了作者的心愿,想三国中几大规模最大的战役,魏灭蜀,晋灭吴时诸葛亮早已死亡,自然没什么可写的,官渡之时诸葛亮还未出山,而彝陵之战史书中诸葛亮很明确的没有参与,只有赤壁之战,诸葛亮在出使江东后有一大段空白期,这自然成了发挥的好空间,而且赤壁大战也正是诸葛亮出山没多久之时,为树立诸葛亮的风采,赤壁自然成了最好的着墨点。(包括之后的三气周瑜也是,不过话也说回来,演义中虽然主要是为了诸葛亮,但是成为诸葛亮的对手也加重了不少戏份,象那司马懿,街亭本就没他什么功劳,那时甚至根本就不在关中,但是为了和诸葛亮的对手戏,便硬是将他千里迢迢挪移了过去。)

      那演义是如何成就诸葛亮的呢,毕竟赤壁大战中主要还是曹操周瑜唱对台戏,要是加上刘备那还说得通,但是就以诸葛亮的身份,参与进去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但是正所谓山人自有妙机,不能实写,便虚写。

      这里插上几句,一般历史演义有“七分实,三分虚”的说法,而这三分虚便主要考验作者的能力,象三国演义中很多段落直接便是引自史书,那虽然精彩,但是我们也只能说三国志汉晋春秋等的作者写的精彩,而论不到日后的评书演义作者,但是那虚写的部分,则就看演义作者的功力了,尤其在诸葛亮出山之后,虚构情节大大增加的情况下。而这点三国演义应该说是相当的出色。

      再说回来,赤壁中对台戏的不是周瑜和曹操嘛,那怎么才能让诸葛亮介入进去呢,作者自有妙机。

      首先,他先把能出彩的地方都出了个遍,诸葛亮出使江东,本也不复杂,他却先舌战群儒,让诸葛亮出了一次风头,然后再游说孙权,你看他怎么游说孙权的,鲁肃对他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可说曹军势大,先是在往江东的船上:“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再是前往见孙权的路上:“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再是马上就要见到孙权时,“适间所嘱,不可有误。”

      这三次都答应了鲁肃,不说曹操兵多,可他一见到孙权便变卦了:“孔明曰:“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曹操相持?”权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而且鲁肃在旁示意也不理会:“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孔明只做不见。”

      这还不算,之后便干脆劝那孙权投降,激那孙权,最终游说成功,演义中游说孙权这段和史实上并无太大差异,但是妙就妙在鲁肃那三次叮嘱不可说曹军势大的惶恐,和孔明说曹军势大的成竹在胸对比之上;还有一点,鲁肃对孙权的进言和诸葛亮对孙权的游说在史书上并无先后之分,但是在演义中先鲁肃进言放在之前,诸葛亮的游说放在之后,而诸葛亮的游说之后孙权才定下心来:

      “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

      这样一来凸现了诸葛亮游说之功。(说起来为了诸葛亮,这鲁肃在演义中也吃了不少苦。)之后孙权反悔,要待周瑜回来,演义中又加了一段:周瑜虽已主战,但不表态,鲁肃又请那诸葛亮来游说,借那改“桥”为“乔”一事激那周瑜说出真话。

      这一来是再显诸葛亮游说江东之功,二还是为后文的对台戏做那铺垫。

      若是按史书上的记载,诸葛亮游说完孙权便就没事了,应该回去了才对,可演义为了让诸葛亮在赤壁之中大放光彩,刻意将之留在了江东。

      我们前几章说赤壁有连环三计,乃是周瑜布下反间计,黄盖行那苦肉计,庞统献上连环计。其实这其中还有连环三斗。哪三斗?周瑜斗曹操,此乃明斗,周瑜斗诸葛亮,此乃暗斗,还有一斗乃是诸葛亮斗曹操,我称之为隐斗。

      周瑜斗曹操最好说明,曹周两军的对峙尤其是水军的战斗,这是摆在桌面上的,周瑜连连获胜,而在计谋上的争斗中,曹操连中三计,也是落了下风,曹周之间的明斗,曹操是败下阵来。

      那周瑜和诸葛亮的暗斗呢?演义说那周瑜担忧诸葛亮智谋高,为日后江东之患,而想除去,所以连番设计,先是第四十五回要孔明劫曹操营,被诸葛亮识破,再是四十六回逼孔明立下军令状,却引出了诸葛亮草船借箭。而这回周瑜要杀诸葛亮,却被诸葛亮先设计安排逃了回去,至于周瑜定计总是每每被诸葛亮看破,这暗斗那诸葛亮总超周瑜一头。

      至于曹操和诸葛亮则是隐斗,赤壁之中主要是曹操与周瑜对峙,曹操与诸葛亮两人除了草船借箭之外,并无冲突,所以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计谋斗是通过周瑜来显现,周瑜每定一计,瞒过了曹操,却欺不了孔明,这般对比之下,诸葛亮又比曹操高出一头了。

      这演义中的三斗诸葛亮已经很出风头了,但是演义还要让他将赤壁大战的风光全纳了进去,为何?便是说的本回故事。

      在此先说一说演义的风格,古代演义乃和现代小说不同,现代小说有时可以情节发展的比较缓,剧情发展可以允许大段平稳的铺垫陈述。而演义不行,演义前身乃是评书,是直接面对听众的,假如演义来个大段的铺垫陈述,那只怕要听得人昏昏欲睡,那时听众减少,自己的生计便成问题了,所以演义讲究的是故事情节,喜欢留包袱,抖包袱,往往是大包袱带着小包袱,而且这些包袱并不是一次使用便完了,下次还会用,那这包袱怎么抖呢,就是要出奇,就是要转折,什么是转折,往往是一惊一乍,就好象说书先生的那响木一拍,高潮来了,如那四十七回庞统行完那连环计,正要回去复命,眼见万事大捷,大家听得高兴,想这后面没事了吧,谁料:

      “至江边正欲下船,忽见岸上一人,道袍竹冠,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諕得庞统魂飞魄散。”

      此时不单是庞统,那听众这一听之下也是冷汗直冒,难道那庞统被人识破,要被曹操捉去不成,好了,要听后事如何,拿钱来罢各位。

      再比如上回演义故事,周瑜做完那连环三计,眼见这破曹在即,这听众也大以为然,正以为曹操上当时,便不料听得曹操道破无东风一事。

      “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

      这固然是使对手曹操不显得太过失败,若是太差,那就不是对手戏了,所以那反间计完曹操马上识破,苦肉计曹操也是疑虑再三,这次连环计也是曹操早想到东风一事。不过这样一写,对手曹操是这般了,听众可就疑惑起来了,莫非曹操要逃回一劫不成,只是想那曹操说的不算,没想上回结束,这周瑜:

      “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诸将急救起时,却早不省人事。”

      好嘛,这破曹之前,曹操道破东风不算,那周瑜大将也不省人事了,难道这火烧赤壁就要就此泡汤不成,大家疑虑焦急之时,说书先生一拍响木,要听后事如何,乖乖交钱吧。

      当然啦,那说书先生总是要人交钱那可是封建陋习,在下可不敢学,也没那本事,所以还是继续说下去。

      演义主角是谁,诸葛亮啊,所谓主角便是书中可扭转乾坤之人,上一回无诸葛亮的戏份,那是蓄势待发,就等着你周瑜想到东风倒下,再来治你病呢。

      所以这“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十六字不单把周瑜的病治好了,就连赤壁的功劳也都抢来了。东风乃是火烧的定睛之笔,而诸葛亮则是赤壁的定睛之笔。

      其实赤壁大战中诸葛亮并没有参与一次战斗,(其实就算按演义的写法也应该是周瑜打胜了此战才对,)但是演义却能将赤壁的光芒集中在诸葛亮身上,以至于说到赤壁之功便首先想到诸葛亮,可见行文之重要了。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四十八章 历史上的赤壁大战

      三国随章侃 第四十八章 历史上的赤壁大战

      (演义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三国演义》中有三次大战最为注目,依次是官渡,赤壁,彝陵,而这也确实是汉末三国历史上除了魏灭蜀,晋灭吴之外具有重要意义的三次大规模的会战。而演义中对这三次战役的描写以官渡最为简略,彝陵次之,而赤壁之战则最为详尽,但是若从三次战役的历史地位上说,则完全不同。

      先说彝陵之战,演义之中将彝陵描写为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过实际上远非如此,彝陵之战前刘备失去荆州,而孙权则得到荆州,实力此消彼长,刘备所能调配出来的兵力对陆逊军兵力相差无几,(三国史中认为陆逊统兵五万来援助前线,而刘备与陆逊对峙的兵力大致在四万,不过或许在战力和士气上略好)远没有达到官渡时袁绍和赤壁时曹操那样的强势地位。而且最关键的是,彝陵之战的战略意义不大,彝陵之战对于蜀汉方面来说固然是实力大损,无力再夺回荆州,只能在蜀中发展,隆中对也不能实现了,但是对于胜利的东吴方面则是一场单纯意义上的保卫战,战果固然很大,歼灭蜀军数万,促使了蜀汉不再对东吴用兵。保住了荆州,但是由于担心曹魏,却没有扩大战果,实力并不见很大的增长,相比之下,赤壁之战后刘孙联军趁势夺得荆州部分,实力大增,官渡后曹操更是趁胜追击,扭转整个局势,对比这两次战役,彝陵之战只是单纯的胜利,战略意义大打折扣。

      而且即便彝陵陆逊战败,也只能说刘备能夺回荆州,但是说灭了江东则未必,毕竟东吴还有后备力量,刘备夺回荆州一时也不会对孙权如何,甚至可能暂时休兵,关键是曹魏的态度,假若曹魏和刘备一同进攻孙权,江东必灭,而曹魏假若和东吴一起,对付刘军,江东则安全许多。

      但是官渡和赤壁不同,官渡时曹操已经倾其全力,而且军中已有人暗与袁绍相通,一旦战败,溃败的危险极大。赤壁则更是如此,曹操拥有大军,而刘孙联军兵力少之不说,内部也有投降的声音,一旦赤壁战败,江东则八成归曹操所有,所以官渡赤壁两战的胜利来说是相同重要的。

      彝陵之战便就说到这里,而同为以少胜多的官渡和赤壁两战呢?这两战的战略意义也是不同的,一般评价说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战役,而赤壁是使曹操统一计划破灭,天下三分的起点。从这点便可以看出来了,官渡之战不但是一次保卫战,而且还是一次重大转折,曹操在官渡得手后对袁军占得了先机,而赤壁之战虽然歼灭大量曹军,而且夺得部分荆州,但是主动权依然在曹操这边,曹操依旧拥有最多的土地,人口,资源,兵力,依旧在不停的发动进攻。(当然,也可以说,之后的刘备入蜀,在汉中击败曹操,孙权进攻合肥,关羽进攻襄樊,都是赤壁之战后刘孙联盟对曹操的反攻,但是且不说刘孙联盟的破裂,就算不破裂,反攻的时间也拖得太长,赤壁之战的成果已经消失殆尽了。)

      所以在我看来,赤壁就好象莫斯科保卫战,而官渡之战则可说是莫斯科保卫战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合体。虽然罗贯中因为人物塑造的关系,对赤壁之战极为偏爱,但是三大战役中官渡战役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赤壁大战。

      那为何会产生如此的不同呢,其关键的问题还是在实力。

      袁曹作战,袁绍占据河北,曹操占据中原,虽说袁绍对曹操确实占有优势,但是尚达不到轻易便可灭之的地步,所以袁绍对曹操的战争乃是双方倾巢而出,倾尽全力搏杀的大决战,对于曹操来说,一旦官渡战败便意味着整个战局面临着溃败的现实,但是对于袁绍来说,官渡之败也不是轻易便可承受的打击,在两强决战的情况下,官渡这样的大决战就成了胜负手。

      而赤壁不同,此时的曹操已经控制了中原和河北,乃是有席卷天下之势的霸主,孙权只是占据江东一地的地方性诸侯,甚至曹操南征的第一目的是荆州,而江东只是他南征的副产品而已,而即便是面对南征的第一目的荆州,也并不是可与当年官渡袁绍相比的敌人,如此强弱悬殊的对抗曹操自然也不会倾其全力,他在北方还拥有大量的生力军,这是赤壁遭到惨败的曹操依然可以保证北方稳定的最大前提。(其实象淝水之战后前秦那样的崩溃是很少见的,以前秦的实力来说,即便淝水惨败,但是东晋实力不足,之后的北伐也不算很顺利,再怎么也不至于让前秦亡国的地步,前秦的亡国主要还是归因于内部的问题,而曹操这点上没有问题,或许说,如前秦这样庞大却又内部不稳的政权才是少见。)

      而且在荆州一役中,刘琮不战而降,使得曹操的军力并未遭到大量的损失,这使得曹操无须再从北方调集更多的兵力而只依赖原本的部队便可以发动对江东的进攻,这样一来对曹军的损失又大量减轻了。

      而且曹操虽然在赤壁损失了大量兵力,但是他南下的全部兵力并非也在赤壁,如在南郡的曹仁部,这些留守的生力军未遭遇赤壁那般的遭遇,数量也为数不少,能够为曹操阻击刘孙联军。

      而相对曹操方面,江东的实力却并不雄厚,已经是全力出动,但是比较拥有整个北方作为后盾的曹操还是相差太远,虽然和刘备乘势夺下新附曹操的荆州,但是对于曹操势力的其他地区则无力染指。

      一旦大胜之后不能乘势追击曹操,获取更多的土地,在形成相持局面之后,孙刘两家尚能与占据北方的曹操这般的对抗已经是相当好的局面了,从另一个方面说,曹操之后没有发动如赤壁那般拥有强大威势的南征,也能说明赤壁一战的战果已经相当的辉煌了。

      事实上如赤壁一般的以弱胜强在历次战争中并不在少数,超越赤壁级别的在南北对峙中也是常见的事,但是只要在战争中不是一国的主力被全歼那般的惨剧,失败的强者依靠着潜力依旧能占据未来的主动。只有当发生主力全歼的情况时,强者才会被弱者乘势打倒,这个除了官渡之外,最明显的便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了。

      说句题外话,《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物,据说曾做过当年一雄张士诚的谋士,(正因如此,一直有说《三国演义》有影射当时元末战争的说法)假如如此的话,他必然知晓鄱阳湖一战,而号称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水战鄱阳湖一战也和赤壁有些许相似,如陈友谅也曾经联舟为阵,而朱元璋最终也是利用突然变向的火一把火把陈军的船烧了大半,最终奠定胜局,这与赤壁中最终东南风起烧尽敌船的一幕多么的相似。只是鄱阳湖大战这样的主力搏杀大决战从战略意义看更象官渡大战了。

      虽然我认为赤壁大战的战略意义不如官渡大战,但是也并非说赤壁大战没有地位,毕竟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精彩战役,也是因为这场战役,形成了日后的三国鼎立局面,从这点上来说,这或许比官渡还要重要,官渡曹操失败也就是换了袁绍统一北方,而假如赤壁大战结果改变那就没有之后的三国了,那就更没有日后的三国演义,也不会有我在这里码这个《三国随章侃》了。

      好了,赤壁大战在真实历史上的地位说完了,那么,相对应的,下一章,就是说赤壁大战在演义中的地位了。

      • 家园 赤壁之战不应该单纯割裂看待

        从曹操南征到周瑜攻克江陵,应该算一个战役阶段。作为战果,三家瓜分了原来刘表的地盘,各取所需。赤壁虽然是最“火”的一段,也不过就是其中的一段。如果从整体衡量,曹操获得了荆州北部,稳定了长江防线,控制了至关重要的襄阳,战术上的输家战略上却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这一点和另外两战大不一样。

      • 家园 我觉得LZ把后面两战评的太低了

        特别是彝陵之战。在此之前,刘备还是有可能做汉高祖的。此后,就只能做昭烈帝了。

        好像大家都对失去荆州之翼的刘备已经完全不看好了。其实益州的偏安只是后世的印象而已。在汉末人的历史经验看来,倒不失为龙兴之地。从益州趋关中,则关东不足平矣。

        特别是刘备彝陵之战,损失了他自赤壁以来百战成钢的“老近卫军”。后面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已经全是蜀中新征的农民子弟了。新人和老兵油子的差距,不可以数量论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