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翻捡记忆:大山里的兵工厂 -- dreamflyer

共:💬108 🌺36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翻捡记忆:大山里的兵工厂

    翻捡记忆:大山里的兵工厂

    据说人开始变老的指标有两个:讨厌现在的流行歌曲;开始一脸傻笑地回忆往事。

    从后一点来说,西西河可以说是一条老人河。大家都在记忆中翻翻捡捡,实在没辙了还拿老爸、爷爷的记忆来凑。所以,西谚曰,死去一个老人,就是毁掉一个图书馆。很有道理!

    没有办法呀!这就是专业作家和业余写手的差别:专业作家会编故事,业余写手只会讲故事。虚构的能力,是二者之间巨大的鸿沟。

    所以,因为不会虚构,却一天天地变老。我也只好在记忆中胡乱翻捡一番,讲点故事给大家听。讲得好不好说不上,解个闷吧!随便也“原创救西河”。呵呵!……

    (一)两种手榴弹

    在我九岁的时候,一把大火改变了我生活的轨迹。

    那时我老爸在外面当兵(其实是当“官”——军官),老妈带着我和弟弟在家里务农。家在四川盆地而且还是成都平原,古来号称“天府之土”,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生活相当惬意。所以,尽管老爸早就有了带家属的资格,老妈就是不想跟去。故土难离啊!

    但那把火轻易地改变了这一切,它干脆地把我家的九间瓦房草房烧个干净。于是妈妈、弟弟和我就糊里糊涂地来到了这个大山里。山里有个兵工厂,老爸在这里担任总后勤部驻厂军代表。

    那地方在广西的右江流域,离百色市不远。懂得点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里是邓小平当年闹革命起家的地方,著名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我曾经和朋友们爬上山顶,那里还有塌陷的工事,我甚至还在旁边捡到过弹壳,锈蚀得厉害。不过还是看得出是步枪弹壳,兵工厂的孩子这点知识是有的。本地孩子一口咬定:这是红军筑的工事!我心里颇不以为然:电影里不是只有敌人才躲在碉堡里么?但我没有说出口,那弹壳也没要。这玩艺儿我们那时简直太多了!我连手臂粗的高射机枪弹壳都收集了不少,谁稀罕这个!

    说起这兵工厂,外行人一听名字还挺纳闷:“某某机械厂”!这不是生产机械的么?

    错!这家工厂半台机械也没有生产过,它只生产那些可以把一切机械炸得灰飞烟灭的家什:手榴弹、地雷以及TNT炸药。据说,79年打越南,攻下谅山后,从我们这个厂运去一车皮的炸药,连电线杆子都没给越南人留一根。

    ——中国的兵工厂老是喜欢玩这种骗外行不骗内行的玄虚。大家猜猜看,“汉阳拖拉机厂”生产的是那种型号的拖拉机?

    在厂里有两组军代表,一组是广州军区的,他们负责手榴弹;我老爸他们总后勤部的负责地雷和炸药。

    手榴弹我在那里见过两种,一种样子好像是美军用的铁柠檬型的,但表面上没有刻痕,光光滑滑地漆成绿颜色。广州军区的总代表覃伯伯——一个矮小的老头,双脚跷在办公桌上,嘴里哼着小调,一边漫不经心地用块绸子擦着这个可怕的柠檬。在他双脚的旁边,一只崭新的五四式闪着瓦蓝的幽光。

    他一抬头,看见我在窗外窥视,便放下柠檬,随手操起手枪,眯着只眼向我瞄准。嘴巴里叫着:“啪!啪!”

    我吓得撒开小腿跑得像个兔子!一颗心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身后,隐约传来覃伯伯开心的笑声。

    另外一种手榴弹我只见到过半个:手榴弹的木柄。记忆中好像没有看到过它的铁头;但又好像是看到过的,椭圆形,像个鸭蛋,而不是电影里常见的圆柱形。没有办法,记忆从来就不是可靠的朋友!

    那种木柄是用上好的松木制成的,表面细细地刷了一层清漆,泛着松木才有的枣红色。摸起来滑不留手,闻起来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这种手榴弹的木柄我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那里家家户户都用它来当柴烧!

    不明真相的人常吃惊地说:“什么?你们那里居然用手榴弹当柴火?”

    是的!而且是每家每户都有很多。拿一把斧子,把一个圆筒状的手榴弹柄劈成手指粗细的小片,就是很好的引火物。懂行的人都知道,松木的油性大,一点燃就呼呼地往外喷火。那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的广西大山里,煤气天然气之类的还是书上的铅字。就算你是厂长,要煮饭也得自己上山砍柴去。因此,这种手榴弹在我们那里的日常家庭生活中显得弥足珍贵!

    爸爸烧火煮饭前,常常扔过来一个木柄,喝到:“去!砍个手榴弹引火!”我于是乖乖地去找斧子。老爷子在军队久了,军阀作风严重,我不敢不听。

    有人要问,哪里会有这么多手榴弹柄给你们烧?

    答案是:废品!至于为什么有这么多废品,我就不知道了。

    关键词(Tags): #兵工厂#手榴弹元宝推荐:老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记忆没有错

      是77式木柄手榴弹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原创】(八)山里人和山外的人

      如果你看过电影《刘三姐》,你肯定会对广西的山歌留下美好的印象。假如是这样的话,奉劝你一句,为了这个美好的印象,你千万不要去听那些壮族同胞演唱的,货真价实的山歌。

      我当初就是怀着这个美好的愿望去的,结果看到了什么?几个脸晒得黑黑的盛装少女羞涩地挤在一起,尖着嗓子唱两句,然后傻傻地相视一笑,接着又尖着嗓子唱两句,再相视笑一回……老实说,曲调什么的,我听不清;歌词什么的,我又实在听不懂!失望之极。

      后来才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民间流传的东西,就像传说中的何氏璧,东西是好,但如果没个专业高手去雕琢一下,怎么看也是块石头。喜欢古诗的朋友一定都读过《西洲曲》和《木兰辞》吧?读起来最顺口的是哪几句?那都是经过文人之手加工过的。

      当年在厂里时,这种表演看得太多了。广西多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不像汉族那么死板,大都能歌善舞,几乎每个县都有个民族歌舞团;既然有了民族歌舞团,就得出来表演吧?三线兵工厂,是大家的都喜欢慰问的对象。所以,今天这个县,明天那个县,流水席似的不亦乐乎!地点就在灯光球场,节目不外几样:打铜鼓、敲木槽、竹竿舞、抛绣球、吹木叶、舞南拳、唱山歌……最简单的是吹木叶,表演时走上来一个黑衣汉子,顺手从旁边的榕树上捋了把叶子,选一张使劲一吹,发出几声尖厉的哨音,不成曲调。汉子解嘲似地摇摇头,把叶子丢在地上,意思是说不是我学艺不精,而是你们厂的树长的不够标准。如此这般两三次后,终于找到一片合格的叶子,吹出了一首近似于合格的乐曲。于是在场的每个人都替他松了一口气,一齐为他鼓掌。我们厂的其它树们也庆幸自己终于逃过一劫!

      给我留下最好印象的要数壮族同胞的衣服!不过那也表演时候穿的衣服,平时他们的衣服近乎简陋,黑衣,黑裤,好像还是土布做的。而且那裤脚格外地大,就我当年的身段,完全可以装两个进去!每天早上,都有不少这种打扮的壮族妇女担着担子到厂里来卖菜,男人们不知为什么很少出来。光从她们脸相,就可以分辨得出她们是和我们不一样的人。她们的口音,更成了不懂事的少年们嘲笑的对象。我一向认为,所谓口音,是上帝创造出来,使你可以被别人嘲笑的标志。小时候我们因为这个嘲笑别人,长大后,又有另一伙别人因为这个嘲笑我们。

      这些壮族人住在离厂区不远的村子里。我们春游的时候去过,看到他们在一口混浊的田塘里取水喝,看到他们的房子是黄泥筑的,被雨水淋得半塌不塌;我甚至还看到他们用一支很奇怪的粗棍子,在一眼大大的石窝里上下舂稻谷。这种工具,在50多年前的汉族的农村曾经被广泛使用,叫做杵和臼。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曾经走过一所乡村小学,壮族的小朋友们都跑到山路旁看我们。大家都没有交谈。我看见他们的木楼前,有一个高高的竹竿,在四周土黄和灰黑的背景下,一面五星红旗上的鲜红,在风中格外醒目!

      我们那里有很多壮族工人,基本上已经被汉族同化了。他们喜欢喝一种叫“桂林三花酒”的米酒,而且是倒在碗里,用汤匙舀来喝,一边喝一边用白话划拳。老爸私下对我说,任何一种四川酒都比这种混浊的米酒强。他们喜欢吃狗肉,但又固执地认为,狗肉不可以在房间内煲,一定要在树林里,用只小瓦罐,慢慢地煨到香飘四野!他们还喜欢蛇肉,一听说有蛇就拿起火钳往前冲!我平生吃到的第一回蛇肉,就是邻居用一只土碗端过来的。圆圆的几段,在汤里载沉载浮,佐料是些绿色的叶子。他们煮蛇居然不用辣椒!这在四川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厂里不时有从很远地方来的人,比如说我们。还有就是从北京等地来的一些专家领导等等。有一年出了一件大事:从北京来了一个什么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到厂里试验一种好像是火箭弹性质的武器。那个研究生只有二十多岁,高高大大兼白白净净,属于前途无量的那种!后果大家可能都猜到了,在场的这么多大老粗不找,偏偏就把他炸个大洞!我记得那晚厂里气氛凝重,大家聚在宿舍前面议论纷纷。许多从厂区出来的人,背上都竖着背一支封上枪口的五六式冲锋枪!我到现在也不懂两件事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

      我们在的最后一年,老爸他们总部又派来了一个北京青年,姓黄,瘦高个,微微有些小胡子。二十多岁,对人和蔼可亲,尤其是对未婚女青年。而那些女青年恐怕也真的认定他是个和蔼可亲的人,整天不是这个就是那个围着他转。我老爸是个很传统的军人,就算后来转业几十年后,也绝不会敞开衣服在大街上便吃东西边走路,何况那时还穿着军装?相信作为小黄的上级,他心中肯定有些别扭,但别人是大学生,前途无量!而老爸呢?正规初中都没有读过,年龄又到了关口上。这一年已经是1985年,邓小平向全世界承诺,中国百万大裁军!老爸很乖觉地递上了转业申请,他知道,在这支军队里,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小黄则继续在厂里大出风头。那时候,厂里的年轻人们不甘被山外的潮流抛弃,纷纷穿上喇叭裤,开始边看电视边学扭迪斯科!作为一个刚从北京来的时髦青年,小黄看到这个情景,只是微微地一笑,没有多说什么,保持了一个军人应有的谦虚风度。但没到一周,他的宿舍就整天响起了震耳的音乐,无数男女青年进进出出,把他当舞蹈老师,像明星一样地崇拜他。老爸这时正忙着打包家具,也懒得去管这些无聊的事,他的转业命令已经正式下达了。

      这种情形到厂庆时候达到高潮,夜晚,在灯光球场举办了盛大的舞会。无数时髦的年轻人随着强节奏的〈荷东〉手舞足蹈,处在中心位置的自然是我们的小黄叔叔。第二天的录像中,他的头像占了屏幕的三分之二,不停地上下摆动,一脸陶醉的样子,小胡子上满是汗珠。在他身后,观众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数女青年毫不掩饰的暧昧目光。

      后来我们一家终于踏上了归程,从百色坐长途巴士到柳州,然后在柳州,踏上回乡的火车。小黄一直送我们到柳州,他和我们一家已经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也许是厂庆的气氛还在他的身上残留着,他穿的不是军装,而是一件鹅黄色的运动服。到了柳州的总代表处,也是这个样子,敞开运动衣的拉链,斜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漫不经心地哼着流行歌曲。

      最终我们上了火车,在开车前的一分钟,老爸突然把小黄叫上火车,语重心长地说:“小黄,最后我想提醒你一句,作为军人,我们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仪表着装,不要给别人留下话柄,影响自己的前程。这是我想对你说的最后一句话,你千万要注意!”

      小黄的脸一下子变得通红,他定了定神,立正向我老爸行了一个军礼,严肃地说:“是!尹代表,我一定把你的话牢牢地记在心上!”

      这时的老爸已经是一身便装。

      火车开动了,从柳州,出广西;到贵阳,出贵州;到重庆,入四川盆地。经过三天两夜,最终到达成都平原,我们真正的家。广西的大山于是永远停留在我的记忆中,像一个永恒;而我注定只是一个过客,一个从山外面走进来的行人。

      元宝推荐:landlord, 通宝推:树袋熊毛毛,
      • 家园 假如看看日本自卫队的军纪,那就。。。

        站岗的哨兵居然绕到岗楼后面小便!虽然日本经常下雨吧,可也应该想到下次站岗还是这个地方,那气味总会有些残余吧。。。

        这就是陆自第三师团,“中部骨干主力”!

        和这个相比,黄的随便,也就算相当不出格了。

        • 家园 人比人真是比死人

          网上说对越轮战一军换防十四军,觉得十四军军容太差劲了,结果甲胄鲜明被越军一眼看出换防了,吃了亏。

          我爹听了巨不屑地说:就一军那军容还好意思说别人?当年二十军一看就是王牌军,军营门口的哨兵个顶个都是杀气腾腾,几个小时的标准军姿。换了一军,哨兵都吊儿郎当的站不直。

          当年中村军训,确实看见门口的哨兵在玩刺刀。呵呵。

      • 家园 好文啊!
      • 家园 【不服】三花酒是蒸馏过的白酒,就算难喝也不会混浊,

        其实这可能是当时的生活水平决定的,那时候老兄看见的也许是当地朋友用三花酒瓶装的自酿米酒,即使是有工资的人,也无法经常喝瓶装三花的。

        现在去少数民族的寨子里面,也有在米酒里掺三花酒的,那是为了提高酒精度。

      • 家园 口音问题是有一些感触

        原来在大学的时候,外地的同学都去上普通话课。70多人一起读什么早晨好之类的日常用语。我们当时路过就拿来取笑。后来到国外头一年,英语不利索,买个东西都指手画脚的才体会到当时外地同学的难处和心情。嘲笑别人的大概都是这样,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看到和自己不一样的就觉得可笑。其实可笑的倒是自己。

      • 家园 关于民歌山歌

        过去偶很讨厌那些美声化了的“民歌”“民族唱法”,觉得那玩意不中不西的,不是个“东西”!不纯粹!

        后来终于有机会听到了采风者录的音,HEHEHE, 才知道那真是。。。难听!

        总算懂得了“呕哑嘈杂难为听”是什么意思!

        许多从厂区出来的人,背上都竖着背一支封上枪口的五六式冲锋枪!

        这段没看懂。 枪口封上,一打不是要炸膛嘛?

        关键词(Tags): #呕哑嘈杂难为听
        • 家园 偶平生头一回听原生态民歌

          是九一年在索溪峪的宝峰湖风景区。

          土匪寨和宝峰湖之间有个很深的垭口,刚爬到那里,听见宝峰湖那边传来一个女声,唱得啥那当然是不懂的,这辈子终于知道什么叫响遏行云,什么叫绕梁三日。

      • 家园 尘封的记忆总是让人怀念和感慨,花!
      • 家园 所谓口音,是上帝创造出来,使你可以被别人嘲笑的标志。
      • 家园 三花酒有一种高度的,53°

        桂林三花酒属于米香型的,不同于酱香型或浓香型,口感可能让人不习惯。

        山歌要看大型的,三月三的时候,相望的两座山坡上密密麻麻的站满青年男女(男一边,女一边),唱起来很有气势,不过老实说,我也不觉得如何好听,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不唱了,只能见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在对歌。

      • 家园 你要是叫尹孟菲就好了,我原来一个网友就是这个名字,可惜

        已经没联系了

      • 家园 “桂林三花酒”……嘿嘿,反正我是再也不喝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