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欣赏】大牛集合,你都认识吗? -- jwangsci

共:💬25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

      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雅利安人,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代表性人物,因创立矩阵力学而获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给出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所谓矩阵力学);提出“测不准原理”(又称“不确定性原理”);提出S矩阵理论等。

      他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基础》是量子力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

    • 家园 泡利, Wolfgang Pauli,(1900-1958)

      生平

      泡利的全名是沃尔夫冈·恩斯特·泡利,其中恩斯特是他的教父恩斯特·马赫的名字。他在维也纳上中学,与他同班的还有193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理查德·库恩,1918年泡利以成绩优秀毕业。仅两个月后泡利就发表了他的第一份科学论文,这篇论文是关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他进入慕尼黑大学,阿诺德·索末菲是他的博士导师。1921年7月泡利就电离的氢分子的量力理论获得哲學博士学位。

      索末菲请泡利审查一下《数学科学百科全书》(一本德语百科全书)中关于相对论的文章。泡利或其博士学位两个月后完成了这篇文章,它一共有237页长。爱因斯坦对这篇文章高度赞扬并将它出版为书,直到今天这篇文章依然是相对论最经典的参考。

      此后泡利一年在哥廷根大学马克斯·玻恩手下做助手,然后他又在哥本哈根后来的尼尔斯玻尔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从1923年到1928年他在汉堡大学教书,在这段时间里他建立了许多现代量子力学理论中重要的工具,尤其他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非相对论的自旋理论。

      1928年泡利被任命为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工学院理论物理教授。

      1929年5月泡利退出罗马天主教会,同年12月他结婚,但他的婚姻并不美好,两人不到一年就于1930年离婚了。

      1931年泡利离婚和提出中微子的建议后不久他精神崩溃。他拜访了同他一样住在苏黎世附近的心理医生卡尔·古斯塔夫·容格。他立刻开始深深地分析他的原型梦并很快就成为容格最好的学生。很快他就开始使用科学方法来批评荣格理论中的认识论问题,他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荣格对他的理论的清晰化,尤其是荣格的共时性的想法。荣格与泡利之间的许多讨论纪录在两人的通信中,这些信后来被出版为《原子与原型》。

      1931年泡利赴密歇根大学任客座教授,1935年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1934年泡利再婚,这次婚姻一直持续到他逝世。

      1938年德国占领奥地利后泡利成为了德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的处境就困难了。1940年他赴普林斯顿任理论物理教授。他任此职直到二战结束。1946年他返回苏黎世前加入美国国籍。此后他主要待在苏黎世。

      1945年泡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泡利的是爱因斯坦,理由是他“通过他1925年发现的一个新的自然定律,泡利不相容原理,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1958年泡利获马克斯·普朗克奖,同年他患胰癌。泡利一生始终感到奇怪,为什么无单位的精细结构常数的值近似1/137。他进入苏黎世的红十字会医院后有一次他的助手去看望他,他就问他的助手:“你看到这间房的号码了吗?”他的病房的号码是137。1958年12月15日泡利在这间病房中逝世。

      科学成就

      泡利在物理学上,尤其在量子力学方面,做出了许多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泡利很少发表论文,一般他与同行(比如他与之交往非常厚的尼尔斯·玻尔和沃纳·海森堡)交换非常长的信。许多他的主意从未被发表过,而只是在他的书信中出现。他的收信人往往将他的信拷贝后给其他同行们看。泡利显然也不关心许多他的发现因此后来没有归功于他。以下是他做出的,的确归功于他的最重要的结果:

      1924年为了解决观测到的分子光谱与正在发展的量子力学之间的矛盾泡利提出了一个新的自由度。他还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这可能是他最重要的成果了。这个原理说任何两个电子无法占据同一量子状态。自旋的主意是泡利与拉尔夫·克罗尼格一起提出了。一年后乔治·尤金·乌伦贝克和塞缪尔·高德斯密特证实电子自旋就是泡利所提出的新的自由度。

      1926年海森堡发表了量子力学的矩阵理论后不久泡利就使用这个理论推导出了氢原子的光谱。这个结果对于验证海森堡理论的可信度非常重要。

      1927年他引入了泡利矩陣作为自旋操作符号的基础,由此解决了非相对论自旋的理论。泡利的结果引发了保罗·狄拉克发现描述相对论电子的狄拉克方程式。

      1930年在一封给莉泽·迈特纳的信中泡利提出了一个到此为止电中性的、无质量的粒子来解释β衰变的连续光谱。1934年恩里科·费米将这个粒子加入他的衰变理论并称之为中微子。1959年中微子被实验证实。

      1940年泡利证明带半数自旋的粒子是费米子,带整数的自旋的粒子是玻色子。

      人品和声誉

      在物理上泡利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这不光涉及他自己的工作,也涉及到他人的工作。因此他获得了“物理理智”的称号,他的同行非常尊重他的批评。对他觉得不完善的理论他最著名的评价是“完全错误”(德语:Ganz falsch)。不过有一次他对这样的一篇论文的评价是“这篇文章不光不正确,它甚至不错误”,成为了一句物理学家中的内行笑话。另一个关于泡利的笑话是泡利死后受到上帝的接见。他问上帝,为什么微细结构常数的值是1/(137.036...)。上帝点点头,开始快速地在黑板上写公式。泡利看着他,非常满意地点头,但是很快他就开始摇头了……

      另一个故事说有一次海森堡给泡利写信报道他的新理论,泡利的回信上只有一个方块,下面写着一行小字:“我的画画得同提香一样好,只是缺乏细节。”

      假如泡利在附近的话,试验往往就会不成功,有时甚至试验装置会被破坏,这个现象被称为“泡利现象”。泡利本人对此不以为然,经常以之取消。

      据说还在泡利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物理教授在黑板上推导犯了一个错误,但是他找来找去找不到这个错误。最后他说:“泡利,你肯定早就赵到这个错了,你说吧错在哪里。”

      泡利-荣格-对话

      直到约1990年为止泡利与容格之间的书信对话未受到注意。但后来这些书信被仔细研究。这些书信从1932年开始,一直到1958年。这些讨论的中心内容是人内部的心理与外部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

    • 家园 薛定谔, Erwin Schrödinger,(1887—1961)

      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又译薛丁格,是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固体的比热、统计热力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最重要的成就是创立了波动力学,提出著名的薛定谔方程。并且于1926年证明自己的波动力学是与海森堡、玻恩和约当所创立的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与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一起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薛定谔1887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1906年进入维也纳大学物理系学习,1910年取得博士学位,在维也纳大学第二物理研究所工作。1921年任瑞士苏黎世大学数学物理学教授。1926年,薛定谔证明波动力学与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1927年接替普朗克到柏林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教授,并成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纳粹迫害,薛定谔移居英国牛津,在马格达伦学院任访问教授。同年与狄拉克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晚年定居在爱尔兰。1956年,薛定谔返回维也纳大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奥地利政府颁发的第一届薛定谔奖。1961年1月4日病逝于阿尔卑包赫山村。

    • 家园 朗之萬, Paul Langevin (1872~1946)

      法國著名物理學家。1872年1月23日生於巴黎。1888年和1893年先後以第一名考入巴黎物理和化工高等學院及高等師範學院﹐1897年以第一名畢業後﹐到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進修一年﹐得識湯姆孫﹐J.J.和盧瑟福﹐E.等人。1909年任法蘭西學院教授﹐1934年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曾任索爾維物理學會議主席﹐為世界各著名學術團體成員﹐並且是中國物理學會第一名名譽會員。1946年12月19日在巴黎逝世。

      在物理學方面﹐朗之萬起初研究氣體電離﹑陰極射線和X射線的次級發射等問題﹐對確認電子的存在頗有貢獻﹐在氣體中大小離子問題上作了許多有意義的工作﹐闡明了層雲形成原因﹐發展了布朗運動的漲落理論。1905年提出了關於磁性的理論﹐用基元磁體的概念對物質的順磁性及抗磁性進行了(經典的)說明。1911年提出了磁子的概念。

      早在1904年﹐朗之萬就在研究運動電荷的電磁輻射時獨立於愛因斯坦﹐A.而得到了質量和能量的關係式﹔在看到愛因斯坦的1905年論文以後﹐他對相對論表示了熱烈的興趣﹐並和愛因斯坦結下了深摯的友誼。1913年﹐利用原子核結合能的概念來解釋了核質量為什麼不是氫核質量的整數倍﹐並對核能的釋放進行了一定的推測。對相對論的闡述也曾作了大量的宣傳和普及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朗之萬研究過彈道學和超音速氣流等問題﹐特別是為了探測敵潛艇﹐開創了超聲波的研究﹐製造了最早的聲吶。

      當德布羅意﹐L.V.提出了物質波的理論時﹐朗之萬率先表示了支持﹐並把這種概念轉告愛因斯坦﹐這對薛定諤﹐E.波動力學的創立起了促進的作用。

      朗之萬在物理學的理論﹑實驗和應用方面都進行了大量的很有創見的工作﹐而且對於物理學上的新思想﹐總是積極支持﹐熱情參與。

      在哲學上﹐朗之萬自覺地相信唯物主義﹔在政治上﹐他堅決反對法西斯﹐反對侵略﹐後來還參加了法國共產黨﹐在各種群眾性的運動中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被德國佔領軍逮捕入獄﹐和法西斯進行了嚴正的鬥爭。\r

      朗之萬曾於1931年受國際聯盟的委託來中國考察教育﹐到達上海時正值“九一八”事變﹐他為此進行了各種聲援中國的活動﹐並批評了國際聯盟對日本侵略者的縱容。他並且呼吁中國物理學界聯合起來﹐這種呼吁使得當時醞釀已久的中國物理學會終於正式成立。

    • 家园 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愛因斯坦﹐A.是20世紀最偉大的自然科學家﹐物理學革命的旗手。1879年 3月14日生於德國烏耳姆一個經營電器作坊的小業主家庭。一年後﹐隨全家遷居慕尼黑。父親和叔父在那裡合辦一個為電站和照明系統生產電機﹑弧光燈和電工儀錶的電器工廠。在任工程師的叔父等人的影響下﹐愛因斯坦較早地受到科學和哲學的啟蒙。1894年﹐他的家遷到義大利米蘭﹐繼續在慕尼黑上中學的愛因斯坦因厭惡德國學校窒息自由思想的軍國主義教育﹐自動放棄學籍和德國國籍﹐隻身去米蘭。1895年他轉學到瑞士阿勞市的州立中學﹔1896年進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師範系學習物理學﹐1900年畢業。由於他的落拓不羈的性格和獨立思考的習慣﹐為教授們所不滿﹐大學一畢業就失業﹐兩年後才找到固定職業。1901年取得瑞士國籍。1902年被伯爾尼瑞士專利局錄用為技術員﹐從事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鑑定工作。他利用業餘時間開展科學研究﹐於1905年在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同年﹐以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蘇黎世大學的博士學位。1908年兼任伯爾尼大學編外講師﹐從此他才有緣進入學術機構工作。1909年離開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語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12年任母校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教授。1914年﹐應普朗克﹐M.和W.能斯脫的邀請﹐回德國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應洛倫茲﹐H.A.和P.埃倫菲斯特(即厄任費斯脫﹐P.)的邀請﹐兼任荷蘭萊頓大學特邀教授。回德國不到四個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投入公開的和地下的反戰活動。他經過8年艱苦的探索﹐於1915年最後建成了廣義相對論。他所作的光線經過太陽引力場要彎曲的預言﹐於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A.S.等人的日全蝕觀測結果所證實﹐全世界為之轟動﹐愛因斯坦和相對論在西方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同時也招來了德國和其他國家的沙文主義者﹑軍國主義者和排猶主義者的惡毒攻擊。1933年1月納粹攫取德國政權後﹐愛因斯坦是科學界首要的迫害對象﹐幸而當時他在美國講學﹐未遭毒手。3月他回歐洲後避居比利時﹐9月9 日發現有準備行刺他的蓋世太保跟蹤﹐星夜渡海到英國﹐10月轉到美國普林斯頓﹐任新建的高級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國國籍。 1939年他獲悉鈾核裂變及其鏈式反應的發現﹐在匈牙利物理學家西拉德﹐L.推動下﹐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研製原子彈﹐以防德國佔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在日本兩個城市上空投擲原子彈﹐愛因斯坦對此強烈不滿。戰後﹐為開展反對核戰爭的和平運動和反對美國國內法西斯危險﹐進行了不懈的鬥爭。1955年 4月18日因主動脈瘤破裂逝世於普林斯頓。遵照他的遺囑﹐不舉行任何喪禮﹐不築墳墓﹐不立紀念碑﹐骨灰撒在永遠對人保密的地方﹐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為聖地。

      太长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以下网址

      http://210.240.193.70/xency/Content.asp?ID=43688&Query=1

    • 家园 洛倫茲, Hendrik Antoon Lorentz (1853~1928)

      荷蘭物理學家﹐1853年7月18日生於阿納姆﹐並在該地上小學和中學﹐成勣優異﹐少年時就對物理學感興趣﹐同時還廣泛地閱讀歷史和小說﹐並且熟練地掌握多門外語。他雖然生長在基督教的環境里﹐但卻是一個自由思想家。

      1870年洛倫茲考入萊頓大學﹐學習數學﹑物理和天文。1875年獲博士學位。1877年﹐萊頓大學聘請他為理論物理學教授﹐這個職位最早是為J.D.範德瓦耳斯設的﹐其學術地位很高﹐而這時洛倫茲年僅23歲。在萊頓大學任教35年﹐他對物理學的貢獻都是在這期間作出的。

      1912年洛倫茲辭去萊頓大學教授職務﹐到哈勒姆擔任一個博物館的顧問﹐同時兼任萊頓大學的名譽教授﹐每星期一早晨到萊頓大學就物理學當前的一些問題作演講。後來他還在荷蘭政府中任職﹐1919~1926年在教育部門工作﹐其間1921年起擔任高等教育部部長。

      洛倫茲1911~1927年擔任索爾維物理學會議的固定主席。在國際物理學界的各種集會上﹐他經常是一位很受歡迎的主持人。

      洛倫茲在物理學上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的電子論。早在他作學位論文之前﹐由於讀過菲涅耳文集而深受其影響﹔後來受到亥姆霍茲﹐H.von的啟發﹐他用麥克斯韋﹐J.C.的電磁理論來處理光在電介質交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問題﹐作為他的博士論文。在論文的末尾﹐他提到把光的電磁理論與物質的分子理論結合起來的前景﹐這就是他後來創立電子論的根源。1878年﹐他發表了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論文﹐把以太與普通的物質區別開來﹐認為以太是靜止的﹐無所不在﹐而普通物質的分子則都含有帶電的諧振子﹔在這個基礎上﹐他導出了分子折射率的公式(即洛倫茲-洛倫茨公式)。1892年﹐他開始發表電子論的文章﹐他認為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含有電子 ﹐陰極射線的粒子就是電子﹐電子是很小的有質量的剛球﹐電子對於以太是完全透明的﹐以太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歸結為以太與物質中的電子的相互作用。在這個基礎上﹐1895年他提出了著名的洛倫茲力公式。另外﹐1892年他研究過地球穿過靜止以太所產生的效應﹐為了說明邁克耳孫-莫雷實驗的結果﹐他獨立地提出了長度收縮的假說﹐認為相對以太運動的物體﹐其運\動方向上的長度縮短了。1895年﹐他發表了長度收縮的準確公式﹐即在運動方向上﹐長度收縮因子為。1896年﹐P.塞曼發現放在磁場中的光源﹐其光譜線發生分裂(塞曼效應)。洛倫茲立即用他的電子論對這一現象作了定量的解釋。由於這一貢獻﹐他和塞曼共同獲得190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899年﹐他在發表的論文里﹐討論了慣性系之間坐標和時間的變換問題﹐並得出電子質量與速度有關的結論。1904年﹐他發表了著名的變換公式(龐加萊﹐J.-H.首先稱之為洛倫茲變換和質量與速度的關係式﹐並指出光速是物體相對於以太運動速度的極限。\r

      此外﹐洛倫茲在當時物理學的各個領域里都有很深的造詣﹐他在熱力學﹑物質分子運動論和引力理論等方面﹐也都有過貢獻。1878年﹐他指出物理學研究的目的是找出一些簡單的基本的原理﹐使得所有的現象都能用這些原理來解釋。

      洛倫茲還是一位教育家﹐他在萊頓大學從事普通物理和理論物理教學多年﹐寫過微積分和普通物理等教科書。在哈勒姆他曾致力於通俗物理講演。他一生中花了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審查別人的理論並給予幫助。他為人熱誠﹑謙虛﹐受到愛因斯坦﹐A.﹑薛定諤﹐E.和其他青年一代理論物理學家們的尊敬﹐他們多次到萊頓大學向他請教﹐愛因斯坦曾說過﹐他一生中受洛倫茲的影響最大。

      洛倫茲雖然是一位世界性的物理學家﹐但他除了短期出國講學和參加會議外﹐終生都在荷蘭的阿納姆﹑萊頓和哈勒姆三個城市里生活。他生活習慣很有規律﹐長於社交﹐善於辭令﹐具有幽默感﹐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學者。

      除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外﹐他還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朗福德獎章和科普利獎章。法國巴黎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都曾授予他名譽教授稱號﹐他還被選為德國物理學會會員和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洛倫茲於1928年2月4日在哈勒姆逝世﹐荷蘭王室和政府以及很多國家的科學院都派代表到哈勒姆參加他的葬禮。愛因斯坦作為新一代理論物理學家的領袖和普魯士科學院的代表﹐在安葬儀式上發表講話﹐稱他為“我們時代最偉大和最崇高的人”。

    • 家园 玛丽亚·居里, Maria Skłodowska-Curie,(1867—1934)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玛丽亚·斯克罗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称居里夫人,法国物理学家和放射化学家。1903年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尔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她还是“居里学院”的创始人。

      居里夫人于1867年11月7日生于波兰华沙,她以对工作和科学的一丝不苟,废寝忘食的精神享誉世界。高中毕业后,曾患了一年的精神疾病。由于她是女性的原因,她不能在任何俄罗斯或波兰的大学继续进修,所以她做了几年的家庭教师。最终,在她的姐姐的经济支持下移居巴黎,并在 Sorbonne(巴黎大学的旧名)学习数学和物理。在那里,她成为了该校第一名女性讲师。

      居里夫人在 Sorbonne 结识了另一名讲师,皮埃尔·居里,就是她后来的丈夫。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进行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以沥青铀矿石为主,因为这种矿石的总放射性比其所含有的铀的放射性还要强。於1898年,居里夫妇对这种现象提出了一个逻辑的推断:沥青铀矿石中必定含有某种未知的放射成分,其放射性远远大于铀的放射性。在12月26日,居里夫人公布了这种新物质存在的设想。

      在此之后的几年中,居里夫妇不断地提炼沥青铀矿石中的放射成分。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分离出了氯化镭并发现了两种新的化学元素:釙(Po)和镭(Ra)。 因为他们在放射性上的发现和研究,居里夫妇和亨利·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共同分享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八年之后的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为成功分离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出乎意外的是,在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并没有为提炼纯净镭的方法申请专利,而将之公布於众,这种作法有效的推动了放射化学的发展。

      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而且是仅有的两个在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居里夫人倡导用放射学救护伤员,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里的运用。之后,她曾在1921年赴美国旅游并为放射学的研究筹款。居里夫人由于过度接触放射性物质于1934年7月4日逝于法国上萨瓦省。在此之后,她的大女儿伊伦·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Curie)于193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的小女儿伊·居里(Eve Curie)在她母亲去世之后写了《居里夫人传》。在90年代的通货膨胀中,居里夫人的头像曾出现在波兰和法国的货币和邮票上。化学元素锔(Cm, 96)就是为了纪念居里夫妇所命名的。

    • 家园 普朗克, Max Planck (1858~1947)

      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德国物理学家,出生于德国的基尔城,1874年至1877年在慕尼黑大学学习物理学和数学。1879年转到柏林大学学习。1879年通过了博士论文,在论文中论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1880年在慕尼黑大学担任物理讲师,1885年被基尔大学聘为理论物理特约教授。

      1900年, 普朗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物理学常数——普朗克常数,以调和经典物理学理论研究热辐射规律时遇到的矛盾。基于普朗克常数的假设,他推导出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公式,圆满地解释了实验现象。这个成就揭开量子力学的序幕,普朗克也此获得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在后来的时间里,普朗克一直试图将自己的理论纳入经典物理学的框架之下,但他仍被视为近代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1926年,普朗克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同时还担任了柏林威廉皇家研究所所长。1947年10月逝世,终年89岁。

    • 家园 朗繆爾, Irving Langmuir (1881~1957)

      美國物理化學家。1881年 1月31日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1957年8月16日卒於法爾茅思。1903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礦業學院﹐後到德國格丁根大學留學﹐於190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09~1950年在紐約州斯克內克塔迪通用電氣公司研究實驗室工作﹐1932~1950年任該室副主任。

      朗繆爾在20年代便研究了不同物質之間的表面化學力(見膠體和表面化學)﹐發展了許多實驗技術。1916年提出了單分子層吸附理論和“朗繆爾吸附等溫方程”﹐解釋了許多表面動力學現象。朗繆爾還對高溫低壓的化學反應﹑氣體的熱效應﹑原子結構﹑真空熱離子發射﹑氣體放電﹑大氣科學等進行了廣泛的實驗研究。1913年解決了鎢絲燈炮的壽命問題﹐為研究充氮和充氬白熾燈奠定了基礎。1918~1927年﹐相繼發明了原子氫焊接吹管﹑高真空管和高真空水銀燈﹐對光源和無線電技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1947年還與人合作﹐發明了人工降雨的乾冰布雲法。朗繆爾因在表面化學方面的貢獻而獲 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他的代表著作有《現象﹑原子和分子》(1950)等。

    • 家园 都认识,不是单位,就是公式定理,再不就是假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