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图】坐在家里去发现世界-塞巴斯蒂安.明斯特(一) -- 诸葛神候

共:💬16 🌺2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图】坐在家里去发现世界-塞巴斯蒂安.明斯特(一)

    塞巴斯蒂安.明斯特(1488-1552)热爱探险——只要他不必把自己送到危险中。除此之外他从发现者的报告那里完成了一部包罗万象的世界描述。这部书在1544年被印制出版并很快被抢购一空。现在看来,其实书中充满了在一个新时代开始时候被人类的好奇心和恐惧证明的伟大的“无稽之谈”。

    点看全图

    1550年前后——在这副肖像画出现的时候,明斯特已经收集了当时关于地球的所有知识,并着手开始写他的新书《Cosmographia》(普通宇宙结构学)。他那幅著名的地图《Nuew Welt》出现在这部新书问世之后。

    点看全图

    《Cosmographia》书中的地图

    怪物们聚居在海洋里,在陆地上也潜伏着危险的动物。

    居住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到底有什么不寻常的?例如那些穴居人“在巢穴中爬行和在打斗中求生存”;它们不说话也不奇怪——因为它们更喜欢嘶叫。在印度有靠气味生存的没有嘴的生物,还有眼睛长在额头的独眼巨人。那些“独脚人”,它们的脚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当然强烈的日光刺痛它们的背时,它们会躺在地上举起自己巨大的独脚用来遮阳。除此之外在非洲还有“无头人”,但是这样并没有妨碍它们行动自如,因为它们的脸长在前胸上。

    点看全图

    狗头人,无头人,独脚人——越远的大陆上生活的人越畸形。

    令人望而生畏的还有那些被讲述的关于野兽世界的传说。一些有关只在在圣地生活的独角兽的,或者一些关于栖身在巢穴的龙的:“有些龙甚至吸血!”在海洋里也生活着怪物:鲸鱼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一些船长把它们当成小岛而在它们身边抛锚——当然这样做只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Cosmographia》中的插图:吃人的虾蟹。能弄沉船的海蛇。还有水手们在他们的探索之旅上。

    这幅画问世已经461年了。当然,直到事实被发现之前它都是在地理学界难以驳倒的精品。画中的生物跟现实却是相差很大,但是却很难说作者负有责任。因为当时已经是巴塞尔大学教授的塞巴斯蒂安.明斯特必须让自己去相信这些靠不住的消息来源。他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欧洲--因为他实在不喜欢,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不擅长旅行:在为数不多的一次学术交流中让自己在黑森林里迷了路。

    关键词(Tags): #塞巴斯蒂安#明斯特#Cosmographia#普通宇宙结构学元宝推荐:Highway,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图】坐在家里去发现世界-塞巴斯蒂安.明斯特(四)

      塞巴斯蒂安.明斯特出生于1488年1月20日的莱茵河畔一个农民的家里。从出生那天起,他就被定为明斯特家的重点培养对象:当同龄人都在田地里帮忙的时候,他则跟着一个牧师学习了拉丁语,这个当时在教堂和文化人之间交谈用的语言。这等于给他打开了用读书去了解世界的大门。他读过的古代经典包括了罗马的地理学家波尼乌斯.梅拉(Pomponius Mela, 据说是第一个给印度洋命名的人,在公元一世纪前后)的《地方志》一书。这本书描写了一世纪时人们(其实是部分欧洲人)认识的世界。尤其在这本书里,日尔曼人还是令人望而生畏的野蛮人(就像电影《角斗士》里那样?):“在成年之前他们都是光着身子,男人们只是围着短裙甚至树皮!”梅拉充满厌恶的写道。

      塞巴斯蒂安应该是个很好奇的孩子。在13岁那年他在美茵茨第一次看到了一对16岁的暹罗双胞胎少女。这给他留下了如此之深的印象,以至于在半个世纪后的《宇宙》这本书里记载了他的一段回忆:“这是两个额头连在一起的孩子。如果一个在走,另一个得跟着走;一个躺在右边,另一个必须躺在她的左边。”

      点看全图

      明斯特想象当时印度的农民是如此耕作的

      1505年,当他17岁大的时候加入了方济各会(注),这一加入就在会里做了20年的修士。作为一个方济各会的修士当然必须遵守严格的纪律,但是却然他不必为自己的住所和生计操心,让他有充足的时间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进行学习和研究。明斯特的兴趣当然就是科学知识。

      不久以后明斯特开始了在海德堡的大学生活,在那里他学习了文法,修辞学和辩论学,算术和地理,音乐和天文学,在这之前他却致力于神学,不过显然自然科学对他的吸引力更大些。在——的——他着重学习了地理学和希伯莱语。这里他证明的自己的语言天赋: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能够做到至少5000个词以上的希伯莱语和拉丁语的互译,在6个月里就成功掌握了这门语言。

      24岁的时候明斯特当上了牧师,不过他显然对布道没什么热情,他更想继续学习。于是他去了蒂宾根,在那里学习了宇宙结构学,在实习期间的课题就是对世界的描述。对景测学理论和技巧的熟练应用,使他完成了一部自己创立的历法。

      在此期间他也加强了自己的语言学习。希伯来语和地理学就像两把让他了解世界产生和范围方面知识的钥匙。更重要的是,这两把“钥匙”使他在大量古代记载的基础上完成了一幅世界地图。

      另外,希伯来语对他来说使谋生工具,而地理学则是他真正的兴趣所在。明斯特在1523年出版了一本希伯来语—意大利语字典,然后还有一本附带练习的语法书。这本语法书包括了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和阿拉米语——实际上正是耶稣所说的语言。然后又出了一本阿拉米语的字典和语法书。终于在1523年,他36岁的时候成为一名在海德堡大学的希伯来语教授。

      点看全图

      《宇宙》中关于金字塔的插图。如此的失误算是个例外吧。

      注:其实是从Franziskanerorden这个词翻译过来,笔者也不知道是什么东东。网上看是“法兰克福书展”,可是这个书展是从1949年才开始的,显然跟文中叙述的没联系。

    • 家园 【原创+图】坐在家里去发现世界-塞巴斯蒂安.明斯特(三)

      明斯特毕竟会或多或少的从可信的旅行记录里了解未知世界的信息。例如从长途跋涉到中国并且受到忽必烈大汗热情招待的马可.波罗的游记里。虽然这篇游记从问世以后就一直遭受到怀疑的声浪,但是明斯特却没有其他比这本当时有200年历史的游记更好的选择:来自遥远的东方的信息实在太少了!

      明斯特的信息来源还有在1356年的列日市(注:Luettich在比利时)出版的《让.德. 孟德维列(Jean.de.Mandeville)骑士的印度、中国之旅》一书。这本书记录了崇拜公牛的狗头人,还有一个居住着肮脏的坏人的小岛,“它们没有头,眼睛是长在腋窝上”

      看上去《宇宙》这本书囊括了当时所有怪异的传说,其实塞巴斯蒂安.明斯特并没有轻易的相信他手头的所有资料:孟德维列书中列举的一块没有男人存在的名叫Amazonien的大陆上的故事无法让他相信,“这样的事无法让我相信”,他甚至有点愤怒的在他的书中写到,“我不能理解这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一个被爱慕虚荣的女人们统治的国家。当然我们可以想像到这位老兄的观点完全可以出自他的大男子主义。

      点看全图

      哥伦布1492年启程寻找去印度的海上航线。这是一幅在《宇宙》中的哥伦布乘坐的西班牙三桅帆船的插图。

      在另外一页这个《宇宙》的作者偏偏把当时被认为最高贵的神归为一般:毫不吝惜笔墨的来描写金字塔的巨大和壮观给他带来的震撼。相比之下在书中的版画里,甚至连德国小城市中的教堂都很少比皇家陵园高。

      差不多书里的所有事物明斯特都没有亲眼见过:没见过亚马逊人,没见过金字塔甚至没见过法国和意大利。作为一个地理学家他难以置信的只去过几个地方:他的家乡,美茵茨和瑞士。

      不过书里边至少有一篇关于一次在黑森林的运输行动记述很可靠,明斯特把这次经历看作穿越亚马逊流域热带雨林。“我经常掉进泥沼里,然后有被交织在地上的枯树绊倒,当我终于能站起来行走的时候,出现在面前的是马都不能跃过的高高的岩石”,“我的天啊!”最后得益于一个路过的猎人的帮助他才冲出这片危险的地方的学者写到,“当我看到这个猎人的时候,我简直比见到天使还高兴!”

      说真的,明斯特确实不是一块作探险家的料。当《宇宙》出版的时候他56岁。前文那幅这个时期的画像给我们显示了一个薄嘴唇的,留着胡茬戴着人文主义者礼帽的老先生,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点看全图

      一头“海驴”长着锋利的獠牙。在16世纪的时候被报告说在大不列颠和挪威之间出没。

      待续

    • 家园 还有吗?

      那些图挺有意思的,和封神演义里的有的一比。

      • 家园 还有,还有,老轧别急

        图也有不少,待我这两天就整理一下帖出来

    • 家园 【原创+图】坐在家里去发现世界-塞巴斯蒂安.明斯特(二)

      没有长途旅行对明斯特来说其实无所谓,反正这个地理学家也很少有时间离开他的研究室。为了尝试完成“汇集所有有关地球的知识在一本书里”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用半生的时间从水手,探险家,占领者和地图绘制员那里收集了大量的旅行记录,认真研究了《圣经》,并且学习了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古典著作。

      在1544年的秋天,明斯特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冒险,出版了《普通宇宙结构》。这本书凝聚了他一生的心血:整整660页的对“所有国家,居民,政权和风俗习惯的描述”。

      刚刚印出来的,还泛着油墨香味的大开本《普通宇宙结构》(以下简称《宇宙》)马上被送到了预定者的手中。事实上《宇宙》是16世纪在德国仅次于《圣经》被读的最多的书,并且总是有更新的,更豪华的精装本出现——昂贵的价格也并不能阻碍其销售一空。明斯特从开始就想为普通大众写作,所以《宇宙》这本书用的不是当时科学界流行的拉丁语,而是德语。不仅如此,书中尽量用了普通大众易懂的文字去阐述复杂的科学原理,以娱乐性的段落使这本书读起来引人入胜:对读者来说,头一次从一本书中而不是谣言去了解整个世界。

      似乎没有其他作品象《宇宙》这样记录了这个时代开始时的世界的模样。人类刚刚经历了一个不平静的时代,一个深受战争与饥荒、瘟疫与死亡影响的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静止在古老的传说和谣言上,不过这些“知识”却在革新的压力和从其他的大陆传到欧洲的信息中瞬间分崩离析。被意大利大师们用绘画唤起的文艺复兴,也同样被人们看作是开始处理那些可疑的描述的时间分界点。

      点看全图

      鱼还是和尚?或者是“鱼和尚”?几百张精美的木版画帮助读者想像文字的描述

      当时的世界似乎“每一天都在变大”,因为明斯特就是出生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他四岁的时候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十一岁的时候韦斯普奇(注)正在沿着南美的海岸航行。每艘到达欧洲港口的船都会带来一些新鲜事。水手们夸大事实是很自然的事——连哥伦布自己都用了虚构的航海日志来“装饰”他的书,里边描写了他“亲眼见到”的妖怪和吃人的狗头人。

      这种情况下的世界看上去似乎越远离欧洲的中心危险就越大。例如在遥远的Andamanen上有奇异的居民,在那里父亲吃掉儿子和妻子,或者相反的情况都是很正常的。“在Guyana的Cariben也是如此,”《宇宙》这本书记述到,“为了让孩子们变得更加强壮,父母给他们吃人肉。”

      点看全图

      跟你我一样的人类:一个穿礼服的食人者。

      如果有人没法只通过文字描述来正确的想像如此恐怖的景象的话,那些精心雕刻的木版画会帮读者实现这个“愿望”:一个穿着节日礼服的食人者正在微笑着在火上烤一个被砍掉脑袋并穿在棍子上的人;一对亚洲的夫妇正在高兴的把放在案板的人身剁成小块;在萨克森的树上晃动着不信教者的尸体;那些勃艮第人更是在对敌人血腥的屠杀中将他们用长矛钉死。

      当然也存在着不那么残忍的风俗:在非洲的Augil人的新娘可以跟在场的所有人睡觉——只要他是带着礼物来参加婚礼的(!!!!!)。当然在这些记录中不会缺少后续的探险者的美梦:Augil人好客而且有很多女人,当远方的客人到来时,主人必须把他最美丽的那一个来服侍他。

      点看全图

      至少在明斯特时代圣经里的故事还有一点是可信的:鲸鱼都是食肉动物,尤其喜欢吃人。

      译者注:亚美利哥•韦斯普奇(Florentiner Amerigo Vespucci(1451-1512)) 美洲(亚美利加洲)是以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的名字命名的。他原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商人和银行家。移居西班牙后,他遇到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开始对探险产生了兴趣。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韦斯普奇到底进行了多少次横越大西洋的航行,他自己对此的陈述也模糊不清。第一次航行可能是在1497年。韦斯普奇后来声称在这一年,即哥伦布发出南美洲之前的那一年,他第一次看到了南美洲。

        1499年~1500年,韦斯普奇肯定随航海家阿隆索.奥杰达加入了一支西班牙探险队。在这次航行中,他发现了亚马孙河河口。

        两年后,韦斯普奇再次来到南美洲,同一支葡萄牙探险队一起向南探测了南美洲的大西洋海岸线。正是在这次航行中,韦斯普奇确信美洲是一个单独的大陆,而不是如哥伦布所认为的那样美洲是亚洲的一部分。

        为了纪念这次发现,1507年该大陆被命名为“亚美利加洲”。

       韦斯普奇首先发现了南美洲委内瑞拉的海岸。他认为,南美洲不是亚洲的一部分,而是一个整体的新大陆。

        亚美利哥.韦斯普奇是一位探险的“神秘人物”。在写给几位朋友的信中,他对自己探险活动的记述很不一致,并且他所引用的经、纬度位置也总是与事实不符。韦斯普奇声称自己在哥伦布之前已发现了南美洲大陆,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从没有为此事与韦斯普奇进行过争论。 

    • 家园 刚才发错回复了。等你填坑。
    • 家园 献花支持

      请继续。

    • 家园 看架势很符合“科学”和“探索”,顶一个

      个人觉得,科学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确实离不开前人不断的探索,不管他们的努力和结果在今天看来有多可笑——就以老兄文中的地图而言,也是历经演化,从当年那个样子,渐渐成为今天我们司空见惯的形象——而科学史,应该也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总之一个字:好看!两个字:顶!三个字:希望老兄继续!四个字:花之~

    • 家园 头一次在科学版发贴,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欢这方面的东西。

      在德国的《GEO》杂志上看到这篇东西,又从网上找了一些资料,个人决定对想了解欧洲的古代史的朋友会有帮助。

      德语还不是很好,是不是得翻字典,说实话是挺累的。累不算什么,反正放假有时间,就是觉得翻译的比较生硬,对不住大家了。

      如果没人喜欢这个的话,我,我还是再继续潜水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