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万山健儿汇成铁的新四军--新四军初编部队溯源 -- 逸云三洲

共:💬92 🌺11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编成时的新四军简况

      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连续剧《新四军》,一时间新四军的题材成为网络和报刊杂志的新的热点,我也不能免俗,在这里将1938年初创时的新四军编成情况和与各部队的历史沿革作一简单介绍。

        “七七”事变后,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谈判有了重大突破,蒋介石同意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一个军,番号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7年9月28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正式发布命令,任命叶挺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10月12日,国民政府江西省主席熊式辉正式转发蒋介石的电报明确宣布“鄂皖边区高敬亭部”、“湘鄂赣边区傅秋涛部”、“粤赣边区项英部”、“浙闽边区刘英部”、“闽西张鼎丞部”“统交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编遣调用”,以后这一天就被定为新四军的建军节。

        与改编为八路军的陕甘宁边区主力红军不同,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他们活动分散,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络,对外界的了解经常是只能通过少量缴获的报纸,对于“七七”事变后国内形势的巨大转变往往并不十分清楚。加上长达三年之久的残酷的游击战争,使得他们对国民党政府和军队有着极深的不信任感。尤其是从1937年2月到“七七”事变爆发前的几个月间,国民党为了抢在国共谈判协议签署以前消灭南方红军游击队而集中了大批兵力限期搜剿,使南方八省的战争形势比以前更为紧张,对于这些游击队员们来说,实在无法相信昨天的死敌今天就能够成为合作的伙伴。倒也不能怪红军游击队的戒心过重,同样也很难说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对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就存有多少好心,至少有一部分国民党军官是打算利用游击队下山点验的机会趁机消灭他们,尤以福建地方当局为最。这一切都给新四军的组建工作制造了许多困难。

        新四军的编制的确定经历了不少波折,最早中共曾经希望新四军获得两个师四个旅八个团的正式编制并列入八路军建制,这一点遭到了蒋介石的坚决拒绝。他借口八路军组建时未经过军委会的点验而要求新四军“必须派人点验,按枪的多少决定编制”。除此之外,还以南方八省游击队不是正规军为由而拒绝给予师旅的正式番号,更不能列入八路军建制。12月23日,中共中央决定作出让步,新四军不列入八路军建制,由所在地区直辖;军以下不设师、旅编制或相当于师的纵队而由军部直接指挥四个相当于旅的支队。此前希望在原活动区留下部分军队改编为当地保安队的计划也取消,只设留守处、办事处。中共中央在新四军的编制上做出了很大让步,而在领导干部的配备上则是针锋相对寸土不让。国民党方面曾经要求营以上干部由国民党派人担任,而中共中央明确表示:“尤不要军何(指军政部长何应钦)派人”,“国民党不得干涉内部任何人事”。显然,对于中共来说,在编制上受到限制,不能成立师一级指挥机构尤可容忍,即使以此为代价也决不接受国民党的人事安排。

        新四军的人事安排中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关于新四军的军长人选。在中共中央看来,新四军的军长不仅必须对党对红军忠诚,而且要有一定的威望,要能与国民党的高层有一定的关系说得上话,最理想的人选是叶剑英。而在国民党看来,这是收拾掉南方红军游击队的另一个机会,无疑要选一个有能力有威望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这个人选据说是陈诚,不过笔者有些怀疑,毕竟陈诚是蒋介石的铁杆亲信,位高权重,降级为军长有些于理不合。由于国共双方在军长人选上很难达成一致,刚从香港返回内地的叶挺就成为一个绝无仅有的合适选择。叶挺将军是保定军校六期毕业生,与相当多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例如陈诚、顾祝同等有同窗之谊,他从1921年起就在孙中山的海陆军大元帅府警卫团中担任过营长。在北伐战争指挥叶挺独立团所向披靡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名将。1927年8月和12月先后参与组织和指挥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缔造者之一。他虽然在1925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是广州起义失败后在苏联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愤而脱党。抗日战争爆发时他正旅居澳门,抗战开始后他回到上海准备参战,由于他此时的这种不国不共的中立身份,又与国共双方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便成为可能是当时唯一的双方都有可能接受的人选。至于后来他的这种特殊身份给他在工作中打来的的众多困难,当时似乎谁都也还没有预见到。一经周恩来试探,叶挺便很利索地同意指挥由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蒋介石对此也很快予以核准,9月28日,经蒋介石核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任命叶挺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当年11月,叶挺赴延安接受中共考察,表示虽不肯重新入党但是将无条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于是中共中央也认可了这项任命。

        军长的人选确定以后,其他各级指挥员的人选就好办多了,这些人选只需要经过中共中央军委批准再得到国民政府军委会批准任命就可以。1937年10月30 日,毛泽东、张闻天致电秦邦宪、叶剑英,确定以“项英为副军长”,1937年1月,国民政府军委会正式发布了这项命令。同时还成立了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以项英为书记、陈毅、黄道等人为委员和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军长项英(对内是政委)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当然这些职务就不需要军委会批准了。

        新四军参谋长的人选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考虑最终确定的。考虑的人选除应具有较高的军事政治素养以外,还应能够与叶挺军长有一定关系,有利于与叶军长协调工作。备选的人选是陈毅、周士第、张云逸、周子昆、刘英等。最终确定以红军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张云逸不仅曾经参加过北伐战争,而且是红军高级将领中与叶挺较早取得联系的,周子昆则有曾经在叶挺独立团工作的经历,比较容易与叶挺军长配合。

        在这稍后,新四军的政治部主任人选也确定下来,酝酿时定下的人选是陈毅、张际春、袁国平等,最后确定的是袁国平。

        新四军的四个支队司令员的人选中共中央确定的较早,1938年1月,何应钦正式颁布命令任命陈毅、张鼎丞、张云逸(兼)、高敬亭为新四军1、2、3、4支队的司令员。

        这里再简要介绍一下新四军的四个支队的编成情况与历史沿革

        新四军一支队

        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一支队下属1、2两个团,共2300余人。其中第1团的前身是湘赣边红16师和湘鄂赣红军抗日游击支队,至改编时发展到共1500余人,枪600余枝。团长由支队副司令员傅秋涛兼任,副团长江渭清,参谋长王怀生,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全团共三个营。第2团由湘赣边红军游击队(领导人就是以差点杀掉陈毅的而闻名的谭余保)和赣粤边红军游击队(这是陈毅和项英带领的老部队)及皖浙赣红军游击队(原红 10军团余部的一部分)编成,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参谋长王必成,政治部主任肖国生。前面说过,陈毅是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副书记,职务仅在副军长项英之下,因而在提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和参谋长的人选时项英最先向中央军委推荐的就是陈毅,军委一度也有此意见,但是最终考虑到一支队要担负独立、重要的作战任务,需要一个经验丰富、政治过硬,能够独当一面的领导人,所以最终还是决定由陈毅担任这个职务。从此后陈毅独立指挥粟裕、叶飞等部东进上海郊外,经营苏中等经历来看,这项任命十分合理。

        新四军二支队

        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二支队下属3、4两个团共1800余人。第3团由原来的闽西红军游击队的大部(前身是是闽西的红军地方部队)改编而成,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参谋长熊孟辉,政治部主任钟国楚。全团共三个营。第4团由闽西红军游击队的另一部分(编入新四军后为4团1营)和闽粤边红军游击队(前身是闽南红3团)、闽赣边红军游击队和浙南红军挺进师(刘英粟裕指挥的原红7军团余部)合编而成。全团三个营。团长卢胜,副团长叶到志。本来,仅闽粤边红军红3团就有1000多人,足以单独编成一个整团,但是由于领导人何鸣在与当地驻军谈判时疏忽大意,使部队被大部缴械,这就是后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仍然深以为戒的"何鸣投降"或者叫漳浦事件。此事的详情放在后面再谈。

      新四军三支队

        司令员由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兼任,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三支队下属5、6两个团,共2100余人。第5团系由原闽北红军独立师的大部编成。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墟,全团三个营;第6团,由闽东红军游击师和闽北红军独立师的另一部分,系由闽东红军地方部队和红10军团路过时留下的三百多名伤员发展而来。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参谋长黄元庆,政治部主任阮英平。全团三个营共1300余人。

        新四军四支队

        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四支队下属7、8、9团和手枪团,共3500余人。第7团,前身是红28军244团1营和部分便衣部队合编而成,团长杨克志,政治委员曹玉福,参谋长林应坚,政治部主任胡继亭。第8团,前身是在桐柏山区活动的红军鄂豫边游击大队,团长周骏鸣,政治委员林颖。第9团,由原红28军特务营和鄂东北独立团合编而成,团长顾士多,政治委员高志荣。手枪团,前身是红28军军部手枪团,团长詹化雨,政治委员汪少川。皖南事变后,四支队改编为新四军二师四旅,解放战争期间发展成为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四师,即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1军第61师,为今天公认的三个红军师之一。

        新四军编成时的几个事件

        新四军编成时,多数红军游击队的领导人都既保持了必要的警惕又有所节制,大体上顺利地完成了部队的改编,但是也有部分领导人或丧失了必要的警惕或在国内外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仍然顽固坚持原有立场拒绝改编而被歼灭,给部队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

        一、漳浦事件。又成为何鸣事件,即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仍深深引以为戒的“何鸣投降”。1937年春天,当时的中共闽粤边特委代理书记,红3团团长兼政治委员何鸣与当地国民党驻军157师谈判达成协议,将红3团1000余人改编为保安独立大队,大队长兼政委何鸣,副大队长卢胜。稍后,何鸣因犯错误被解除了闽粤边特委代理书记的职务,但仍然是红3团团长兼政委。部队改编后,国民党当局要求将独立大队集中到漳浦县城孔庙驻扎点验。7月16日,157师以集中点验发饷为名要求红3团全军集中到当地的运动场。在何鸣带领下,红3团未作任何戒备即全部进入操场集合,随即被国民党军队包围,绝大多数人被缴械遣散,总计被缴长短枪540余枝,特委书记张敏等十三人被害。只有副团长卢胜察觉情况有异立即果断率领数十人突围成功,后收集陆续逃出的游击队员共百余人重建红3 团,至当年9月又发展到300余人。10月,经张云逸与国民党福建地方当局谈判,交还了被缴武器三百余件。1938年1月,新的红3团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 4团2营。

        二、闽中浦仙游击队被缴械。由中共闽中工委领导的当地红军游击队共有人枪百余,刚刚改编时被编入了当地驻军第80师为80师特务大队。不久,80师借口集中点验将特务大队集中到泉州,随即被缴械遣散,大队长刘突军被害。新四军军部闻讯后派谭震林向国民党福建当局提出了强烈抗议,国民党当局最终被迫发还了全部人员和武器,这支部队才最终编入新四军改编为新四军军部特务营1、2连。

        三、赣东北和赣北的两支游击队拒绝下山。活动在赣东北弋阳县磨盘山地区的杨文瀚游击队和活动与赣北瑞昌、德安、九江地区的刘维泗游击队,拒绝接受统一战线政策拒绝下山改编,杨文瀚游击队杀害了负责说服工作的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刘维泗游击队杀害了同样派去做说服工作的红16师政治委员明安娄和鄂东南特委书记林美津。这两支游击队后来均被国民党军围剿歼灭。

      • 家园 这就是偶在文章开头说的LUDA的大作

        提纲挈领,很好的文章,就是沿革上太简了些,这也是偶继续找下去的动力,另有几处不准,不过那是很早前的事了,写成这样很好了。

    • 家园 【原创】二、第二支队各部溯源(下)

      3。闽粤边游击区

      中央苏区失败后,闽南地方红军独立三团分散在云霄、平和、诏安三县活动,到三五年底,重建了靖和浦游击根据地,此间,原属东江特委的潮澄饶游击队也转移到诏安地区,与红三团合队。原闽中特委改称闽粤边特委,书记黄会聪,三六年黄赴上海以后,书记一职先后由何鸣、张敏代理。独立三团团长张长水、政委何鸣,副团长卢胜,张长水牺牲后,何鸣兼任团长,一说卢胜升任团长。抗战爆发时,闽粤边游击区大约有八百到一千人的部队,原属保存红军较多的地区,后因发生“何鸣事件”,张敏被杀,部队被缴械遣散(另章详谈),卢胜等人重建红三团,恢复到约三百人,编为闽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三大队,带入闽西合队,编为新四军四团一营。

      4。浙西南--闽浙边游击区

      红十军团主力在怀玉山失败后,十军团政治部主任刘英和参谋长粟裕带突围之先头部队约八百人回到赣东北根据地,奉中央令,组织浙南挺进师,粟裕任师长、刘英政委,部队包括原十军团炮兵连、机枪连、二十一师五连及部分军团机关人员和伤愈归队人员,共五百三十八人,步枪四百四十五支、机枪十二挺,加上闽浙赣军区支援的红三十师一团约百多人,全师六百多人,五百支枪,进入闽北后,原先遣队过路时留在那里的两个连约一百五六十人也前来归队,但跟队前进之红三十师一团的百多人却全部逃回老家去也,故人数上一进一出,相差不多,但以战斗力来衡量,归队的两个连就比新兵蛋子的三十师一团强得太多,挺进师实力再增。三五年三月进入浙西南建立根据地,一度形势大好,势力波及三十余县,但浙江到底地处敏感,南京不会掉以轻心,遂以罗卓英精锐部队进剿,挺进师损失惨重,参谋长黄富武等大批人员战死。三五年十月时,刘英和粟裕曾率百多人进入福建,会见闽东红军的领导人叶飞,两部在刘英主导下一度建立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临时军区,但因领导权问题,最终叶飞转而接受闽北黄道指挥,刘英遂下令粟裕扣押叶飞,造成恶性事件,叶飞脱逃后,粟亦被关一周,后虽释出,刘粟关系已坠落冰点,刘英留闽浙边,粟则回浙西南,两人分头游击。挺进师最盛时兵力曾达到一千八九百人,以当时红军的装备情况看,该部成立时的装备程度比之一般野战部队都强了很多,又多野战出身的战斗骨干,军事素质与各军区地方部队甚至机关干部、赤卫队组成的游击队确实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该部与其他游击部队交往时易以老大自居的道理,但在优势敌人的连续打击下,其根据地屡建屡毁,国共合作开始时,还剩下部队四五百人。三七年十月,粟裕率部从浙西南来到平阳会合刘英,次年二月,经曾山前去传令,刘英留地方工作,粟裕带四百人开赴皖南,编为新四军四团三营,其实该部从渊源上与闽北、闽东部队颇近,入三支队顺理成章,但因前面说到的变故,粟裕就任二支队副司令,反把个谭老板调去三支队了。

      综上,从血统上看,新四军二支队主要来自原福建军区地方部队和野战红军十军团余部,其中第三团大部来源于闽西南一、三、七支队(独立九团二营、独立八团、红二十四师一部及若干地方游击队),该团二营则来源于汀瑞游击支队(前身是中央苏区直属个县的地方部队);第四团一营源于独立三团,二营来源于闽西南四支队(主要是独立九团一、三营,也有八团一部及若干地方游击队),三营源自浙南挺进师,十军团留下的种子了(据说是新四军最好的部队,A加个之一,大家就不打架,一笑)。团以上军官里,张鼎丞、粟裕不再说,其他人大部是来自闽西南根据地,其中二支队参谋长罗忠毅曾是其一分区的司令员,三团正副团长黄火星曾任二分区的政委、邱金声是红八团团长,三团参谋长熊孟辉曾任支队长,三团政治处主任钟国楚是红八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四团参谋长王胜曾任红八团副团长兼参谋长,四团政治处主任廖海涛曾任七支队政委;出自其他山头的人员不多,支队政治部王集成,系长征回派,曾任十五军七十五师政治部主任,但并不是二十五军出身的,此前系一军团二师六团政委,禁卫军也;闽南算一个半,四团团长卢胜算一个,四团参谋长王胜虽是红八团出身,但三六年底后去红三团工作,曾任红三团参谋长,算半个闽南吧;第四团两任副团长,周桂生游击时期曾任汀瑞支队的参谋长,但中央苏区年代曾在闽西干过不少时间,而且算是该区比较老的干部了,叶到志A则没完全搞清楚,仅明白两件事,一是外派入四团的,一是曾计划逃跑。交代过出身了,再来讲结局,罗忠毅后升任新四军第六师参谋长兼十六旅旅长、廖海涛任政委,四一年十一月双双在苏南阵亡;邱金声身体一直不好,三九年病逝;周桂生皖南事变时任军部二纵司令,阵亡,新三团团长熊梦辉则在突出重围后,于安徽无为遇伏身亡;活下来的,张鼎丞福建老大,粟裕三野代大,卢胜、黄火星中将,王集成、钟国楚、王胜少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击节送花】请谈谈王集成

        感觉王集成后来升得很慢,55年只评了个少将,要知道王集成在中央红军长征时就是二师六团团长,应该跟杨得志杨成武等人齐名,到了新四军也算是支队(旅)一级干部,有人知道为什么吗?

        • 家园 王集成

          在新四军的时候,让项英砸过一家伙,虽然老毛有意挺过他,但那时的局面,四哥的事情,老毛还是不完全摆的平的,要等项死了以后才给王平反,平归平,不是有话说十补九不足嘛,终归是掉了一、二格台阶的,不过还至于影响军衔,真正影响评衔的,是他在华东军区空军时背的处分,当时他手下有个工程队,人家三反五反要打虎,他发牢骚,最后给了处分,影响授衔。文革后也平了,大军区正职,可惜开国军衔这一历史痕迹是抹不掉了。

          • 家园 记得以前华岳上有人说过,王本来是评中将的,可是

            后来某领导人(中国的文献从来这样)发话了,那么个小个子要那么多豆豆干什么(大意如此),于是成了少将。。。

          • 家园 谢A兄解惑
      • 家园 详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