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枫叶国杂感 -- trunkzhao

共:💬116 🌺32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是把资产和净资产搞混了

          我所说的这些资产,绝大部分都已经付清或者基本付清贷款,现金流绝对为正。

          你所说的身无长物可花钱如流水的情况绝对是少数。先不说有几个洛克菲勒,就是一般高收入的有几个能花钱如流水,身无长物?

          我见过低收入人倒是花钱如流水,身无长物,因为实在攒不下钱。

      • 家园 2005年,在北京,月收入2万,日子苦哈哈?我震惊了
        • 家园 说的应该是年收入

          加拿大月收入2万,年收入24万,那日子就远不是乐呵呵了。

        • 家园 就算现在有人出这个钱请我回去我都干。这等苦哈哈的日子

          我还真的不觉得苦。

        • 家园 较真,你就输了

          2005年,国内月入两万相当与加拿大月入4k税前,我想比他刚来这里的时候收入高。我不相信会比加拿大过得差。

          不过很多人,在国内,自认是人上人,所以永远抬头看,所以总是苦哈哈!恨自己卖国无门!所以月入两万也恨!!凭啥有人月入20W?

          到了国外,立马自认低人一等,所以低头看,所以就乐呵呵。乐国外A片无码!所以在一元店打工也乐($8-9/hr),毕竟有人还没有工作哈。至于白人,那些是上等人,不能比的。

          这就是内尊外贱,内优外卑。

          当然往好处说就是心气好,永远拿国内劣势的和国外的优势比。

          这样的人很多很多~~~~

      • 家园 加拿大,年收入两万元,也是哈哈乐的

        在中国,在北京,如果一家收入在两万元,这日子基本上就是苦哈哈的了。而这里可以过的相对滋润得多,车、房都能供得起了,

        假设一家三口人,年收入2万,平均每月1667元。

        吃饭400,(假定从不下饭馆, 从不请客)

        租房600,(买房的话,银行按揭650--1000,加地税100)

        车保险加汽油250。(假定买车没花钱,不存在车贷款,假定车基本不开)

        大人公交费150。

        孩子上学各类费用100。

        还剩167,属各类意想不到的费用。

        (假定大人不吸烟,不喝酒,不添衣物鞋帽,不凑份子,不买保险,不看球赛,逛街只看或不逛街)

        怎不叫人哈哈哈乐!!

      • 家园 加拿大的百万富翁可不轻松

        买个好房子,每年要交不少的房产税

        买部好车,那车险就刷刷上去了

        要省钱,就的想法避税逃税,人工也贵,所以都得自己动手

        在加拿大,要么就是千万级以上的,百万级这个级别的有点累

        • 家园 十万富翁更不轻松

          十万富翁更不轻松

          不但要交地税,还要交银行按揭。

          好车买不起,差车保险贵不说,还老是得送修。

          想避税,避来避去就交了那么点。都避了也就那么多。

          想都不想请人工,自己还想让人请呢。

          还是百万富翁好

          JUST KIDDING YOU

      • 家园 一点想法

        加拿大的百万富翁和中国的百万富翁怎么比较呢?是比较税前收入,还是税后收入?我不太明白您这个含金量是怎么得出来的。

        在加拿大请个人多贵啊,我在这边做生意的朋友好多都不舍得请人。请个人,不只是多付钱,还平添很多麻烦,象CPP,EI,Insurance。。等等。

        我对您帖子的理解是,你只是想说明加拿大富翁的生活方式和中国富翁的生活方式不同吧?没有其他的意思吧?

      • 家园 一元店也挺辛苦的

        早起晚睡,还要防小偷强盗.

        怎么进货都是在这边进的吗?我以为都是Made in China呢.

        • 家园 不辛苦

          在Montreal有一种商业业态叫做Depannuer,就是副食店也交杂货店。营业时间一般都是早七点晚十一点,实际上有时能营业到十一点半,回到家拾掇拾掇都是半夜了。由于利润高,近年来大多数都由大陆中国人接手了。其实那才叫辛苦呢。

          进货都是从这里本地或多伦多温哥华的供应商那里进,有少数中国人供应商,绝大多数不成气候。产品一般都是中国制造,也有其他国家的产品。

    • 家园 吃——枫叶国杂感(一)

      食色性也,吃排在性之前,吃饱了才能干事(别想歪了,不是第二位的事情,而是所有的事)。到了加拿大第二天就要去超市、沃尔马买菜、厨房用具,所以最初的印象就是对吃最深刻。

      对我来说,最深刻的不是换算成人民币后的蔬菜的价格,一块多人民币一根的小葱,八块钱一根的黄瓜,因为我早有心理准备,到了这个地方就花这里的钱,反正我只要知道一块比九毛九贵就可以了,从来不想在中国是多少钱。最令我感叹的就是这里的东西放不坏。说是放不坏,是相对而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印象,在中国,无论是从菜市场还是超市买的菜,只要超过三天,就烂得挺多了;放一个星期,基本上就没法吃了。在这里,大部分菜都能放一个星期,又一次我买了一颗像圆白菜的东西,放了两个星期,等想起来,心想一定不能吃了。结果打开一看,除了最外层有一点发黄(而不是烂掉)外,里面完好如新。有一次买了一个特价的熏猪肩(国内不知道叫什么,反正不是肘子),吃了三个多星期才有点发粘了。说到肉,我心里就是一肚子气,且不说加拿大的猪肉有一种怪味,不说这里的猪肉经过加工后切肉片、切肉丝有多不方便,只说这里的肉馅,干得就像胶泥,每次包饺子拌馅我都要把胳膊累得生疼。想想在国内,我不敢买菜市场的肉馅,每次只买国营肉联厂大红门的肉,拌馅时,必须把菜里的水挤掉,即便如此,包到最后还是成了稀汤陷。每每想到这里,对这里五六十元人民币一斤的肉馅就不觉得贵了,在北京恐怕只有部级干部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了,在外地最起码也要处级以上。

      还有一个是奶。奶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文明和富裕程度的体现,说严重点,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的大问题。刚到这里,同学拿来了半袋奶,因为冰箱没有擦,就放在客厅的窗户边上,放了多半宿,十一二度的温度。我心里暗笑,这一宿还不坏了?第二天我为了证明自己的英名,拿锅煮了一下——一点没有结块!我们这里一共有四个牌子的奶,最差的是帕玛拉特——我也知道那里差,只知道最便宜,没人买。包装有盒装,从250毫升到一升装,和国内一样;还有一种就是袋装——不是国内那种袋装,而是大包装,四升三袋,国内那种250毫升小袋奶和铝箔包装的乐立枕根本就没有,为什么?我想恐怕就是适应各自的国情。这里超市林立密布,到处都有牛奶卖——即便是最荒凉的荒郊,所以根本没有乐立枕包装的必要,而小包装的塑料袋包装不仅成本高,而且满足不了生活的实际需要。比如我,原来在国内每天造成最多一袋奶,在这里一半是两杯——大约500毫升。反之如果在国内使用大包装的奶,恐怕无人问津,因为一半喝了一半扔了,国内的奶容易坏。

      国内的奶为什么容易坏,近两年也揭露一些内幕,其实这些我早就知道了。大约在七八年前,有一天晚上八点多,我去买奶,结果我买到了超级新鲜的三元牛奶——明天的日期。因为我住的地方离三元比较近,就得到了如此新鲜的奶。当光明进入北京,我是最先弃暗投明的一批。当时家附近的超市光明还没有上架,我每天在北京站的中粮下面的一个超市(忘了名字,只记得是个港资的烂超市)去买。当时我记得《北京晚报》登了一篇三元的专访,解释为什么三元越来越稀,越来越没味: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三元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叫做均质机。这种东西作用就是把牛奶里的大分子蛋白质打碎了,以便供人体更好地吸收。我们花了大价钱为了你们的身体,你们这群纱帽不领情,还以为我们多加水了。过了一年,光明大约也采用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先进技术,随后伊利也采用了。在我离开时,只有蒙牛和夏进还喝得有点香味。到我离开前那两年,我基本上只喝三元!反正是一样的不是东西,干吗不喝最便宜的?直到现在加拿大也没用上中国这么先进的技术——均质机,喝得仍然有一点香味。

      关键词(Tags): #吃#加拿大
      • 家园 据说蒙牛的奶是加了香精的。

        据说蒙牛的奶是加了香精的, 也包括其他吃起来很香的品牌。 据说好的调味师可以象调香水般调出很好的前味, 中味和余味.........。呵呵。 加拿大的奶比较清甜一些, 倒是没有蒙牛的那种浓香。

      • 家园 这里的奶,到过期那天肯定坏,我一直怀疑添加有什么定时剂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