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屋场琐事(一) -- 冰冷雨天

共:💬107 🌺34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屋场琐事(四)

          小老冰当了周家生产队的保管,一下子就在全公社传开了。小老冰也就成了名人,有事没事,就有人过来玩。都是谁这么空,没事到处玩?都是知青。全公社也就小老冰在的大队富,其他的大队基本上都是一个工五毛到七毛钱,而知青都不顶全劳力,女的半个工,男的六分半到七分工。每天从太阳出山到落山,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洒八瓣,买不到两斤籼米(当时籼米一毛三分八,大米一毛四分四。一般人家都只吃籼米,因为大米贵),谁愿意干活?成天就窜来窜去玩。当时跑个十几里地儿去和哪个哥儿们聊天是常事。

          有人会说,你就不能好好干活,表现表现,争取上调?理论上讲来也没错,但实际上行不通。首先,怎样上调?招工进厂是几乎不可能的,全国的工厂除了上海的还在生产以外,几乎全部停产半停产,不可能有哪儿要招人的。有一阵传来风声,说大庆要扩大生产,大量要人。顿时人人都做起了北国春梦。后来被证明只不过是一个无奈的谣言。

          剩下来的就只有当兵和上学了。当兵一年一个大队只有一个名额,那是社队干部的禁脔,一般轮不到下乡知青。还有部队上也不要下乡知青,难管,也不服你管,一个连要有两三个从插队来的兵那指导员就该后悔自己不该披这身黄皮了。

          上学,那时候是工农兵学员,小老冰下乡的前一年还搞了一下文化考试。后来辽宁有一个什么叫张铁生的刺儿头交了一张白卷,还义正词严地批判了这种智育第一的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回潮。这种大无畏的无产阶级“反潮流”精神被先帝爷的侄儿叫毛远新的给发现了。于是就彻底废除了考试。全是推荐的。人家毛远新还做的特公平:找了一大堆教授什么的也来考那张卷子,结果也没有人能靠及格了。毛远新和他婶娘江青就说了,反正大家都考不出来,所以就都不考了。

          工农兵学员每年一般全公社一个大学名额,一个大队一个中专名额。要知道全公社光下乡知青就有120多人,还要加上回乡的呢!

          您就是被推荐上了又怎样呢?那时有一句话叫做“三来三去”。哪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里来哪里去”,说的是工农兵学员毕业后的去向。估摸这句话大概是江青那位半文盲发明的。张春桥姚文元可能都还不会那么弱智。你看这三来三去其实不就一来一去吗?“哪儿来哪儿去”。连数数都不会的极左们。怪不得先帝爷一死,逮他们几个像逮螃蟹似的那么容易:“三个公的,一个母的”。

          所以对知青来说,怎么说出大天来也不如到处去瞎逛来的实惠。

          因此,在广阔天地里就到处游荡着一群群知青。

          为什么喜欢到小老冰这里来呢?说起来简单,来找吃的。

          来找吃的意思倒不是找小老冰开仓库量米做饭吃,而是来找肉吃。

          小老冰哪来的肉呢?刚到周家,连自己有没有住的地方,养不起来猪或者鸡什么的呀。再者就算是小老冰养了些个鸡鸭猪什么的,你也不能把小老冰当土豪打呀。

          都不是。老知青告诉小老冰,小老冰能买到肉!

          说来可怜,那年月全国除了上海人吃肉没有定量以外,其他城里人一个月就只有半斤肉的定量(买得到买不到则是另外一回事,那时候买一斤肉不比去年找一张NBA球票来得容易)。那么乡下人呢?赣北农村这种比较富裕的地方,农民一年有三次肉吃:春节,端午和中秋。不富裕或者贫穷的地方,您可自己去想象。

          而公社一个月杀一头猪,给不是农民的人吃。小老冰所在的生产队正好是两县三公社的交叉点。三个公社好像商量好的,轮流着杀猪,10号,20号,30号。隔10天就有一个地方在杀猪。

          可是那时候的猪都营养不良,没多少肉。一头猪也就只杀得出5,60斤肉,够谁吃?所以想去公社买肉吃那几乎只是创意。并没有多少实现的可能。

          但小老冰则由于当上了一个富队的仓库保管而进入了有资格把这种创意变为现实的行列。因此就来客络绎不绝。约小老冰一块去买肉。小老冰比较随和,其实本来有人肯和小老冰说话就已经受宠若惊了,更不要说他出钱小老冰跟着吃肉了。就想起小时候看的《洪湖赤卫队》里面的一句话来:“生我是娘,养我是党”————是党的周书记。

          自己公社的好办。挤上去说一声:“周书记要一块钱的肉”就行了。您要问一块钱的肉是多少,那时猪肉七毛四一斤,一块钱就是大约一斤半肉吧。到其他公社去则不用打周书记的旗号,直接说要一块钱的肉就行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小老冰是周家的保管,你不给他肉吃,明年开春他就能不给你粮吃。

          以后多年来小老冰一直没有弄明白一个问题:如果当时不给钱的话?人家肯不肯给小老冰肉?

          这一斤半肉几个人吃?一般一个知青户,5,6个人加小老冰。您要说了,几个人忙那么半天,就一斤半肉啊?说这话您可亏心,那年代三月不知肉味的有多少?像小老冰这样每个月有三次能吃上几块肉的,用现在的说法那就是“大款”了。人家苏联现代修正主义的头子赫鲁晓夫都说过,共产主义就是大家可着吃土豆烧牛肉。他们老毛子是游牧民,只有牛肉吃。咱们巍巍大中华,五千年文明,哪能吃那些个杂肉?要吃咱就吃猪肉。

          结论是,小老冰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了,虽然好像有点修正主义的嫌疑。

          您说要不要感谢周书记这个大能人。

          可就这位大能人,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

          关键词(Tags): #屋场琐事#吃肉
          • 家园 【原创】屋场琐事(五)

            周书记闯了什么祸呢?很简单————生活作风问题,也叫乱搞男女关系。

            俗话说“温饱思淫欲”,周书记就正好应上了。年纪轻轻,仕途顺利,加上那时到处都是如花似玉的城里来的女知青。老要周书记坚决忠于那个已经给他生了一个三岁的女儿的黄脸婆,对书记似乎确实苛刻了一点。

            但是书记就是书记,大方向把的住,没向女知青伸手。要知道自从先帝爷批复了李庆霖老师的信并御赐了300元人民币以“聊补无米之炊”以后,对下放知青的政策各地还是很重视的。其中之一就是强奸女知青起码有期徒刑15年。那个时候叫女知青叫“高压线”,那意思是碰不得的。

            周书记没有碰这根高压线。他碰的是另一根线,很不巧也是一根高压线。

            那时农村的“高压线”总共有三条。一条是女知青,一条是军人家属,那叫“破坏军婚”,一旦事发那也是判你个不留情的,还有一条呢?还有一条是黄花闺女。这条也好理解,那事可缺大德了,全屋场的人都不会饶你(农村一个屋场就一个姓,一个屋场就一家人)。

            周书记碰上了第二根高压线,他的相好是位军属。

            那位军属不是一般人,是公社的李林香妇女主任。这位李主任可是位远近闻名的人物,当年只有24岁,漂亮能干,又有文化。李主任还是全省第一届“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先进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有人会问了,说那是个什么东东?文革前有“劳模”,现在有“五·一劳动奖章”,文革的时候可没有这些。那时候怎么会有“劳动”呢?为谁劳动?为走资派?那叫“埋头拉车不看路”,那叫“唯生产力论”,那是万万要不的滴。虽然先帝爷也有过什么“抓革命,促生产”的最高指示,但是各级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们都惯于“用生产破坏革命”。于是就干脆不要生产了。用张春桥的话来说就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大家只要能“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就行了。

            岔一句闲话,到了庐山会议以后,先帝爷认定陈伯达是“政治骗子”,说他拿了六条语录来蒙人。这才有了“学马列,读原著”这一说法,早先并没有的。

            李主任是怎样成了全省的活学活用积极分子的呢?说来也巧,那次分给小老冰公社的名额是:“20岁,初中毕业,本地知青,下中农出身”。农村女孩子上学的少,初中毕业的全公社就两名。还巧了,另一位是贫农出身————不合格,成份太低了,不符合上级指示精神。当年副统帅有话,叫做“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于是下中农出身的李林香同志就出席了省代表大会。那是老冰见过的唯一一件低成份没干过高成份的事例。

            李主任出席了大会回来,就入了党,走马上任了公社妇女主任。要说李主任漂亮,那决不是恭维,只是实事求是。可能是近水的原因,湖区的姑娘水色都特别好。两年前李主任嫁了一个在福建当兵的营级军官,那位军人也好像是长势喜人,听说离团级差的也不远了,弄得主任成天为了是继续在这里做主任还是什么时候去随军而苦恼不已。

            其实李主任苦恼的原因也不只是去留的取舍。大好青春年华。独守空闺,难排寂寞。加上周围年轻男子多多,总让年轻的李主任有点恍恍惚惚。可能都意识到了那是条高压线,谁都不敢多和李主任说话,万一说出事来那可是起码八年有期徒刑在等着啊。管你怎么漂亮妖娆,犯不着。

            李主任呢,其实早就看上了周书记了,总找机会和周书记套近乎。怎么套近乎呢?那年月成天搞运动,写作成为了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且很靠前。周书记本来就是初中生,(不要忘记那时候的初中生意味着什么)有文化,而且周书记的一支笔非常之好:写得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

            公社是一座两层楼的青砖房子,一楼是电话总机,食堂炊事员,文书等公社勤杂人员的住所,二楼是会议室和公社领导们的住所。按理李主任周书记都有家,但是公社领导们经常要开会,一开就是半夜,晚了还要吃点东西垫垫饥,全结束了估计得个8,9点钟,回家太晚而且太远。周书记住的近一点,两里路吧,走着半小时。李主任就远了,有个七八里,要走快两小时,还要翻一座山。所以一般都住在公社,不太回家。

            有人要说了,8,9点钟晚什么?不才刚下班吗?那年月的早晚概念不像现在,农村是拿天当中,太阳出来开工,太阳下山收工回家,下雨就歇工。(小老冰那时候最渴望的就是老天下雨,睁开眼睛听见头上有雨打在瓦上淅淅沥沥的声音的时候就觉得太幸福了。一闭眼继续见周公去。)又没有电,煤油可贵了,三毛六一斤,用不起。一般吃饭都不点灯的,摸黑吃完饭,去队长家记工分。全屋场就队长家点灯,那也是为了工作嘛。再有就是那些思想还没有改造好的知青们晚上耗油点灯。

            李主任正好住在周书记对面屋,李主任和周书记一开门就能说上话,其实农村房子不太隔音,不开门喊上一嗓子也能听到。李主任没事就去找周书记问字,写的东西找周书记帮忙改一改什么的。

            谁都愿为人师,更不要说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异性了。周书记坐在桌子前面看李主任的大批判稿,李主任就站在椅子后面。可能站着太累,就改了改姿势:斜着靠在椅子上,不,应该说是斜着靠在周书记背上,周书记就觉得。。。。。。(此处删去XX字)。

            老冰又开始演义了。肯定有人在这么想。没有,老冰一点没有演义,为什么?实话说,老冰这辈子第一次看到的情色玩意儿不是那年月到处偷偷传播的手抄本《少女之心》,而是这位周书记的检查材料!

            咦,“检查材料”?这么说这事给闹出来了?不错,东窗事发了。周书记当时就停职反省,公安局的人也来过了。看样子周书记要完蛋了。

            你老冰不是说过,周书记上下都有人,连他搞资本主义自发都没有人管吗?怎么这会儿又出事了呢?你老冰一张嘴两张皮,随便翻啊?不是这么一回事,你要是搞周书记走资本主义道路,也就是一个检查的事,周书记倒不了大霉,您反而得罪了不少人,没准什么时候您家就让人给放了一把火。所以那事不能干,但是这次周书记是碰的高压线,就算地方上有人敢保,写封信去部队就行了。准能一棒子把这小子打死。

            那么是谁干的呢?公社革委会主任老余。

            老余和周书记之间有什么事呢?这得从小老冰那儿的人口构成侃起了。

            关键词(Tags): #屋场琐事#生活作风问题
            • 家园 大问题

              在那个年代生活作风问题可是个大问题,看来周书记遇到麻烦了。

            • 家园 【原创】屋场琐事(六)

              小老冰所在的公社的人口是这样的,大部分是一直就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本地人。还有河南人,老冰没有研究过他们,就估计是可能不知什么时候从河南逃难来的,他们自称是河南光山,不说赣语而说河南话,小老冰知道全公社大概有5个自然村,他们是全村什么姓都有,不象本地人一村就一个姓,河南人是务农为生。还有一批“外流人口”,主要是来自山东,安徽,苏北等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逃荒来的,因为他们没有土地,所以主要是从事副业,象烧砖,养鸭什么的。再有就是一百多来自上海,南昌,九江和县城的知青了。

              除了以上人口以外,还有一批特殊的人口:浙江移民。

              浙江移民是怎么一回事呢?当年扩建新安江水库,浙江淳安县(《水浒》里方腊的故乡)的被淹库民移民到了赣北,那是69,70年左右的事情。背井离乡的移民们理所当然地和当地人有矛盾,划给他们的田都是最差的田不说,水源也有问题。离乡背井,要活下来就只能靠两点:勤劳和团结。当地农民都知道,浙江移民要比本地人勤快的多。

              说到团结,那更不用说了。先帝爷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那水就是农民的血液,农村械斗几乎就只有一个原因:水。浙江移民和人家械斗的机会就更多一些:本来就没有打算给他们水。浙江移民平时很安分守己,但是到了非要出手的时候那可了不得,方圆几百里的浙江移民全来,坐火车来的,坐长途汽车来的,步行来的,扛着长矛,钉耙,锄头,扁担,带着干粮。成千上万人一转眼就像变戏法似的变了出来。那不是打架,整个打仗的架势,方腊的后代们可真不给祖宗丢脸。你说有谁敢惹他们?

              据浙江移民们自己说,他们离开浙江的时候周总理给他们拍过胸脯:“有了委屈,上北京来找我周恩来。”您说赣北农民去找谁去?打了几次仗以后,当地农民知道了厉害,不得不公平分水给他们。

              说到为水械斗,小老冰后来一次和公社武装部长曾经亲临现场,看到部长鸣枪弹压,那件事以后有空再说。

              所以,当时的公社余副书记是浙江移民。

              余副书记40多岁,据说原来在浙江时是县农业局副局长,做公社副书记其实是土著人在欺负外来户。无论从年龄,经历,资历上都好像是余副书记当书记更合适一些,起码余副书记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如何搬掉周书记这块绊脚石?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现在,周书记自己就武装了政治对手,怎不叫余副书记开心?

              俗话说“捉贼捉赃,捉奸捉双”。奸情这玩艺你得当场捉住了才算数。可是,怎么捉?谁来捉?

              本地人,那是不可能的。浙江移民,那是不行的,弄得不好会引起大冲突的。知青,不可能有人肯卖这个命,太危险。

              那岂不是没办法了?眼看着奸妇淫妇在破坏革命事业而无法采取行动,余副书记心急如焚,觉得太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了,怎么着也得要让这一对混蛋受到应有的惩罚呀。

              俗话说得好:“天上有时候就会掉馅饼”,真还给余副书记找出来一位愿意为他卖命的人,不,应该说是愿意为一切周书记的仇人卖命的人,一位周书记真正的仇人。

              老冰说过,赣北农村里有一批被称为“外流人口”的特殊人群。他们没有户口,没有口粮。但是他们往往有特殊技能,所以又离不开这些人。这些人其实是一批很特别的“贱民”,他们从事副业,有一定的现金收入,所以生活比一般农民过得好一些,但他们的孩子入不了党,不能当干部,永远出不了头的。

              但是鸡窝里就能飞出金凤凰,茅屋里就能出县太爷。那时就有这么一位,也是和小老冰往来密切的狐群狗党的一位,叫凌恒,苏北人。老爷子原来当过志愿军的坦克排长,三年困难时期逃荒来到赣北,从此以后以烧砖为生。凌恒是个天才,书法天才,写的一笔好字,什么隶体,楷体,魏碑,写得极好。高中毕业后在公社帮个闲忙,抄抄写写,反正当时要写的东西特别多,也有事可干。

              小凌特别想出人头地,但是现实又太严酷了。连户口都没有的外流人口,如何出的了头?凌恒想来想去,就觉得只有一条出路:参军当兵去。当兵的政审,公社通过了就过了,部队一般不来管。有没有户口都混得过去。

              可是这个梦想被周书记粉碎了。

              周书记兄弟四人,周书记是老大。老二在北京空军当兵五年后安排在公社农机厂,老三当时正在福州部队总站通讯营,剩下老四和凌恒是同学。那年招兵本来两个人不挨着,凌恒是公社农科所的名额(自从程世清在江西搞“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后,每个公社都有一个大队被冠以“农科所”的雅号),周家老四是小老冰所在大队的名额。但那年小老冰这边出鬼,有一个干休所的知青,老爷子是少将,愣把那个名额给拿走了。弄得周书记就把农科所的名额也拿到小老冰大队来了,结果就是农科所那年参军名额没有了。

              这下等于要结凌恒的扎,人家就只有这一条路可走,而你周书记却要断人家出路,你说凌恒要不要和周书记拼命?

              周书记断了人家出路,自己还不知道。余副书记在边上却看得清清楚楚,知道凌恒绝对是可用之才,能够用来打倒周书记。于是许给凌恒一定把农科所的名额要回来的愿,条件是一定得抓住周书记破坏军婚的真凭实据。

              这个买卖成立了。

              关键词(Tags): #屋场琐事#浙江移民
            • 家园 哈, 高压线. 第一次听说. 老听说女知青怕地头蛇. 看来是麻杆儿

              打狼两头怕.Flower!

            • 家园 “有个七八里,要走快两小时”

              这个,不象是山里本地人走路啊。 老票当年在山里的时候,10里山路也就是1小时啊,而且大都是羊肠小道,有的甚至没路直接就翻山了。

              您那边山里人,走路都爱唠嗑?

            • 家园 【击节送花】营级军官家属不能随军?还要二五八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