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于承惠:剑气纵横写华章 -- 风满袖

共:💬7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于承惠:剑气纵横写华章

    2005-05-23 09:14:46 大众网—齐鲁晚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武侠片《少林寺》在无数人心中留下难以泯灭的记忆。于承惠通过这部影片一举成名。他在片中扮演的反一号王仁则以其阴险毒辣的性格和矫若游龙的剑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十年时空轮回,于承惠如风如电、似云似水的剑法在更多的影视作品中得到了表现。

      从《少林小子》《南北少林》到《少林武王》,从《孙子》《武松》到《笑傲江湖》,于承惠一路剑气纵横,挥洒自如。特别是1993年,于承惠策划、编剧、组织、设计并出演了大型武术影片《东归英雄传》,代表着他从一个单纯的武术演员转变为一个成熟的电影工作者。在日前引起广泛关注的徐克新片《七剑下天山》中,我们又发现了于承惠矫捷的身影。近日,于承惠在拍戏间隙回到济南小住,记者在省城诗虹画廊里与他邂逅,在满屋的翰墨馨香里,这位白髯飘飘的64岁“剑术大侠”说“武侠”,论书法,释美学,侃侃而谈。

      习剑悟禅宗

      日前,正在拍摄的徐克武侠大戏《七剑下天山》,和同在浙江拍摄的《神雕侠侣》爆发了演员争夺大战。《神雕侠侣》制片人张纪中执意邀请“剑术大师”于承惠紧急加盟,在其中扮演“东邪”黄药师。而《七剑下天山》方面也力邀于承惠扮演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七剑”之一的傅青主。对于《七剑》剧组的邀请,于承惠说:“‘天山’有禅意,‘七剑’有侠风,这正是我多年来所追求的武侠要义,怎能推脱。”

      于承惠告诉记者,早在拍《书剑恩仇录》时,就与徐克探讨过“七剑”,许多认识两人皆是不谋而合。于承惠说:“许多人认为‘侠’就是武器,其实,‘侠’是对道义的一种承诺。”

      武侠片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打、杀。于承惠说:“‘侠’文化的真正含义却不仅仅局限于此。侠士之剑,不是西方用于决斗的‘sword’。追求正义、和平、人道才是中国之‘剑’的宗旨。侠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有上千年的文化积淀,拳脚间的大度、谦逊体现着高超技艺与过人胆识。”他解释道:“在古今的生活中,总有被误解、诬陷、欺凌、压榨的人们,这时候,中国人寄希望于好人总比坏人多、好心终究得好报、路见不平有人匡扶正义、有仇必报等朴素的哲学思想。侠文化是寻常百姓喜欢,也是令贪官污吏、纨绔子弟惊恐不安的一种文化。在外国人看来十年磨一剑,凭个人的力量杀贪官为民除害,都是不可能的,但这些却根植在中国普通百姓的希望与想象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心即江湖。剑侠不光会舞剑,刀光剑影的背后还藏着很深的东方哲理。”

      最近,拍完“七剑”走下“天山”,于承惠对“侠”和剑文化内涵有了更深一步的领悟。他告诉记者,《七剑下天山》中的七剑名称可以构成一副对联:“青干莫问游龙”,“日月舍神天瀑”,横批:“竞星”。这副“七剑”对联有很深的哲学意蕴,反复比较就会发现其中的创意。比如他扮演的傅青主所用之“莫问剑”,具有王者风范,剑身乌黑、修长而富有弹性,适合变幻莫测的招式,是智者之剑,取“莫问前程有愧,但求今生无悔”之意。

      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于承惠说:“剑是最能表达中国禅意的东西,使用剑的人,不能是花架子,要从骨子里使剑,使每根筋骨都运动起来。真正的剑拉出时有一种咄咄逼人之气,但当你观赏它的时候,却能感受到一种祥和之气。”

      于承惠爱剑如醉如痴,自命为“剑痴”。习剑过程中他对剑文化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系统。研究剑文化的内涵会获得美学、哲学、宗教学上的理解。从剑文化到武术文化再延伸就会上溯到中国文化的源头,这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越梳理越精彩。书可读,剑尤可读……”

      翰墨寄豪情

      于承惠起步于武术,走进武术,又从武术中走出来,不断地战胜自我,跳出自身。他在习武之余,反思人生,透视生命,创作了许多哲学思辩诗歌和大量气势磅礴、活泼洒脱的书法作品。

      “草木春秋,或于节气;人之动静,感于心灵。”于承惠讲到艺术创作时特别强调“激情”和“心态”。他说,做任何工作都要有激情,从事艺术更需要创作激情,激情可以激发灵感,灵感是一种厚积薄发的现象,是大脑里理性感性同时到来的现象。心态也很重要,创作时的状态如空中的一根游丝,只有反光时才能看到它,换句话说,理念形成了一首诗就出来了。

      谈至兴味处,于承惠走近画案,展纸挥毫。“千般柔韧火里锻,一点灵气水中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有问题为诗,无欺方见真”,一幅幅书法作品从他笔下“流淌”出来。他不囿于某些程式和章法,笔法一如其剑法,似水行云,凌厉多变。他的书法作品内容也多与剑有关,且多为自撰诗。

      于承惠透露,他有一本书稿尚待付梓。那是从26岁起积攒下的一些文字,里面有诗歌110多首,还有自撰的几十副对联。他对书法的爱好则更早,小时候做“功课”时就对书法情有独钟,年轻时凭兴趣搞过一阵子书法创作。经过几十载春秋的磨炼,于承惠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不断升华。他觉得书法与剑术一样也是一种全身心的运动,并且是气韵贯通、一脉相承,往往一下笔已决定第二笔的走势。书法里面包含许多禅宗道义。

      除书法之外,于承惠还擅长绘画,并且绘画的题材也是和侠义有关的。他告诉记者,春节时他在家里画了一张钟馗。他的理解就是:它是金刚之身,童子心肠,他是有力量的,是正义的化身,这就是“侠”的一种。

      “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在于不断求索、不断超越自己。”于承惠说,他从武术起步,一路风尘一路歌:19岁离开家乡青岛到了山东武术队,24岁时因腿伤离队,去工厂,一干就是十几年。后来去宁夏当教练,再后来凭借精湛的武艺走上武术影视的道路,在从事影视的人生经历中他又深入到武术文化的研究……从对武术的理解到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于承惠的生命境界在不断的求索中进化着。

      本报记者霍晓蕙实习生史新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呀?傅青主不是刘家良演的吗?
    • 家园 这个沙发大概是专门留给我坐的,呵呵

      少年时代从于老师学过双手剑。后来才知道那是从螳螂拳的“摘要”中化出来的功夫。

      可总也练不出那种钢制弹簧一样柔韧坚劲的身法,到底不是那个料啊。

      • 家园 这个沙发可不能白坐

        有空写写,大家可要一起监督仙人填坑啊

        • 家园 坑尚未挖,如何说得到一个“填”字?

          自己练武又不成气候,如何敢乱放厥词?

          在我的认识里,练武说来容易,对习练者的要求其实极高极高。天分、智力、体力、毅力、环境、运气,一样都缺不得。我所认识的练武前辈,其历史多是斑斑血泪,有何可说?他们如果不练武,以其聪明执着,刻苦耐劳,多半过着平安幸福的生活。何至于几十年颠沛流离?

          我的老师姓刘,是周永祥周永福的师妹,师傅是赫赫有名的沈鸿烈,单凭这个师傅,老人家能够得尽天年就算幸运了。

          老师不许我们谈论武术家,谨遵师命,不敢妄言。以后运足了气,倒是想写写几十年来从各路师长处学来的收获,不限于武术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够动手,不敢作承诺了。呵呵。

          曾经有几句话涉及到武术。今昔兄看看这样写可入得了法眼?http://www.cchere.net/article/427843

          • 家园 仙人挖坑,自然不同于常人

            念几句咒,坑就出来了。

            仙人的文章,前面已经看过,不禁感慨前辈的功力。试想将一个七十公斤的地秤打的离地而起,至少是百公斤以上的力气,如此大的力量集中在一个指头上,其压强大概是100多个大气压了。

            仙人有空的时候,当多写点给大家。不限于武术,其实对于今人,由武入道,做到融会贯通,这恐怕是更多人所希望的目标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