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孔子生平百衲 -- 桥上

共:💬35 🌺185新 💬6 🌺4 待认可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孔子生平百衲

    百衲者,多片段缀合而成者也。

    在我们文化中,孔子无疑有极重要地位。不过孔子与后世儒家,尤其程、朱后之儒家,乃至所谓孔教,并非一事。孔子思想,产生于他那大变革时代,虽然他思考的深度与广度都远超当时,但理解孔子思想仍要了解他生平及所处社会环境。

    孔子生平,研究者极多,这里我无非是在各片段上从那些先贤的研究中分别取某一说法,缀合起来,构建我心目中的孔老先生形象,也算一说吧。这帖子不敢说有太多新东西,但有我的思考和选择,所谓“涧、谿、沼、沚(zhǐ)之毛,蘋(pín)、蘩(fán)、蕰藻(yùn zǎo)之菜”(《隐三年传》(01030302)),希望您有所得。

    《孔子家语》:

    孔子之先,宋之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纣之庶兄,以圻内诸侯入为王卿士。微国名,子爵。初武王克殷,封纣之子武庚于朝歌,使奉汤祀。武王崩而与管蔡霍三叔作难,周公相成王东征之,二年,罪人斯得,乃命微子于殷。后作微子之命,由之與國于宋,徙殷之子孫,唯微子先徃仕周,故封之賢。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嗣微之后,故号微仲,生宋公稽胄子,虽迁爵易位,而班级不及其故者,得以故官为称,故二微虽为宋公,而犹以微之号自终,至于稽乃称公焉。宋公生丁公申,申公生缗公共,及襄公熙,熙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方祀以下,世为宋卿。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华氏之祸而奔鲁。

    桥:

    我原先简单地认为,孔子是微子的直系后代,但按照上面《孔子家语》的说法,孔子实际上是微子弟弟微仲的后代。

    不过以孔为“氏”名的“氏”族,据我见到的各种古籍文献,其实不止一个,其“氏”名也各有其来源。至于孔子“氏”族之孔这个“氏”名,则出自其远祖孔父-嘉的字。那时有“以王父字为氏”的习俗,这里王父指族长的祖父。之所以采用祖父的“字”作“氏”名,自然有光宗耀祖的意义,但也因为“字”往往是含义较好的字。

    “氏”名首先是“氏”族之名,被赐下这个“氏”族之名,允许建立“氏”族,“氏”族族长才能在自己称呼中加上“氏”名彰显身份。族中其他成员按说是不能在正式称呼中给自己加上“氏”名的。不过,“氏”族之外的人称呼某一“氏”族的人有时会在其称呼之前加上那一“氏”族的“氏”名,却只是表示那人属于那一“氏”族,而非如其族长称呼中加“氏”名代表荣耀。

    但孔父-嘉后辈,包括孔子祖父父亲,都未见在称呼中包含这个“氏”名,且后来也未见孔父-嘉留在宋国的后裔采用孔这个“氏”名。因此,孔这个“氏”族并不是在孔父-嘉孙子那时建立的,而应是从孔子开始建立的,是在孔子成为大司寇跻身卿位后才得以建立的。那时,鲁定公为表彰孔子功绩,给他赐“氏”立族,使孔子正式进入贵族行列,于是有孔这个“氏”名。孔子之得以称“子”,应也在此后。

    另,孔子之曾祖父被称为防叔,据《世本》,此人“为华氏所逼,(自宋)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鲁国之防不止一处,其一后为臧氏主要采邑。如果防叔确曾为防大夫,当在鲁僖公之世(前659年至前627年),其时臧家成立已久,此防估计已属臧家。如防叔曾管理的是臧家的防,则他并非防大夫而是防宰,乃臧氏家臣。如是,则孔家与臧家的渊源可谓深矣。而孔子之父陬人纥死葬防山,在曲阜之东约二十五里,或称房,应非臧氏之防。

    臧氏之防,在《春秋经》和《左传》的记载中曾提及:

    《襄十七年经》:高厚帅师伐我北鄙,围防。(09170004)

    《襄十七年传》:高厚围臧纥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郰-叔-纥、臧畴、臧贾帅甲三百,宵犯齐师,送之而复。齐师去之。(09170301)

    考虑以上记载,臧氏之防应是所谓北防(据林献忠《“费”地变迁通考》 珞珈史苑2015,p 031:程发轫在《春秋防地考》一书中说,鲁有三防:“东防近费”、“西防近菅”、“北防近阳关”。——程发轫:《春秋左氏传地名图考》,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67年版,第61页。)。与东防(推测位置为东经118.19,北纬35.31——方城镇北)以及防山之防(房,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7,北纬35.59——防山乡)未必是一地。

    如有所谓北防,则可能在下面几处:

    “祊”——“[声戉方]”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6.7,北纬35.95(鄣城村东不到二十公里,大汶河北岸)。

    “放城镇”推测位置为东经117.58,北纬35.68。

    “房村镇”推测位置为东经117.18,北纬35.96。

    几处都比东防更合所谓“北鄙”及“师自阳关逆臧孙”。

    下面是“防”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桥:上图中旅松位置是我根据东防及阳关所在估计的,而因旅松所在无其它依据,则如防是北防,旅松位置也需另行估算,得考虑与北防及阳关的相对位置而有所变化。

    元宝推荐:审度, 通宝推:多余6569,阴霾信仰,三笑,唐家山,方恨少,瓷航惊涛,普鲁托,不远攸高,起于青萍之末,审度,onlookor,
    • 家园 公元前552年,鲁襄公二十一年,孔子出生

      钱穆《孔子传》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亦有云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者。其间有一年之差。两千年来学人各从一说,未有定论。今政府规定孔子生年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并推定阳历九月二十八日为孔子之诞辰,今从之。

      不过,据曹景年《孔子诞辰诸说源流考》一早读书:

      关于孔子诞辰的观点虽多,但所依据的原始材料是相同的,只是各家对材料的看法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首先要对原始材料进行追根溯源、考辨其真伪。所谓原始材料,指汉代及以前的材料,因为汉代之后的一系列说法都是由这些原始材料衍生出来的。原始材料主要有四项,一、《公羊传》、《谷梁传》;二、《史记》;三、汉代其他相关记载;四、《世本》。

      《公羊传》与《谷梁传》关于孔子生日的记载其实是一致的,都是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只是今本公羊传误衍了“十有一月”四个字。

      二传都在《史记》之前,应该比《史记》更为可靠。

      综上所述,孔子诞辰的材料应以《公羊传》、《谷梁传》所载最为准确,即鲁襄公二十一年冬十月庚子。换算成今天通行的农历,即八月二十一日。不过要换算成公历,就遇到一个小小的麻烦,因为公历有儒略历和格里历之分,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开始实施,在1582年10月4日之前,西方用的都是儒略历,但由于此历法不够精确,过400年约误差一天,于是自1582年10月5日起改用新的历法,即格里历,并将这一天改为10月15日。而孔子出生时,既没有儒略历,也没有格里历,应该用哪个历法推算呢?江晓原先生主张用儒略历,推算结果就是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徐文新先生主张用格里历,推算结果就是公元前552年10月3日。那么,到底用儒略历合理,还是格里历合理呢?有些人以为格里历更精确,所有的历史年代都应用格里历表述。江晓原先生认为,应以1582年格里历的实施为分界线,此后应该用格里历,公元前46年到1582这段时间应该用儒略历,因为格里历还不存在。而公元前46年之前国际历史学界和天文学界的不成文约定是用儒略历,“因为公元前46年之后开始使用儒略历,那么将这一历法向公元前46年之前的年代延伸,是很自然的;如果使用格里历来向公元前46年之前的年代延伸,就要跳过一千六百多年,这显然不合常理。”江先生的解释显然更为合理。

      而毕宝魁《孔子生年生日详考》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02),p 34云:

      目前通行的孔子诞辰9月28日是缺乏依据的,子夏传授《春秋公羊传》和《春秋榖梁传》都有孔子生日的明确记载,两传所记实质也吻合,参照其他文献,再参照天文学相关记载,可以确定孔子生年生日为公历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其他说法应该摒弃。

      刘奉光《孔子生辰新考》天津师大学报1999(2),p 33亦云:因《公羊传》与《谷梁传》均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庚子日,又与该年《春秋经》所载“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的干支纪日可以相合,且经现代天文学推算当日在鲁国确实发生了可见的日食。因此孔子更可能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

      江晓原《孔子诞辰: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历史月刊1999(08)则云:

      非常幸运的是,《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在孔子出生这一年中都记载了日食,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天文学依据。日食是非常罕见的天象,同时又是可以精确回推计算的天象。《春秋》242年中,共记录日食37次,用现代天体力学方法回推验证,其中大部分皆真实无误。经推算,公元前552年,即鲁襄公二十一年这年中,在曲阜确实可以见到一次食分达到0.77的大食分日偏食,而且出现此次日食的这一天,纪日干支恰为庚戌,这就与“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的记载完全吻合。而在次年,即鲁襄公二十二年,没有任何日食。

      为了确定这次庚戌日食的日期,我们采用不考虑月份的记时坐标,即天文学上常用的“儒略日”,这是一种以“日”为单位,单向积累的记时系统——中国古代连续不断的纪日干支系统实际上与“儒略日”异曲同工。公元前552年发生曲阜可见日食的那个庚戌日,对应的儒略日为1520037。而儒略日与公历的对应是早已明确解决了的,与1520037对应的是公元前552年8月20日。

      所以结论是:

      孔子于公元前552年(鲁襄公二十一年)10月9日诞生……。

    • 家园 去找南孔的族谱

      宋时金兵南下,孔家长子带孔子夫妇的楷木像 携族谱随皇帝南下衢州,次子留守在山东奉祀 北孔后人随蒋去台湾。南孔留在大陆 现任衍圣公孔祥楷,曾见过。

    • 家园 公元前553年,鲁襄公二十年,孔子未出生

      《孔子家语》:

      方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曰虽有九女,是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徵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徵在既徃廟見,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桥:

      虽然有上面《孔子家语》的故事,但《孔子世家》中却云“纥(叔梁-纥,孔子之父)与颜氏女(徵在,孔子之母)野合而生孔子”,想来太史公另有出处。

      这里“野合”二字在后世人眼中“殊不雅训”,可当时人未必以为有伤风化,《周礼·地官司徒第二》有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於是时也,奔者不禁”,正是当时习俗的反映,绝非苟合。

      而即使到太史公所在的汉代,还有画像砖《野合图》堂而皇之表现相应场景,至今出土的就有好几块。下面是四川省-新都县出土画像砖《桑林野合图1》,图片出自运河风情《汉画像砖“桑林野合图”汉画像砖的生殖崇拜》360个人图书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外,上海开放大学 鲍鹏山《司马迁“野合”之说考》sina新闻中心(《社会科学报》总第1600期8版)则说:

      刘方炜先生《孔子纪》引朱彦民《商族的起源、迁徙与发展》的“高禖”说,来解释司马迁的“野合”。高禖即是“郊禖”,一种商族遗留下来直到春秋战国时还流行的男女郊外野合的婚配风尚。

      春祭是在春天举行的祭天、祭祖活动,目的是希望在即将到来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男女的结合和农业生产的播种和收获有相似之处,于是人类生殖活动与农业活动便联系了起来。

      从而,在仲春之月,春耕播种之际,“令会男女”是为了农业丰收,国泰民安,是严肃的政治命令,可不是男女的私下“性自由”。

      这看起来荒唐,其实,在古人的观念里,这是天人感应。直到汉代,董仲舒还虔诚地相信这些、推广这些并认真地记录在案。《春秋繁露·求雨》在描述春夏秋冬四季求雨的具体方法后,赫然就是这样的句子:“令吏民夫妇皆偶处。”要天下雨,则人间男女也要云雨起来,这就是天人之间的感应。与之相反,若要止雨,则人间也要禁绝男女之事,《春秋繁露·止雨》记录了他自己的一次成功的止雨,这样的做法还真的就收到了“未至三日,天暒亦止”的效果。

      甚至,朱维铮先生还说过丨重读丨朱维铮:我只是用历史来说历史勤而行之传习社:

      1982年我写了本《孔子思想体系》,我考证的结论是,孔子是他母亲被强奸后的私生子,即野合而生,费孝通也是这么说的。

      桥:总而言之,当时有当时的习俗,为求子,陬大夫纥遵从了上天召唤,其行为不能用我们现在的眼光评判。而且由于当时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沧海桑田,其后不远的古人有些也很难理解当时情景。

      通宝推:林三,审度,普鲁托,onlookor,
      • 家园 一般解释为不合礼制

        《孔子家语.本姓解》有载: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 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庶子 孟皮,孟皮一字伯尼,可能后有足病,既便归嫡也不宜继嗣。于是乃求婚于颜氏。

        周制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孔父无大官职已有一妻一妾,颜女徵在如外室,孔父近七十岁才生孔老二 。

        孔父一说姓子,字叔梁名纥。不知是不是来源微子启。微子,子姓,宋氏,名启。宋公子稽为大夫 一般由嫡长继承官爵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后人子房取孔姓孔房叔。

        • 家园 别人打了一枪?
          • 家园 别乱杠。娶妻纳妾藏娇

            自古礼制上就主推一夫一妻,妻是主人。正妻以下 为妾为婢都是奴隶可以发卖,纳妾必须得正妻认可过礼,否则无效。

            度娘———蔡邕《独断》:“天子一取十二女,象十二月,三夫人九嫔。诸侯一取九女,象九州岛,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

            妾有生育权 抬进大院内被监管 生的孩子能上宗谱。通房一般为主母指派 比如袭人,生的孩子家谱可认可不认。一般生了男孩会由婢抬为妾。

            外室如尤大姐,一般不会被妻子认可 不能抬进大院,孩子也不被宗族认可。

            孔父为传宗接代,应该把颜女纳入家住的。也可能后期妻妾生病人都走了,就抬为了填房。

            不过可以杠一下“为…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是不是在外结庐的委婉表达,可能正妻不准入门。

      • 家园 请教桥上老师

        桥上老师好。

        能不能把野合这个行为,认为是当年人口稀少时,促进人口增长的重要举措?

        • 家园 还是回在这个楼里,继续拐你看清事实。

          上古习俗遗存《诗经》里很多写实,思无邪。经过夏商周 已经很注重礼法,但在封建奴隶社会 这里有更多阶级特权。

          表面宣扬自由与大自然和谐,汉化砖所绘其实是场围猎,以当时社会的妇女地位,那不是为了传宗接代 是种贵族的时尚娱乐。

          回查用这种汉画砖的墓主人 是平民多还是贵族多。按古代画风习惯 主人高大奴仆矮小,画里小人是奴,女是平民或其他弱族。

        • 家园 我觉得,这东西是一步步从没有规范到有规范的

          一开始,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 家园 以前看到的说法都是:老牛嫩草谓野合

        夫妻年龄差异大,古时候叫野合

        桥老师取了这么多说法,这个为啥不取呢?

      • 家园 看到这句,大笑不止

        要天下雨,则人间男女也要云雨起来……

        板正的文风,一下打开了😂😂

        桥上老师好文彩

    • 家园 前几天有河友推荐了巴金的批孔子传

      估计里面都是有根据论语啥的整的,但要具体对应上我就做不到了

      到时候对比着读应该很有趣!

      那地图家里电脑昨晚能看,手机上现在看不到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