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出走的决心》(2024,中国)——女人应该怎么做 -- 普鲁托

共:💬186 🌺797 🌵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这条狗吧,不知羞耻,不要以为没人看出来啊,呵呵

              潜望镜应该判断是错误的,你不是舔邓,只是一条自以为是的汉奸走狗而已,你的核心从你一开始上西西河,直到今天就没变。

              你就是反毛罢了。

              就你还和别人比人品,我去,都2024年了,你还用副将那些垃圾作为论据不觉得自己可笑么,就你那些虚假的肮脏的狡辩真以为别人看不懂吗?

              垃圾。

              呵呵呵,可笑而无知,还觉得自己很聪明,笑死我了。还觉得自己挺有趣的,真是搞笑。

              这人品太恶心了。

          • 家园 蓝瓶同志政治上不行啊

            说实话,用扶不上墙我觉得不算是侮辱他。

            讲话太多,爱出风头,就知道得罪人,不知道交朋友。

            主席刚死,抓四人帮,党政军各省大员,居然一个站住来的都没有,这哪是什么吕后武则天啊, 也就溥仪他娘那水平吧。

            难怪主席最后时刻那么凄苦,知道自己这点事业是彻底失败了。 来来回回换了这么多手,还不如不换呢。

            • 家园 云鹤根本不是领导的料

              云鹤的定位从来就是旗手,闯将,不好听的叫打手。类似东吴甘宁那种,连张飞魏延都不是。

              所以也说不上扶不扶得起。云鹤说吕后武则天,是站在妇女解放意义上说的,不是人家自己要当吕后。毛主席去世,她还懵然不知形势剧变,也不知道政治局里面应该拉谁打谁支持谁,这水平连今天的办公室政治都混不下去。

              所以云鹤就是纯粹的旗手,憨直超过彭德怀。

              • 家园 江青是个先锋啊,至于领导能力,可以看她抓的样板戏工程啊 -- 有补充

                注意啊,这个样板戏工程不只有京剧一家,还包括中国整个戏曲文化体系的整理啊。

                不仅是戏曲本身,还有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旧戏曲人物的改进,比如童祥苓的成长,还有杨春霞等新人的创新啊。

                而且样板戏的推广到维剧、苗剧、藏戏、蒙剧、山歌戏等等等的移植啊,这里面是啥,是中央精神的推广到少数民族啊。浩亮很不错的啊。

                只是非常可惜,时间还差点,所以没有完善形成合理的戏曲体系,很多剧种都是半吊子样板戏,尽管如此也是中国戏曲的基石了。

                汪曾祺和样板戏,有人说是汪曾祺组织的,根本不是啊。至于你说的那个政治技巧,其实,不用的方面是居多的。几乎所有的政治技巧都是基于吃拿卡要的操作,所谓利益说。

                还是从军事来的思考,由于很多谣言,对一些历史人物认识不清楚,比如邱李兵团,其实主要是邱清泉,以为他是很牛的,很勇敢的,很猛的。但是在粟裕歼灭黄百韬兵团的时候,是采取了控制的打法的,因为只有控制黄百韬,才能有歼灭邱李兵团的机会,这是济南战役就考虑好的,也是毛主席和粟裕的谋划。

                但是,由于杜聿明的离开,邱李兵团和其他兵团根本没敢实施杜聿明的救援济南和打击粟裕兵团的构想。

                在这里,许世友破坏了战争节奏,强行要迅速打掉济南,导致了邱清泉的不敢出动,实际上确实谨小慎微。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邱清泉确实不敢勇猛,其实就是胆小,这个和电影表现的完全不一样啊。

                当然了,如何控制攻济和打援的节奏确实拥有难度,也确实会导致较大的牺牲,但是从战役效果来看,削弱邱李兵团,肯定是值得的。

                所以,战后许世友只好下台。

                回到黄百韬,其实我个人感觉和判断,邱李兵团应该是可以判断出这种节奏的,只是他们胆小了。所以用锥形攻济模式,因此也就自然的造成了效果不好,这是必然的,他们不敢和黄百韬配合,这点也应该被毛主席知道了,所以他先下达了先歼灭黄百韬的决心。粟裕还在犹豫,这点时间点和节奏状态的精确把握,粟裕还是差点,我想他是急于歼灭邱李兵团,因为他们最强大。之前还有个军令状的要求,令他耿耿与还吧。

                好在刘邓在黄维兵团也遇见了这种困难,导致大家一起向粟裕建议先歼灭黄百韬,然后针对徐州集团,也就还是邱李兵团。

                在黄维这里,刘邓是根本围不住黄维的,只要黄维用心冲,虽然有一些损失也不会那么大的,但是,由于黄维还要听蒋介石的,同时自恃过高,以为被围住也可以拖死刘邓。导致冲锋一直犹豫,结果是黄百韬一灭,时间就来不及了。这真是国军的悲哀。他南下和刘汝明李延年兵团汇合其实是最好的选择,可惜他没珍惜。

                胡琏的方式是依靠宠爱打烂战离开,的确不可选,但是黄维过于僵化确实糟糕,让粟裕刘邓捡了便宜。

                如果好好计划,邱李兵团南进,黄维南进,和刘李兵团配合。刘邓可就不好办了。

                这些是用所谓那些优势也是掩盖不了的。

                黄维被歼

                https://v.douyin.com/iDu6tHRP/

                在援救黄百韬第7兵团的问题上,杜聿明曾亲拟了“三策”:

                上策,命令黄百韬固守十天以上,自己率邱、李两兵团,会合黄维,直扑中野,给其以致命打击,消灭其大部或迫使粟裕放弃攻击黄百韬而来解刘伯承之围;(此策完全可以做到,由于粟裕的思考,歼灭黄百韬用了15天)

                中策,以三个军的兵力经潘塘一线,实施迂回钻隙作战,解黄百韬之围;

                下策,沿陇海铁路硬攻。

                结果,杜聿明的上策被刘峙、李树正认为太冒险而否定了,中策执行得不仅晚了,而且仅仅动用了一个74军,另临时抽调了第70军96师,总共3个师执行任务,还和有同样偷袭想法的粟裕,打了个遭遇战。

                整个救援黄百韬的过程,执行的基本上是“下策”,即打了一场有把握不担责的败仗。

                关于救援黄百韬不力,杜聿明回答顾祝同、郭汝瑰所说的“三策”,即救黄出而徐州得保,为上策;

                黄救不出而徐州得保,为中策;

                黄和徐州皆完蛋,为下策。

                似乎不是什么策略,而是一种战役结果预测,其实这是杜聿明的气话,是顾祝同批评杜、邱、李攻击不力,而杜手中又抽不出兵来了。有刘峙这个婆婆在,他不可能孤注一掷的。而刘峙所说的“三策”,什么让老头子亲自来指挥,云云,更不是什么“策”。

                邱清泉就是胆小。根本不是电影里的牛哄哄。

                黄百韬兵团覆亡之后,杜聿明又提出“三策”,第一策是,与李延年、黄百韬分头向宿县攻击,打通津浦路,再做决战态势

                第二策是守徐州;

                第三策是总撤退,到阜阳、蚌埠间,与黄维、李延年合流,寻机作战。

                对于这“三策”,杜聿明拿捏不准,只好交蒋介石选择,蒋介石选了打通津浦路作战。

                此策应为“中策”,就当时的情景而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孙元良说:“跑,好。”其实李弥也说,能跑的时候跑好,不能跑的时候,别跑。而这个时候,正是能跑的时候,可杜聿明却没有跑。

                这个时期,国军的确有决战意图,但是不大家大决战理解的决战,而是从抗战后追着我军打的国军想象的决战。

                @槁梓

                在这个时期,两家理解的决战的目的是不同的,但是被大决战造假为双方都要进行决战中国的战略决战了,其实是为了掩盖毛主席的光辉军事能力。

                所以我军为了掩盖其他人的愚蠢,说是夹生饭,毛主席的意思是,我这么计划,你们不信,我也要干,因为四野壮了。大家也就一定程度的认可了。

                国民党则根本想不懂这个时间决战。当然,东北我军确实是个巨大的压力,也是属实,理解了这种心态才能理解傅作义的自信,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毛主席通过四野的缓慢入关也确实迷惑了傅作义,之所以可以下定结论说这个,是因为我们和傅作义的谈判中可以清晰的显示傅作义的要求和我军的要求显示的要点,也就是各种变化对大家的心理影响。

                如果没有那个程度,双方就不会提那样的要求。

                江青拉不了华国锋,更拉不了汪东兴的。你想多了,至于叶剑英,根本都不是一条路的,也不可能拉拢。

                毛主席的设想是在规则下,华国锋也不敢动,只要华国锋动了,四人也没啥好办法了。

                点看全图

                丁盛的观望其实和苏军的观望也是有一些类似的。

                1969年底,丁盛接替进京的黄永胜上将,出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成为继西藏军区的曾雍雅之后,第二位任大军区正职的开国少将。他的副手,有三位中将詹才芳、杨梅生和钟赤兵。

                1976年8月,作为南京军区司令员到上海警备区视察时,其住处来了两位不速之客,上海的负责人马天水和徐景贤。长达数小时的秘密会谈,没有留下任何书面记录、录音。

                事后,丁盛没有专门向组织汇报,也为此留下了麻烦。

                当年“谍王”潘汉年1943年秘密会见汪精卫,事后未向组织汇报,12年后身陷囹圄,再也没有得到重用。马天水、徐景贤被控制后,为了立功,和盘托出了“上海密谋”。

                很快,丁盛被隔离、开除,安置到南昌养老。

                从1978年开始,深感冤屈的丁盛不断写信申冤,但屡屡碰壁。很多昔日的战友为了避嫌,都和他保持一定距离,万般无奈之下,丁盛夫妻去了北京。

                1982年的一天,丁盛找到晋察冀的老上级聂帅。

                红军时期、抗战时期,丁盛曾几度和聂帅有过交集。但是,丁盛在解放战争时期一直是101的爱将之一,101大漠坠机之后,丁盛也被人避之不及。

                聂帅一直是主席心目中的“老实人”。看到当年的老部下落难,聂帅毫不避讳,很快指示总政落实政策,提高生活补贴,提高医疗待遇。最关键的名誉问题,却进展缓慢,对此,原则性极强的聂帅也不便插手。

                1990年,丁盛给聂帅写信,请求把自己的关系转到广州。

                此时,丁盛已是77岁的耄耋老人,而91岁高龄的聂帅更是年迈体衰、卧病在床。看到丁盛的求助信,聂帅依然想方设法。不多久,丁盛就如愿到了广州。

                1992年5月14日,聂帅病逝,丁盛闻讯,悲痛欲绝。

                七年后,丁盛在广州病逝。

                1977年3月24日,这一天,北京召开了军委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华主席突然宣布了一个令人惊诧的消息:“南京军区司令员丁盛硬往‘四人帮’那里钻,他在第十次路线斗争中犯了错误……一个大军区司令参与‘四人帮’搞阴谋,搞夺权,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华主席宣布这个消息后,丁盛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月24日之后,等待丁盛的是撤职、抄家以及无休止地批斗,另外,丁盛还被关押起来,他的家人也受到了牵连,妻子与儿女都被赶出了军区大院。时间很快就来到1982年,这一年,丁盛等来了一份军事检察院的《免予起诉决定书》。在这份《决定书》中,认定丁盛“已构成策动武装叛乱罪”,但因为是从犯,所以免予起诉。

                《起诉书》中认定的丁盛“已构成策动武装叛乱罪”的主要证据来自于“四人帮”上海余党徐景贤、王秀珍等人的证词。这件事说来也话长,当时是1976年8月8日晚上,丁盛考察完舟山群岛的防务后便住在了上海的延安饭店,在上海期间,丁盛还给上海市委办公厅打了个电话,也是这个电话,使得徐景贤等人知道了丁盛正住在延安饭店。

                这天晚上,徐景贤等人来拜访丁盛,双方一起聊了很多,不过,关于聊天的内容,双方各执一词,但“四人帮”上海余党被粉碎后,徐景贤等人的证词对丁盛十分不利,也是在这之后,丁盛被宣布投靠了“四人帮”。

                对丁盛来说,“免予起诉”只是组织对他宽大处理,但实际上,他仍属于刑事犯罪,受到处分也是自然的。1977年丁盛就被撤销了职务,1982年,《决定书》下达后,丁盛被命令退出现役,实际上是开除军籍,同时,丁盛也被开除了党籍,交由地方安置,每月发放生活费150元。

                丁盛被安置到地方也是有条件的,沪宁线不行,广州也不行,北京更是不行。最终丁盛被安置到南昌的一处干休所,子女不能陪同。丁盛还患有心脏病,在南昌期间,他病发了一次,身边没人照顾,于是不久后,相关部门又把他送回了南京。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丁盛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丁盛请求把自己安置到广州,相关部门考虑后同意了丁盛的请求,丁盛的生活待遇可以适当提高,但政治待遇保持不变。广州军区也非常照顾这个老领导,丁盛到广州后,军区按照师级待遇安置了他。(哈哈)

                1999年,丁盛因病去世,终年86岁。

                丁盛去总政申诉,韦国清不见他,处长答复:可提待遇,案子不能谈

                史韵风流

                2024-11-26 20:37

                河南

                1977年传奇名将丁盛由南京军区司令直接被贬为平民,在80年代中丁盛将军不停来到总政走访,当时总政主任是韦国清,韦国清热情安排手下一名处长带话给丁盛将军:你的待遇可以适当提高,但是你的案子不能谈!

                1977年丁盛将军由南京军区司令直接被移除出军队系统被贬为平民,可以说当时丁盛将军进入人生最至暗的时刻。1980年丁盛将军被安置在南昌生活,当时丁盛孤苦伶仃在南昌生活,生活得很是清贫。

                也因为当时的生活是需要票据,比如买米需要粮票,买肉是需要肉票等等。当时丁盛将军的工作关系在南京,不在南昌;再加上丁盛是被移除出军队系统,所以他当时没有工资,更没有什么生活票据,只有一笔很低的安置费,但是这些费用是不足以生活的,好在那段时间里多亏了老战友们的救济,丁盛将军才渡过难关。

                丁盛将军在那段时间里一直很乐观,当时平房是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的,需要去到开水房中去打开水,但是丁盛将军都一一克服这些生活上的困难,安静而乐观地生活。而且丁盛将军还比较乐意帮助邻居们,平时邻居们家里有好吃的食物,都会热心拿给丁盛将军吃,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身边这位“老丁”以前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军区司令。

                后来丁盛将军被安排去到南昌军分区中的干休所生活,妻子也被接来和丁盛在一起生活,当时丁盛将军身体已经非常不好,同时想去北京总政治部为恢复自己待遇而努力奔走。当时妻子就陪同丁盛老将军来到北京解放军总政治部来申诉自己的实际情况。

                总政主任韦国清将军非常重视丁盛将军的申诉,就安排一名处长出来热情招待丁盛将军夫妇,并对丁盛说道:你的待遇可以适当提高,但是你的案子不能谈。丁盛将军想见韦国清将军,但当时韦国清不在北京!

                当时丁盛将军来到北京,因为没有带够衣服生活一度很是狼狈,多亏老战友及时出来帮助丁盛,虽然有的老战友生活本来就不太好,大家还是10块、20块和50块100块给丁盛将军捐款,还有的战友给丁盛将军送来冬季御寒的衣物,甚至有老战友想邀请丁盛老将军夫妇来家中长住,或直接把房子送给丁盛将军夫妇,但是都被丁盛将军婉拒。

                晚年丁盛一直跟随子女们在广州生活,虽然丁盛将军一直都没有得到平反,但是儿女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广州深圳立足,一直都是晚年丁盛将军最大的慰藉。儿女们一直都对丁盛将军很孝顺,尤其是丁盛的女儿是学医的,对父亲丁盛更是照顾有加!

                此时的丁盛还是有块心病,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恢复待遇和名誉,为此丁盛老将军于1993年再次来到北京,当时总政治部主任是于永波将军。于永波将军也是来自于原第四野战军,他对丁盛将军的战功和历史都了如指掌,于是在于永波的主持下,1995年丁盛将军的待遇得到提高,生活待遇按照副师级安排,被安置在广州军区干休所生活,终于住进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每月还发550元的生活费。

                但是丁盛将军还想上访总政治部,想恢复自己的名誉,不过丁盛将军要想恢复名誉,只得先找到证人来证明丁盛将军当年的清白!

                1976年,身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丁盛来到上海警备区视察中,来了三位不速之客!这三位都是“四人帮”在上海的爪牙。他们分别是马天水,徐景贤和王秀珍,他们此行来找南京军区司令丁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丁盛点头支持发给他们武器,并“配合”他们的行动,并说这一切都是王洪文的安排。丁盛将军立马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但又不敢得罪四人帮,于是就采取拖字诀。

                多年以后丁盛将军想恢复待遇就找到当年当事人之一的徐景贤,想请他出来证明自己清白,不过徐景贤婉拒丁盛老将军的请求!丁盛老将军晚年只有带着遗憾平静度过自己的余生。(应该是开除了党籍军籍)

                华国锋点名指责一名大军区司令:硬往黑窟窿里钻,结果死后无名分

                南书房

                2024-02-22 22:45

                江西

                1999年9月5日,一位共和国少将在广州病逝,组织上规定:“追悼会上不准称他为同志,也不准称他为老红军或老八路。”

                在这位将军的灵堂上,亲朋们只能挂起“老人追悼会”的横幅。

                1972年,毛主席命令各大军区司令员之间进行对调,丁盛由此与许世友对调,来到南京军区任司令员。

                九大上,丁盛因为没有投票给王洪文,被王洪文批为“林彪党羽”,丁盛又一次走到了死亡边缘。

                这一次,还是周总理保住了丁盛,就在四人帮想解除丁盛要被撤职审查时,周总理表态说:“丁盛绝对不能下。”(哈哈哈,时间点都不对)

                丁盛虽然在林彪事件中躲过一劫,但是却没能在后来的斗争中明哲保身,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丁盛不听叶剑英的劝阻。

                1975年11月,丁盛来到北京,向叶剑英汇报工作,叶剑英叮嘱说:

                “有病可以在南京休息,也可以来北京,不要去上海和广州。”

                上海是四人帮的起家地,叶剑英的意思很明显,丁盛本就受人猜疑,如果再不谨言慎行,一定会受到四人帮的攻击。

                可惜,丁盛没有听从叶剑英的劝告……

                三、留宿上海、受累被批

                1976年8月,丁盛奉命前往舟山群岛视察,在返回南京的途中路过上海,于是选择在上海延安饭店留宿。

                当时,南京军区政委廖汉生正在上海看病,出于对丁盛的关心,廖汉生建议丁盛给上海市委打电话,让上海市委帮助丁盛安排住院。

                丁盛想都没想,就拨通了电话,上海市委的徐景贤、马天水和王秀珍连夜来到饭店,以探望的名义拜访了丁盛。

                徐、马、王三人都是四人帮余党,丁盛来上海之前,三人正在筹备进行武装暴乱的事宜,甚至已经准备好了枪械。

                丁盛对此完全不知,当晚还与兴致勃勃地与三人畅谈保卫上海的问题,结果不小心被牵连到这一事件中。

                四人帮被粉碎以后,马天水写了一份检讨,检讨中不仅提到了丁盛,而且还莫名将丁盛与反革命武装暴乱联系在一起。

                1977年3月,在中央军委座谈会议上,华国锋公开批评丁盛说:“叶帅再三告诫他,他却明知故犯,自己硬要往黑窟窿里钻,一个大军区司令员参与四人帮余党发动的暴乱,这是阴谋夺权,他的问题很严重……”

                会议结束后不久,丁盛被开除党籍,停职接受抄家审查,面对组织上的决定,丁盛一再叫屈说:

                “他们搞武装暴乱,我完全不知道啊,他们后来发枪,管我什么事?在上海,都是他们找我,我从来没找过他们。”

                然而,丁盛的问题已经被定性,很难再有挽回的余地,尽管丁盛多次给组织写信,请求组织重新审查,但是始终没有结果。

                晚年的丁盛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我就是共产党人,就是杀了我,我也拥护共产党,拥护毛主席的思想。”(大概这个就是丁盛无法恢复党籍军籍的原因啊,哈哈哈)

                搞笑的是都梁还把他树立为文革受难的榜样,这都是什么事情啊,哈哈哈!!!

                通宝推:潜望镜,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2)
                家园 注意,江青抓大样板戏,厚度、方向、要点等都是对的 -- 补充帖

                这是做事的一面,政治方面确实单纯粗暴,把赵燕侠吓坏了,因为为了演江姐,让她戴手铐脚镣,体会被捕。所以赵燕侠拒绝了继续担任角色。

                还有不只有京剧样板戏,还有红色娘子军。swell极度崇美,但是通过巴黎人的感受,他知道了红色娘子军也是好作品。

                这就是江青的能力啊。

                家园 打淮海战役的时候,我军兵力是很恨很不够的,十则围之 -- 补充帖

                《红色摇篮》20 谁的谋略高明?是毛还是?

                https://v.douyin.com/iD9U2vsA/

                粟裕,7个纵队包打天下

                https://v.douyin.com/iD9Sq7kW/

                这么一算,粟裕兵力根本不够啊,围黄百韬几乎一样多,围黄维中野也差不多。所以,国军在此时想的决战一定是搞死华野或者中野,也就是杜聿明的计划,不是毛的全国决战。所以才有黄维犹豫。

                而战法,在井冈山时期就几乎成熟了。

                • 家园 样本戏的艺术性是穿越时间的

                  因为一几年央视播放,偶然一次看了东方红立马就喜欢上了,也从网上找了样板戏看,那些是真正的大戏。还看过拉丁字母的维文的红灯照片段,如果江青同志在,哪有疆独藏独。

                  80年代一群拍马屁的还模仿东方红拍过歌颂三字一包邓改开的歌舞剧,学校包场看过,太差估计没人记得了。

                  • 家园 样板戏的成长几乎可以说和新中国一样是超常的,超快的

                    其实民国真是有苦衷的,从东亚病夫到今天中国的有机会站上世界前列,实际上因为毛主席的参与,大大的加快了速度,所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主席真争取到了,发现了一些节点,就快速突破了。这个基础建立了今天第二的初级基石,而且效果很不错。

                    梓童河友说努力就会有成果,实际上根本不是,当然了,左派的努力确实是有用的,但是不是是个左派就会那么有用。

                    @梓童

                    比如吧,同样的一千多万人,玻利维亚和古巴就差了很多,当然了,古巴也有偶然性,但是真正的技术还是极其有用的,不仅仅是共产主义。实际上,玻利维亚的基础条件比古巴强太多了。

                    所以很多时间,共产主义,尤其是苏联送来的共产主义也是极其重要的,不和他们结合,毛主席也不好办。

                    我问了那位不断吐槽脱产教士的NOBODY先生一句话,国民党是不是脱产教士呢,他就没回答了,可以说,国民党完美的继承了中国历史上那一套而且带着那些错误走向了极端,导致了1949年的溃败,假如,排除中国共产党的参与,那么这个民国会崛起吗,根本不会的。

                    当然了,我们可以观察和注意,蒋介石继承的民国的确是十分艰难的,因为那个时候,条件和基础极差,实际上就和现在的非洲还是一样。这点其实大家都清楚,按照老老年公知的说法是,我们有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所以我们不一样,意思是按照这个情况,没有毛主席共产党新中国,民国照样崛起,哈哈哈,这是当年公知疯狂辱骂毛主席的基本依据啊,也是现在河里有几位的心理强硬的基础,比如,以绝缘体为代表的。

                    历史不会骗人,数据就在那里,但是呢,某些先生就是死活不信,不认。所以日本人来了,蒋介石的确反击不行,这确实合理,共产党也得靠基础说话,当然了,公知会说,有人就行,可是国民党的人海战术什么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国民党统治精华区尽失!这再吹牛逼没投降就是胜利,其实也是说不过去的,没错,这也是一种节奏,但是,这种节奏能带来中国崛起吗,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共产党不一样,他们建立了现代化的而根据地,的确很穷,但是有效,在面对国军、日军伪军之下,丝毫不落下风。

                    所以有了自己的基础,所以我说,这个在1945年就基本成熟了,哪怕还没有战功足够的军事节点。

                    这是中共在抗战胜利后挑战国党不虚的基础。苏联也是支持咱们了,只是遗憾的是,这个援助没用上(溃退到松花江),只好重新进入了建设节奏。而恰恰由于这种极其先进的特性,导致东北迅速改观(居然一年都不到,1947年冬季东北就恢复了优势),林彪高岗功不可没。进而影响了淮海战役。这种节奏是极快、极快极快的。

                    所以很多人呢实际上都没啥准备。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吸引了苏联援助,及时消化,同时还解决了独立自主问题,不理顺中苏关系,加强工业化还是比较难的。

                    也许就是因为不适应这些快节奏,所以今天很多人想不清楚吧,总以为毛主席建立的新中国是天上掉下来的。

                    所以要求和美国一样就简直是呵呵呵。

                    在这里,毛主席和苏联一样都是很现实的,无法也没必要要求中国和美国一样的生活,也做不到。

                    比如吧,这次电车革命就是一个典型的合理的目标,我们肯定一时半会摆脱不了石油天然气,但是现代技术使得我们可以大量生产电力通过戴笠解决一切。我们可以不那么依赖石油,这真是一个奇思妙想的方向。这样中国的左右腾挪就更加方便了。

                    我一想这个就浑身发热,真是个不错的方向。

                    回到话题,中国的戏曲在新中国成立前,绝大部分都是不完整的,低级的,到了什么程度呢,知乎上有个话题很清楚,也说了很多事情。

                    可以一读之江青秘史之从蓝苹到江青:审美趣味的变与不变 - 潮白散人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21342651

                    老照片 鲜为人知的苏联家电产品 - 看得见的历史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9473038

                    京剧看着这么高级,为什么在古代是下九流呢? - 圣光耀耀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928921/answer/3577656388

                    京剧看着这么高级,为什么在古代是下九流呢?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928921

                    尤其是最后一个啊,大家应该看看啊,京剧在解放前是什么样子,不仅混乱,而且肮脏和丑恶。

                    实际上由于历史文化,这些京剧演员很多就是中国历史的娼优的那个优,身份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大家今天知道他们的较高的历史地位的提高是毛主席给他们平等的成果。当然他们为了回报中国也确实做了很多努力。

                    来八同光间的名伶,首先当然是杨月楼案的主人公,杨月楼,他是同光十三绝之一,也是著名武生杨小楼的父亲,还被认为是《海上花列传》里小柳儿的原型,根据当时的记载,杨月楼玩的非常花。

                    点看全图

                    他是男的。

                    就是说,一些杰出者可能把这些词搞得还行,但是都是自己的段子,而且民国还是互相互不学习交流的。所以戏曲质量都比较差。但是梅兰芳毕竟太少了,有心气的中国古代戏曲人物太少了,他们安于现状,甚至敢于堕落。

                    所以,改开以来几十年流传的所谓成熟的解放前的戏曲体系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他们很多人,都是在新中国初期初步大发展和简单整理的结果,到了文革结果又进了一个层次,主要是为了现代化,追赶上中国人审美同时也是流行的形势,不得不被江青拔苗助长了。

                    这个世界的确是变化太快了,不被革命样板戏冲击,也必然会被新东西冲击,就像今天一样。

                    所谓当年的破坏,绝大部分也就是去除糟粕。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山区的地方戏曲剧种

                    高山戏又称高山剧,是流传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山区的地方戏曲剧种。

                    演出场地以地方民间打麦场、农家园、庙会戏台、社火戏台为主。

                    甘肃不仅是历史悠久的秦腔艺术的发源地之一,而且还有在陇东道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陇剧,在临夏民歌“花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花儿”剧,更有在陇南高山地带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山戏。不久前在兰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暨西北地方戏曲汇演期间,我们高兴地看到过去不大为人关注和熟悉的陇南高山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陇南米仓山系高山地带,有一种民歌,当地群众叫“哟嗬嗨”。大约从明朝末年开始,人们用它来演唱故事,这就是高山戏的起源,当地人叫“唱秧歌”或“演故事”。在其后四百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其唱腔和表演不断丰富。高山戏的音乐唱腔有“曲曲类”、“花花类”、“二簧类”、“十二将类”、“盏盏腔类”等十余类,曲调高亢挺拔,活泼明快,委婉悠扬。其舞蹈表演具有“跳”、“摇”、“扭”、“摆”的特点,男角表演以“跳”、“摇”为基本动作,粗犷豪放,女角表演重于“扭”和“摆”,质朴飒爽。(初级)因陇南接近陕西和四川,所以高山戏的唱腔和表演兼有秦剧和川剧的特点,适合表演各种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

                    新中国成立后,高山戏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陇南地区五一秦腔剧团创作、排演了一大批高山戏剧目参加全省戏剧调演(汇演)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

                    特别是1975年创作、排演的现代高山戏《开锁记》参加了全国文艺调演,使陇南高山戏走向了全国。从此,高山戏被确定为我国360多个剧种之一。

                    新时期以来,陇南地区五一秦腔剧团继续对高山戏进行探索和研究,先后创作和排演了现代戏《婆媳情》和历史剧《西峡颂》,使高山戏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这次参加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暨西北地方戏曲汇演的三出戏,更标志着高山戏已走向成熟。

                    参加这次汇演的三出高山戏中,现代高山戏《县长吃面》反映刚参加过排污工程劳动的副县长谢绝海鲜大宴而来饭馆吃面,在一碗面中突现出公仆形象,真所谓“酒店观世事,杯中有乾坤。为官真公仆,方暖万民心。”

                    现代高山戏《锦屏山下》反映外出打工的山里人王大川回家探亲,途中拾得现金却被人冒领。失主山村姑娘春燕闻知此情,痛不欲生,原来这是乡亲们为她凑的赎身钱(哈哈)。王大川深表同情解囊而去,而冒领此钱的却正是春燕的恋人唐云。最后春燕抛弃了唐云,随大川回乡。

                    新编古典高山戏《苏武归汉》通过赞扬苏武魂系汉室的高风亮节和胡女以死徇情的侠肝义胆,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这三出戏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对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均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加这次汇演的三出高山戏不仅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有相当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改编者对原作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戏剧情节集中,人物性格鲜明,结构严谨紧凑,唱词通俗朴实。作曲在不失高山戏原有风韵的基础上,适应表现剧情需要进行了较大幅度的革新创造,使唱腔曲调更加丰富多彩,优美动听,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导演为适应表现现代生活的需要,对原来高山戏的表演程式也进行了大胆革新。比如在《县长吃面》中,老板娘拿着手机边打边唱边扭摆,显得十分潇洒,很有现代气息。在《锦屏山下》中,舞蹈表演采取了意象转换的方式,歌舞队进入剧情伴唱伴舞,一会儿表示群山,一会儿表示花木,一会儿替代剧中有关人物,与男女主角对话或对唱,显得非常灵活,又能烘托气氛。三出戏的演员虽然都是青年新人。舞台美术设计无论是锦屏山下的山石、河流、花草、树木,还是北海边上的蓝天、白云、穹庐、毡墩,都很简洁优美,创造了典型环境。这一切都表明,高山戏发展到了今天已经走向成熟,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唱腔体系和表演程式,不仅能演历史剧,而且能演现代戏,不仅能演折子戏,而且能演大本戏。

                    其实这个一看就不太成熟,更接近地方简单戏曲剧种。

                    陇剧原名陇东道情,是甘肃省独有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

                    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命名为陇剧。

                    陇剧是流行在甘肃全省的一个新兴剧种,原名“陇东道情”,是流传在甘肃东部地区的一种皮影戏 [1]。陇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

                    陇剧是甘肃省一个新兴的戏曲剧种。据老艺人的回忆,原为皮影戏,采用道情唱腔,名陇东道情。流传于甘肃东部的环县及曲子镇一带。它的形成至早不超过清道光、咸丰年间。环县皮影艺人解长春(1843~1916年)一生从事陇东道情的改革活动,制定并改进了道情的音乐及声腔,增添了四弦、笛呐和水梆子(梆铃)等乐器,对道情艺术的发展有贡献。此后道情唱腔又发展为东南西北4路,其中许元章、耿颢贤、史学杰、敬廷玺等艺人,便是各路唱腔的著名代表。(这里是因为陕甘根据地根据甘肃道情升级的戏曲剧种)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文艺工作者运用道情形式编演街头剧进行宣传活动。(其实还算是道情阶段)

                    1949年以后开展了对道情音乐的搜集整理活动。1958年建立了专业队伍,从事道情艺术全面的发掘、改革和提高工作,为皮影戏向舞台剧的演变创造了条件。

                    1959年大型古典戏曲《枫洛池》的编演,使陇东道情从实践上具备了较完整的舞台艺术规模,成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同年年底定名为陇剧,并成立了甘肃省陇剧团。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在利用陇东道情进行宣传鼓动工作的同时,对陇东道情进行了初步搜集和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省文化部门先后于1952年、1958年和1963年三次组织大批戏曲、音乐工作者,对陇东道情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共征集到剧本六十二本,各路艺人唱腔二百余段,曲牌一百四十六首,打击乐谱五十四种,民歌六十二首,录音资料达三千一百二十米,并汇编成《陇东道情》一书,以及《陇东道情年考谱系表》等重要资料。

                    陇东皮影走上舞台最早的是以演唱形式出现的。1956年全国民族民间舞蹈会演,甘肃代表团的史学杰、徐元璋、敬廷玺、赵建吉等老艺人,以坐唱形式在怀仁堂演唱了陇东道情《二姐娃做梦》,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其他领导人的称赞和鼓励。l957年庆阳县秦剧团以真人在舞台上试验演出了《刘巧儿》《杀庙》。

                    1958年环县秦剧团试验演出了《金碗钗》《高山流水》《挑女婿》《三里湾》《杀庙》等剧目。甘肃省秦剧团在1958年西北五省(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上演出的陇东道情传统剧目《二姐思春》《吵宫》和新编现代剧目《六姑娘》《最后的钟声》等小戏,获得好评。

                    1959年成立了甘肃省陇东道情剧团,演出了大型历史剧《枫洛池》,进京参加了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活动,领导人观看了演出,首都文艺界知名人士对道情剧的诞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确认了这一新的戏曲剧种。

                    此后,甘肃省陇剧团带着《枫洛池》《旌表记》等剧目赴华北、华东、西北等大中城市和地区交流演出,扩大了陇剧的影响。除甘肃省陇剧团外,1965年在祁连秦剧团基础上组建起酒泉地区陇剧团(1969年解散)。(升级为京剧团,史称江青搞他们,破坏陇剧,其实是为了移植京剧样板戏)

                    1979年将原环县文工团改建为环县陇剧团,1981年成立庆阳地区陇剧团。省内各地秦剧团也多有演出陇剧者。另外,甘肃省艺术学校还设有陇剧班,先后培养了三期学员。

                    艺术特色

                    播报

                    编辑

                    动作

                    陇剧表演艺术讲求真实,重视从生活出发,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陇剧表演动作吸收了部分皮影的侧身造型,如侍卫警戒多用大侧身剪影姿势,特别是啼哭动作更为别致,人物左袖垂射,右手以袖掩面,大侧身晃动腰肢,前俯后摇,抽搐而泣。舞台美术借鉴皮影镂空、彩绘、装饰手法及旦角高髻燕尾头饰等,形成独特风格。

                    舞美

                    舞台美术方面,较有特点的有如下几点:一、旦角化装舍弃了传统的大包头造型,以皮影人的高髻燕尾为基本式样,又仿照敦煌壁画中唐代妇女的发式,加以糅合,设计出单髻、双髻、弯髻、环髻等多种独特的燕尾发髻式样,前贴鬃角,后拖伞辫,大体接近古代妇女的化妆扮相。二、服装摆脱了戏曲传统风格,重新设计了花纹式样,打破了蟒、帔盘龙舞凤格局。图案富变化,款式重大方,色彩尚雅洁。裙子、箭衣、开路等均以素净绣边为主,不取满身花团锦簇章法。靠、铠等则以庙塑神像装束为蓝本,大体和秦兵马俑衣甲相类似。三、布景和道具保留了皮影砌末的风格,使用夸张的技法,为剧情服务。

                    音乐

                    陇剧音乐属于板腔体式,分"伤音"和"花音"两大类,伤音曲调深沉委婉,适于抒发哀怨的情感,因此又称"苦音"或"哭音";花音曲调活泼跳跃,善于表达喜悦的情感,故又称"欢音"。陇剧唱腔没有严格的节拍,比较自由明快,说唱性较强。弹板是陇剧音乐的主要板式之一,板头、大过门规整、四方,唱腔由多种节拍型混合组成,有特定规律。小过门的第一拍,一般都重叠在唱句的末尾一字上。弹板簧舒展、流畅、优美动听,最有特色。

                    速度一般是中速,稍慢,更适于抒情和叙事。飞板唱腔和弹板有共同之处,也是由多种节拍型有规律的进行。小过门的第一拍重叠在唱句的最后一个字上。"簧"简短而有特色。飞板的速度稍快,唱腔更富于说唱、叙事性。伴奏乐器,管弦乐有四胡、二胡、琵琶、扬琴、笛子、唢呐等;打击乐有渔鼓、简板、水梆子、大罗、小锣、大擦、铰子、堂鼓、战鼓、板鼓、牙子等。

                    演唱方式

                    陇剧的演唱方式比较自由,曲调流畅,节奏明快,近似说唱。曲调尾首的拖腔叫做簧,唱时称嘛簧,嘛簧悠长婉转,韵味浓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构成陇剧音乐独特风格的重要成分。陇剧使用的乐器也有较大的发展,增加了琵琶、二胡、笙、板胡、扬琴、提琴和一些铜管、木管乐器,丰富了陇剧音乐的表现力。

                    陇剧十分重视创作和积累自己的演出剧目。已经积累了一些为群众欢迎的:《旌表记》《草原初春》《谢瑶环》《假婿乘龙》等保留节目。

                    陇剧是由皮影戏陇东道情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搬上舞台的新剧种。陇东道情原无脚色行当,是由影人的不同造型,标示行当的不同,因此,陇剧上舞台后,不像其它大剧种有自己的脚色行当传统可继承,而是在无章可循的情况下,经过边实践、边摸索、边研究,逐渐创立了自己剧种的脚色行当。陇剧脚色行当的来源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照、模仿陇东道情皮影人的人物造型与皮影表演动作,创立了大体的行当分类和特性。

                    二、陇剧搬上舞台后,除少量改编演出了道情原有的传统剧目外,大量演出的剧目是移植其它剧种的,如萧仙戏、京剧、越剧、昆曲、川剧等。在排练这些剧目时,多参照原剧种的行当,相对应的设置陇剧的行当,并吸收、融化那些剧种行当的表演身段,充实、丰富陇剧的行当。

                    三、根据新创作剧目的内容、剧中人物的不同类型、身份、年龄、性格等,参照一般戏曲脚色行当的规范,设置较为适合或接近的行当来表演。如陇剧第一出戏《枫洛池》的脚色行当,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将简人同设计为小生,杜若义设计为武生,邬飞霞、马瑶草设计为小旦,牛贵设计为官衣丑,梁冀设计为大花脸。

                    四、在陇剧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表现和突出陇剧这一地方剧的特色,根据陇剧音乐细腻、优雅、缠绵、抒情的特色,决定了以发展“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在表演上以“三小”为中心。因此,在行当的建立上,确立了以“三小”为主兼顾其它的脚色行当体制。在“三小”行当的创建中,除了选择其他剧种(主要是越剧、川剧、京剧等)有关这些行当的表演适合陇剧需要的程式以外,着重从民间艺术,特别是陇东秧歌、社火等表演中,提炼、规范、创造出陇剧“三小”行当的表演程式,如“地游子步”、“风摆柳步”等等。

                    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陇剧的脚色行当已初具规模,他的主要行当有:生行:包括小生、须生、老生;旦行:包括小旦、正旦、彩旦、老旦、武旦等;净行:分大妆与二净两行;丑行;分官衣丑、公子丑与小丑等,均以粉底定妆,勾画丑脸妆扮。(从京剧学的)

                    除了秦腔、豫剧、越剧、黄梅戏(民国喜欢)、评剧、川剧、粤剧、昆曲、晋剧等,很多都是这么总结出来的。

                    明代万历间(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然而,它的起源,众说不一,大体有形成于秦代(或先秦),形成于唐代,形成于明代三种说法。《钵中莲》是江南无名氏之作,证明已传播到江南。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据此,秦腔在明中叶当已形成。另据调查,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创办的华庆班,曾驰名甘、陕一带。后来,秦腔在陕西省内又发展成东、西、中、南四路。东路即同州梆子,西路即西府秦腔,南路演变为汉调桄桄,中路为西安乱弹,即今通常所称的秦腔。秦腔艺术源远流长。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作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

                    喷火

                    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流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秦腔又名“秦声”“乱弹”“梆子腔”。民间俗称“大戏”,清代中叶以后,北京等地亦称“西秦腔”“山陕梆子”。秦腔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语音的不同而演变形成了四路:流行于关中东府同州(今大荔)地区的,称“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流行于中府西安地区的,称“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府凤翔地区的,称“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称“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秦腔流传十分广泛,盛行于陕西的关中、商洛、汉中等地,流行区域西抵陇州,东至潼关,北达榆林,南过宁强,向外曾流行至京、津、冀、鲁、豫、皖、浙、赣、湘、鄂、粤、桂、川、滇、青、宁、新、藏等省区。1949年后还传至台湾,域外远达吉尔吉斯斯坦。

                    清代是秦腔的繁盛时期。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前后出现的张鼎望《秦腔论》,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吴长元《燕兰小谱》、周元鼎《影戏论》,都是较有影响的论述秦腔著作。《秦云撷英小谱》载:“西安乐部著名者凡三十六。”这些班社均为秦腔班社,每个班社均拥有一批有影响的艺人。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秦腔演员魏长生曾三次到北京演出,使京腔六大班几无人过问,不少昆曲、京腔艺人改习秦腔。此后半个多世纪,秦腔几乎一直是北京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戏曲剧种,同时也是流行全国许多地区的剧种。就清代有关史料统计,当时除山海关以外的东北三省尚未有秦腔的足迹外,其他各省都有流行。在流行过程中,秦腔与其他戏曲形式和民间艺术结合,逐渐递变形成各地多种多样的梆子声腔剧种,秦腔在各地流行的地位遂被代替而渐趋缩小。至清末,又变成流行于西北一带的地方剧种。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秦腔艺术工作者,为表现革命现实生活,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1938年7月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紧密配合革命斗争,创作排演了大批新秦腔剧目,如《血泪仇》等。彭德怀同志在给《血泪仇》作者马健翎的信中说:“为广大贫苦劳动人民、革命战士热烈欢迎,为发动群众组织起来有力的武器。”1944年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还特此授予马健翎“人民艺术家”称号,民众剧团获得了“特等模范”的奖旗。

                    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区陆续在县级以上建立了专业秦腔剧团,至20世纪80年代初,共达三百多个,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猛进剧团等。此外,各地还建立戏曲学校,为繁荣秦腔艺术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 [1] [56],有第二国剧之称 [2],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3],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4-6],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7]。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1852年(清咸丰二年)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创“落地唱书”。落地唱书是浙江嵊县以马塘村为主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演出的戏曲形式,艺人初始均为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

                    小歌班

                    1906年3月27日,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演出小戏《十件头》、《倪凤煽茶》和大戏《双金花》(后半本)。这是越剧第一次登台试演,越剧(最初称“小歌班”)从此诞生,该日被称为越剧诞生日。 [23-24]

                    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初进上海,在十六铺“新化园”演出,因艺术粗糙简陋,观众寥寥无几。后续有3班艺人来上海但均告失败。在学习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技巧后,艺术有所提高,1919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1920年起,小歌班集中较知名的演员编演新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孟丽君》等。这些剧目适应了“五四运动”后争取女权和男女平等思潮的兴起,受观众欢迎。之后,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演奏时以15两音定弦,沿用绍兴大班习惯,称为“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主腔;并借鉴绍兴大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

                    绍兴文戏

                    1921年9月16日,由费翠棠、颜焕亭等组成的戏班演出于第一戏院,当天,《新闻报》广告首次刊出“绍兴文戏”之名谓。 [25]

                    1921年9月至1922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吸收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式,向古装大戏发展。剧目则受海派京剧影响,主要编演连台本戏,在“大世界”“新世界”等游乐场以及茶楼、旅社、小型剧场演出。主要演员有小生王永春、支维永,小旦卫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老生马潮水,小丑马阿顺、大面金荣水等。

                    1923年7月,嵊县籍商人王金水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乡办第一个女班,招收13岁以下的女孩二十余人。翌年1月14日,该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称“髦儿小歌班”。

                    解放前的女子越剧

                    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用“越剧”称之。 [26]

                    1928年1月起,女班蜂拥来沪。至1941年下半年增至36个。女子越剧的著名演员几乎都荟萃于上海。男班因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1929年,嵊县办第二个女班,之后续出现。

                    1931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班”等先后来沪,为男女混合演出。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为适应环境和观众需求,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称为“改良文戏”(不好说)。各剧团、班社竞相编演新剧目。自1928年至1932年的4年间,编演新剧目逾400个,剧目题材广泛,风格、样式多种多样,编剧多半曾从事过“文明戏”(现代话剧),剧目一般采用幕表制,当时主要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剧目内容的多样化引起形式相应变化,出现向兄弟剧种学习的趋势。当时有的学海派京剧,如商芳臣曾搬演周信芳的名剧《明末遗恨》;有的学申曲,如施银花、屠杏花移植上演西装旗袍戏《雷雨》;有的则学电影、话剧,如姚水娟演《蒋老五殉情记》《大家庭》,采用写实布景,人力车上台。在经营方式方面破除了封建性陈规,实行资本主义经理制,统一掌管前后台。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旦角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银花等;青年演员如袁雪芬等,都已崭露头角。

                    1938年始,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

                    1942年10月,袁雪芬以话剧为榜样,在大来剧场开始改革。前两年陆续聘请编导有于吟(姚鲁丁)、韩义、蓝明(流)、萧章、吕仲、南薇、徐进等,多为年轻的业余话剧工作者。他们把进行改革的越剧称为“新越剧”。

                    1944年9月,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戏院进行改革。此后,上海主要越剧团都投入“新越剧”的行列,越剧的面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越剧改革首先是编演新剧目,建立剧本制,废除幕表制。即使演出传统剧目,也经过整理改编。新剧目内容比过去有较大变化。许多编导和主要演员们重视剧目的社会效益,主张给观众以积极有益的影响,编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的剧目。(其实没改多少)

                    1943年11月,演《香妃》时,袁雪芬与琴师周宝财合作,使之前就有的2.5定弦之唱法更为规范,并由此开始使尺调腔形成若干板类,有整有散,有快有慢,后又发展了各类板腔的反调腔,使越剧唱腔不仅在板式结构上得到完善,在唱腔曲调上亦增强了抒情性和戏剧性,并且扩大了表现力和可塑性。

                    1945年1月29日,袁雪芬、范瑞娟在九星大戏院演《梁祝哀史》,并与编导一起对剧目作了重新整理。演出期间范瑞娟与琴师合作,创造“弦下腔”。尺调腔和弦下腔奠定了越剧流派产生的基础。

                    1946年5月雪声剧团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这引起了我党地下组织对越剧和整个地方戏曲的重视。9月周恩来在上海看了雪声剧团的演出,又对中共地下组织如何做好地方戏曲界的工作作了指示和部署。中共党员钱英郁、刘厚生等被派到越剧界担任编导。之后,上海文艺界和新闻界的进步人士对袁雪芬被流氓抛粪事件、“越剧十姐妹”(袁雪芬等)联合义演《山河恋》及为筱丹桂申冤的斗争中,都给予了支持。

                    解放后发展与辉煌

                    1949年5月上海解放。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

                    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剧院荟萃了越剧界一大批有较高艺术素养的编、导、演、音、美等专门人才,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发挥了国家剧院示范作用。此外,一批集体所有制的剧团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1951年3月,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1954年正式建立浙江省越剧团。在此期间,上海的三十几个、浙江的七十几个专业越剧团,也先后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人、改戏、改制的工作。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范瑞娟提议上海越剧界向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8月10日~9月中旬,在大众剧场举行联合大义演。参演剧目有《杏花村》《梁祝哀史》及传统剧折子戏等。越剧老一辈艺术家将演出所得的17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献给志愿军空军部,使得名为“越剧号—鲁迅战斗机”由此诞生。

                    1951年国庆节,范瑞娟在北京当选为全国青联委员,同时为全国政协的特邀代表。全国政协开会时,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了范瑞娟并谈话。上海越剧界此举受到上海市文艺界抗美援朝支会致函表扬。

                    1953年4月24日,徐玉兰、王文娟所在的总政越剧团跨过鸭绿江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在完成使命即将回国时,金日成代表朝鲜中央授予徐、王朝鲜三级国旗勋章;志愿军总部给徐、王各记二等功一次。

                    1953年底拍竣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风靡一时,在香港创造了票房记录;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此片被周恩来多次用来招待各国政要和记者 [28],被赞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国际舆论对红色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怀疑由此冰释。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亦源出自越剧唱腔。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扩大了越剧在国内外的影响,捧红了一个剧种。 [29]

                    1960年5月,上海越剧院作曲项管森于写《越剧唱腔研究》一稿,稿中对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陆锦花等6人(尹桂芳已调去福建而未列入)的唱腔特点作了分析,称之为“流派”。1962年4月,该稿被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定为“戏曲音乐讲义”油印成册,并在同行中流传。之后浙江越剧团周大风则将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尹挂芳、戚雅仙等6人的唱腔,写成《越剧流派唱腔》一稿,油印成册,后在1981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30]

                    1962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摄制完成的电影《红楼梦》在80年前后取得2亿票房(那时票价也就2毛钱左右),12亿人次观看,可谓空前绝后 [31]。自此,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传唱大江南北。

                    1964年,浙江的戏曲音乐专家——贺仁忠,芦炳容,周大风,陈献玉等,根据浙江著名演员自己独有的,又明显区于“上海六大流派”的唱腔风格,对外公布——浙江省有四大女小生越剧流派:即陈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宝花派、高爱娟派,以及周大风创立的,浙派越剧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调。 [32]

                    20世纪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文革时陷入低潮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一批著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哈哈哈)

                    文革后,越剧得到复兴。

                    • 家园 看到那个杨小楼剧照

                      相当震惊。不是后期制作的吧?

                      • 家园 这照片不像是二十年代的原装货,再说中国古代不是穿肚兜么

                        公认的说法,比基尼是1946年法国时装设计师搞出来的。如果这张照片是真的,那简直颠覆现代时装史。

                      • 家园 哈哈,你去看知乎给的资料啊

                        京剧看着这么高级,为什么在古代是下九流呢? - 圣光耀耀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928921/answer/3577656388

                        京剧看着这么高级,为什么在古代是下九流呢?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928921

                        问题不在穿比基尼,不在这里啊。

                        如何看待郭德纲和主流相声所谓的反三俗?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7493079

                        • 家园 知乎不是可靠的信息来源

                          看了那两个链接。对其内容只能表示敬谢不敏。

                          不过去查了那个露点风格封神榜的剧照。这是上海的南派京剧的创新而不是传统京剧本身的格调。

                          点看全图

                          剧照上两人花脸是周信芳,旦角是杨月楼。杨月楼在台上一件件衣服脱去,露出白肉为止。他也是身体条件相当出色,被赞”上海滩活妲己“。

                          有记者发文说”活妲己卖弄风情“,被杨斥责为”不懂,不配看戏“。因为他扮演的妲己就是狐妖魅人😄。

                          @普鲁托 看清楚这个比基尼的样式😜

                          • 家园 是民国的创新,所谓不是京剧传统格调,哈哈

                            传统就是这个格调,只不过有了这些洋玩意,在上海比较盛行罢了。

                            东北二人转复古,当年的民间更是淫荡,梅兰芳四大名旦都是出身相公堂子在业内也不是秘密,你的理解范围实在是狭窄了,娼优娼优,你也是在国外多年了,在大英博物馆查查不就知道了,英国不可能替这些戏曲演员遮掩的。

                            从各种资料来看,这些戏曲的组织和完善度就是很差。这也是必然的,除了上海,有几个文人愿意为戏曲贡献文学知识呢?也只有解放后了。所以只能是戏子自己探索,但是不能戏剧完善,解放前大部分是付出精力到话剧了。所以戏曲这块还是不行,大多是建国后组织逐渐完善的。

                            这照片可不止一种啊。

                            • 家园 没有人能够比中国人自己伤害中国更重

                              知乎上那几个帖子,就是这样汉奸性质的。外国人对此并不热衷。我手头一部荷兰人搜集的中国色情画集录,其中有戏剧演员的性交描绘,都是男性。编辑者自己说,这样的画与一般色情画比较,关注者比较少。

                              我仔细看了一篇关于周信芳制作的新剧《封神榜》的文章,甚为感动。建议你也去读。

                              读过你就知道,那些个故意挑选照片的下作痞子们,是对传统戏剧的完全无知和对老一代戏剧大师们的精神猥亵。

                              稍微拷贝几段在此:

                              【剧本中未见其服装、脸谱等,有记载称此剧多有创新,如将长裙饰以羽毛、袒胸露腿,纣王装隆鼻、戴虬髯,不中不西[30]等,摆明了是按照话剧的方式对传统京剧进行改造的。】

                              点看全图

                              《封神榜》中周信芳饰演姜太公

                              【在作者看来,武王伐纣这一史实固然是推翻暴政的典范,但却也并不意味着民主的发生。剧中安排,闻仲对纣王说,武王的起兵是“为民请命”而非造反,作者借纣王之口说:“自古来,哪一个乱臣贼子夺人家王位的时候,不是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口口声声说什么驱逐暴君,废除苛税,整顿吏治,为人民谋幸福……但是等他们抢到了王位的时候,百姓还是百姓,当兵的还是当兵,他们的话是一句都莫有实现,国家经济也受了影响,人民反而加多了负担。嘿!倒霉的是人民,被利用的是人民,什么为人民谋幸福,分明是为人民谋死亡罢了!”[94]】

                              点看全图

                              《封神榜》中董志扬饰演纣王(我之前写周信芳,是错误的)

                              【比干拒绝纣王同饮的邀请时说:“我不忍吸饮那人民的鲜血。”并批评纣王是“天下奉一人,独夫残万民!”[88]直接将矛头对准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姜子牙在隐居时关切民众说:“怎么,纣王又加赋税么?”[89]完全是对民国初年政府乱加赋税的讽刺。

                              毒杀闻仲未果的太医洪水与妲己对质,被纣王喝止,洪水骂道:“你不要喝住我的话,你的专制压迫,我也不怕了。我骂你什么好,你实在是个昏王,你实在是个害民的贼!”[90]这两句痛骂既是对专制者虚伪嘴脸的训斥和揭露,也是在写专制者内部的不坚牢。在作者看来,作为专制最底层的统治工具,洪水之流是完全有机会被最高的专制者抛弃的。】

                              点看全图

                              《封神榜》 中小杨月楼饰演妲己

                              【且本剧中将原著中的“惧留孙(懼留孫)”改写为“瞿留孙”,“文殊广法天尊”改为“文殊广德天尊”[83],殊失考究,又申公豹劝殷郊反水之时称“什么宏誓大愿,不过是牙痛咒儿。人定胜天,你不要迷信。”完全不是道士的声口。故此可知本剧已脱离了原著的宗教特征,仅以神话为题材而已。

                              全剧的主旨是讴歌民主,反对暴政的。那时评论家的定位,以为《封神演义》这部书与《封神榜》这部戏都是与《伊索寓言》一样的著作,借神怪之题材批评专制,施之于当时,“简直给有枪阶级的军阀们遥立竿影,教他们明强权的最后胜利是被循公理奋斗的民众得去的”[84],故这部剧有着极强的现实讽喻意义,剧中的纣王及其佞幸集团简直成了一切专制的代表,也是军阀政府的一种影射。

                              作者极力刻画纣王及其佞幸集团的残暴颟顸,如借丁策之口感叹:“如今的世界,本来没有天日。”[85]借刘乾之口说:“但是在这种社会上过日子,要康健也不康健了。”[86]是在批判当时的社会。借比干之口批评崇侯虎:“你们只图万岁一笑,就不顾百姓们啼哭!”[87]是在批判当时的官僚阶层只顾升官、讨好上司,不顾社稷民生。】

                              点看全图

                              《封神榜》中 小杨月楼饰演九尾狐仙(冒充妲己的)

                              【如果说这些话不过是对历史上改朝换代的君主政治的否定,那么在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商容、梅伯、比干等人的英灵质疑武王“武王封比干墓,表我的门闾,则还不是做人的鬼诈?要买人心而已。”“凡做皇帝的,不是强暴定是奸诈,哪里有一个好东西?”“你倒戈了,还不是一个死?倒替姜子牙成全了一个军阀。”[95]只能理解为对民国初期袁世凯统一南北、段祺瑞再造共和等虚假民主和政治乱象的失望——甚至其中也不乏对蒋介石刚刚完成的北伐的失望。

                              作为民初政局的亲身经历者,作者不相信以“仁政”为暴力革命借口的武王能够对社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要跳出“专政—革命”的循环,必须呼唤公民意识的自觉不可,因此主张以公民的联合对抗统治者的暴政。

                              这也是和此前新文化运动主要人物的思想想接近的,如陈独秀便说过:“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96]】

                              点看全图

                              《封神榜》当年的剧照

                              【于是作者借由《封神榜》这个题材,价格此思想变更为具象化的表述,如其借雷开之妻胡氏之口说:“他这个皇上,早应当打倒。你想啊,他这个皇上,是天下百姓恭敬他,方做皇上。他不替百姓服务,反而去害百姓,杀百姓,他分明辜负了百姓。他既然辜负了万万人,我们辜负他一个人,也不算什么。”[97]

                              同时借众英灵之口对纣王的魂灵说:“你要是再用压迫,我们就要结合起来反抗你。”“活着没有结合,死了还不觉悟吗?”[98]颇有一些劳动者联合的意思。

                              此外,其又在姜子牙隐居时,写到农夫们对姜子牙讲:“可怜我们农人有的卖掉妻子,有的卖掉儿女,有的卖掉房屋。照这样下去,我们乡下人还有活路么?”“他们吃的哪一粒、哪一颗不是农人种的;他们身上穿的哪一丝、哪一缕不是工人织的?”[99]是受到当时“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的。

                              同时讽刺纣王层层加捐税,导致了“这个年头,有产跟没有产还不是一个样么?”[100]是其自居也将听众居于无产者之列。

                              1927年,周信芳加入田汉主持的话剧团体南国社[101],在事实上已经接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虽然无法说明彼时其已对社会主义思想有深刻认识,但上述台词却不免是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的。】

                              点看全图

                              【在第十五本中,更是直接抛开了《封神演义》原著和著录本中的内容,写费仲贿赂雷开、殷破败,三人联袂决定献城于周朝,遭到雷开之女雷懿姜的举报及殷破败之子殷成秀的反对,殷成秀临死之前尚且大义凛然说:“你降你的周,我殉我的国,什么叫父命?各行其志!”[107]原著中一向忠孝同构,秉承“君叫臣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敢不亡”的说法,所以黄飞虎投周之时,其父黄滚与其弟、其子同时归周,妲己不忠于国在先,其父苏护便降周伐纣,以促成其不孝之举。】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是平剧改良运动兴起的时机,而上海亦即平剧改良运动的中心[124],周信芳氏在从艺初期即编演过《宋教仁》以表现宋教仁遇害事,《王莽篡位》以影射袁世凯称帝事[125]。

                              在丹桂戏院的八年中(1915—1923年),周信芳氏演出剧目为257出,其中新戏有209出,占所演出戏目的八成以上,其中亲自编排的戏剧则有124出,近占所演剧目的五成[126]。

                              至于其所编排之《封神榜》则借用上海天蟾舞台的机关布局,用半年时间筹备布景,斥资数万[127],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舞台。】

                              【为了满足当时市民的热情,本剧有时也不免失于恶俗的趣味。

                              如第一本中写姜子牙与马氏结婚、生活的一段戏,市井气十足。大婚当日,姜子牙问马氏:“不知你(介)玉洞桃花开未开?”其实是问其破瓜与否,马氏赌咒未能取信子牙,便拉着他下场“来试试看”,次场姜子牙开口便唱“下山败坏童身体,悔恨失着娶家室。”

                              然则马氏又唱:“只说夫妻讲恩义,谁知是个无用东西。”[154]暗示前夜之事姜子牙并未使对方满足。

                              殷郊欲杀妲己时,纣王唱道:“舍不得你与我来搔痒,你与我脱衣裳。你与我同罗帐,你与我朝朝暮暮睡在一只床,醉入了温柔乡。”[155]

                              相比之下,原著中秉承禁欲的思想,最多只是“妲己启朱,似一点樱桃,舌尖上吐的是美孜孜一团和气,转秋波如双弯凤目,眼角里送的是娇滴滴万种风情”,总不涉及床笫之欢,本剧由纣王之口道出,是会描绘日常人情的做法。

                              原著中土行孙强奸邓婵玉的情节写得十分香艳,最终也只是用一句“翡翠衾甲,初试海棠新雨;鸳鸯枕上,漫飘桂蕊奇香。彼此温存交相慕恋;极人间之乐,无过此时矣”轻轻带过,本剧则将之完全展现在舞台上,土行孙将邓婵玉脱到最后竟然到了“露兜”的程度[156],这些关于色欲的暗示虽在今日看来不乏糟粕,却也是当时拉拢观众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手段。】

                              通宝推:onlookor,斯特拉斯堡,
                              • 家园 不对吧,这似乎是现代话剧吧,不能代表古典戏曲,古典戏曲流露

                                网上很多的饿。

                                另外我没明白你啥意思,你是说这个东西是伤害中国吗,感觉你似乎是鼓励啊,这不是民主吗?

                                你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另外你确信这东西能在满清演出吗?这肯定是民国的吧?所以这是当时的新探索,而不是真正的传统剧目。

                                这里面肯定是有不健康的部分。

                                我给的那篇文章,小杨月楼的剧目很清楚不是这种内容创新,是老传统,色情而已。

                                所以新中国要去除,这个新中国也不好改。所以也就没有了。

                                那么,你到底想说啥啊?

                                • 家园 你推荐的知乎那几个帖子伤害中国

                                  那几个混蛋根本不了解传统,就靠猎奇。

                                  点看全图他们如果看到这画,还不得脑溢血。

                                  外国人根本不在乎这些我们感到咂舌的现象。他们多数人对中国传统戏剧毫无理会。极少数人能够理会的,就认真学习,表达钦佩。

                                  舞台上妲己少穿几件衣服算什么呢。以前封建时代的舞台上没有的。民国了开化了,在舞台上能够大胆演出,是一个进步。民国之后才有男女同台演出的,以前哪里有女人唱戏的。

                                  头次看到你转发的照片时,我是完全震惊于周信芳们能如此敢于创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