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新版古典决战:亚力山大征战记之吉达斯浦战役 -- 史鉴

共:💬36 🌺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正文怎么看不见了,这里重贴。

              此战波鲁士的战略目标就是阻止马其顿军队过河。他最早得知马其顿军队渡河时,不太可能后撤,因为他无法确定过河的敌军是不是主力,不会贸然放弃自己的阵地。等到侦查部队被击溃以后,马其顿骑兵已经逼近,这个时候必须立刻选择地点布阵。波鲁士之所以前进数公里布阵,是因为要掩护河边留守部队,如果南撤或东撤,等于抛弃留守部队,将他们暴露在亚历山大骑兵的锋芒之下。不过波鲁士可以故意牺牲留守部队争取撤退时间,不过这属于未战先逃了,波鲁士估计也不会干。

              如果波鲁士全军后撤,吉达斯浦河附近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去哪里都差不多,而且步兵和战象行动缓慢,根本走不多远亚历山大就能赶到,因而非常危险。此时亚历山大距离他不过十几公里,马其顿侦查骑兵发现印度军队后撤以后,一定飞报亚历山大,而亚历山大也一定会率5千骑兵追击(亚历山大登岸以后率骑兵先行,就是准备一旦印度军队撤退,就转入追击),估计半个小时之内就能追上印军。亚历山大的5千骑兵里有1千斯基泰弓箭手和4千近卫骑兵,足以将印军拖住,让印军欲走不得,欲战不能。纠缠两、三个小时,马其顿步兵就能赶到,而此时印度军队已经没有时间布阵,就危在旦夕了。

              亚里安记载吉达斯浦河里马其顿的快艇来往穿梭,估计是承担通讯的任务。另外克拉特罗的牵制部队能看到印度军队的动静,如果发现他们离开,肯定要渡河。

              所以此战亚历山大的布置的确很高明,如同和高手下象棋,真是把人得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啊。

    • 家园 印度人失败的原因探讨

      文中说道亚历山大偷渡成功导致印度人腹背受敌是胜负手,在下以为值得商榷:

      马其顿兵分两路,且被河水隔开,既然河对岸的印度人一开始无法发现渡河的马其顿人的展开,可见马其顿人迂回渡河的地点与留守部队相隔甚远。以当时的指挥手段很难分进合击,相互配合。如果印度人果断的主动出击任何一路,很可能马其顿人依然完蛋。事实上根据文中所说,留在河那边的马其顿人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纵观全文,我觉得印度人的败因是基本没有战术概念。没有争夺主动权的意识。只是保持好阵形等待敌人来临后,面对面厮杀一场。如果印度人一发现马其顿人主力渡河立即拔营迎战,哪怕决战时不等翼侧骑兵交战就主动出击马其顿军正面,很可能大玻璃亚历山大就会阵前授首。

      • 家园 没那么简单,波鲁士也自有他的道理

        不认为波鲁士在这里犯有明显的决策错误。

        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亚历山大一路杀过来,战功赫赫,锋芒所指,强大的波斯帝国也一样土崩瓦解,这些波鲁士肯定有所耳闻,所以无形当中必然要高估马其顿军的战力 --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从战术层面上马其顿军要比印军高出很多。印军集中强大兵力隔河防守,波鲁士尚且小心翼翼,至于渡河攻击马其顿大营,则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印军的组织配合要比马其顿军差很多,渡河作战必然是一场大混乱,被河对岸留守的马其顿军杀出来,来个半渡而击就肯定玩完。所以渡河主动出击马其顿大营这个选项,就当时印军的水平而言,就想都不要想了。

        显然马其顿大营留守部队的疑兵做得十足,波鲁士难以决断到底哪一路是真哪一路是假。正如福勒所言,他的唯一机会是把全军押上,直扑上游亚历山大渡河点,而置身后马其顿大营于不顾。问题是,两千年后的今天,大家可以舒舒服服地翻书上网查资料,

        “噢,原来对面马其顿大营里只不过是疑兵而已,一共才一万一千人,没啥可怕的。”

        可是两千年前在吉达斯浦河边波鲁士即没有福勒的参考书也没有internet,他是如何能够知道对面不是马其顿主力所在?

        这一仗,形象点讲,由于马其顿军战斗力强于印军,尽管亚历山大分兵,客观上却形成了两只拳头打一只拳头的局面。可怜的波鲁士手头上的选择实在不是太多。

        波鲁士如果说犯了什么致命错误的话,那就是情报不准确(或者说不重视) -- 印军占据地利优势,人数又多,理应大搞特搞侦察行动,把侦察兵撒到河对岸去,马其顿军只要一出营门就立刻传消息。而不应该把大河搞成了对自己的屏障,马其顿军可以躲在屏障后头随意调动而不被发觉...

        至于战术上面,冷兵器时代大家都差不多那个水平,遇上亚历山大这样的天才,大家只好努力努力再努力,结果如何基本上听天由命,没有太多可做的...

        • 家园 如果您假设印度人以为亚历山大是天神或者马其顿人拥兵十万,那么您是对的

          事实上我不太相信亚历山大在没交手之前对印度人有多少威慑力,每个成功的统帅都是战胜过一系列敌人取得自己的成就的,不太可能被对手的威名吓倒。如果您认为印度人对敌人的兵力总数和构成没有概念,我倒觉得印度人如果真的不能侦察到这些那么基本上不用再谈了。不过这样也不用讨论印度人在交战中犯什么错误了,他们基本上不配谈作战。

          因此唯一合理的可能是印度人不知道马其顿人进行了迂回,以及不知道渡河的马其顿人是否是主力,但是作为本地军队,印度人应该知道渡河的困难程度和大队人马渡河所需的时间。我认为如果马其顿人能够迅速渡河,则说明印度人选择战场太愚蠢。如果渡河较困难,则印度人不趁马其顿人分兵之际集中兵力迎击任何一部马其顿人也说明他们没有基本的战术意识。

          至于对渡河的马其顿人是否是主力的判断,我认为一开始无法判断是可能的,但当王子的侦察部队覆灭后,印度人应该已经做出了判断,但为什么不迅速出击呢?为什么不发挥本方大象兵的冲击力首先突击对方本阵,而是等待对方骑兵冲击己方侧翼成功牵动己方本阵才被迫发动攻击呢?如果印度人在马其顿军渡河之两部会合前发动攻击马军几乎不可能取胜,如果印度人将主力部署于河岸附近抢先冲击马其顿人正面,马其顿人只能在一侧迂回可以从容根据预先计划抵抗,而且战象的冲击可能导致马其顿人正面被突破,翼侧迂回可能根部不会发生。

          • 家园 麦帅和野熊都有道理,主要是印度人太不争气了。

            亚力山大渡河地点大概距离印度大营17公里。这个距离说近不近,说远不远,骑兵20分钟肯定到,步兵得走3个小时。所以波鲁士的保守使他错失了最佳战机。印度哨兵发现马其顿渡河部队时,马其顿绝大多数部队仍然在大河心岛上,亚力山大和一部分骑兵在第二个岛上。假设印度哨兵快马回报,波鲁士20分钟以后就能得知消息,如果他立刻命令骑兵和战车倾巢而出,部队准备20分钟,行进20分钟,所以我推算印度军队可以在一个小时里面到底登陆点。这个时候马其顿军队能上来多少人?我估计最多几百斯基泰骑兵而已,那能顶什么用?结果波鲁士花了好几个小时考虑(估计开了个作战会议),然后派侦察部队去的时候,马其顿所有的骑兵都已经上岸,步兵多数上岸,这就没法阻击了。

            波鲁士的谨慎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对岸马其顿牵制部队的动静也不小,这是他能够亲眼看到的。哨兵报告的情况,他是否完全相信还是个问题。这个时候考虑一下,听取部下意见也无可厚非,但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应该意识到面临的危险,当断不断,必受其患。波鲁士的统帅能力比亚力山大就差在这里,后者看到印度哨兵发现自己,立刻下令涉水强渡,他就没有召集将领讨论一下,搞个民主决议,因为他知道何时应该当机立断。

          • 家园 注意从印军大营到马其顿军渡河地点尚有一段距离

            根据史鉴说的大约有一小时行程。印军轻装侦察部队溃败后波鲁士再快也得两个小时后才能赶过来...

            这里还要提及一点,冷兵器时代打仗,士兵/战马体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经过一个小时的长途奔袭赶到渡河地,印军士兵还能有多少体力,这个已经很成问题 -- 反观对面,马其顿军以逸待劳,已经休息了两个小时,这一逸一劳,一正一负,想必再性急的统帅也要三思而动...

            由此又引申出另一个因素:冷兵器时代,在战术上,通常来讲,防御比进攻有利。可以想象一下:两军交战,列阵距离不会少于五百米,否则将会遭到对方箭雨的覆盖。首先进攻一方的士兵(以占主体的步兵为例),要全副披挂 -- 兵刃,铠甲,盾牌 -- 冒着敌方弓箭的不停射击,快速冲过至少五百米的距离,然后才能接敌。而守方则是好整以暇,可以不慌不忙地调整防御线,节省体力。印军与马其顿军首次接战,敌人攻防能力、战术、阵形等全不清楚,就直接冲了上去... 这个不是打游戏,输了可以存盘重来...

            综合上面两个因素,再考虑到马其顿军巨大的声望对印军造成的心理压力,波鲁士没有马上精锐尽出,用rush打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 家园 麦先生没有练过行军吧

              步行一至二小时对于训练有素的军人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即便是负重行军。倒是劳累之后休息一会儿后会更容易出现疲劳反应。何况敌前行军当然不是背着装具向敌人飞跑而去。而布阵空等消耗的体力也不小。

              马其顿人渡河也是要消耗体力的,而且他们与印度侦察兵还打了一场。结果是马其顿人不顾疲劳向印军跋涉两个小时的路程发起攻击,莫非您认为亚历山大也是打游戏起家的?事先存了盘?

              军事上有句话叫形势比人强。印军在总兵力、地利、战术态势上都处于有利地位。我认为这种情况下应该主动发起攻势。

              我并不是认为印军一定能够战胜马其顿军,但我认为印军的表现说明他们战术素养不够。而亚历山大有些冒险了。这可能因为他没有别的选择,必须主动进攻并一举取胜。当然,也可能他的情报工作较好,知道对手的底细。

              至于对手的情况,我想只要不把对手视作神灵,总可以根据一般常识判断对方的体力、智力。作为军人恐怕很少有人在己方实力占优时被对手吓倒。

              一般来说,组织河川防御作战是困难的,因为对岸敌情不明,容易被迂回。通常的选择是让开一线,纵深配置,同时积极派出侦察部队严密监视敌人渡河动态,争取半渡击或迫使敌人背水一战。这是军事常识。如果选择逼河而阵,要么说明不知兵,要么说明有主动出击一战而胜的强烈愿望。所以我认为印军面对敌人渡河不主动应战是令人费解的,除非印军将领不知兵。

              • 家园 楼上兄台说的有道理

                后世罗马军团对希腊方阵,就是让希腊方阵战士先前进,在重装压力下,战士体力下降而军阵出现散乱。这时罗马一方才出击。

        • 家园 呵呵,麦帅分析得比福勒要到位了。

          福勒都没有讨论波鲁士为什么过分保守。波鲁士面对亚历山大的心理,就好像中国队踢韩国队一样,未战先怯,一心保平争胜。这种心理下主动出击是不可能的。

          波鲁士没有有效控制吉达斯浦河道,让马其顿军队轻易渡河;而发现敌军渡河又没有果断发兵击其半渡,这是他比较大的败笔。如果印度军队在吉达斯浦河里布置水军,上下巡逻,严密监视马其顿军队的动向,只怕亚历山大没那么容易渡河。光靠哨兵在一公里以外观察,当然容易被迷惑。那个时代对付亚历山大,就得尽可能避免阵战,寻找伏击,或者击其半渡的机会。如果让亚历山大上了岸布了阵,这个仗就没法打了,因为打阵战那时还没有人是亚历山大的对手。

          • 家园 史鉴兄高抬亚历山大阵战了

            我看亚历山大阵战可能不能说阵战,应该说野战,擅长的是机动作战。说阵战,他父亲发展的马其顿方阵恐怕才是为了他的胜利奠定了一个基础。而野战,亚历山大能在对手看似铁板一块军阵中找出一丝一毫的破绽,然后打开突破口。具有这样能力绝对就是一优秀统帅标志,象汉尼拔,象拿破仑都是这样。兵无定势,这样不循规蹈矩作战,恐怕也就是他能缔造一个个胜利的原因吧。特别是高加米拉战役,简直是千钧一发的冒险。很难有人能像他那样做。也许这就是命运造就英雄。

            • 家园 亚历山大的指挥其实非常因循守旧,只有局部的变化。

              我说亚历山大是阵战的绝顶高手,并没有辱没他。亚历山大的四次战役,都是摆开堂堂之阵,而且部署都是老一套,马其顿密集阵永远在左翼,近卫步骑兵永远在右翼,永远在敌人左翼的薄弱处突破,他的运动战其实是以步兵密集阵为基础的,骑兵基本上不会脱离密集阵作战。高加米拉战役里,波斯骑兵两翼的大纵深迂回扯动,多点多面进攻,相比马其顿骑兵的一点突击,其实是更加正宗的运动战。后来帕提亚波斯歼灭罗马克拉苏远征军的卡莱战役,也是比较典型的运动战,真正的兵无定势,因为波斯骑兵根本就没有阵形的概念。这种草原轻骑兵战术发展到中世纪,在蒙古人手中登峰造极。

              如此看来,亚历山大的机动能力相比欧洲军队的确无以伦比,但放在中亚,仍然属于阵战范围。

              • 家园 耽搁了几天,再聊我对亚历山大用兵看法

                所谓兵势无形,阵战和野战的区别,宗泽和岳飞的对话可以一斑。军队在于精绝不在于数量。项羽三万人长途奔袭,可以击破汉军几十万人,李陵五千人可敌万人。西方战例中,亚历山大的高加米拉战役,汉尼拔的坎纳战役都是很典型的人数略势下战胜敌人的先例。我看不论是阵战还是野战,人数多了并不是好事,人多了并不说战斗力就和人数等同。三国时代,几次大军出征胜利几次?袁绍输在官渡,曹操输在赤壁,刘备输在彝陵。亚历山大在史鉴兄看那是阵战取胜,胜的也是堂堂正正,我不这么看,阵战也好正战也好,堂堂正正地打仗的只能是宋襄公。波斯军团和印度军团都是以经典布阵,而你说言的亚历山大布阵如何?一左一右,明眼就可以说这叫什么阵,对,这叫没有阵的阵。一动一静,一好象山,一好似水。使这样的阵型好似打太极,一手为阴一手为阳,强弱进退都是在相互转换。别管对手如何出招,你强我就弱,你弱我再强,避实击虚,乍看起来好像破绽很明显,但是破绽可是转瞬即逝,而做到这点最重要条件就是军人高素质保证军阵高度机动性。做到这点,人数多有用吗?呵呵,这是我认识的兵势无形。所以说亚历山大阵战取胜我也同意,我不太同意史鉴兄说亚历山大因循守旧。觉得此人用兵布阵背后的诡道还是不少的。

                对付亚历山大这样高素质军队,素质不及情况下硬碰绝对要吃大亏的。那么就要从他军队弱点着手,首先要分割他两个集团,尽力让步骑脱离,这样他军阵弱点就好抓住一点。其次利用天气,地形,实行远战而避免近战。最重要一点,诡诈对诡诈,什么阵战野战,打赢就可以。

      • 家园 英雄所见略同啊,福勒跟你分析的一样。

        福勒认为马其顿军队此战最薄弱的时候就是亚力山大渡河被发现的时候。亚力山大全部部队登岸花了四个多小时,这段时间印度军队毫无作为,坐失良机。倘若波鲁士得到报告,立刻派遣4千骑兵和300战车攻击马其顿登陆点,大概一个小时之内就能赶到现场,此时马其顿军队只有1千斯基泰轻骑兵上岸,根本抵达不住又印度战车的冲击。印军驱散斯基泰轻骑兵以后,再用弓箭一个一个地消灭河里的马其顿士兵,亚力山大焉能不败?

        从这里可以看出,波鲁士最致命的问题就是缺乏应变决断能力,花了太长时间考虑对策,结果还只派一支侦察部队。这就是统帅能力的差距了。

    • 家园 看来亚历山大的战术要点就是“侧背攻击”

      专门从敌人的侧面攻击...

      不过他的部队可真是训练有素。混战到最后连战象都杀累了,马其顿部队居然还能进退有序,这可真不是盖的...

      • 家园 亚力山大的战术特点就是先调动对手制造杀机,然后攻其侧背。

        杜普依说亚力山大带领的马其顿军队可以战胜欧洲冷兵器时代的任何一支军队,就是这个道理。

        我估计马其顿密集阵前后排士兵轮番上前交战,这样时不时的喘口气,否则就是铁打得也坚持不下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