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乙烯产量看中国轻工业的发展 -- wolfgan

共:💬306 🌺1268 🌵29新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里的假极左 -- 有补充

                      只不过着重说明,操弄极左语境的人,他们本身又不是极左,极左是伪装,他可能是极右,想着害人而已。说真的,我不相信现在中国,还存在多少真正极左,真心相信极左思路救国,因为新中国历史,整个国际共运史,官方的反复强调,已经把极左的危害,揭露的很充分。但起码在这条河里,见到不成比例的,无视历史,口号满天飞的所谓左派,包括与那些敌视中国id称兄道弟,与冒充台湾人的id争相给同一篇文章投草的所谓左派id,对他们实际底色,合理怀疑。我唯一不怀疑的id,就是那位实名上网的科大老师,虽然他的观点,我大多不赞成,但尊重佩服其磊落,其他的,就不要装逼压人了。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这些年,这些人表演的很多了 -- 补充帖

                      王小东,何柞麻这样的20年前的大左派,在人生的最后段,彻底放飞自我,就可发现,其底色远比一般右派,甚至极右,更极端,对中国中国人中共仇恨值,爆炸了。这些人是小孩子,年轻人吗?人生观是那样容易改变?不是的,他们本质没变,变的只不过是其外表颜色。

                      • 家园 你自己就在无视历史

                        还在那可劲的教育别人,其实你就是个很虚伪的人。

                    • 见前补充 5015069
                      • 家园 所以你绝缘体认为副将才是真爱国呗?你的说法才全是口号和指控吧

                        你说是就是?你是谁,你算哪的?

                        想着害人,咋说的?咋个论证过程?有证据吗?

                        你还挺自大啊。

                        最简单的,毛主席支持了文革,认为是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你否定文革,舔尼克松美国的屁眼,你是爱国还是爱美国?你否定毛时代巨大经济成就,你是爱国?

                  • 家园 所以你很同意光量的判断和结论呗,所以你觉得光量是哪位老河友啊

                    你觉得自己和副将共鸣意味着什么吗?

              • 家园 你都不要毛主席,极力否定,你还不让人支持,你很

                矛盾吧,你这么恨毛主席,还不让我们歌颂,你啥逻辑?

                你和副将合流,不觉得自己没位置了吗?

        • 家园 毛停止高考10年 -- 补充帖

          各类大学也在大量搬迁合并,工农兵大学生质量如何,可以顶替高考地狱杀出的学生吗?今日十年蹉跎,会造成日后10年各行业的人才断层。左派大篇,最喜欢往大里说,不屑说些实际问题。

          • 家园 到底是50年代,60年代的局面更难,

            还是80年代的局面更难,这肯定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几乎不可能有共识。所以这个问题我不想讨论。

            我从来没有说邓没有功劳,我的意思是说邓的实际贡献(功劳减去错误)比公开宣传的要少的多。

            • 家园 毛邓都是有大功于中国

              毛的功绩更大,毕竟领导建立新中国,这是一切的基础。新中国的曲折,现在要归咎在哪个个人,也是不公平。人的见识能力,也是干中学的。大跃进的责任,邓就没有?但现在一再把前后割裂,没有意义。

              • 家园 老毛停止高考十年是有背景的,就是当年大学招生的数量

                已经远远超过社会的需要,形成了严重的大学生毕业就业难题。但是这个背景后面不少别有用心的人根本就不提。

                • 家园 真正的背景是根红苗正的无产阶级贫农下中农的子女考不过黑五类

                  至于超过社会需要,根本就是假问题。

                  高中生不让参加高考、进大学,直接流入社会会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像现在,反而是研究生博士生使劲扩招,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1960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9.0万人,高校招生数32.3万人,录取比例 111.4 (%)

                  1961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7.9万人,高校招生数16.9万人,录取比例 44.6(%),报考人数:21.4万人,录取比例 80(%),

                  1962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4.1万人,高校招生数10.7万人,录取比例 24.3 (%)

                  1963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3.3万人,高校招生数13.3万人,录取比例 30.7 (%),报考人数:53.1万人,录取比例 25 (%)

                  1964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7万人,高校招生数14.7万人,录取比例 40.1 (%)。报考人数:44.9万人,录取比例 34 (%)

                  1965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0万人,高校招生数16.4万人,录取比例 45.6(%)

                  1966年至1969年,大专院校没有招生。

                  1970年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1970年9月-1971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9万人。

                  1971年,没有招生。

                  1972年第二届工农兵大学生,1972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3万人。

                  1973年第三届工农兵大学生,1973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5.3万人。

                  1974年第四届工农兵大学生,1974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6.5万人。

                  1975年第五届工农兵大学生,1975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9万人。

                  1976年第六届工农兵大学生,1977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21.7万人。

                  另外,不高考、招的工农兵大学生数量与之前正常高考招的大学生数量不相上下。高考不招了,改工农兵招,这也说明大学招生超过社会需求是个假问题。

                • 家园 不是就业难,没这个问题,只是暂时需要倾斜其他的领域,或者说

                  初高中更需要。

                  当然大学生可以去,但是这不值得,他们自己也不愿意去。

                  只是这个差别而已,工资都可以给他们(按照大学生的标准),但是他们不愿意去。

                  新中国教育太短暂了,只有20几年,所以文人知识分子,甚至包括部分理工,还有强烈的中国文化传统士大夫观点,学习是为了当官的。

                  而不是为了从事某种职业,还很瞧不起奇淫技巧(即理工技术),为此才有的文化大革命,就是短期内尽量的冲击官本位思想。这也是今天很多孩子还具有的观点,只不过新中国成立更久了,发展更进步了,所以也不算太明显,理工大学生或者说大学生,始终是中国严重缺少的。不是没地方安排,而是浪费在大城市了。

                  一个理工大学生就是为了某个理工科职业而学习。

    • 家园 非常好的角度,这也是我一直想在河里写的

      非常好的角度,这也是我一直想在河里写而又没时间写的。

      从产业技术原因方面来讲,二战后先发国家的经济起飞,主要是在二战及其后的冷战对军事技术的投入,带来的前沿技术的大规模突破,如能源技术,电子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

      而对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以及后发国家(比如东亚日本,四小龙等)的经济起飞影响最大的两个工业,一是以半导体计算机为主的电子工业,第二就是石化工业。

      电子工业的基石半导体,基础原材料是硅,成本低廉,而电子工业又能对工业和生活中的自动化产生广泛的影响,可以以低廉的成本大幅提高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效率,并且可以大规模地工业化生产。

      而石油储量的不断发现和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业尤其是轻工业的原材料,摆脱了金属原材料产量不足,增长困难(相对于石化)的约束,尤其是摆脱了农业生产(棉花,木材竹子等)、土地的极大约束。比如浙江农村,其实手工业和轻工业(70年代社队企业)一直是允许的,但因为缺少工业原材料和技术,很多只能用木材、竹子等,无法扩大生产规模。

      美国石化工业从二战前后开始快速发展,电子工业从5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日、韩、台湾的电子、石化的工业技术都源于美国的技术转移,所以日本从六十年代,韩国、台湾、香港等在70年代起飞,背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新中国的发展聚集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不同,因为不存在这样的技术转移,新中国必须自己解决原料(石油)来源问题和产业技术开发的问题。

      50年代末大庆油田的发现,使得中国解决了石油来源的问题。到了70年代,中国还不具备石化大规模生产的技术,于是通过四三计划大规模地引进了石化生产能力,四三计划在1978-1982年之间陆续投产,至此中国终于解决了大规模轻工生产所需要的化纤(代替棉花)、塑料(代替金属,木材,竹子等)的产能问题,加上大规模的化肥生产,中国不仅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化肥应用推动农业发展,也具备了大规模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的轻工业的条件。

      而中国的电子工业自50年代起也一直在密切关注美国技术发展的同时独立发展,从技术、产业发展以及产业应用等方面,大体上一直比美国落后7年左右,但到了70年代初,中国的电子工业已经开始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及电子技术应用从国防领域扩散到民用领域),电子产品也开始进入人民的生活,如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等。

      所以,新中国的农业,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到了1978年,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当然,到了改开后,这些统统不提了,取而代之的是两个神话:

      改革神话:这一切是包产到户创造的;

      开放神话:跟着美国的都富了。

      关于电子工业的发展可以多说一句,改开后中国电子工业就走上了割裂的发展道路,产业链是断裂的,一方面自己的基础半导体产业技术的发展和体系被放弃了,另一方面,半导体工业的生产技术都来源于引进,计算机等整机系统则直接使用国外的芯片,所以面上看大家都很开心,生活水平和电子技术应用水平也提高很快,背后则是自己的基础产业体系崩溃,这些要很多年后才被人们所认识,才意识到自己的高楼是建在美国人的地基上的。

      通宝推:rentg,广宽,林三,胖老猫,阴霾信仰,李根,方平,外俗内正,潜望镜,死扛着,为什么不可以,落木千山,ccceee,纳米小洞儿,起于青萍之末,瓷航惊涛,审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