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333-理查德.道金斯:进化是否可以预测? -- 万年看客

共:💬3 🌺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333-理查德.道金斯:进化是否可以预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b9-lUal9Ek&list=PL4i9YSoIJiPeWWDfOimNzy08bFl_pX8Zl&index=8

    我来这里是为了帮助大家开阔视野。我不是物理学家,我对在座各位在这里所做的各种事情非常着迷。我是一名进化生物学家,我希望我所说的会引起你们的兴趣——它也确实应该引起大家的兴趣,因为进化是我们所有人得以存在的原因,进化决定了我们是什么以及我们为什么是这样。就某些方面来说,没有任何科学思想比进化更深刻。

    进化是可预测的吗?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在我的领域里,有人试图主张进化是随机漫步的过程。我认为这种看法显然不对,而且我将试图说服你们认同这一点。进化并不像物理学家预测实验结果那样在严格意义上可预测。而是在更一般的层面上可预测。思考进化是否可预测的一种方式是做一个思想实验,这是理论生物学家斯图尔特.考夫曼/Stewart Kaufman几年前提出的。他说想象一下,如果你可以从某个任意的起点重新运行进化——比如生命的起源,或者第一个真核细胞的起源,又或者哺乳动物的起源等等——如果你可以从这一点出发将进化重新运行一千次,有多少次能够得到你期望的各种可能结果?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你认为具备智能、两足直立、有双手与向前看的眼睛的这种生物能进化出多少次?试图以近似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将是今天讲座主题的一部分:如果你可以以实验的方式重新运行进化,你期望多少次得到各种结果?

    我们无需回顾太远,只要回顾到哺乳动物的繁盛期就行。哺乳动物的兴起发生在恐龙灭绝之后,而恐龙的灭绝实际上距今非常近,大约只有6500万年,当时一块来自外太空的大型物体与地球相撞。几乎可以肯定,每次大灭绝都意味着大量的生态空间等待被填补,而哺乳动物填补了填补了所有由恐龙留下的空缺,分化成了大型草食动物、小型草食动物以及大型肉食动物等等。但有趣的是,这个过程是在许多不同的地方——例如大陆或岛屿上——独立完成的,各地哺乳动物的进化或多或少相互隔离。在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新西兰、南美洲和非洲,哺乳动物进化实验在某种意义上独立地在世界的不同地方运行了大约五次。这些地方彼此相当隔离,因为冈瓦纳古陆当时正在漂移,冈瓦纳的每一块碎片都承载着各种类似鼩鼱的原始哺乳动物。这些鼩鼱一样的动物不断发展进化,产生了我们今天在这些地方看到的大量哺乳动物。例如在澳大利亚,看起来像狗的动物却不是犬科,而是有袋类。袋狼与袋鼠的亲缘关系比与狗更近,但它看起来像犬科,行为也像犬科——它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灭绝了——过着犬科一样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隐约感到进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预测。在不同的地方,从类似鼩鼱的动物开始进化,最终难免进化出类似犬科动物的东西。

    有三种方法生成鼹鼠。右上角的是我们熟悉的鼹鼠——我在这里说的鼹鼠是指擅长地下挖掘、以地下的虫子为食的小型哺乳动物——左边的是岬鼠,这是鼹鼠生活方式的完全独立进化的非洲版本;底部是澳大利亚版本的鼹鼠,它也是一种独立发明了鼹鼠生活方式的有袋动物。它们看起来都一样,行为都一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所以这里再次出现了可预测的元素。你可以预测,如果重新运行进化,类似鼹鼠的东西很可能还会进化出来。有两种方法可以生成飞鼠,右边是鼯鼠,一种啮齿动物——飞鼠其实并不真正会飞,它们是滑翔的松鼠,它们有一层皮肤膜拉伸在前腿和后腿之间,它们并不像蝙蝠或鸟那样真正飞行,但它们可以从一棵树滑翔到另一棵很远的树——在左边是体态类似的有袋动物袋鼯。可见澳大利亚的有袋动物独立地进化出了飞鼠的生活方式。生成剑齿虎的方法也有两种。画面右边是不久前才灭绝的猫科剑齿虎,左边是剑齿虎的有袋动物等价物袋剑齿虎,有着同样可怕的巨大犬齿。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再一次汇聚在同样的生活方式和同样的解剖学结构之下,再次出现了可预测的元素。顺便说一句,袋剑齿虎分布在南美洲而不是澳大利亚,是南美洲的有袋动物产生了剑齿虎的有袋动物等价物,澳大利亚实际上没有剑齿有袋动物。实际上不仅只有两种方法可以生成剑齿虎,因为除了真正的猫科动物——画面右边那个——以及有袋动物——画面左边的南美有袋动物——之外,还有其他哺乳动物进化出了剑齿虎的生活方式,例如牛鬣兽科的类剑齿虎。所以其实至少有三种方法可以生成剑齿虎。

    有时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并不那么相似。袋鼠是澳大利亚有袋动物对于羚羊、牛和鹿等等大型食草动物的回应。恐龙灭绝之后,是有袋动物而不是哺乳动物填补了澳大利亚食草恐龙留下的空缺,它们填补空缺的方式也不同于哺乳动物,比方说它们进化出了双足跳跃,而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大型食草动物都进化出了四足奔跑。这意味着关于食草动物如何跑得更快的问题没有单一的正确解决方案。澳大利亚选择了一条路,而世界其他地方选择了另一条路。恐龙自己其实也填补了所谓的兽形纲爬行动物留下的空缺,后者在恐龙出现之前就占据了陆地。画面上展示了兽形纲爬行动物的进化树,它们分布在恐龙后来将要占据的所有各种生态位,有些食肉有些食草,体型大中小不等。

    话说至此,我们对于进化的可预测性问题可以得出暂时性的结论:比如恐龙灭绝这样的重大灾难性灭绝之后,我们不能详细预测什么物种将填补真空,但我们可以预测可能出现的生物类型的范围——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食草动物和食叶动物,食肉动物、食鱼动物、食虫动物,跑步者、飞行者、游泳者、攀爬者、挖掘者等等。这些物种不会完全和我们今天看到的一样,它们可能是在澳大利亚或南美洲进化的平行物种,可能是恐龙或者兽形纲爬行动物的等价物。如果现在发生大规模灭绝,如果另一颗巨大陨石撞击地球并且几乎消灭所有生物,我们可以预测像今天这样的物种类型范围将再次出现,尽管细节上难免有些出入。如果你想猜测谁最可能继承地球,我自己的猜测是老鼠,因为它们会面对遍地腐烂尸体与其他食物的完美开局。我实际上在我的一本书《祖先的故事》中写过一个类似启示录的片段:

    “我能想象出末日浩劫过后的场景:那时候就连天启四骑士都早已偃旗息鼓,我们人类连同其他所有大型动物都消失了。作为后人类世界的终极清道夫,啮齿动物开始崛起。它们咬穿纽约、伦敦和东京,将满溢的食品柜、无人的超市和人类尸体消化一空,把它们变成新一代老鼠,种群规模爆炸性增长,从城市漫往乡村。等人类当初的挥霍留下的遗迹消耗殆尽时,它们的种群规模又会再度下降,不仅同类相食,还会捕食跟它们一同清扫垃圾的蟑螂。它们在这段竞争激烈的时期里飞速进化,不仅因为它们繁殖周期较短,也许还因为辐射造成突变率增加。由于人类轮船和飞机消失,岛屿又重新成为岛屿,当地种群与世隔绝,等待着偶尔出现的幸运者乘筏漂流而来。这正是生物多样性进化的理想条件。”——这一点非常重要。除非存在相当于岛屿的东西来分隔开始在进化中分歧的种群,否则就不会出现进化分支;如果所有地理区域都连接在一起,那么性繁殖就会相互污染,所以岛屿对进化分支的产生至关重要——“用不了500万年,一系列全新的物种将会取代我们熟知的那些生物。成群的大型食草鼠的身后尾随着长着獠牙的食肉鼠。如果给它们足够的时间,会不会有一种聪明且有教养的老鼠应运而生?啮齿类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们会不会最终组织起小心细致的考古发掘——也许用的是牙齿?——挖掘出那些早被掩埋的人类城市,重现当初那场顷刻间的悲剧,揭示当时那个赐予鼠类进化突破的特殊场景?”

    有一位道格尔.迪克森/Dougal Dixon写了一本书,我记得书名好像是《五千万年后》还是叫《人类之后》。他是艺术家,画了很多推测性的重建图,我想我们可以称它们为五千万年后可能存在的动物。当然他一点也不知道到时候会有什么,但是他基于过去大规模灭绝后我们看到的情况进行了合理推测。他同样推测老鼠将在新物种的发散当中发挥重要作用。他画了一种类似海象的生物,它可能从老鼠进化而来。顺便说一下,啮齿类动物长到海象那么大并不那么不可思议,因为在过去的南美洲就存在过巨大的啮齿类动物,一种巨大的豚鼠。今天最大的啮齿类动物是水豚,大约有猪或羊那么大。但在几十万年前豚鼠的大小赶得上小型犀牛。

    这是我们暂时回答考夫曼思想实验的一种方式。如果你重新运行进化会发生什么?不妨看看地理上相互分隔的地方。这个实验实际上已经通过偶然性在地球上进行了好几次。还有另一种不必依赖地理分离的方法。我们可以认为进化的实验不是从我到目前为止所谈论的同一起点出发,在不同的地理区域重新运行,而是从不同的起点出发,在相同的地理区域重新运行。例如,有人计算过眼睛在动物界的不同门纲独立进化了大约几十次。我们怎么知道的?我们可以画出生命主要分支的家谱树——我们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棵家谱树的形态——然后我们可以在家谱树上画出各种动物的眼睛是什么样子。如果你看到生命树上眼睛的分布,就能发现不同区域进化出了不同类型的眼睛。还有时同一种眼睛进化出了不止一次。数一数就能发现眼睛进化的独立起点有几十个。所以显然眼睛是很好的东西,所以才能根据非常不同的光学原理在动物界的不同门纲多次进化出来。相机式眼睛就独立进化了好几次,脊椎动物和软体动物都进化出了这种眼睛——进化出相机式眼睛的软体动物大多数是头足目类,比如章鱼。章鱼的眼睛和我们的眼睛工作原理相同,前面有一个可变焦距的镜头,后面有一块视网膜,一个可以缩放的瞳孔。两者有非常相似的特征,但是也有一个巨大的区别:章鱼眼睛设计远比脊椎动物的眼睛更合理。在章鱼的眼睛里,光敏细胞指向光线射来的地方;但是脊椎动物眼睛里的光敏细胞却指向相反的方向。显然这是一项很糟糕的设计,导致的后果是连接光敏细胞到大脑的神经线路必须从视网膜的表面铺过去。想象一下,假如你设计一台电子相机,其中连接光敏元件的电线不是向后伸,而是向前伸,光线必须穿过这堆电线才能照在光敏原件上。它显然是很糟糕的设计,但它也证明了相机眼睛在脊椎动物与软体动物这两个群体当中各自独立的进化。通过类似的推理可以证明眼睛独立进化了几十次。

    除了相机眼睛之外,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复眼,工作原理完全不同。相机眼睛有一个镜头,将倒立的图像聚焦在视网膜上,就像相机一样。而复眼是半圆形的导光管集簇,大量导光管从中心点辐射出来,每个管子都看到世界的不同部分。如果有一只昆虫从复眼面前飞过,那么昆虫的头部由这根管子看到,胸部由那根管子看到,而大脑可以通过比较来自这些管子的神经的信息来重建图像。这样生成的图像自然不是倒立的,而是保持了正确的方向。而相机眼睛依靠镜头来成像,无论观察到什么目标都是倒立的。此外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复眼,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工作。第三种可以用来形成图像的光学原理是抛物面反射,扇贝就进化出了利用这种原理的眼睛。由此再次可见,进化确实是可预测的。如果你可以多运行几次进化实验,眼睛几乎肯定会用到物理学家能想到的所有光学成像原理——据我所知大约有九种。

    同理,我们也可以数一下声纳的进化次数。所谓声呐就是使用回声在黑暗中或者在浑浊的水中听声辨位。声纳的原理自从大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被人类技术所应用,后来我们才发现蝙蝠在这方面早已做得非常好,可以在完全黑暗中仅凭回声在铁丝从中飞进飞出。为了准确导航与狩猎飞行昆虫,蝙蝠的大脑必然进行了极其精密的计算。我猜在座各位大多数是物理学家,你们可能对物理原理很感兴趣。有些蝙蝠物种使用多普勒效应来定位昆虫,或者计算它们自身接近障碍物——比如悬崖——的速度。有趣的是,它们做到这一点的一种方式似乎不是发出固定音高或者说固定频率的叫声,然后测量返回回声的多普勒偏移。它们似乎会不断改变叫声的音高,从而获得多普勒偏移效果稳定的回声。后者显然涉及更复杂的计算,优点则在于可以将原本就十分微弱的回声维持在最适合侦听的音高区。

    物理学家可能感兴趣的另一个问题或许在于如何避免叫声震聋自己。这有涉及到了发出的叫声和返回的回声之间不匹配的物理问题,后者比前者微弱得多。为了克服这一点,蝙蝠必须尖叫得非常响亮。可是如果它们尖叫得非常响亮,那又有损坏耳朵的危险。如果它们为了不损坏听力而降低耳朵的灵敏度,那么又听不到回声。蝙蝠解决这个两难问题的一种方式是在发出叫声时通过肌肉收缩暂时使自己失聪。在发出极其响亮的尖叫时,它们会拉动连接到中耳小骨头的肌肉——这些小骨头负责传导声音。蝙蝠通过拉动肌肉,使骨头产生张力,从而暂时失聪。在需要听到返回的非常安静的回声时它们再释放肌肉。定位叫声是在针最终接近昆虫目标时发出的,大约每秒叫唤50次,这意味着蝙蝠每秒要拉动这块小肌肉50次,以避免在尖叫时震聋自己。这是一项非常非常精密的工程学设计。关键在于,使用声纳这种技巧至少独立进化了四次。在蝙蝠当中进化了一次——很可能不止一次;在齿鲸当中进化了一次——主要是海豚;在两个相互独立的洞穴鸟类家族当中各自进化了一次——它们都是为人类提供燕窝原料的洞穴雨燕,形态相似但是彼此无关。总之这一招进化了四次,比眼睛进化的次数要少得多。所以我们可能会说,在进化的可预测性问题上,眼睛的可预测性非常高,声纳定位的可预测性则相对较低。既然海豚使用声纳,那么我们可能会推测,生活在恐龙时代的鱼龙——它们和恐龙同时灭绝,看起来像海豚,很可能行为也像海豚——是否也独立进化了声呐,如果是的话声呐就总共进化了五次。鱼龙有非常大的眼睛,而海豚的眼睛非常小。这一点可能暗示鱼龙更依赖视觉化,因此没有使用回声定位。

    像任何动物学家一样,我可以搜索我心中的动物数据库,为这种形式的问题给出估计答案:X独立进化了多少次?刚才我们讨论了眼睛和声纳,但是我们也可以讨论许多其他事物。对于每一个X我们都可以环顾动物界,计算它们独立进化了多少次。生命是否渴望走上某些进化道路?显然,它渴望走上生成眼睛的道路,它一有机会就生成眼睛;它不那么愿意走上其他道路,比如声纳。皮下毒液注射进化了多少次?或者说毒刺/牙进化了多少次?我写下了我能想到的所有毒刺:水母——这里的水母包括了所有腔肠动物,例如海葵之类——蜘蛛、蝎子、蜈蚣、昆虫、蛇、蜥蜴、软骨鱼当中的黄貂鱼——就是杀死了那位了不起的澳大利亚动保活动家史蒂夫.欧文的毒鱼——以及硬骨鱼当中的石鱼。甚至哺乳动物也有刺,比方说鸭嘴兽。毒刺是冈瓦纳古陆时期哺乳动物群的遗迹。雄性鸭嘴兽的后脚上有一个相当可怕的中空爪子,可以注射毒液。这是真正的毒刺。至于荨麻这样的毒刺植物我就不列举了。由此可见毒刺经历了十几次独立进化。

    另一个有趣的能力是电场定位,它有点像回声定位,但是不使用声音,而是使用电场的扭曲。有些鱼通过在水中产生电场来导航。这个能力独立进化了两次,一次是南美电鳗,一次是非洲电鲶。电场定位能力使用起来相当困难,电鳗要产生电场并且测量电场的扭曲程度,以此获取周遭信息。电鱼体内有一组贯穿头尾的小电压计传导。通过比较这些不同小电压计的电压,它们可以重建电场,并且在大脑中计算怎样的物体能够引起自己侦测到的电场扭曲。为了用好这一招,电鱼的身体不能像普通鱼一样在游泳时扭曲波动,因为那会使电场变得如此复杂,以至于无法读取其中的信息。电鱼在游泳时必须保持身体僵硬笔直,否则它们就无法使用能力。它们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做到这一点,两种独立进化出电场定位的电鱼都用了这一招。南美电鳗和非洲电鲶游动时不像其他鱼那样让整个身体扭动起来,它们只有一条长长的垂直鳍贯穿整个身体的长度,用来拨水前进。有趣的是,美洲电鳗的长鳍位于腹部,非洲电鳗的长鳍则位于背部。这又是两者独立进化的有力证据:它们找到了相同的解决方案,但有非常明显的区别。电场定位似乎仅仅进化了两次,看起来进化有点不那么渴望走上这条进化路线。或者说与电场定位相比,进化更渴望走上声纳进化路线,而且肯定远远更加渴望走上视觉路线。

    飞行进化了多少次?不是飞鼠那样的滑翔,而是可以无限期停留在空中的真正飞行。真正的飞行似乎进化了四次。第一次是昆虫,时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然后是翼龙,再然后是蝙蝠和鸟类。这四组动物都独立进化出了真飞行能力,克服了飞行的所有技术障碍,有时提出相同的解决方案,在其他情况下提出各自不同的解决方案。可见进化有点渴望飞行,但不像渴望视觉那样渴望飞行。当然,当我使用“渴望”这样的词时总是在进行比喻。除了真飞行之外还有许多滑翔的进化例子,我已经提到了飞鼠,此外还有会滑翔的蜥蜴与蛇,后者会从高树上弹射出去,它的身体扁平,在空中一边扭动一边下落,始终保持控制,整个下落过程可以持续相当长时间。蜥蜴也是如此。还有一种青蛙可以拓宽足趾之间的网膜,使它能够从一棵树滑翔到另一棵树。当然还有飞鱼,它们从水中飞出来——可能是为了逃避捕食者——在水面滑翔一百码左右,然后回到水中,让它们的追踪者摸不着头脑。乌贼也会跃出水面,不过它们通过喷射推进来获得所需的速度。话说到这里,我们可能会问喷射推进进化了多少次。乌贼通过向后挤压从喷口中喷出的水来游动,它们可以游得非常快。所以喷射推进在乌贼当中进化了出来。另外这种能力也以一种很有趣的方式在另一组软体动物当中得到了进化。扇贝的喷射与乌贼完全不同。扇贝不太游泳,但你有时会看到它们游泳。它们通过上下拍打两个壳像一对响板那样游泳。你可能会认为它们背对壳的开口方向倒着游,但实际上它们会冲着壳的开口方向朝前游。因为当它们拍打两个壳时,水从后面的两个孔中被挤出,就像有两台喷气发动机的飞机一样。这些孔在后面挤出水,所以扇贝向前游。

    有哪些东西仅仅进化过一次或者一次都没进化出来?轮子怎么样?轮子除了借助人类技术得以存在之外在其他动物当中进化过吗?有趣的是,轮子似乎不仅需要被发明出来。有一个很精彩的故事,我认为可能是真的:南美文明确实发明了轮子,但是只用于儿童玩具,他们似乎从未将其用作真正有用的运输目的。我认为自然界中只有一个轮子的实例,那就是细菌鞭毛的轴。一些细菌有鞭毛或者说长鞭状的尾巴,它们扭动尾巴以推动自己前进。尾巴实际上镶嵌在细菌主体上并且旋转,相当像是一根螺丝。对于细菌这么小的生物来说,水的表面张力不容忽视,在水里游泳有点像在果冻里钻洞。鞭毛实际上插入了细菌的细胞膜内部,鞭毛的基部可以旋转,是一个真正的轴,真正的轮子。所以除了在人类技术当中之外,轮子似乎确实仅仅进化了一次。除了轮子之外,真正的语言——具有层次语法的语言——似乎也只在人类当中进化过一次。许多其他动物使用声音进行交流,但是它们的交流体系并没有人类语言这样的自我嵌套递归结构——换句话说动物不会用从句,无论是关系从句还是命题从句。实际上很难想到只进化过一次的好主意。我去找了我的同事昆虫学家乔治.麦格文,想看看他能否想到只进化过一次的好主意的例子,他给出了一张我将简要介绍的列表。

    首先是射炮步甲,这种甲虫似乎有一种独特的威慑或者惩罚掠食者的方式,既制造高温爆炸。射炮步甲在两个分开的腺体当中储存两种化学物质,当混合在一起时会发生剧烈的爆炸,并且能够从甲虫的尾部通过定向喷嘴射出一股热液体。这个案例在创造论者当中众所周知,他们很喜欢这个例子,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机制显然不可能通过逐步进化来实现,任何甲虫在这条路上进化到一半都会爆炸。我曾在皇家科学院的儿童圣诞讲座上做过一个小演示,我准备了两种不同的化学物质,一种是对苯二酚,另一种是过氧化氢。然后我说要混合这两种化学物质,如果有人想离开房间,不妨马上离开。然后我戴上了一顶二战头盔——因为我知道会发生爆炸——小心地把两种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结果什么也没发生。然后我解释说这个反应还需要催化剂。通过逐渐增加催化剂的剂量,我可以增加反应的强度。所以我们确实可以通过逐步的进化阶梯通向最终的结果。我一点一点增加催化剂的剂量,最后两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发生了相当令人满意的爆裂,直冲天花板。

    下一个例子是射水鱼。射水鱼独特之处在于它潜伏在水面下方向上观察,发现树枝上的昆虫,然后向昆虫发射精确瞄准的水柱,将其击落到水中,然后鱼就吃了它。

    第三个例子是潜水钟蜘蛛。这种蜘蛛回到了水中。所有动物最初都来自水下,然后许多动物来到陆地上,然后相当多的动物又回到了水中,比如海豹、鲸鱼和海龟,还有一些蜘蛛,包括潜水钟蜘蛛的祖先。但我们的潜水钟蜘蛛与鲸鱼、海牛和海龟不同,它下水时带着自己的空气供应,不像鲸鱼必须来到水面呼吸。潜水钟蜘蛛创造了一个水泡,然后坐在水泡里等待猎物经过,每隔一段时间它必须回到水面补充水泡里的空气——就像带着气瓶的潜水员一样——然后再次下潜。

    第四个例子——也是乔治.麦格文最喜欢的例子——是一种生活在非洲的马蝇幼虫。它有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本事。在非洲,幼虫所在的水池在旱季必然干涸,然后幼虫会钻入泥中等待下一个雨季。这种幼虫的钻洞方式非常特别,因为它必须这样做。如果你在非洲的泥中钻洞,泥巴会随着逐渐干燥而裂开,形成拼图一样的图案。这一点为幼虫带来了严重风险,因为一道裂缝可能恰好穿过它藏身的地方。如果它能设法让泥巴裂缝永远不会贯穿它的藏身之处,那就太好了。于是它首先会螺旋形地往下钻洞,钻到一定深度就调过头来,继续反方向螺旋形向下钻洞。最后幼虫会笔直钻进两个螺旋围成的圆柱体内部。当裂缝穿过泥地时,首先会遇到被螺旋形钻洞削弱的区域,于是就会绕过幼虫所在的地方。这是幼虫明显有先见之明的绝佳例子。不用说,这并不涉及任何先见之明,这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还有一种毛毛虫,我不记得它的名字了。它在叶子里面化蛹并且用叶子把自己裹起来。它通过部分咬断连接叶子和主茎的小茎来做到这一点。因为小茎被部分咬断,叶子就死了,并且在死亡过程中卷曲在毛毛虫周围,所以毛毛虫设计了自己的家。不过想象一下一只鸟过来寻找毛毛虫,鸟会发现在所有完好的叶子中有一片叶子悬挂着,卷曲着。如果你是一只鸟,这是很明显的目标。所以毛毛虫在把自己裹起来之前会去咬断很多其他叶子,为自己打掩护。这种能力也是独一无二的。

    有没有从来没有进化出来过的好主意?据我所知没有任何动物进化出了无线电通讯,这背后可能有什么物理原因,反正这一点从未发生过。用火的能力似乎由人类技术进化而来——我们的祖先直立人或者某种方式的能人似乎发展出了用火能力——但我不认为存在过任何动物进化出了堪比电鳗放电那样的产生火焰能力。有些电鱼使用电场导航,还有其他电鱼使用电场来击晕它们的猎物,后者的电场要强得多。

    我可能还有时间回答问题,不是吗?也许我应该留出时间来回答问题。我非常感谢大家的倾听。请提问吧,谢谢。

    通宝推:大眼,不远攸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