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霓虹灯下 -- 审度

共:💬461 🌺1726 🌵1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劳驾你这里说什么呢?

                                      大裁军确实在质量上没有变化

                                      武器十几年没啥变化

                                      邓江大裁军的时候,没什么正经新武器,而且八九十年代一直没什么正经新武器,有不同看法?

                                      直到本世纪才开始有点正经东西,然后开始下饺子

                                      这个时间哪里错了?

                                      什么56什么63的,说啥呢?步兵用枪?怎么也要坦克大驱战斗机说得上质量变化吧?

                                      • 家园 你知不知道哪年停的研发,哪年开始的研发下饺子? -- 有补充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就已经开始着手培养自己的航天员,一个专门负责航天员培养、研究宇宙医学科学及工程的部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507研究所正式组建。这段珍贵的影像记录了上世纪70年代,“曙光一号”载人飞船工程中航天员的训练画面。(央视国家记忆)#奇趣航天# 央视国家记忆的微博视频

                                        https://weibo.com/6724296355/N4eortaIw

                                        你不会认为是邓小平坚持继续航天员培养的吧!!!

                                        1966年7月15日上午,一枚神秘的小型火箭在安徽省境内点火升空。在火箭内部的生物舱里,乘坐着一只小狗。

                                        火箭的飞行高度约70千米,24分钟后,降落伞吊着生物舱徐徐落地。舱盖打开,小狗趴在生物舱内安全归来,中国首批生物空间飞行数据诞生。在人们的欢呼中,这只小狗成为中国探索宇宙的第一个动物英雄。

                                        01

                                        当“神舟”一号到四号无人试验飞船全部首飞成功,中国人进入太空的征程已近在咫尺。全世界都在等待着中国航天员能否一飞冲天。

                                        1970年,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秘密开始,一个专门负责航天员培养、研究宇宙医学科学及工程的部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507研究所正式组建。

                                        这段珍贵影像记录了上世纪70年代,“曙光一号”载人飞船工程中航天员的训练画面。一架小型飞机经改装后成为临时的失重实验室,在高速下坠中实现40多秒的失重状态。摄影机拍下坐在后排的锻炼员在失重环境下练习吃东西、喝水的过程。

                                        方国俊 “曙光一号”工程 预选航天员:

                                        每当要增加负荷的时候,心里难受或是脑袋难受的时候就默念,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在此之前,中国从未有过航天员训练的任何经验,一切尝试只能在摸索中进行。 正当研究不断取得成果之时,“曙光一号”飞船工程却被暂时搁置。

                                        戚发轫 神舟载人飞船首任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 院士:

                                        确实我们当年的技术也跟不上,花这么多钱去搞载人航天是不是早了一点儿。所以到1975年的时候,这个事情就先放一放。(哈哈哈哈,戚发轫老不实在啊)

                                        随着“曙光一号”飞船工程被暂时搁置,航天员的训练等一系列工作都停滞下来,507所甚至差点被列入撤销建制的名单。

                                        02

                                        在此后的十多年中,507所即使历经多次缩小规模、精简人员,仍始终等待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重启。

                                        庄祥昌 原航天507所 副所长:

                                        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将来载人航天肯定要搞的,先把这些种子保留下来。

                                        在老一辈航天人的呵护下,507所的研究工作从未停滞,主要科研课题也一直在推进。

                                        如今,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航天员培训基地。而外界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前身正是老一辈航天人多次保护并倾注大量心血的507所。也是在这里,中国的第一批航天员完成了自己的一次次训练,踏上飞天征程。

                                        1998年1月5日,14位年轻人从中国各地汇聚到北京航天城,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庄严宣誓。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

                                        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来说,“曙光”曾是星星之火,点亮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我国启动第一次载人航天计划,名字就叫“曙光一号”工程,最后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被迫下马。直到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启动,被誉为“中国航天员成长摇篮”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多年默默努力后迎来了载人航天事业的曙光。“曙光”也成为航天员系统的代号。

                                        据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介绍,我国在1964年至1966年间,就发射了多枚生物火箭,先后把小白鼠、大白鼠和小狗等动物送上了天,而且所有试验生物都安全地回收了。这些生物火箭试验开创了我国宇宙生物试验的先河,为航天医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国早期载人航天研究

                                        1966年,我国制定第一个“载人宇宙航行规划”,设想在1973年至1975年发射我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并开始了我国载人飞船的总体方案论证工作。

                                        在1968年1月召开的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设想论证会上,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被命名为“曙光一号”。同年4月1日,我国正式组建了代号为“507”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承担有关航天员生命保障、医监医保以及航天员选拔训练的任务。

                                        曙光飞船方案

                                        1970年7月14日,党中央批准实施“曙光一号”载人飞船工程,也叫“714”工程。1971年,我国从1000名空军飞行员里选拔出了20名预备航天员,并全面开展载人飞船方案论证工作。

                                        但由于我国当时经济和技术等基础非常薄弱,“曙光一号”飞船工程自1971年10月以后就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75年3月,国家正式宣布我国首个载人航天工程下马,把航天发展重点放在研制应用卫星上。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和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国家从1986年起开始实施“863”计划,其中包括发展载人航天技术,中国载人航天再次迎来发展机遇。

                                        在载人航天器中,空间站具有体积大、寿命长、功能强的特点,适合长期载人航天开展太空科研工作,但不能天地往返,所以在研制、发射空间站之前要先研制可以天地往返但体积小、寿命短的宇宙飞船或航天飞机,主要用于接送航天员和货物。

                                        当时我国专家就研制哪种天地往返运输器有很大争议,在呼声较高的5种方案中,有4种是研制航天飞机的方案,只有1种是研制载人飞船方案。经过几年的深入论证,根据国情和国力,遵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863”高技术研究发展指导思想,专家们最后一致同意从载人飞船起步,并决定不走美苏研制载人飞船的老路,直接研制达到世界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的“神舟”飞船。

                                        实践证明这一决策非常正确。美国花了2000亿美元,研制了6架航天飞机,发射了5架,进行了135架次飞行,但损失了2架,牺牲了14名航天员,最后不得不在2011年提前退役,然后重新研制新型载人飞船。苏联、欧洲、日本也都研制过航天飞机,但在走了一大段弯路后均没有投入实用。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正式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启动。

                                        如果不仔细看资料分析资料,还以为是1971年或者1975年停止的载人航天呢,呵呵呵。

                                        曙光一号计划,也为叫714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进行的第一次载人航天计划,计划于1973年发射,但最终并没有实施。该飞船可乘坐2人,类似双子星座飞船。但是,由于国力不足等因素,曙光一号计划最终于1972年5月13日被迫取消。虽然计划被取消,但是计划的经验以及钱学森、蔡翘、赵九章、郭永怀、贝时璋、钱骥、王希季、陆元九、杨嘉墀、屠善澄、何权轩、沈其震、王大珩等科学家的贡献对以后的中国载人航天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1970年7月14日,毛泽东圈阅了国防科委关于航天员选拔的计划报告后,批示开展中国载人航天计划。

                                        1971年3月15日,在选拔结束后,19名航天员最终被国防科委确定下来,他们是鲁祥孝、王志跃、董小海、方国俊等人。4月的讨论会议上,科学家们决定飞船造型仿照美国的双人载人飞船“双子星座号”,同年同月航天计划定名为“714工程”。航天员于1971年11月开始训练,计划于1973年执行第一次任务,由长征二号甲(CZ-2A)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作为对714工程载人航天计划的支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四川西昌建立起来,此地远离苏联边境,更能保证安全。曙光一号飞船计划在1号发射塔上发射,但计划取消后,1号发射塔就就不再继续建设了。1号发射塔已经改建为观景台,可以观看2号和3号发射塔发射卫星的过程。

                                        1977年,国防科委打算裁撤完成开发任务的507所,虽然最终没有完全裁撤,但裁掉了2/3以上的人员,中断开发计划,且切断了项目研发经费供应。1978年中国农业大学回迁,对507所所在地提出回收要求,507所差点被迫马上搬迁,数年后搬到农大对面新的办公地,直到921工程后才正式搬到中国航天城。

                                        虽然曙光一号计划最终取消,但是经过8年的发展后,远望号远洋导弹监测船队被建立起来,在世界各地负责人造卫星、洲际弹道导弹及后来的神舟号飞船等的监控工作。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建有多座模拟太空环境的实验室以及系统化的实验设备,宇航员可以在此接收多种方面和类型的训练。

                                        字数不多,含义很深,这是百度的文字,哈哈哈哈。

                                        这个项目一看就是因为林彪事件确实出现了挫折,但是并没有影响项目的继续,因为这是714项目,想想运十就可以了。

                                        直到1977年被迫下马,据说还是经济问题,然后是1992年恢复项目,哈哈哈,这各种文字就不咋好详细提了。

                                        比起突击步枪,这个算高科技了吧?呵呵呵。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除了经济和913的又一个版本,把责任推给了不能发射飞船。 -- 补充帖

                                        计划在1971年11月开始训练,1973年由长征二号甲火箭发射升空,完成载人飞天的梦想。

                                        但那时候,中国运载火箭的技术完成度还远远不够。

                                        从1971年到1976年,在我国所有发射任务中,只有实践一号卫星发射成功,长征二号和风暴一号发射均以失败告终。

                                        由于火箭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再加上经济压力,最后载人飞天任务只能被迫下马,所以最早一批的宇航员一辈子也未完成梦想,着实令人遗憾。

                                        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 家园 劳驾少点跳跃好不好

                                          你不会认为是邓小平坚持继续航天员培养的吧!!!

                                          这话从哪里问出来的?我什么时候说航天员了?弄出个完全不想干的反问来,什么意思?要是我来一句:你不会认为天上能掉馅饼吧,你什么感受?

                                          我一开始就说了

                                          大裁军确实在质量上没有变化

                                          武器十几年没啥变化

                                          你跟我一路质疑、反问的,什么意思?你认为质量上极大改善、跨越式发展?

                                      • 见前补充 5000618
                                • 家园 哪有什么彻底断档,也就十五年而已

                                  从80年代中期科学院计算所停止做CPU硬件,到世纪之交胡伟武开始做龙芯,也就15年而已,哪有什么彻底断档。但是,80年代中期的人看不到希望,纷纷改行是真的。大家都没想到只要15年。要是知道,怎么也会熬过来的。

                                  是你自己对集成电路科研缺乏基础的认识,而不是我。摩尔定律是指数增长,计划经济是线性增长。早期计划经济的斜率比摩尔定律高,容易产生错觉计划经济一直能追赶摩尔定律。但摩尔定律真跑起来,计划经济是赶不上的。

                                  • 家园 计划经济不是线性增长吧?

                                    您要说指数斜率不同还不荒谬

                                    • 家园 借地继续说714载人航天,看看今天的话术,一篇神奇的文章

                                      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关于载人航天的计划就被提出来了,毕竟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有了飞上太空的遐想。

                                      1965年1月8日,钱学森递交了分析中国航天面临的问题的报告:

                                      “重量更大的载人卫星在国际上的应用,现在虽然还不十分明确,也得有所准备。”

                                      因此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受到我国上层 领导的重视,并且表示大力支持。后来就有了打造两艘飞船的计划,1967年国家同意第一艘载人飞船叫“曙光号”。

                                      打造“曙光号”进行时

                                      打造载人航天飞船是一件大事,一切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要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员开展航天员的选拔工作”。

                                      经过严格的筛选,最后从从215名飞行员中选出了88位候选人。看着苏联和美国的航天员先后成功地遨游太空,我国也不甘落后,加紧干劲力争上游。计划在1979年发射第一颗载人飞船

                                      钱学森

                                      在当时,中国在经济上不顾自然规律大肆发展,希望在各个方面赶超英美,群众也是斗志昂扬,因此有一些脱离现实。飞船的拟定方案中,曾经讨论过飞船可以载多少人上太空,飞船要越大越好,载人越多越好,这样才能证明技术的先进性。

                                      后来经过讨论还是认为不可以片面地将技术与飞船的尺寸和载人数相挂钩,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飞船的负载能力之内搭载航天员,钱学森坚持做两个人或三个人的方案,最后决定搭载两名航天员升空。

                                      这次载人航天计划做好了许多前期准备,但是万事开头难,毕竟是第一次载人航天计划,一切在一次政治动荡后慢慢偏离了轨道。

                                      计划有变

                                      航空航天工程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工程,稳定的政局才能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一旦政治混乱波及航天计划就会给“曙光号”发射制造障碍。然而人们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714’办公室被怀疑是‘起义事’的代号(哈哈哈),叛变、反革命在当时是十分敏感的事,一旦被调查,一旦有所牵连,在政治上便有了污点。(这是说林彪事件,但是其实是假的)

                                      航空航天

                                      “714工程”许多人员被调查、审查,耗费大量时间。甚至许多空军被抓起来调查,这严重影响了宇航员训练。因此最后空军宣布宇航员的训练暂停。

                                      “曙光号”计划就在动荡、艰苦的年代被按下了暂停键(哈哈哈)。

                                      “曙光号”的余热

                                      虽然“曙光号”在曲折准备后也没有发射,但是这段没有实现的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的计划却为后来我国航空航天史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里就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对天空的向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甘落后,也搞起了航空航天技术。

                                      这篇文字清晰的说明了今天的断章取义。很有意思,也很恶心。

                                      其实,可以看出来,论证准备,改换指标都是很充分的,和运十很像!!!

                                      “714工程”

                                      1970年4月24日夜晚,“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正是在这一天,位于北京城西的解放军工程兵招待所里,一场讨论会正在进行,讨论的中心议题只有一个:中国未来载人航天飞船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早在1967年6月,在钱学森的安排下,七机部第八设计院就成立了载人飞船总体研究室,3个月后,钱学森兴奋地告诉科研人员,中央已经给飞船取了一个名字——“曙光号”,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研究与筹备。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80天后,国防科委的一份秘密报告送到了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办公桌上。报告中明确提出:即着手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开始选拔、训练航天员。毛泽东在这份文件上画圈,表示同意。“曙光一号”至此有了一个秘密代号“714工程”。钱学森作为载人航天的技术主帅,开始全面推进各个系统的研制工作。

                                      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薄弱的综合国力让“曙光一号”研制工程举步维艰。根据实际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决定,“714工程”暂时停下,先把地球上的事情搞好。钱学森在高层会议中了解到国民经济总体情况和诸多困难时,便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搞卫星、飞船要考虑国民经济总的形势,看来飞船要放慢一些,先搞一些技术储备。

                                      身为航天技术主帅的钱学森,正是在这一时期,为后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再次起飞,构筑起完整的前瞻性布局:亚洲最大的风洞群、远洋测量系统、遍布全国的测控网,中国航天事业按照钱学森的构想一步步向前迈进。

                                      明明是714工程,却都说因为林彪71年913按了暂停键,其实真是指暂停,后来照样继续了。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简称中国航天员中心 [1],前身为507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成立于1968年4月1日,是中国载人航天领域内医学与工程相结合的综合型研究机构。

                                      在最艰难的时期,他们曾在操场上搭起33顶帐篷进行办公。除了完成科研任务,还要参加计件劳动,搬砖瓦、盖房子,肩背绳拉上千吨的设备器材,坚持一边抓科研,一边搞建设,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

                                      物质的匮乏没有难倒创业者们,他们紧紧跟踪国外航天动向,瞄准“为中国人早日上天作贡献”的目标,在起步晚、差距大、条件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承担了“曙光一号”飞船的生命保障和环境控制系统研制,开展并完成了53项主课题任务,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航天服、第一批航天食品,选拔出20名待训航天员,时刻准备着让我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

                                      科研设备

                                      尽管“曙光一号”最终由于种种原因被按下暂停键而未能发射,但在钱学森同志的大力支持下,中心整合了当时国内各个部门从事航天医学和工程的骨干力量,他们初衷不改、矢志不渝,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开展载人航天关键技术预研,为后续载人航天工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梦想启航

                                      再担飞天重任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人的目光再次聚焦魂牵梦绕的太空,中心科研人员久久凝盼的载人航天事业也迎来了新的曙光。然而此时距离苏联航天员加加林首次遨游太空已过去31年,距离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登月“迈出人类的一大步”已过去23年。(哗啦一下子蹦到1992年!!!!)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8%88%AA%E5%A4%A9%E5%91%98%E7%A7%91%E7%A0%94%E8%AE%AD%E7%BB%83%E4%B8%AD%E5%BF%83/6997591?fr=ge_ala

                                      507所由钱学森主导成立,归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

                                      它的神秘在于: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怀有特异功能的人,有心灵感应、隔空取物、断腿再生等等。这些奇人都是从民间搜罗来的,各种各样,五花八门。

                                      陆川导演在《九层妖塔》创作手记里面提到了他曾进入的神秘军事单位——代号749,749局搜集的是航天情报和解析超自然事件。陆川还提到一个“研究神秘生命现象”的兄弟单位,就是507所。

                                      507所的研究,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拥护者有之,强烈反对者也有。加上当时经费紧张,507所曾经一度面临强制解散。

                                      钱老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写了一封信:我可以用党性来保证特异功能是真实的,我们要求应该有这个研究权。

                                      中科院将钱学森的坚持反映给了中宣部,钱学森为国家做出了诸多贡献,他以自己的党性来担保,中央不可能驳回去。

                                      最后对于507所的态度是:不批评、不争论、不公开报道。

                                      所以关于这个神秘单位,外人根本无从得知。

                                      “507所”,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7研究所”的简称,成立于1968年4月,全称“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

                                      507所归属由钱学森任院长的“第五研究院”,在发展航天飞船的整体规划中,曾做出过突出贡献。

                                      现507所内照

                                      上世纪70年末,国内突然冒出来多宗人体特异功能现象,钱学森便建议507所利用已有设施和人员,展开人体科学方面的研究。

                                      1982年5月5日,钱学森给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郁文写信,向他陈述并以党性担保人体特异功能绝对是真实存在的。

                                      钱学森在信中说道:

                                      “难道前车之鉴还少吗?不是发动批判过量子化学共振论?批判过人工智能?还批判过数量经济学,形象思维……

                                      “我建议您通知有关宣传部门的同志,正确处理这方面的宣传问题,不要禁止它刊登科学论文。”

                                      1986年,国防科委领导向钱学森表示,507所每年都要花一大笔经费(哈哈哈哈啊啊哈),现在载人飞船任务暂缓,所里事情不多,可以撤销了。

                                      钱学森坚决不同意撤销507所。

                                      中科院将钱学森的坚持反映给了中宣部,钱学森为国家做出过诸多贡献,他又以自己的党性来担保,中央不可能驳回去。(哈哈哈,863!!!)

                                      最后对于507所的态度是:不批评、不争论、不公开报道。

                                      钱学森迫使国防科委同意保留507所,但编制缩小为几百人。此后,507所又面临数次撤销危机,均在钱学森的反对下未果。

                                      1989年,钱学森与国防科委同事谈话照

                                      关于507所研究的“人体科学”,钱学森给出了定义,乃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一个大部门,它平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

                                      那么,原本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的钱学森,为何会突然转变自己的研究方向,投入到那些虚无缥缈的神秘学研究呢?

                                      事实上,激发他对神秘主义领域产生浓厚兴趣的,是来自他早年留学时的一位好友。

                                      这位好友可以说是史上最离谱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杰克·帕森斯。

                                      因为他研发的世界上第一种复合火箭燃料,居然是在研究“黑魔法”时参悟获得的灵感。

                                      钱老太不容易了,用这个和邓小平对抗,也算是聪明!!!!!!!

                                      这也算钱老拼着所谓不要脸,对抗那批科技人员(和领导)吧!!!

                                    • 家园 您老是过来人,您说说计划经济时代怎么分配大学生吧

                                      您老是过来人,您说说计划经济时代怎么分配大学生吧。

                                      • 家园 和线性没关系吧?
                                        • 家园 进大学生是线性的呀

                                          60年代以后,计划经济上了轨道,单位进大学生是按计划的呀,一般就是今年10个,明年10个,后年还是10个。哪个单位是今年10个,明年20个,后年40个,大后年80个的?最多就是单位刚成立的时候呼啦来一批,以后也就是线性增加了。

                                          作为骨干工程师苗子的大学生线性增长,你这个单位的产量怎么可能指数增长呢。更不要说新型号和工艺的迭代了。那怎么可能搞出摩尔定律呢。

                                          • 家园 这两个不是一回事吧

                                            何况,从总的职工人数来讲,可不是线性增长的,解放是职工人数多少?后来是多少?您查查。总的来说会有波动,但大体上是指数增长的,至于单一的单位,可能不会指数增长,但是会有新单位,最开始科学院多少人?后来多少人?再说,即使人数不变,就不能指数增长了么?您这里头问题太多了?

                                            • 家园 您这就是外行话了

                                              计划经济时代,普通职工的增长一般是产量的增长,并不是研发迭代。研发迭代还是要靠工程师的。而且,计划经济时代,普通职工的增长有些时候跟产量增长也没关系,就是解决一下自己单位子弟的工作问题。以前河友吴用写过一些回忆,讲过这事。

                                              产品要迅速迭代,达到指数增长摩尔定律那个程度,就必须投入的人力物力指数增长。市场经济下面这是通过竞争实现的。你不投入,竞争对手投入,你就失败。而计划经济下面是难以实现这种竞争的。

                                              计划经济下面,比较擅长的是跟踪。国外每一代产品出来,国内最好的团队跟踪一代。这由于避免研发过程中的试错,工作量就从指数降到了线性。在这个团队的能力以内,总是可以跟踪上的。但是一旦国外摩尔定律跑起来,达到某个阈值,就跟踪不上了。

                                              • 家园 我也提到了科学院的扩张阿

                                                显然也是指数的,各方面都是指数的。

                                                您是不是对指数有什么误解?每年百分之六也是指数的,不是线性的。

                                                至于集中投入人力物力,邓说了,叫什么来着,对了,叫集中力量办大事。

                                                您那最后一段,只能说是似是而非,真实历史是邓放弃了,咱们不久前还争论过。

                                              • 家园 大牙你是不是被自己的迷踪步晃晕了
                                  • 家园 你这话充分说明了你根本不懂集成电路。

                                    中国的计划经济是及其粗糙的,根本谈不上线性增长,而是大起大落。线性增长那是美好的理论设计。

                                    中国的半导体工业,因为起步早,早期是可以紧跟国外的。国外虽然一直领先,但是中国也一直紧跟着,中国半导体的进步同样符合摩尔定律,只不过有一个时间后移而已。这种跟随当然要付出代价,不过由于有军事工业的需要,这种代价是值得的。当时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有不少人觉得靠自己研发进步太慢,直接引进国外技术省时省力,说不定可以获得跨越性发展。很可惜,这种想法在半导体工业是不现实的,该经历的制程实际上一个都省不掉。

                                    胡伟武搞得CPU设计,其实只是半导体工业一个很小的部分而已,远远不是这个工业体系的全部。只不过在社会宣传上,大家知道的多而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