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古诗词一字之差,哪个意境更好? -- 俺老孫

共:💬119 🌺56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自由河友你是想带着我飞?

            上贴讲写实,还没深入,这贴就讲发散,搞得我有点晕晕晕。

            不瞒你说,我的确觉也得正字多余,造成读的时候有多了个结的不顺畅感,词意上意义不大,就是不知是否格式上需要五字。“了”更是多,这里了应该是了结,完毕,结束之意,了却君王天下事之了,平铺陈述,没有感情意味。

            开个车:嫁事了,起码是以回门为标准吧?不知是3天回门还是30天回门?洞房花烛夜自是雄姿英发,3天后怕是豪情万丈都变成水,只余残刀断屑疲惫兵,哪来羽扇纶巾,何来雄姿英发。够散不?让你不给我时间数鞋子。😏

            • 家园 你文中说的两个了根本不是一个

              你前面的了是表示结果的了,而后面的了却君王天下事之,其实是把了却这个词分开了,你单独看了当然感觉,平铺陈述,没有感情意味。

              了在古代用于句子前面是很常见的,除了我上面举的例子,成语里更多,比如了无生趣、了无惧色、了不可见等等,如果不是常用的也不会最后成为成语的。

              • 家园 不一样吗?

                不都是结束,完结,完全之意么?

                了无生趣,了无音讯,了无踪迹,意不都一样么?

                • 家园 了放在词头这个用法后面跟的都是否定词,

                  了无生趣,了无音讯,了无踪迹,还有“了不知……”,用在“雄姿英发”前面真是“了不知所云”。

      • 家园 苏轼念奴娇有不下十个版本

        大多都是传唱中被篡改了。

        关于《容斋随笔》里记录的《赤壁怀古》《词综》里早有过分析

        《词综》云:“他本‘浪声沈’作‘浪淘尽’,与调未协。‘孙吴’作‘周郎’,犯下‘公瑾’。‘崩云’作‘穿空’,‘掠岸’作‘拍岸’,又‘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作‘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益非。而‘小乔初嫁’宜绝句,以‘了’字属下句乃合。”

        对比其他念奴娇,浪淘尽确实不协调,应做平声。

        小乔初嫁这句,显然应该六、四、五断句。

        参看辛弃疾四首用“东坡韵”的《念奴娇》,在相同的位置都是怎么填的:

        “堪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憔悴何处芳枝,十郎手种,看明年花发。”“酒罢归对寒窗,相留昨夜,因是梅花发。”“自是不日同舟,平戎破虏,岂由言轻发。”

        都是六、四、五的句读方式。所以这里的断法应该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上面说的用正字,感觉还是讹传了。理由还是按《词综》所述,《容斋》作者洪迈,是南渡词家,年代距离苏轼不远,又依据黄鲁直手书,文字不会有误。

        “了**”的用法在宋词中常见,且含义大体相同,都是“完全、全然”的含义。秦观的《好事近·梦中作》其中一句是:“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这里的断句历来完全没有争议,“了”字属下文,即作“完全”讲。

    • 家园 “眠”的到底是谁?

      这个其实是有争议的。个人认为应该是江边之“枫”,渔船之“火”。人在睡觉时并不是一动不动,而是会呼吸,会翻身,无意识的呓语等。而“枫”会随风沙沙响,“火”会不时跳跃,但这些动作又不会很剧烈,反而像人在睡着时的呼吸、翻身、呓语一样,使旁边的诗人感觉更加孤独。

      如果改成“江村”,那么它的“眠”可能是“鸡犬之声相闻”,就显得有些嘈杂了,比“枫”差了一些。

      按现代理论,枫树发出的声音类似白噪音,往往被当成背景音,有一种“听到了又彷佛没听到”的感觉,有种治疗失眠的方法就是利用白噪声或者类似的海浪声、雨声等等。而火苗的条约也是随机的,二者倒是很好的对应。

    • 家园 “枫”、“村”与江景都不太贴合

      “江风渔火对愁眠”如何?风有声火有光,一自然一人为,与江景比较贴合。

      • 家园 “村”字是合适的。兄台若是早期去过寒山寺,出门正对必定是那座

        还未经修辑的小桥,寒山寺在河的这面,枕河而居的村落在那面,未工业化前的深夜,寺村昏暗,星星灯火,远处黑乎乎带着水汽的乡土剪影......个人当时现场,立刻与张继共鸣。只是觉得这个“枫”字有点不对版,还是觉得这个“村”字更现实。

        二十一世纪后也去了几次,再没感觉。

        通宝推:红军迷,俺老孫,达雅,
        • 家园 然而唐代并没有“寒山寺”

          “寒山寺”主要是为了和”霜满天“对仗,唐代苏州(甚至全国)都没有叫”寒山寺“的寺庙,”寒山寺“、”乌啼桥“、甚至”枫桥“都是后来因为这首诗才有的名字。

          这首诗的原名叫《夜泊松江》,也就是说作者是在”松江“(现在的吴淞江)上,而现在的枫桥景区(包括”寒山寺“)在上塘河附近,而上塘河是大运河的支流,和吴淞江没多大关系。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这首诗的名字变成了《枫桥夜泊》,从而引出一系列新的解读。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不敢苟同,诗人所在渔船离寒山寺不一定很近

          其实更有可能是距离较远,离得近就没有那么诗情画意了。不然设想一下这个歌词,“南屏晚钟,震耳欲聋,它好像逼呀逼得你要发疯“

          这是主要,次要的因素是,现在的江南之地,你随便地图上找一点出来,最近村落的直线距离难得超过一两里。

      • 家园 枫有风

        首先平庂,要排除江柳渔火,江杨,江槐,江柏,江桧。

        江松的话,寒热冲突。

        如果不限于树木,那么江灯,江风,都可以。但是灯火重复。

        江风过于直露,风吹过枫,同样有声。枫即风也。

    • 家园 这事挺有意思的

      “江枫渔火”,现在通行的解释是“江、枫、渔火”,江面,枫树,渔火,一幅风景画。

      但是,寒山寺前面两座桥,一座叫“江桥”,或者“江村桥”,另一座叫“枫桥”,所以“江枫渔火”也很可能是“江枫(桥间的)渔火”。

      再然后,当地记载,“枫桥”本来叫“封桥”,张继之后改成“枫桥”,而当地并没有枫树。所以,是张继写错了?又或者,人家写的本来就是“江村渔火”,江村这个地方的渔火?

      通宝推:俺老孫,翼德,
      • 家园 那要看从静态还是动态环境理解。

        张继这句显然描述的是一个动态过程,从枫桥到江桥,最后停泊在寒山寺门口,也就是江桥的位置,那一路上看见的星星渔火没问题。倘若从已经停船的寒山寺埠头的静态上理解,显然江村更合适,此地并没枫树还是枫桥,对面就是一溜弯曲的枕河而居的村落。

        • 家园 怎么会是动态环境呢?

          月落之后可见度不佳,客船不会摸黑行船吧?船老大也需要休息呀!

          时间线:船泊好后,月亮落了乌鸦也回去休息了,看着江边枫树和渔火满腹心事睡下,

          夜半时客船中的作者愁醒了睡不着,听到传过来的钟声

          村的话人太多,和愁不匹配。已是黄昏独自愁嘛,讲的是意境。反差对比匹配的话,村又不够劲儿,得 一夜鱼龙舞 vs 灯光阑珊处 这样才好。

          夜半钟声到客船,小时候不认真听讲,一直以为此处交通繁忙,半夜还有到港航班🤗

          • 家园 诗情画意 诗中的环境得动起来。

            有色彩 有声音 有闪烁的星光和渔火,有流动的水和风。

            江枫 渔火是成对的,江枫在动,渔火在动,都不是静态 都未眠。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