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风起陇西 -- 马伯庸

共:💬82 🌺27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间奏·第三章

      荀诩疲惫地从胡床上站起来,活动了一下因长时间不动而变麻的手脚,打了个小小的呵欠。忽然,他发现评议官员并没有走光,屋子里还有另外一个人在。他抬头望去,赫然看到姜维仍旧在原地呆着,双手交叉垫住下巴,饶有兴趣地望着荀诩,瘦削的脸上挂着一丝琢磨不透的笑容。

      “姜将军?你还在这里做什么?”荀诩有点奇怪地问道。

      姜维走下评议席,来到荀诩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今天辛苦你了。”

      “还好,反正这种工作脑子和手都不用动。”

      面对荀诩的讽刺,姜维什么也没有表示,他已经在这一天的评议中领教过很多次了。屋子四角的蜡烛已经差不多烧到了尽头,这时候房间内只剩下他们两个人。姜维谨慎地看了看四周,然后低声道:“ “荀从事,我知道现在很晚,你也很疲劳,但有一个人无论如何希望能在评议以后见一见你。”

      “是谁?”

      “诸葛丞相。”

      …………………………………………………………

      一直到迈进丞相府之前,荀诩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诸葛丞相居然会忽然召见他这个官秩只有两百石的小吏,而且是在一场充满了恶意的评议之后,这让荀诩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对于蜀汉的官员来说,诸葛丞相是一个需要仰视的存在,他们或多或少对这位蜀汉的实际统治者有一种崇拜心理。诸葛丞相的超凡气度、才华和人格魅力让他不仅是一位强势的领袖,还是一尊神秘的大众偶像。

      荀诩跟随着姜维穿过丞相府的院子,沿着严整的桑树林边缘朝里院行进。在军正司的地下室憋了一整天,荀诩觉得现在丞相府的气味格外清新;不时还有阵阵夜风吹过桑树林,将桑树叶的清香拂入过往行人的鼻子里。

      姜维在一间毫不起眼的屋子前停住了脚步,转身对荀诩做了个手势:“荀从事,丞相就在里面,请进去吧。”

      荀诩表情僵硬地看了姜维一眼,不安地深吸了一口气,推门走了进去。以前他曾经在集会上见过诸葛丞相,不过那都是远远观望,象今天这样单独一对一会面还是第一次,他有些紧张。

      屋子里比他想象中要简朴,屋内的装潢和荀诩的房间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地上和书架上堆放的绢帛文书与竹卷比靖安司多出数倍,而且毫不凌乱,每一份文件都摆放的十分整齐,一丝不苟。在这一大堆文书之间,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披着素色袍子批阅着文件,他身旁的烛台里满盈着烛油,说明已经燃烧了很长时间。

      “诸葛丞相。”

      荀诩屏住呼吸立在门口,恭敬地叫了一声。老人抬起头来看看荀诩,将手里的毛笔搁下,抖抖袍子,和蔼地笑道:“呵呵,是孝和呀,进来吧。”

      诸葛丞相的声音很低沉醇厚,象是一位宽厚长者,让人很容易就产生亲切感。荀诩原本紧张的情绪稍微放松了一点,他朝前走了几步,在诸葛亮下首的一块绒毯上跪好,双手抱拳。

      “谢丞相。”

      “噢,不要叫我丞相,我现在只是右将军。”诸葛亮伸出一个指头,半是认真半是玩笑地提醒到。

      自从去年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诸葛丞相主动上表自贬三级,从丞相降到了右将军,行丞相事。但蜀汉大部分人包括荀诩都固执地仍旧称他为“诸葛丞相”,在他们心中,“丞相”这个词已经从普通称谓变成了一个特定称谓,与“诸葛”是牢不可分的。大众的这个习惯即使是诸葛亮本人也无法改变。

      “是,丞相。”

      荀诩恭顺地低下头,“诸葛将军”这四个字他无论如何也叫不出口,实在太别扭了。诸葛亮听到以后,露出孩子般无奈的表情×艘⊥贰\髭伎吹街罡鹆撩皇裁醇茏樱

    • 家园 间奏·第二章

      三月二十六日,荀诩早早洗漱干净,换上正式的官服前往军正司。军正司位于南郑东部的古城楼中,城楼是刘邦时代的建筑,建筑主体用六指厚的大青砖砌成,结构厚重宏大,但楼内却阴暗寒冷, “古人云,人如其名;这也可以说是官如其屋了。”

      荀诩走在宽阔空旷的走廊里,不无恶意地想。走廊两侧是厚厚的青砖墙,没有窗户,唯有通过入口处透进的阳光才让通道里多了几分光亮。荀诩背朝着入口,朝逐渐变暗的走廊深处走去,双脚踏在青石地板上,发出浑浊的响声。冰冷的空气呼吸到肺里,让荀诩一阵痉挛。

      走廊的尽头是一个漆成灰色的木门,荀诩推开门走进去,发现里面已经有一名身穿军正司制服的士兵在等候。那名士兵站的笔直,他看到荀诩,面无表情地问道:“是靖安司的荀诩从事吗?”

      “正是。”

      “请跟我来。”

      荀诩跟随着那名士兵在军正司的城楼里转了几个弯,感觉自己差不多迷路了。根据走下台阶的数量,他估计评议间会是在地下的某一个房间。上一次荀诩以评议官员的身份参加时,就是在一个封闭的山洞里。军正司的人显然认为,一个良好的“环境”是控制被评议者心理的重要因素。

      很快,士兵来到一个房间,拉开房门请荀诩进去。荀诩走进去以后,发现这间屋子并不大,但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墙壁用白灰粉刷过,单调且耀眼;整间屋子被有意识地分成高低不同的两个部分,荀诩所在的地方是屋子的最低处,只摆放了一把胡床;而屋子对面的地板则高出一、二丈,一字排开了四张冷灰色的木制案几,居高临下地俯瞰着胡床。

      “请在这里少候。”

      士兵指了指胡床,然后关上门出去了。荀诩拉开胡床坐了下去,百无聊赖地盯着那四张案几发呆。

      过了不知道有多少时间,房间对面的门忽然响了一下,然后被人吱呀一声推开,一共四个人鱼贯走进来,也不看荀诩,依次在案几前坐好。旁边还有小吏端上四杯水,然后很快退出房间去。

      荀诩仔细端详这四个人。坐在中间靠左的是右护军刘敏,他是今天评议官员里级别最高的;按照评议惯例,级别最高的官员不负责评议的主要议程,他们的出席往往是代表评议的级别与立场;中间靠右是军祭酒来敏,这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是汉中有名的经学博士,可惜人品狂悖,倚老卖老,哪个后辈若是质疑他的权威,就会惹的他暴跳如雷,没多少人喜欢他;最右边是南郑太守府中正杜庸,是属于荀诩最讨厌的那种许靖式的名士,极喜欢清谈与玄学,好逞口舌之利。选了这么两个人来,军正司显然是存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个人,护军征南将军姜维。按照级别来分,姜维应该坐在中间的位置,但他却选了最靠左的位子,这一般是旁听者的席位。姜维是诸葛丞相的亲信,虽然职位不高,但却被人视为是诸葛丞相的接班人之一;他的出席与位置,暗示了诸葛丞相本人对这件事的关注态度。

      荀诩想到这里,抬眼望去,姜维正好与他目光相接,于是冲他友好地笑了笑,和其他三个人的冷若冰霜大为不同。当姜维初次归降蜀汉的时候,靖安司曾经对他进行过一段时间的监视,所以荀诩知道这个人行事谨慎,接人待物颇有分寸,大家对他评价都还不错。

      他正在想着,来敏在上面忽然一拍桌子,严厉地喝道:“请注意,针对靖安司从事荀诩的评议现在开始。”

      “哦。”荀诩冷淡地正襟危坐。

      “姓名?”来敏威严地拿起毛笔问道,看来今天的审查他将会是主力。

      “荀诩,字孝和,长沙人,

    • 家园 间奏·第一章

      建兴七年三月十五日,诸葛亮对魏国武都、阴平两郡正式展开了军事行动。蜀汉将其称之为“第三次北讨战争”,而魏国舆论则称为“第三次卫国战争。”

      武都、阴平两郡位于秦岭西翼南麓、汉中西北,曾经是蜀国领地,后来街亭打败以后归附了曹魏,是魏国控制地区延伸至汉中盆地的一个突出部。只要这两个郡还在魏国手中,蜀军北上进攻陇西时就会面临来自左翼的压力。

      当蜀军负责主攻的陈式军团在三月十五日进入武都地区时,郭淮在同一天亦从上邽率援军南下,飞速驰援武都的治所下辩,其反应速度之快,令人不禁怀疑他是否事先就得知了蜀军的作战计划。但是在三月十六日下午,魏军却不得不停止了前进,因为斥候在南下魏军的右翼方向发现了一支数量庞大的蜀军部队。这支部队有三万到四万人,指挥官是诸葛亮本人,他们在郭淮部队以东二十里的地方逆向急行,突击方向直指位于郭淮后方的祁山南侧出口建威。

      这时候如果魏军继续南下,将会面临后路被切断的窘境;届时不仅郭淮所部会全军覆没,就连上邽等军事重镇也可能会被趁虚而入,陇西大门搞不好会因此而洞开。权衡了利弊之后,郭淮明智地放弃了武都、阴平两郡,率军先退回祁山堡,再退回到上邽大本营。而陈式则利用这个机会迅速占领了孤立无援的二郡。最后一座坚守的城市下辩在三月二十一日开城投降,第三次北伐(卫国)战争从打响要结束只持续了十天不到即告结束。

      武都、阴平二郡原本是诸羌、氐聚集地,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又处于易攻难守之地,对于魏国来说二郡有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此两郡的失陷并没有在魏国国内引起很大关注,包括大将军曹真在内的军方反而很赞赏郭淮及时撤退的英明决策。

      而在蜀国,这一次局部战争的胜利却掀起了一阵欢庆的热潮。第一次、第二次北伐战争笼罩在蜀汉人心中的阴霾被这一次的胜利一扫而空。从汉中到南中的益州全境都沉浸在兴奋之中,大家都视这一胜利为汉室复兴的预兆。尤其是南郑,南郑的居民和官吏们所感兴趣的事现在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筹备一场凯旋的入城式。用成蕃的话说就是:“这将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庆典。”

      不过在这一片狂欢的气氛之中,唯有一个人没心情也没时间欢呼,这个人就是荀诩。

      荀诩这几天一直在忙于为“弩机失窃”收尾:审讯五斗米教徒、清理工匠档案、搜捕南郑城内漏网的魏国情报站,排查一切与柳氏父女以及黄预接触过的人,还有——这是最令人头疼的——撰写整个事件的工作报告。唯一让荀诩感到欣慰的是,高堂秉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医生说这全得益于他平时勤于健身的关系。不过高堂的情绪不是很高,荀诩特意派了阿社尔与廖会去陪着他。

      在这期间冯膺和姚柚都找他谈过话。前者态度表现的很暧昧,大概还是怕他与柳萤的关系被揭发出来。要知道,司闻曹高级官员和五斗米教女性的暧昧关系,这已经不是仅仅“桃色事件”四个字可以概括的了。

      而姚柚在谈话的时候首先严厉地批评了荀诩一顿,然后私下里对他的遭遇表示理解,并暗示会在适当的时候把军方的不合作态度向诸葛丞相申诉。当然,荀诩自己把这视为一种安慰而不是一个承诺。

      到了三月二十五日,仍旧忙碌着的荀诩收到了一封公函。公函用玄色套边,这不是什么好兆头;按照蜀汉官僚机构的习惯,朱色套边的公文多是值得公开宣扬的好消息,而玄色套边的公文里面往往是一些负面的东西。

      荀诩平静地拿起公函,发现发件人是丞相府军正司——这是蜀军的宪兵机构,不过其权限并不局限于军队,而是扩展到汉中全部政府部门,这种军政一体化是蜀汉官僚体系的一个特色——收件人则写的是荀诩本人的名字,名字前面还用朱笔标有籍贯。

      玄色套边,发自军正司,而且是给荀诩个人的。这三点足以说明这封公函的严重性。

      荀诩挑了挑眉毛,拿起一把剪刀剪开了封口,从里面取出公文,展开来看:自:汉丞相府军正司至:汉丞相府司闻曹靖安司从事荀诩孝和(长沙)

      题:通令评议令汉丞相府司闻曹靖安司从事荀诩孝和(长沙)荀诩于汉建兴七年三月二十六乙酉日辰时正前往军正司参加评议审查,在此期间暂停一切职务。

      即日。

      附:评议官员名录右护军偏将军刘敏(零陵)

      护军征南将军阳亭侯姜维(天水)

      军祭酒辅军将军来敏(新野)

      南郑太守府中正杜庸(襄阳)

      看完这份公文,荀诩偏过头用手中毛笔的另外一端挖了挖耳朵,脸上浮现出奇怪的笑容,自言自语道:“该来的果然来了。”

      “评议”最早源自于汉末年的许劭,最初是用来评价人物优劣。后来蜀汉官僚机构将这一概念引入到内部秩序管理中来,名词还保留着,但内涵已经完全不同了。根据律令的解释,评议是针对被评议者的不当行为进行讨论商榷,以期使被评议者改善工作。不过大部分人都谈“评议”而变色,因为参加评议的人往往在审查过程中会被百般刁难,那种精神上的折磨不啻于严刑拷打。甚至还有人说出“宁可杖责三千,不可评议一日”的话。

      荀诩对此心知肚明,他也曾经以评议官员的身份参加过评议,对其流程和手段都很熟悉。他搁下毛笔,再次拿起公文瞥了一眼评议官员的名单,不仅脱口而出:“噢,他们真棒。”

      名单上参加评议的官员一共四名,其中三名都有军方的背景。很明显,这一次的评议是军方在幕后指使的,他们甚至没打算掩饰这一点。荀诩在调查期间让军方积怨不少,现在他们看来是打算报复了。

      “我就知道,人的倒霉程度是没有底限的。”

      荀诩自嘲地想着,站起身来开始整理自己在靖安司的东西。他把各种谦帛、麻纸与竹简质地的文件分门别类放回到书架上,将毛笔在涮笔缸里洗干净重新挂回笔架;他又拿出一个猪皮口袋,把所有的私人物品装进去:一方石镇、一尊貔貅木雕、圆边铜镜、盛着西域熏香的檀木盒、还有一把印着他儿子掌印的白折扇。当这些工作完成以后,他把裴绪叫了进来。

      裴绪一进来,看到荀诩的屋子整洁地象是要搬家一样,不禁一楞。荀诩冲他笑了笑,把那份公文递给了他。裴绪看完以后,惊讶地挥舞着右手叫道: “这不公平,荀从事,他们不能这么对待一名靖安司的官员。”

      “他们一直就是这么对待的。”荀诩不以为然地回答。“不用惊讶,总得有人为这次的失败负起责任。”

      “可是……”

      “我走以后,在新的任命下来之前,你就是靖安司的最高负责人,这里是相关文件的交割,以后这里的工作就麻烦你了。”

      裴绪有些不知所措,荀诩异乎寻常的平静让他觉得很害怕。

      “千万不要忘记烛龙,这是埋在我蜀汉军中最大的毒瘤。”荀诩说到这里的时候,目光一凛,“不把他除掉,我军始终就会处于被动。”

      “我知道了。”裴绪点点头,不知道自己还该说些什么。荀诩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抱起猪皮袋子朝屋外走去。靖安司的人听到消息,都纷纷驻足,注视着这位从事迈出靖安司的大门,头也不回地缓步离开。

      到了晚上,荀诩叫了狐忠与成蕃一起到自己的宅子里喝酒。在席间,两个人听到荀诩被暂停了职务被召去评议,都吃惊不小,忧心忡忡。唯有荀诩象是想开了一样,一杯接一杯地畅饮。

      狐忠好不容易抓到一个间隙,按住他举起酒杯的手,问道:“孝和你除了第六弩机作坊那次,不是还做了什么得罪军方的事吧?”荀诩坦然回答:“靖安司天生就是为了得罪军方而存在的,我有什么办法。”

      狐忠怀疑地瞪了他半天,荀诩笑道:“我说,不要拿你们军谋司的眼神盯着我,我可不是情报素材啊。”

      “你没对马岱将军做过什么?”

      “……呃……这个嘛……”荀诩嘟囔了一句,又端起酒杯掩饰自己的表情。成蕃盘腿坐在旁边拿刀撕下一大块羊肉搁到嘴里,然后含糊不清地嚷道:“孝和你就是太冲动了,军方的那些家伙都是些睚跐必报的家伙。”

      “你不也是军方的么?”狐忠在一旁插道。成蕃被抓到话柄,尴尬地抓了抓头:“我不一样,我是地方的,不是中军编制呐。”

      狐忠没继续挑他毛病,转过头对荀诩有些担忧地说:“这次评议看来军方是憋足了劲打算整你啊,你有没有与姚大人沟通过?他也许能施加影响,取消这次评议。”荀诩摇摇头:“姚大人估计是帮不上什么忙,对方在背后撑腰的可是魏延啊。”

      成蕃拍拍胸脯:“孝和你若是恭顺一点,也许他们能下手轻一点,要不要我去帮你打听一下评议官员的背景?”荀诩撇撇嘴,做了个坚决否定的手势:“免了,我虽然是个小官,可也不想象杨仪那样……”说到这里,荀诩酒意大盛,高举杯子不禁慷慨大声道: “他们想评就让他们评好了,自古死于口舌的官员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狐忠和成蕃怕他酒后说出什么,赶紧把他劝住,搀回屋子里去。一直到荀诩沉沉睡去,狐忠和成蕃两个人才离开荀诩家。

      一出门,成蕃担忧地小声对狐忠说:“这一次孝和怕是凶多吉少啊。”

      “是啊,如果没有出现奇迹的话……”狐忠望着张灯结彩打算欢庆胜利的南郑城,把两只手笼到袖子里。

    • 家园 对不起,小疑问

      在序里面,有这么一段:……他胯下的战马就一声哀鸣倒在了地上,它的两只前蹄同时扎上了一枚铁制的四角扎马钉,马铠能够保护它不受弩箭攻击,却无法避开这些小东西。

      我除开看见条顿族骑兵的战马密封的严实(也许欧洲别的民族有),但中国的骑兵向来都是轻骑兵,有用马甲的吗?

      原先我以为钉马蹄铁是为了保护马蹄。后来才知道不完全是(具体我也不知道)钉马蹄铁的钉子很长,马蹄的角质层非常厚。钉进去马毫无痛苦。 马蹄铁外加角质层,有相当可观的厚度,那么,什么东西可以扎进马蹄呢?

      • 家园 其实这两样东西在中国都是存在的

        马铠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湖北省曾出土过一具楚国皮制马甲。后来在秦俑坑里就曾挖掘出一套领特大型甲,这副“马铠”,有颈甲、身甲、当胸和搭后组成,已经相当完备。到了东汉,马铠进一步得到发展,不过因为制造费用昂贵,普及率并不算高。《太平御览》里引用曹操的《军策令》有提到:“本初马铠三百具,而吾不能有十具”,足见其贵重。

        所以在小说里,其他低级骑兵因缺乏防护而被射杀,而王双则靠着马铠多活了些时候。

        关于扎马钉,容我转一段其他朋友的文章:

        --陕南沔县的特产:三国时代的---扎马钉

        扎马钉铸于三国时期(是蜀汉丞相诸葛孔明发明的兵器之一)因独特的外型:四条腿坐立,任意放下就会有一支尖角(刃子)朝上.因在古代冷兵器作战,骑兵最灵活,战术是很主动的,战斗力非常强,为对付来进攻的骑手要在没有要塞的据点是很难守的住的,为此用来对付骑兵的方法也就相应的产生,当时最能够重创骑兵的兵器就数扎马钉了,在三国蜀魏相挣的重要战场--陕南定军山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是蜀汉的北大门,也是蜀汉北伐的基地,蜀汉非常注意在此的设防问题,敌人因远到而来,先锋部队都要骑马,扎马钉有独特的形状,不管是人是马踩上都会失去战斗力当俘虏

        http://www.chcoin.com/bbs/UploadFile/20033185431947406.jpg

        这里是实物。

    • 家园 对不起啊,偷偷问一下版主们,这种级别的原创文章都不加精吗?

      一比较,俺们的创作热情就更没了。

      另外,强烈建议回头转到演义书场什么的扩大影响。

      马老真是牛人,送花没商量。

    • 家园 建议马老给一张主要人物表

      否则看起来人物变得太快,有点吃力。

      • 家园 得令

        其实我最喜欢设计这类官僚机构图了

        《风起陇西》人物表

        荀诩,字孝和。汉丞相府司闻曹靖安司从事。

        狐忠,字守义。汉丞相府司闻曹军谋司从事。

        杜弼,字辅国。汉丞相府司闻曹司闻司陇西地区司闻校尉,代号“黑帝”。

        谷正,字中则。汉丞相府司闻曹司闻司陇西地区司闻校尉,代号“白帝”。

        诸葛亮,字孔明。汉丞相。

        李严(平),字正方。汉都乡侯中都护骠骑大将军。

        成藩。汉丞相府南郑城戍城尉。

        姚柚。汉丞相府司闻曹曹掾。

        冯膺,字少敬。汉丞相府司闻曹右曹掾兼军谋司司丞。

        谯峻。汉丞相府军技司司丞。

        阴辑。汉丞相府司闻曹司闻司司丞

        裴绪,汉丞相府司闻曹靖安司都尉。

        阿社尔,汉丞相府司闻曹靖安司属员。

        高堂隆,汉丞相府司闻曹靖安司属员。

        魏延,字文长。汉南郑侯前军事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

        杨仪,字威公。汉长史绥军将军。

        马岱。汉平北将军。

        霍弋。汉丞相府军器诸坊总务记室。

        黄袭,汉丞相府军器诸坊第六作坊主管。

        张观,汉抚吴敦睦使。

        郤正,字令先,汉抚吴敦睦馆书令。

        黄预。五斗米教祭酒。

        柳敏,南郑柳吉酒肆店主,五斗米教鬼卒。

        柳萤,南郑柳吉酒肆店主之女,五斗米教鬼卒。

        郭淮,字伯济。魏射阳亭侯建威将军雍州刺史。

        郭刚,字毅定。郭淮之侄,魏中书省直属间军司马。

        徐永,魏中书省直属间军司马杨伟从属督官从事。

        糜冲,魏国间谍。

        马遵,魏天水太守。

        孙权,吴主。

        薛莹,吴秘府中书郎。

    • 家园 【欣赏】稍微谈几点看法

      在其他地方读完了整部小说。

      个人觉得伯老这篇小说不能算是架空历史,大的历史事实基本符合,发生在诸葛亮6出祁山,主要历史人物也没有虚构。像荀诩、狐忠、杜弼、郭刚等本来就是小人物,不为人所熟知的,虚构出这样一个故事应该是没有问题,因为本来就是小说。

      小说非常扣人心弦,一读就不想罢手,一环扣一环,可见伯老的文字功力。

      结尾非常妙,其实第一部读完,我基本上已经猜到烛龙就是狐忠,但仍然没有想到是这样一个结局,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

      读第三部的时候,我开始以为伯老要写一个类似老电影《蛇》的故事,徐永是魏国的双面谍,邓先这个小角色是魏国抛出来牺牲用的,为了证明徐永投诚的可靠。徐永的目的为了保护真烛龙,然后抛出一个假烛龙让蜀国除掉,因为第一部蜀国情报机关已经知道烛龙的存在,就像陈恭(杜弼)在天水身份败露一样,烛龙除非不再行动,否则早晚要败露。读了伯老的结局后,不仅拍案叫绝,唯独没有想到这样的结尾。

      第二部东吴这一段也很精彩,一方面表现军方和情报机关的不合作,另一方面,表现荀诩的智慧和应变能力,而且荀诩从东吴方面得到烛龙的情报为第三部留下了伏笔和铺垫。可谓丝丝入扣。

      可以说,伯老这部作品,是在下这几年网上读过的最佳小说。

      • 家园 能有读者若是,就是封号也瞑目了

        无斋老爷真是目光如炬,其实徐永的叛逃我最初设计就如您料想的一样。后来有几个朋友猜出来了,我一面强笑敷衍,一面再重新构思,方才有此结局,只是委屈了诸葛丞相。

      • 家园 同感!

        呵呵,已经在幻剑读过一遍了,不过还是忍不住每天看看这里。个人觉得至少不差于“寻秦记”,又带了些西方侦探小说的韵味。

        “读第三部的时候,我开始以为伯老要写一个类似老电影《蛇》的故事,徐永是魏国的双面谍,邓先这个小角色是魏国抛出来牺牲用的,为了证明徐永投诚的可靠。”

        --------哦?已经出第三部了?还是说的是第二部“秦岭的忠诚”?在幻剑好像只有两部啊。

        • 家园 第二部是出使东吴

          第三部才是“秦岭的忠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