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 -- tq10

共:💬5 🌺32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延绵至今未曾中断,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中华文明是中国历史研究、也是世界文明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彰显中华文明的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对于增强民族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有几大关键问题:

    一是中华文明是何时形成的?有多久的历史?

    二是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形成和发展的,中华文明从多元起源到中原王朝为引领的一体化趋势是如何形成的?

    三是中华文明为何会走出一条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延绵不绝的道路?

    四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道路和机制有何特点?

    五是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如何?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309/b3eca95755344944aba886b84f3d8aef.shtml

    通宝推:心有戚戚,
    • 家园 还是要分清这是一个学术课题还是一个政治课题

      以我个人海内外这么多年的观察,中华民族从不缺乏文化自信,实际上中华文明的粘度相当大,非常不容易改造,这也是所有古老原生文明的属性吧,因为粘度高所以不容易接受外来文明与异质文化,因为自信反而不排斥外来文明与异质文化,这是一个表现复杂的文化特点。

      同时在这个话题上西方存在亨廷顿那种文明冲击的理论,说明古老文明之间的巨大差异虽然被现代地球村全球化粉饰的似乎岁月静好,但不同文化下的人的社会实践中经常会暴露出文明属性的特点,也说明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文明对撞并没有比古时的文明冲突烈度有任何减小。

      换句话说,从文明起源与历史的视角去巩固文化自信,文明自信有利于对下一代的教育与文化传承,对未来更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但同时做这个工作的人自己也需要拥有对自身的文明自信,比如东亚中华圈的文化,在今天的世界文明光谱上其实具有很高的地位,不但具有独特的不同于欧洲文明的自己的优秀特点,并且从整体上拥有自己的全方位完整的文明逻辑链,这是其粘性的真正来源,也是自带强大的传承力度,每一代人一旦成长于这个文明下,甚至受到这个文明的影响,不论种族,国家,从东亚小学生到西方乔布斯,都会被其中的优秀素质所吸引所影响。

      另一个特点是东亚文化圈不同于欧洲文明中东文明的地方是,没有一神教所带来的强制性教育过程,所以在显性的文化特征上不会有强烈的包容挑战,但是东亚文化圈的排他性是潜移默化的,是内在的,相对于其他文明更经常以潜规则形式存在的。 繁杂的潜规则所形成的文化素质是东亚文明的真正实力,因为这些是无法像一神教那样以明文方式通过正规渠道传承下去的,反而是浸透在个体家庭社会活动等点点滴滴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了解这个文明的内在素质与力量的来源,对于文明自信很关键。 河里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从小都是在中国打开国门前时期出生的,对西方文明全面进入之前的文化是过接触的,即使很多人成年后出国长期接受西方文明,但幼年接受过的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也是西西河一贯明确打出传承中华文化的宗旨的来源。现在的90后00后肯定有不一样的心理路程,更不用说出生与海外的海二代三代。他们可能在包容西方文化方面有我们不具备的优势,同时也有他们独特的对文明冲突的理解困扰。

      当然一个文明冲突的在社会实践上的表现是制度的冲突,文明当然不会局限于制度这一个范畴,但是在任何一个时间段,文明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往往最直接的表现在包括制度在内现行社会实践部分,从生活习惯到社会伦理,从权力结构到生产关系,这些都会在不同文明之间有多多少少的不同,马克思到了中国,凯恩斯到了东方,发生南橘北枳的情况是自然的事情。

      所以建立文明系统的正宗定义与学术化是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当然也对文明环境下的制度自信有巨大的意义,但同时也要避免的时,制度自信不是排斥包容的反作用,相反,越是自信的文明才会更加包容,中华文明的包容发展历史本身就是对中华文明自身在历史上的强大自信力的佐证。这里的因果关系不能弄反了。

      絮絮叨叨一大堆,可能也没提出什么理论高度的见解,抛砖引玉吧。 总之,形成一个理论系统化的中华文明圈,东亚文明圈,不论叫什么名字,这是一个世界范畴内重要的文明分支课题,肯定有争夺正统之争,而今天中国自然而然具备占据这个话语权的正统地位。这里面要注意的几个坑是,第一,中华文明不是仅仅中国所独自占有或所代表的,而是世界文明史并生存与今天的一个重要人类文明分支,试图用一朝一代或者一地一国去代替是走不远的; 第二,这个文明在今天的全球化影响下,不但面临更多的文明之间冲击,也同时互相产生了持久的深度影响,因此这个课题不是一个封闭地理环境下是视角,而是应该考虑从历史到现代内外互动影响的多重视角。; 第三,如果针对性是中国境内,在把制度自信建立于一个地理范围之内之前,一个重要工作是建立制度与这个文明全方位的联系甚至因果关系,这是逻辑链上一直被忽视的地方。 比如今天东亚地区不论中国日韩甚至印度,社会结构与制度上至少在整体框架上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但是没有人会认为只是简单照搬西方的伦理制度,而不存在东亚文化的深度影响。 比如河里有个帖子提到日本的议员党派就很类似幕府文化,中国的马恩理论下的制度自然也不会缺乏中华文明自带的底层逻辑,所以这其中的空间是一个甚至是最大的课题,也不可避免的要进入现代政治范畴而不能独善其身于单纯的历史学术讨论。这是此楼相关的课题能够成功开发并建立全面体系化的理论的最大挑战。

      简单的说,方向是好的,重要性更是紧迫的,但是仅仅提出一个高层框架与一些指导口号,对于一个长时期因各种原因没有得到深度开发的课题是没有帮助的。 需要的是了解其中的挑战,打开一些方向的思路空间,不一定放到社会上但学术领域内首先要实现自身的自信与包容,学术上做不到,就很难得到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意义上的理论高度的创新。这是一个造福子孙事关长治久安的严肃课题,既然事关中华文明,起点就不能从当代政治光谱的层次上,而应该是宏大并独立于用河里的话叫做屁股裤衩😁的圈圈框框的探索。这当然是一个危险的车道,敢不敢于进入,有没有能力处理,这是个很大的考验,但成果也可以是巨大的。 Good luck。

    • 家园 省流版

      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内容:

      通过对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可知,世界几大原生文明并非都符合这“三要素”,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印章上的图案也未被认可为文字。随着世界各地考古发现和研究取得的进展,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世界各地可以有符合自己古代社会发展特色的文明形成标准。

      ...

      探源研究就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背景和原因,得出了以下认识: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转型,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这个和我的看法差不多: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到现在的原生文明,中华文化时期和文明时期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文明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问题对,相对其他此生文明以及已经灭亡的古代文明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完全可以按照自己方便的标准来划定。

    • 家园 (摘录)中原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区的原因

      一是农业发展,基础稳定。

      二是开放包容,博采众长。

      三是广泛结盟,形成合力。

      四是创建礼制,巩固王权。

      由于上述原因,中原的文明持续发展,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

      ===========================

      历史表明,国家统一既是中华文明的本质属性,也是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根本保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宁,必定使中华文明有更加辉煌璀璨的成就。

      ===========================

      在空间方面,对于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和华南地区如何以“滚雪球”的方式融入中华文明,以及融入的过程和关键时间节点等,都还不明晰。上古时期的边疆地区,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部分,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309/b3eca95755344944aba886b84f3d8aef.shtml

    • 家园 同是中华文明,中国比印尼,自信在哪里了?

      按照各种考古证据,我们这个星球上,不是中华文明苗裔的国家、民族还真不多。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和其他中华文明的苗裔比,优势在哪里?都是老皇帝的龙种,谁比谁更高级?要比全体人口中Y染色体的DNA,印尼的O系占比可比中国可高多了。难道他们更高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