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芯片、运十与产业政策 -- 自以为是

共:💬134 🌺864 🌵2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芯片、运十与短视、远见

      八十年代放弃芯片与大飞机是不是短视,需要把观察点拉回到八十年代的中国。

      八十年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我觉得,需要60后70后有过亲身体验才能理解。说个冷笑话。文革的时候有个口号,叫做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等改开了,看到外面的世界了,大家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自己才是那三分之二,而且是三分之二里面垫底的,收入低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等一众亚非拉小伙伴,倒是跟印度差不多。那时候香港的出租车司机都可以跑到深圳包二奶,要不然也不会有逃港潮。两边对比,一个以人民为名的政府,一个号称为人民服务的党,30年了,人民的温饱还没有解决,心里什么想法?人民心里什么想法?社会稳定如何维持?真的还有心思管那么多40年以后的长远发展?

      那个时候,搞个宝钢都是筋疲力尽,上三峡工程还要考虑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说实话,已经是尽力了。当时下马的还很多,至少还包括载人航天,但见效快但通讯卫星还是保留了。如果保留大飞机和芯片,那么就有其他项目要被削减。削减哪些不是短视?

      当然,很多人会拿小汽车说事。固然,如果不买小汽车,或者少买小汽车,可能可以有资源投入大飞机和芯片。但是,还是回到当时,此前30年都是勒紧裤腰带搞建设,还能继续那种高积累模式?即使经济上可行,人们的心理上是否可行?没有这些东西满足/收买人心,当时的改开能否搞得下去都是值得怀疑的。现在看,好像40年发展是一路凯歌,经历过的人都知道那是一路坎坷艰险的。

      中华文明一般来说是欣赏远见的,但有远见和把远见落实到位,是两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没有经历,境界不到,很难形成真正的,可以实践的远见。孔子登东山只能小鲁,要登泰山才能小天下。到了2021年,人均收入低于中国的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6%,约三分之二;人均收入高于中国的16%人口所生活的经济体,要么很小,要么家里有矿,要么就是发达国家。生活在2021年的中国人所享受的生活,所看到的世界,与生活在1981年的中国人所享受的生活,所看到的世界,差异是巨大的。1981年的中国,还没登上东山,能位后来的发展奠定下基础,已经是远见卓识了。

      有远见也要能够落实,能够活下去,活得足够远,才能实现远见。五次反围剿要求打阵地战,正规战,难道不是远见吗?那之前的夺取大中城市的目标,难道不是远见吗?可惜,在那个时代,以那样的条件,搞那样的远见就是思路一条。只有农村包围城市,只有游击战加运动战才是活路。等到力量发展起来,再回到正规战,再去夺取城市,这才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八十年代的做法,是否可以改进?当然可以,但是这些可能的改进都是第二位的。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真的有谁干事可以完美无缺?做得再好也就是当时看起来好,放到后世看都能找出很多缺憾。找出前人的缺憾是为了改进后人的工作,而不是为了苛责前人。与其苛责前人,还不如想想自己为什么没有早十年前买两张披萨饼的比特币,现在妥妥的亿万富翁,不管是吃喝玩乐,还是投两个核心技术项目,轻而易举。

      通宝推:泽徒,夜郎国主,达雅,
      • 家园 把张钦礼这样德才兼备的干部清洗掉,换上一批利己主义者掌权,

        这才需要进口小汽车收买官心。

        没有这些东西满足/收买人心,当时的改开能否搞得下去都是值得怀疑的。

      • 家园 说要有远见的大概都是大院子弟吧

        我知道有大院子弟说改开前排骨都吃到吐。

        我老家河南中部地区,小麦主产区,改开前就从来没有吃饱过(春节除外),最惨的一年人均分到小麦只有四十多斤,当然还有些秋粮和野菜,每年也就春节能买个十几斤猪肉,还要肥肉多的那种,可以炼油。

        我父亲有正式工作,我家经济条件在村子里算是好的,我的邻居小伙伴兄弟姐妹多,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红薯都不够吃,买盐的钱都没有,不是细盐,是腌菜的那种大青盐,有一次我找他玩,他从盐盒里拿出一颗青盐,用舌头舔,说味道真好。

        农村生活水平提升有三次,第一次是分田到户,次年就能吃饱肚子了,小麦亩产从四百斤左右增加到近六百斤,不要再说N个馒头和N+1个馒头了,这一年除了分田到户没有其他大的改变,与其拿N个馒头说事,还不如归功于风调雨顺老天爷帮忙。

        第二次提升是化肥大量推广使用,小麦亩产超出千斤,虽然还没有实现猪肉自由,但已经不再短缺。

        第三次提升是农民进城打工,现在家家都盖了新房,差不多一半农村家庭都有了汽车,还有少部分在县城和省城买了房子。

        通宝推:泽徒,假日归客,夜郎国主,达雅,
        • 家园 你这个改开前是哪年,你多大了?你的记忆是哪年到哪年?

          你家到底几口人,多少亩地?你邻居家呢?我个人推测你的印象明显是分地之后,你可有异议?

          你知道分地之前你们村的分配模式和产量吗?你确认你知道分地时期的情况吗?

          别的不说,你是否记得你们村80年代的水利状态吗?是否只记得地下水时期?呵呵。

          @lpa

          你真懂割资本主义尾巴?你多大岁数?还赶上割资本主义尾巴收自留地了?

          改开以来,你这种说话的先生太多了,真的不觉得自己在编瞎话?你几岁?赶上割资本主义尾巴了?

          你们村是啥村?都是毛时代磨洋工的懒汉?然后一分地就不磨了?凭啥?不要脸?

          按照你的瞎话,磨洋工哪里来的400斤粮食的产量?

        • 家园 亩产一年增长近50%?真大跃进了?

          第一次是分田到户,次年就能吃饱肚子了,小麦亩产从四百斤左右增加到近六百斤

          • 家园 我觉得他是零散的信息结合到了一起,根据官媒扯淡了

            可见治学态度。

          • 家园 你要知道以前大家如何磨洋工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农村以前每家有自留地,主要是用来种菜自己吃,分田到户那一年,有一家在自己的自留地做实验,用力所能及最好的条件,折算下来小麦亩产约800斤。

            关于自留地,在我记事的时候就有,后来割资本主义尾巴收走了,过了两年又分给大家。

            农村当时的顺口溜:队长有权,会计有钱,撑死保管,饿死社员。

            • 家园 我也河南中部地区

              也是小麦主产区。

              我没经历过改开前,我记事儿就改开后了。

              记忆深刻的一件事。

              大概是83年左右,我刚上小学。

              秋天,我跟着父母在打麦场收麦子。麦子脱粒了,也晒干了,该收到袋子里了,我问父亲,咱家一亩地能打多少斤麦子,父亲瞪着我训了我一顿,说:不许说打了多少斤。我很委屈,问为什么,父亲没说,只说存住气多打粮食,说了不吉利。我到现在也不明白这有什么不吉利的。当然,我也知道了我家那年收成了多少斤麦子,900斤,我家4口人总共1.4亩地。亩产600多斤。

              • 家园 你们那地也太少了,人均还不到4分
              • 家园 我们每人1亩出头,附近集镇每人不到1亩地

                81年到甘肃后,郊区的同学说他们一人能分到七亩地,县上的同学说他们每人十亩地,甘肃缺水,很多土地不适合种植粮食,长期撂荒。很多学校老师家在农村,每年收小麦的时候,会放一星期假,有一年收完小麦,地理老师在课堂说:今年收成不错,(平均)一亩地能打一百多斤(小麦)。

                83年胡耀邦到甘肃考察,提出种草种树治穷致富,那些撂荒土地都被种上了苜蓿和沙棘,当地办了一个果汁厂,生产浓缩的苹果汁和沙棘汁。

            • 家园 民风不好

              还有可能是当地家族势力比较大,大姓控制村政权。

              我们的生产队长是民主选的,干不好就落选。我经历过好几任生产队长。

              当年的口号:跨黄河、过长江。

              还和以南的亩产800斤,长江以南的亩产1000斤,是全国的标准。个别地方差的原因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 家园 你这回忆数据有问题吧。。。

              2019年河南小麦平均亩产是436.6公斤,你这自留地80年代就能亩产800斤了?

              建国初小麦平均亩产86斤,76年增长到236斤每亩。90年代突破每亩400斤。你那地方刚改开就能亩产400斤是怎么吃不饱的。。。

              2018年有个邓州推广杂交小麦基地的新闻,审定会上杂交小麦亩产600斤就已经达到预期了。

              改开能吃饱是很多人的回忆。化肥水利现在是谈的多,但经常把良种给华丽地无视了。

              比如河南郑天存育种的麦8048、8088-46(豫麦15号)、8826、8833,使小麦单产从每亩150公斤左右提高到三四百公斤。一般这种产量都是农科院的实验地的极限产量,实际推广以后没那么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