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漫长的季节》(2023,中国)——一个时代的回首 -- 普鲁托

共:💬79 🌺568 🌵2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台湾人,比如马世芳,很推崇万有青年

        被反复提到的也就那么两首歌。有啥用意,似乎也就那么回事

      • 家园 剧中的大妈就是中国人民的大多数

        在看到作恶的时候不说话,最后灭亡的时候也没人替自己说话。

      • 家园 其实你跟我的心情差不多

        我也是坚持着把剧看完的。差不多是第一次,坚持着把好剧看完的。一般来说,好剧看着爽,一口气看完;不好的,看两集弃了。只有这个,好剧但是看的好难受。因为剧里的几乎每个人,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熟悉。

        范伟他们的搞笑三人组,台词确实搞笑,开始我还笑了,后来真的就笑不出来。他们就像我的叔叔,舅舅们,下岗,生活没着落,但是一天天也是有说有笑。我看着秦昊,太像,太像了。那些幽默,不过是他赤手空拳面对强敌的时候,拿起一片树叶做最后的盔甲。

      • 家园 这片有两个细思极恐的地方

        这片的演员确实贡献了精彩的演绎,特别是饰演马警察的徐明昊,哑巴蒋其明,殷红王艺荻。女主角李庚希我觉得演的还没有殷红好,甚至没有秦昊的老婆王佳佳的演的好。只有冷脸,没有决绝。大部分演员都挺好,差还是差在编剧部分。特别第一集的剪辑特别不友好,跨越三个年代,明显是装了个逼,只求格调高,不打算让观众看进去。后来没有跨年代乱剪辑了,就容易观赏一些,我大概是9~11集才真正看进去,最后一集又觉得一般了

        这片有两个细思极恐的地方,还有一个逻辑硬伤

        细思极恐的地方

        1,秦昊回家就从冰箱里面拿出胰岛素,觉得刻度不对,问“谁动了我的胰岛素?”要知道一般台词是有意义的,不会弄句前不沾村后不沾店的台词。然后随着剧情展开(后面有大量剧透,没有看过的就别继续看这贴了),我们发现秦昊的老婆黄丽茹那时已经和未来和她合伙开美容院那人有奸情,就黄丽茹看那人那全身都是爱意的眼神,就算黄丽茹没有肉体出轨,那精神也是100%出轨了。而和她合伙开美容院那厮是干什么的?是开修理厂的。而全片最初的引子,以及秦昊离婚的导火索,就是秦昊贪便宜买了一辆套牌车。。。那完全可能是黄丽茹和她奸夫想让秦昊离婚,给他下了个套

        2,看到后期我们明白,沈默从小长期被养父强奸。长期阴霾的这样一个女子会那么温柔可人吗?不可能的。如果一个正常的长成校花的乖乖女,到一个大学新生报道,问路,那她一定会去迎新办找举牌子的人,或者找一个女生问路。而不会对着一个穿着打扮就不像学生的人去问路;后来沈默打工也有问题,一般正常女生打工,就是家教,或者保姆。沈默直接去夜总会弹钢琴。难道是打算在做皮肉生意的地方当一名出污泥而不染的圣母白莲花吗?也就是说,沈默最初的问路,可能就是瞄着王阳,让他上套。

        这两个细思极恐的地方都是说的通的。如果编剧就是埋的这个哑迷,那我觉得编剧确实不尊重女性。全剧里面的女性,除了范伟的老婆和卖药后来进医院那位(好像叫小露),就没有一个正常人

        一个逻辑有问题的地方:

        王阳最后在桥上为什么要怂?竟然选择回家了!?

        我反正看到这里感觉莫名其妙,觉得不可能。如果说是因为王阳的父亲被沈默敲晕在铁轨上,如果有火车开过来,父亲可能会见马克思。。。属于媳妇和爸爸一起掉河里,先救谁? 那口口声声说“我就只剩下你了”的沈默就算敲晕王阳的父亲(爱人的爹),也绝不可能任其躺在铁路上等死,肯定会把他拖下铁轨,放在安全的地方。这可是全片的剧情高潮部分,这个部分出问题,我觉得整个片子就都算有问题

        最后还有一个我没看懂的地方——秦昊最后即将掉河里的时候,他瞎开心什么?明显这不是因为彩票中奖了在高兴,如果是因为彩票中奖了开心,车快掉河里了,秦昊的表情就会是十分恐惧。

        • 家园 几个回答

          1 龚彪。

          注意龚彪临死前那个大车,写着【郝哥货运】,就是他老婆丽茹的姘头名字。其实不管是不是他老婆或姘头安排死的;单从大局讲,他一个天之骄子(那个时代大学生基本相当于现在985博士稀缺了),就是死在自己老婆手上了。所以胰岛素和这个【郝哥货运】,应该都算超现实的隐喻。而他临死前的笑,表达了【对命运的不尊重】。以他的智商,当初不会不知道娶了丽茹,一辈子不能好。其实他的人生各种摆烂,和厂长打架结婚离婚糖尿病吃土豆等等,都是这种【对命运的不尊重】的表现。小孩子放着好路不走非要踩水坑的那种。

          2 沈默。

          作为一个长期有性生活的妙龄女孩,想撩拨一下长得还算帅的年轻人,不奇怪。夜总会弹钢琴一方面是挣钱,一方面是找机会。这也不算不尊重吧,女人有性欲也不违法。现在的主流电视剧,基本就是以撩拨女观众的隐蔽性欲为卖点。

          3 王阳。

          他还是个单纯的孩子。虽然年龄相仿,但是他是在爹妈羽翼下的“叛逆”,和沈默的成熟度不在一个档次。遇到急难险重的问题,潜意识下找爹妈很自然。

          通宝推:王郎,
        • 家园 王阳最后在桥上为什么要怂?竟然选择回家了!?

          心理学上对这个有解释:因为王阳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相对平和温暖的环境里,父母给了他足够的保护与温暖,所以当遇到巨大变故时,本能地还是希望回家,从父母处获得庇护。

        • 家园 我看不懂的一个地方

          王阳的两次转场,都是相同的脸,表情从阳光幸福到恐惧转变、环境从明亮向阴森转变。我以至于以为是王阳为第一人称的回忆,对于沈默印象是理想化的、被讲述者主观加工的、观点前后不同的,可是又不是。不理解这个设计的用意

      • 家园 里里外外,这句话内涵不同

        只有受伤害者才有资格提出和解,只有受伤害者才有资格说“往前看,别回头”。

        所以,由受到时代伤害的王响来说这句话,再合适不过了。

        对于加害者,或旁观者来说,重新审视那个时代是有必要的。加害者愿不愿意,先不管。本剧导演辛爽,81年的吉林人,算半个旁观者吧。

        所以,他借用王响代受害者言。同时,拍这剧本身,就是旁观者对那个时代的再审,或回头看。

    • 家园 那是一段工人阶级命运咽喉被扼住的惨痛往事。

      大型国企的火车头司机王响,1990年代考上大学的娇子龚彪,北方小城的公安局警队队长马德胜,无论从哪个角度,他们都应当拥有美好的人生。

      但是,一场东北工人大下岗的浪潮及其被裹挟在内的时代巨变,摧毁了他们所有人的生活。包括这部剧中的女人们:身体病重却得不到工厂报销手术乃至连药都抓不出的罗美素,被迫从一名光荣女工沦落歌舞厅陪酒的李巧云,主动巴结厂长又因意外落得不孕不育的黄丽茹,靠勾搭“先富起来的人”以卖身求荣的三陪女殷红——以及,推动这部剧剧情延续的“剧眼”沈墨,一个孤儿,又是一个养女,又是一个被养父长年凌辱的玩物,又是一个最终杀死了所有伤害过自己的人的冷血戮者。

      鲁迅曾在《关于女人》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私有制度的社会,本来把女人当作私有产,当做商品。一切国家、一切宗教都有许多稀奇古怪的规条,把女人看做一种不吉利的动物,威吓她、使她奴隶般的服从;同时,又要她做高等阶 级的玩具……

      原本东北几乎所有的社会公共服务都配合着就业绑定在一起,工厂办幼儿园、办学校、办养老院、办大食堂,以至于在财政层面的社会福利基本为零的前提下,东北地区实现了水准颇高的整体福利水平。

      就像《漫长的季节》中桦钢有自己的食堂、医院、学校、交通线,王响不无骄傲对儿子说:“前些年咱厂子效益好的时候,早饭就有大肥肉块!”

      然而下岗之后,工人家庭所能享有的一切社会公共服务也就全部失去。取消福利分房、取消国家保障建立社保制度,紧随其后便是医疗市场化、教育市场化。

      与强行解散国企相同步的,是被强制下岗的工人们由国家养老变为现收现付(代际补偿制),这同样是一种单方面的打破契约……

      根据2002年2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全国下岗职工报告:1998-2000年,全国国有企业共发生下岗职工2137万人。

      其中1998年,年初为691.8万人,当年新增562.2万人;1999年,上年结转610万人,当年新增618.6万人;2000年,上年结转652万人,当年新增444.6万人。

      早在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就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但从一开始,新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就遇到资金筹措的困难,发生了昔日国有企业老职工的账户中没有基金积累或者积累很少的「空账户」问题,并由此引发此后十几年成批的老工人在退休时需要“花钱退休”——填补账户空白,才能退休并领取养老金的乱象。

      2009年时,一项针对沈阳国企下岗职工的研究中,随机挑选了21位被买断工龄的受访者,其中有11位袒露自己是被强制买断的,有6位是半强迫半自愿,只有4位是自愿选择买断工龄。

      当时,一年工龄的价格在各省不同,东北地区约2000元。也就是说,一个工龄二十年的工人拿了区区几万元钱,就被推到了冰冷的马路上,举着“木匠”、“钳工”的纸板讨生活。

      而这些东北男人们的妻子,在世纪之交的关内外往往担负着街头“卖艺”的家庭职责,以及在各个风月场所里陪酒少妇的角色……

      点看全图

      从1998年开始,广州、东莞、厦门、丽江、大理、海口等城市里的风月场所,大量充斥着南下挣钱的东北女人,以及寻欢作乐的北京高官、山西or内蒙煤田老板、东北矿山老板。

      这背后,是多少工人家庭的破损,是多少原本高傲自持的工人阶级的尊严被碾压、被践踏。

      比如剧中的李巧云,她从来是羞于启齿、甚至愤怒于“情商低”的王响提及丝毫自己在歌舞厅的陪酒经历。她骨子里保有着工人阶级的“阶级高位”的骄傲执念,然而现实催人,工人阶级已经成了任人恣意碾压的底层,浓妆艳抹的陪酒竟成了下岗后最优的挣钱途经。

      在剧中,当那个可以随意决定职工命运生死且贪污淫乱无恶不作的厂长宋玉坤,与下海成功、妄图鲸吞国有资产的卢老板形成了“合作伙伴”,那么数以千万计工人阶级的破碎也就不可避免。同时不可避免地,就是让无数的男人、女人、孩子统统失去“集体”的庇护,一夜间成了东北大地随风飘扬的尘土。男为牲畜,女为娼妓,孩为蝼蚁!

      那个让人恨的牙痒痒的保卫科长邢三儿,其在职时倒买倒卖、下岗后偷做车牌的一系列违法行为,都显得不那么可恨——同真正大口大口吸吮着国有资产和人民血汗的新兴权贵们相比,邢三儿那点罪实在不值一提,所谓“你偷得,我偷不得?”

      也正因为此,剧本也给邢三儿这个可恨又可怜的角色保留了一丝回旋,“以后管我叫三儿吧,听着近些。”王响与邢三儿完成了和解,因为真正令王响一家坠入深渊、令王响永生不能与之和解的历史罪犯,从来就不是邢三儿这样的同样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小人物……

      直到现在都有一群人会不屑于东北人曾经的“铁饭碗”,认为是国家过分照顾、让东北人“贪了旧制度的便宜”。

      事实上,东北工人的铁饭碗从来就不是白端的,铁饭碗的背后是巨大的牺牲。

      从抗美援朝到抵御苏修,冲在最前线的都是东北人民以及东北的国有企业。国家的要求很简单:一旦发生大规模战争,东北的国企必须能够迅速转入战时状态、扩大军工生产、支援前沿战线。

      比如很典型的哈尔滨自动化仪器仪表厂、哈尔滨风华机器厂,就专门有一条军工线,专供战时。所以东北的国企工人可以视为“全员战士”。

      结果1991年,偌大的苏联突然崩了,中国顿时失去了北方威胁,压力尽释,东北国有企业的“庞大福利”也瞬间成了一种“累赘”,进而坏账、积债……

      同时,自1979年就逐步废止的知青下乡政策导致了知识青年被大规模召回城市,强行往国企里面塞,造成了体制性的人浮于事、大锅饭、“一份工三人干”等恶况(那些没能进入国企的青年便游走街头无所事事,以致于后来又迫于无奈、搞了一段时间的“知青重返农村”运动),这些也是在人为地给东北国企敲响丧钟。

      看到有网友说这剧悲剧的转折是王响的儿子王阳“爱错了人”,如果他没有对人生充满了故事的沈墨动情,那么或许王家不会走向一个黑洞——但是,王阳这个人物的剧本已经毫无保留地交代了时代背景的不容忽视性:弃婴潮的出现和国有企业被人为荡滞。

      1980年时中国弃婴数量约5000人,仅十年后的1990年便来到了五万人,这大大超过了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这么看的话,沈墨这个“被养父暴虐的女孩”的剧情形象,以及衍生出的复仇人设,在历史的真实下也就并不那么违和。还有,马德胜。某种意义上,马队的人生滑坡也是为沈墨所“累”,如果他没有愤怒心生、对恶魔养父沈栋梁冲动施暴,他的仕途也不会戛然而止。

      但是恐怕像马队这样一个刚正不阿的人,本就注定难以善终。因为在遍地是恶的年代,嫉恶如仇的人是没有好下场——哪怕退休后跳舞,马队也敌不过走后门送礼的竞争者,《漫长的季节》逻辑始终是自洽的。

      马德胜的名字也有意思吗?是马克思+李德胜吗?也许是有心了,一个不需要马克思和李德胜的年代,也就像极了马队在医院里醒来后举着保温瓶怒问“这上面的‘工会’呢”时的无奈又无谓。

      沈墨当然是一个不幸的个体,她被养父长年性侵和控制(且被养母纵容),又被嫉妒她的殷红设计陷害,被卢老板侵犯,后遭到养父的黄谣报复令自己在校园社死……但她又是幸福的人,她在乱世中有着三个深爱并保护自己的男人:弟弟傅卫军,弟弟的长发小弟,以及恋人王阳。

      只不过,沈墨这个角色出于对剧情的填坑交代,她必须一个接一个地杀死每一个加害过自己的人,这也就推动了王阳这个人物的发展。

      王阳确实是一个十足的悲情主角,但除了沈墨加给他的社会重量,家庭内部矛盾反映出的变迁亦是关键:王阳之所以会在社会层面堕入一场复杂的情感纠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80后的他已经不愿意循着父辈的脚步继续进入国营工厂、继续绵延家庭的阶级属性。用他与父亲发生激烈冲突时的话说:“除了你,现在谁还在意桦钢啊!”

      是的,他宁愿去歌舞厅点头哈腰端茶倒水、陪伴自己钟爱的女孩,也不愿走进他眼里根本没有生气活力、已被人为破坏殆尽的落魄工厂。

      1969年的九大,毛主席曾说:

      看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搞是不行的,我们这个基础不稳固。据我观察,不讲全体,也不讲绝大多数,恐怕是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工厂里头,领导权不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在工人群众手里。

      相当一个多数干部,跟刘邓路线走,搞物质刺激和利润挂帅,不讲究无产阶级政治;苏联之所以不提出这个问题,因为苏东都没有搞过民主改革系列的领导权建设,没有这样的政治可供破坏和毁损,这个问题意识和眼光就不存在。这样强调个人物质利益原则,反映了他们相当多的经济工作人员和领导人员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他们不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在这一种情况下,不靠他们的所谓物质鼓励,他们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在他们那里,唯物主义者就成为不战斗的了。赫鲁晓夫除了物质刺激以外,没有其他的办法,也不想其他的办法。

      仅仅十年之后,自1979年开始,以武汉国棉一厂厂长张保新的回忆为代表,国企工厂的权力开始“上升化、垄断化”,比如新增加的奖金分配权,就被授予车间主任单独行使。

      可以说,1979年后中国的国有企业已开始逐渐褪去《鞍钢宪法》的痕迹,而越来越多苏联的《马钢宪法》(我国方面的命名)的味道。

      进入1980年代后,从扁平化管理走向科层化管理,从分工负责制走向一长负责制,从领导工人一体走向领导工人分离。

      宣传《鞍钢宪法》时,更是已然抹去了“政治挂帅”和“群众路线”,开始无限突出“工厂厂长”在企业内部的权威——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而在《漫长的季节》里,“工厂厂长”正是宋玉坤这样的人渣。

      最先发现这一变化是法国学者贝特兰,他尖锐地指出问题并发明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出现了一种‘工厂专制主义’”。正是从这种“工厂专制主义”开始,到了1984年,“一长挂帅、四总当家”也被摆上台面。

      1984年5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宣布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改为厂长负责制。厂长取得如下权力:厂长决定企业的生产计划;厂长任免或聘任中层干部;厂长提出工资和奖金、福利基金的分配方案;企业享有劳动招工权,有权决定用工形式;厂长可以制定企业的重要规章制度,可以奖惩职工,包括“晋级奖励和开除处分”等。

      1986年9月,又先后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法规,明确: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厂长是企业法人的代表,对企业负有全面责任,处于中心地位,起中心作用。

      随后开始推行承包责任制,1987年年底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有77.6%。

      通过所有权和管理权两权分离使企业财产所有权被架空,只保留了法律所有权;厂长独揽支配生产资料使用、产品分配、奖惩劳动者等权力,获得了可以开除工人的无上权力,在工厂中形成了“对工人的专制”。

      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他们有了好房子,有汽车,薪水高,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厉害。”

      资本的力量一旦在企业中取得优势,就必然按照获取最大剩余价值、最快增殖的逻辑发展,管理层盗窃国有资产、私开小工厂的现象就自然出现了。

      这才是毁掉国有企业的真正元凶,它为解体和下岗埋下了伏笔,也给无数的“王阳”们从家庭和集体的教育中释放,流落为市场经济中的羸弱一粟定下了基调。

      因而,《漫长的季节》宛如一幕说不完的悲剧,它的每一页台本都是有迹可循的史实。

      这部剧非常细致得运用了大量细节致敬了二十年前的另一部东北短剧《马大帅》,这也许是一种呼唤吧:我们不能忘了东北,更不能忘了东北工人。

      二十年前,有太多进城后面对霓虹光晕不知所措的马大帅,也有太多看似咋咋呼呼桀骜不驯、却只不过硬用气场强撑生计的彪哥——他们都是一群手无寸铁的小人物,一群被时代抛弃的人,但他们也依然乐乐呵呵地希望用喜态诉说着脆弱的洒脱…

      《马大帅》(仅限第一部)也好,《漫长的季节》也罢,满嘴乐梗、满目独属东北特色的烟火幽默,在我看来,是他们在为太多根本没有机会发声的人们,用力冲淡着浓雾。

      但是,《漫长的季节》并没有对剧中悲剧的真正起因进行深入讨论,作为桦林“门面”的桦钢国有资产流失的惊天大案最终被一笔带过,在桦钢倒闭之后,“神兵天降”的纪委忽然地带走了宋玉坤,桦钢的工人全部成了被安排的对象,没有丝毫的主动权……这的确是大多数国企最终面临的结局,留给几千万下岗工人的是无尽的苦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宋玉坤”都被带走了。

      新生代无产阶级所面对的不堪的现实生活,这绝不是一句“往前看,别回头”就能遮盖的。

      “往前看,别回头”——这是一些网友诟病《漫长的季节》的点之一:“往前看,别回头”,是和过去的“魔怔”的自己和解,是小人物的自我心理疗伤;“往前看,别回头”,是对每个观众说的,过去的已经过去,再放不下,也不可能改变……

      然而,当镜头对准这个“失落的阶级”,回眸他们细碎的、不堪的、凄惨的过往的时候,就已经是在“回头往后看”,是在向未曾经历过的年轻观众以及已经遗忘了的中老年观众,重新揭开了这个“失落阶级”仍在滴答着“殷红”的伤痕。大结局响起的歌曲《再回首》,仿佛是导演对自己刚刚提出的“和解”的“抗议”。

      在电影《列宁在1918》中,列宁同志对着工人阶级讲:“千万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虽然过去的已经过去,不可能改变,但是唯有知道了过去,才能知道现在是怎么来的,才能把握当下,去争取更光明的未来。

      对于新生代无产阶级而言,“再回首”不是就要为老一辈无产阶级的伤痕落泪。有些网友将悲剧的起因指向了人物个体的人性、道德与个人选择,但是,哪一桩悲剧背后没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呢?

      这些悲剧的重重叠加,最终胁迫着弱小的沈墨走上了她的复仇之旅,又间接地给王响的家庭增添了无可挽回的悲剧。

      而作为《漫长的季节》缺省的叙事,作为最珍贵的历史遗产的通钢工人曾经的经历也许有一天可以被光明正大地搬上荧幕。

      “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失败了,这就是历史”。

      因为一些阶级的胜利,时代的巨轮偏离了原来的方向,无情地碾压着另一个阶级的芸芸众生……

      不能忘了东北,不能忘了东北工人,不能忘了那段“埋了吧汰”的历史!

      一曲凄婉的长歌,也是一首壮美的诗篇,更是一段工人阶级命运咽喉被扼住的惨痛往事!

      元宝推荐:燕人, 通宝推:独立寒秋HK,rentg,七天,东方白了,清风居士,马大善人,ccceee,落木千山,hattie,迷途笨狼,胖老猫,寒冷未必在冬天,mutong,方恨少,起于青萍之末,笑过客,心远地自偏,布隆施泰因,黄序,东海后学,青青的蓝,死扛着,桥上,牛家庄,红尘无极,小泽珍珠,AIRAIR,empire2007,红十月,偶卖糕的,普鲁托,金台夕照,真离,匿名:2
      • 匿名 这么多宝推,我再加点真材实料吧

        95,96年的样子

        东北一对小夫妻再下到上海讨生活,几经辗转,找到一个纺丝厂,总算有了落脚处。但是300块每月的工资有时能发不时还不能发,东北老家还有老人及幼子。

        租不起房子买不起米,两夫妻找到一处生产队借给承包农田的外地农民的“社房”,农民很朴实,就让这对夫妻在牛棚角落上支一张床,吃饭时也叫上二人。

        过了几个月,纺丝厂实在不景气,小夫妻又身无分文,不得已女的准备下海了。下海前她要用身体报答老农的收留之情,老农说真过意不去就陪孩子玩玩吧,于是老农家16岁的男孩子就这么有了第一次,老农又掏钱给二个租了个房子做经营场地。

        但是在附近实在接不到啥生意,因为旁边有个KLT俱乐部(就是某上市公司的副业),里面都是专业 小姐姐。

        到年底夫妻二人回东北没再来,第二年女的写了款信来,说在沈阳做了小姐,如果经过沈阳或是遇到困难一定要给她打电话。

      • 家园 宋玉坤和卢文仲都是有很深隐喻的

        这两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好色。

        有句名言,最好的春药是权力。

        我引申一下,财富也是权力的一种。

        如果把这两人从思想上归类,那就是稻徒。

        宋玉坤不只是宋玉坤,包括被稻徒捧上天的褚时健,都属于宋玉坤。

        卢文仲也不只是卢文仲,万科老板王石们都是卢文仲。

        剧里面的宋玉坤锒铛入狱,身败名裂。

        剧里面的卢文仲惨死异乡。

        现实里的宋玉坤褚时健没两年就保外就医,然后王石这样的广东港商,带着自己的小老婆,登门拜访,小老婆毕恭毕敬。

        王石们比卢文仲强太多了,稻徒就是风光嘛,搂着比自己女儿年龄的小老婆,五官身材远胜沈墨。

        当然王石们还是符合封建伦理的,“前”老丈人去世,王石还是披麻戴孝的,五体投地的献上花圈,“女婿”王石敬上。

        可以说稻徒们不忘本,搂着小老婆,还要给权力来源老丈人披麻戴孝。稻友们装不知道资产是怎么来的,稻徒们可门儿清。

        马德胜,马克思加李德胜,在稻徒们看来,out啦。

        可历史会证明,谁才该被扔进垃圾堆。

        通宝推:偶卖糕的,真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