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未老的奋斗者必须反对和反抗一尊 -- 拜吨

共:💬510 🌺2706 🌵29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推送时代,网上统计学有失偏颇

                网上推送,千人千面,你根本不知道你看到的东西,是客观反映了舆情,还是只是故意推送给你引导舆论——尤其是知乎这个鬼地方。

                实际上我们看到,所谓的“白纸革命”,在线下并没有引发多大的风潮,无非就那么几个学校的一部分学生。

                与此同时我们观察到,线下的所谓“革命”,遭遇到的更多是嘲笑。在四川吧,我印象里,甚至是被人揍了。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粗略的结论:

                1、很难说当时想要躺平的人是多数

                2、即使要躺平,大家也绝对想不到是以这种方式

                最后还是重申,我不是不能接受躺平,但不能接受这种严重破坏党和国家的方式躺平,这种摁头、反智、拉高曲线的躺平。

                -

                至于言论的问题,其实很好理解,那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你如果有背景,有人保你,你就更自由;你没背景,就会被搞。

                之前有河友提出过一个点,可以和这个相类比,就是吴京的某些电影,并没有走广电的审批,正因如此,才能有不同的尺度。

                所以很简单咯,你要是有后台,你就可以不被广电限制;你要是没后台,广电玩死你。

                同样的道理,并不是说权贵都是一尊的手下,而是他们有一点小小的后台,就能保他们。而普通老百姓,可能在微信群里说些什么不合时宜的话,就会被公安请去喝咖啡。真事。

                比如写日记的方方,肯定不是一尊的支持者,但肯定有力量在推她保她,所以她的日记充满造谣、充满臆想、对国家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她还是该干嘛干嘛。

                • 家园 我一个同学去年被公安请去喝茶了

                  因为那时徐州非法监禁事件正是焦点,他好巧不巧要去徐州出差,就在微信群里说一句,去了当地去问问到底怎么回事。于是就被警方约谈了。

                  可能因为他是长期居留海外刚回国,所以更被关注吧。

                • 家园 关于舆论收紧

                  对您的看法大致有了解了。

                  我的理解,舆论收紧是这十年的总趋势,使得言论自由成为了一种特权,据说狂飙背后就有高法的支持,因而尺度惊人,与您举的例子相互映证,这十年来凡是大尺度的片子的必然有背景,所以不能做为言论自由的例子,反而只能算是权力干预下的特例,反而说明了普遍的不自由。这一点大家应该有所共识?其次当然就是特权在中国长期存在,历史悠久,您可以说尊上没解决这个问题,但说是尊上带来或者说是造成了特权的问题,我以为有偏颇。

                  说回舆论收紧,我觉得应该是有内外两部分原因。外部原因比较明显是与美国的竞争,压力加剧,国内带路党们群魔乱舞,尤其应该看到的是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的大多数时间,除去川普的四年全部是民主党执政,而民主党的特点就是长于意识形态宣传,长于挑动他国的内部舆论,最典型的就是香港的雨伞运动、反送中事件,当然也有新疆、白纸运动。舆论收紧应该有防御的意味。

                  从内部来看的话,以下就完全是个人的观感了。2008年前后,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新派的『主旋律』剧,比如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伪装者这种,广受欢迎和好评。但这里主旋律是要带引号的,因为它们从立场上确实是以中共党员为正面人物,细品的话味道则与之前的主旋律有明显区别,主要刻画共产党中的技术派,往往出身于富贵人家,受过良好教育,外语普遍流利,衣着光鲜,举止得体,周旋于国民党上层时,相处融洽,区别似乎只是立场有别,一言以蔽之的话,就是从人民史观变成了精英史观。但是,这两年这种片子似乎又少了,习近平本人在2021年中共百年庆典时的提法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并提出“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有回归正统叙事的味道。

                  我的理解是,胡core时代,中共的宣传系统似乎更强调与前朝和解,当时宣传的特点就是我上面说的,从人民史观转向精英史观,淡化甚至否定前三十年,强调与国民党的共性,似乎在社会党化;但到了习core时代,逐渐转为与第一共和国和解,回到共产党本位上,所以我们看到海外一片惊呼文革回归的说法。

                  这里不评论对错,只叙述事实。这种思想路线上的大转变一定会激起一部分人的反对,而为了贯彻这个转变也一定需要舆论收紧。

                  以上是我个人对这十年变化主轴的一点理解。

                  通宝推:潜望镜,shyukyo,
                  • 家园 现在才是越来越偏向“精英叙事”了。

                    从内部来看的话,以下就完全是个人的观感了。2008年前后,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新派的『主旋律』剧,比如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伪装者这种,广受欢迎和好评。但这里主旋律是要带引号的,因为它们从立场上确实是以中共党员为正面人物,细品的话味道则与之前的主旋律有明显区别,主要刻画共产党中的技术派,往往出身于富贵人家,受过良好教育,外语普遍流利,衣着光鲜,举止得体,周旋于国民党上层时,相处融洽,区别似乎只是立场有别,一言以蔽之的话,就是从人民史观变成了精英史观。

                    正如您所说,时间是在“2008年前后”,也就是中共17大的后一年,您举的这几部剧的例子很有代表性(不过《伪装者》是于2015年在湖南卫视首播的,属于“新时代”的文艺作品)。但我并不认为剧中的他们“只是立场有别”,更不是您说的“精英史观”。就拿您所举的《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剧来说,它从一开始就把当时中国上上下下都在寻求“救亡图存”的出路的目标表现了出来,包括国民党也是冲着这个目标去的,但我党却更深一步,想的不仅是整体的中华民族,更是全体的中国人民。就是这“更深一步”,就回答了杨立青为什么和大哥杨立仁的选择跟着国民党不一样而是选择跟着我党(这也是我党能够吸引到大量有识之士、“精英人士”加入到阵营中的原因。事实上也是这样,有如盛世才之弟、陈立夫之侄、顾毓琇之子等社会上层的精英分子都是我党的支持者甚至是我党党员);而瞿恩、瞿霞兄妹以及林娥的起伏经历都展示了我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以及其艰辛不易;而有过莫斯科学习经历、作为国民党内民主人士的杨立华收养瞿恩和林娥的儿子费明说的就是“在中国没有第三条路,更没有第三方”以及我党对真正的民主共和毫不矛盾(意在说我党当年一直走的都是一条民主之路,意在希望接下来的路可以不偏离民主),而且皖南事变以后杨立仁、杨立青兄弟都依旧坚定自己当年的选择直到最后都不变也说明了在信仰的选择上必须坚定不可投机否则绝无好下场。到1949年杨廷鹤病死都没有盼到一家团聚说的是两岸分离至今,而最后杨立青仿佛看到了早已为革命牺牲的恩师瞿恩这一情节是有希望后来执政者不忘前人鲜血的意思在里面。总的来说,这部剧讲的就是我党为什么能取的最后胜利的大问题。而《潜伏》则是在通过国民党的政治结构和运作规律来说明国民党为什么会从一个看似强大的政党到最后的惨败台湾。其实,不止这两部电视剧,包括《解放》《东方》《誓言今生》等影视剧作品都在从不同视角、不同程度来回答“共产党为什么胜、国民党为什么败”这个核心问题。那为什么会公开自问自答这个问题?因为当时的中国和中共都(也许是最后一次)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详见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新时代”的影视剧呢?都市剧矫揉造作、职场剧浮夸扯淡、仙侠剧等级分明,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没有穷人了”。包括“主旋律”作品,别说有深度了、就是有宽度的都太少了,很多剧看到最后都以为是“国共两党在争天下”。😅看一个人尤其是政治人物,不能光听他说了什么,还要听他是怎么说的,更要看他都做了什么。

                    胡core时代,中共的宣传系统似乎更强调与前朝和解,当时宣传的特点就是我上面说的,从人民史观转向精英史观,淡化甚至否定前三十年,强调与国民党的共性,似乎在社会党化;

                    胡中宗说时代(尤其是后五年),是弥勒佛的肚子“一切能容”,好的坏的东西都给你暴露了出来,到底该怎么看待、怎么判断就看你自己了,很经典的两部影视剧就是《大明王朝1566》《贞观长歌》。但并没有如您所说的“强调与国民党的共性”,恰恰说明了我党和国民党的不同(倒是江长者时代,更为偏向‘’和解‘’)。

                    但到了习core时代,逐渐转为与第一共和国和解,回到共产党本位上,所以我们看到海外一片惊呼文革回归的说法。

                    想起当年重庆卫视有一个很好的节目叫《品读》,祝克非主持的,后面给停播了。这个节目既串起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又把近百年以来的主义、理想给连了起来。如果真的如您所说要“回到共产党的本位上”,那不妨从文宣工作做起,这个节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这个节目可以说把口头高喊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都光明正大的宣传出来了。口号重点不在响,关键还得落实在。

                    通宝推:夜郎国主,偶卖糕的,
                    • 家园 多谢指教,受益良多

                      我看过的片子少,这几部印象特别深刻。您的评论让我想起了看剧的美好时光,非常感谢。

                      跳过前三十年与民国和解其实几乎是第二共和国的国策,往前说的话从二代目开始就有这个倾向了,因为第二共和国本来就是在否定文革的共识上建立的,很长一段时间大陆语境下『文革』就是个顶格政治批判,几可等同于西方语境下的『种族灭绝』或『纳粹』。我个人的观感是,这种倾向在八九前后到一个高峰,之后潜伏了一段时间 ,到08~15年前后达到了另外一个高峰,这几部戏的热播就反映了这一点。

                      不要误会,我并不是在批判它们,实际上相反我也觉得拍的不错,在主旋律中拍出了不少新意,对于当代人很有吸引力。不过,分析一下其中的新意具体在什么地方,如果跟些老的主旋律作品一比就会发现,这几部片子的主人公本身都出身社会上层甚至顶层,自带精英视角,行走于达官显贵之中如鱼得水,因为他们本来就系出同门,他们之间关于路线的分歧就像高中同班一个选清华一个选北大,一个去了阿里一个去了字节那样,必然有各自的理由,但由于距离当时的普通人生活实在太远而缺少了点说服力,比如潜伏中唯一我觉得可以挑剔的点就是余则成的思想转变似乎过于轻快了。而这几部戏里最像老主旋律人物——翠平,在片中——至少是在一开始——显得格格不入,视角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这里其实涉及到另外一点,就是中共本身的定位也发生过好几次变化,这一点在比较新一点的『觉醒年代』里就反映出来了,中共早期是个洋派氛围浓郁的知识分子党,留洋派与本土派之争一直延续到延安整风,作为胜利者的本土派随后奠定了『土共』的基本面貌,所以在建国后的大多数时间,我们看到的主旋律其实都在非常自豪地表现『土』,但从《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等剧开始,我们看到了一个精致完全不输炮党的,精英视角的中共,这是这几部戏在观感和视角上的新意所在。

                      再次声明,我希望自己主要是在描述而不是在评判。从艺术的角度来说突破禁忌就是王道,从政治的角度来说精英和平民视角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左和右都没有也不应该有绝对的道德光环。中国的近代史叙述中遍布雷区,不同的叙述体系大相径庭以至于水火不容,背后反映的是各种势力之间的历史积怨根深蒂固,整个国家就像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碰撞着勉力前行,看着让人心惊胆战,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与前三十年还是与民国的和解都是需要的,我们最终需要能坦然地面对整个中国历史。

                      通宝推:shyukyo,
                      • 家园 其实影视剧并不总是和时代同步的

                        这么一个充满无聊和偏见的楼里您的帖子真是一股清流,冒昧和您讨论一下。

                        如果说第一共和国是正,二共是反,那当前大概是合的阶段。我在以前帖子里说我很喜欢十七年文艺和样板戏,这些文艺作品代表了一共很高很纯粹的部分,但缺少表现人性、历史、世界的复杂性。到八九十年代影视产业市场化,制作的大多数是体制内的出来人,像张艺谋陈凯歌王朔这些都是一共体制的受益者。像您说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还有一些改革片帝王剧都是一种精英视角,这种精英视角也是共和国内部的一个支流。

                        三共的影视剧就为复杂,相比以前市场化规模空前,为了迎合市场粗制滥造的很多,市场迎合的对象大多数是城市小资所以毛尖说“没有穷人”了。另一方面在一尊某种程度回归人民性的影响下,影视剧里面正面表现前三十年光荣历史的内容更多了,有代表性的是《跨过鸭绿江》《能文能武李延年》。《能文能武李延年》是《荣耀》的一个单元,评价很高,但《荣耀》里表现其他共和国杰出人物的还是老一套,比如科学家就是不食人间烟火,也没多少和群众结合的内容。一尊的有些号召也不是总能传导到社会领域的生产者身上,出现错位和杂糅都是难免的。

                        至于精英视角也得区分情况,比如一共的领导者客观上算是精英,所谓先锋队,但他们不以精英自居,代表的是更严格的自我要求而不是统治的资格。人们常说的精英主义是一定职位有更高地位看不起人那种,和tg倡导的不是一回事,当然有人跑偏也肯定存在的。其实三共现在的表述就是tg是传统士大夫的现代型态,从意识形态上可能很多人接受不了,但事实上还是有些道理的。

                      • 家园 您过誉了,不敢当“指教”二字,只是个人的一点见解而已。

                        我个人的观感是,这种倾向在八九前后到一个高峰,之后潜伏了一段时间 ,到08~15年前后达到了另外一个高峰,这几部戏的热播就反映了这一点。

                        但由于距离当时的普通人生活实在太远而缺少了点说服力,比如潜伏中唯一我觉得可以挑剔的点就是余则成的思想转变似乎过于轻快了。而这几部戏里最像老主旋律人物——翠平,在片中——至少是在一开始——显得格格不入,视角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在建国后的大多数时间,我们看到的主旋律其实都在非常自豪地表现『土』

                        我能明白您的意思。

                        我个人认为,改开以来,文艺创作的高峰时期和巅峰时期应该是在胡赵执政的前期和江长者、胡中宗执政的后期,今天还有人称之为“文艺创作最好的岁月”(当然,这话说的有些过了)。尤其是胡中宗时代的后五年是能够感受到一种政治空气的“宽松”和“新鲜”,如您所说的“08年--15年前后”,或许换成“2007--2013年前后”更符合现实一些。中共17大-----18大的这5年时间,谈不上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是“多姿多彩,多多益善”。😂

                        我个人是非常非常喜欢看“十七年文学”尤其是文革十年文艺作品的,比如《铁道游击队》《智取虎威山》《李双双》《春满人间》《红色娘子军》等剧作品和“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阶级立场很是明确、人物形象非常生动、文学造诣也很高,可以说它们全方位地向世人展现了一共服务人民的精神宗旨和立足解放的精神目标以及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但是我个人认为,目前来看即使仅就文学价值而言,比起“新时代”的大部分文艺作品,新中国成立以来甚至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作品都不输于它,哪怕是1970年代末期的“伤痕文学”和1980年代的“先锋文学”、“大众文学”以及1990年代初的“新写实文学”,所以没有必要去抬高它。

                        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XX文学”还是“新时代文学”,它们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治特色。

                        中国的近代史叙述中遍布雷区,不同的叙述体系大相径庭以至于水火不容,背后反映的是各种势力之间的历史积怨根深蒂固,整个国家就像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碰撞着勉力前行,看着让人心惊胆战,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与前三十年还是与民国的和解都是需要的,我们最终需要能坦然地面对整个中国历史。

                        如您所说,“无论是与前三十年还是与民国的和解都是需要的,我们最终需要能坦然地面对整个中国历史”。只不过,这样的“和解”在“解放思想”的改开后非常艰难尤其是今天更无可能。因为,无论再怎么“和解”,阶级立场都必须首先明确,而这恰恰是二共、三共所欠缺的(且欠缺力度越来越大)。只有在明确无产阶级为革命主体的阶级立场上,加之以杰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领导智慧和领导心胸方能达到并实现最终的“和解”,而这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的,因为它需要我们至少几代人的努力和付出。

                        个人浅见,如有不妥,还请指教,感谢!

                      • 家园 宝推好文,并挑个小刺

                        他们之间关于路线的分歧就像高中同班一个选清华一个选北大,一个去了阿里一个去了字节那样

                        窃以为,为了与前一句的“清华北大”照应,后一句的“阿里字节”,似乎改为“阿里腾讯”更为贴切合适。

                        按照业界的一般看法,BAT三家并称,它们都起步于国内PC互联网的草莽时代,并在各自领域逐步发展壮大为统领一方的巨头,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百度逐渐“迷失”掉队,阿里腾讯渐成两分天下之势,此后,美团、滴滴、字节……等各路互联网新势力,借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东风,乘势而起,尤其以字节为其中佼佼者,更凭借成功趟出了一条国际化新道路(没有任何一家新旧巨头能够做到这点!),隐然有一骑绝尘的天下新王之姿。从发展历史、业界地位等各方面综合来看,适合与阿里并称的,当为腾讯更佳。

                        有点小强迫症,绝非抬杠,见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