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球2要是票房比不过一个剧本杀,那可太可笑了,中国观众只配吃屎 -- 亮子

共:💬236 🌺1722 🌵5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所说的很多东西

                都恰好映射了自己的观点。

                1. 我不是娱乐从业者,也不是专业分析人员,我只是比较关心文化产业。

                2.

                但是不认可流浪地球"狂热群众""处招惹人、到处树敌的事情"

                这是事实,你承不承认并不重要。

                3. 我写过一篇帖子:

                展开来说吧

                这里面提到了网络键政常见的三个误区,一是情绪自激,二是自我感动,三是追求溢价。

                恰恰流浪地球的粉丝,完美对应了这三个特征。多说一句,之前因为放开而反对今上的人,也大多命中这三个误区,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何球粉和这批人体现出高度的重合

                4. 所谓“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重工业化的代表,满江红是作坊式电影的代表,所以反对流浪地球就是落后保守的反动旧产业势力对新兴进步势力的围剿”这是球粉自己臆想的感人故事,四年前就这么说了,四年后依然这么说。

                5. 球粉说流浪地球后面是中影傅若清,球就是中国电影国家意志的实现。可满江红后面也是中影傅若清,请问傅若清打傅若清的局面是怎么产生的?

                6. 即便工业化发展到非常发达的高度,也依然有所谓“作坊式”产业。以为工业化就是大机器,大工业,流水线的,本身就是不懂产业不懂工业的表现。

                因为即便是大规模工业产品,其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非标准件,定制件,这些器件很多就是你们所谓的“作坊式”的小工厂生产的。为这些非标、定制产品开启大流水线第一不必要,第二也不划算。大规模、大体量的工业产品,背后都既有大机器大工业流水线,也有无数小作坊的支持,因为小作坊更灵活,能应对更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大工业流水线是工业化,大量的小作坊形成的集群同样是工业化。

                另外,即便是再大的工业产品、工程项目,其中的关键技术,通常都只是几个核心技术人员甚至一个人担任的。比如游戏界著名的id software,其核心人物约翰卡马克几乎以一己之力开启了3D游戏时代,并数十年如一日,推动了数次业界的技术革新。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而id始终是一个仅几十人的你们所谓的作坊。

                满江红也并非是所谓作坊式电影,比如数千将士的甲胄、武器,肯定是工业化方式生产出来的。包括拍摄地山西大宅也是工业化的产物,能带动当地旅游产业,也是文化工业的一部分。

                7. 你先假定了满江红是落后的、保守的,流浪地球是进步的、革新的,然后再来组织论证,这才是倒果为因。我已经分析了,流浪地球的进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本身就是建立在前人的很多努力基础上的。包括张艺谋的《英雄》,包括《长城》。另外补充一下,《长城》的剧本张艺谋是基本动不了的,因为这是制片方的要求,至于张为什么要做,很简单这是全球上映的国际A级项目,中国人很少有这种机会。但他也力尽所能在其中加入了秦腔、天灯等中国文化元素,并力排众议坚持去掉了男女主角发生关系的桥段。

                8. 满江红的制作方为什么沉默,当然是当下这种网络乱象太无厘头,太让人无语,没有说理的地方怎么发声?至于:

                一个暗搓搓的搞小动作,硬是要在数据上压一头(河里已经很多分析了),典型的反扑、恶心人。

                请解释一下大年初五针对满江红的剧透黑热搜置顶大半个白天的事情。

                点看全图

                影视界不是没有互黑,没有小动作,但是用剧透黑广的方式打击竞争对手的票房,这是我印象中从来没有的事情。效果也立竿见影,满和球票房差距第二天立刻缩小了。很多原来夸满江红的人也不出来发声了,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甲:我们去看电影吧?

                乙:好呀,看什么?

                甲:满江红,怎么样?

                乙:啊,不是微博上说那个是抄袭的吗?(注:所谓抄袭宁财神自己已经澄清了)

                甲:啊?这样啊,算了,我们还是看别的吧?

                乙:行啊,要不就流浪地球吧。

                9.给自己加戏,自我感动,甚至在本来没有的方向上去“追求溢价”,都是些自寻烦恼,也给别人添堵的行为。中国文化产业包括重工业方向不只一个“流浪地球”,现在说的好像文化振兴重任全在郭帆一人身上似的。这算什么,贪天之功,化为己有?

                通宝推:燕人,acton,Swell,
                • 家园 铠甲托汉服复兴的福,淘宝就能买到

                  8000一套。

                  • 家园 汉服复兴代表民族主义复兴的一个重要节点

                    总之此事利弊参半,未来一切难料。

                  • 家园 铠甲复兴真比汉服早的多

                    以前大和剧军师官兵卫播出的时候有人带我去他投资的公司观摩。他们还不是国内第一批复兴盔甲的民间企业。我记忆没错的话,他们是第三代相关企业。第一代纯粹是兴趣,但是多数经营上难以为继。第二代,是摸索经营方向。第三代是从给日本做仿制盔甲盈利补偿国内盔甲复原探索。(同期第三代很多都是第一代第二代探索失败后再创业的,那时候已经在国内除了唐明光铠以外的历代铠甲复原探索上完全全面突破。也因此,前年《长安十二时辰》播放那会,开场的盔甲展示我足足开了五遍....借着汉服热,从历代铠甲复原探索到商业正循环他们终于成功了。)我提到的这家企业 ,因为精益求精已经在工艺上超过了日本本土企业。(他们复原的 黑田官兵卫铠甲 本身在日本引起小轰动,这套铠甲在《军师官兵卫》播放那一年也在国内动漫展有展出)所以这家企业最终合伙人合意,出售给日本企业。工匠移民日本。对了日方意向收购人里有一个叫森鲶,我也是因为这个才知道他来上海了。随后推导他在上海浦东的项目重启的。

                  • 家园 淘宝的背后就是工业化

                    没有工业化带来的大基建和物流体系,淘宝上的万千作坊根本没有办法卖出货去。

                    换句话说,工业化这么多年,淘宝作坊也没有消失。

                    汉服复兴更是工业化带来的国家地位提升的文化自信的结果。

                    工业化的背后也有作坊,作坊的背后也有工业化,把工业化和作坊截然对立起来本身就是不懂工业的表现。

                • 家园 确实没啥好争论的了,各自加强自己的看法

                  满江红这电影说实话我没看。不过吧原因跟流浪地球完全没有关系。属于对四字流量的反感+对国师自三枪后的不屑。

                  大约10多年前,泰囧的小成本电影登顶票房的时候,影视圈有种批评是:这种小成本登顶是对大家辛苦制作大场面的侮辱。不过吧,作为一位观众我当时是站泰囧的。原因很简单:你的大制作或许很辛苦、很用力,可是端出来一盘屎,让我如何吃下去?

                  时间来到现在。满江红与泰囧,在电影制作上有什么区别么?我个人并不认为有什么区别。就像泰囧一度带火了泰国旅游一样。

                  如果今年春节档没有流浪地球2,满江红虽然我天然反感,但是全家进电影院的话八成还是会选择去看这个--合家欢爆米花嘛。

                  麻烦就麻烦在,今年出了个流浪地球2。

                  满江红“数千将士的甲胄、武器”的工业化,山西大宅的工业化,就如同弓箭进化到弓弩,射程从几十米进步到了1000米那样。但你再怎么说,它本质上没有改变,只是从几十人的作坊变成了近千人的工坊。

                  他们之间分出个高下??时代不同了啊,大人。他们其实不适合做比较,两个不同时代的产物。

                  你觉得我们这种感觉是“假定”的??呵呵,咱们讨论的基本出发点都不一样了,那还说啥。

                  • 家园 我觉得你讨论错了重点

                    重点不在工业化>作坊。两者都是需要的,工业化不一定好看的话确实不如作坊,调度合理和道具考究,这些固然是优点,不是业内人士说不出个子丑寅卯,观众也未必能看出来,看出来也不等于买账。

                    重点还在

                    1.科幻电影的类型片被打开了。这种开创之功不是满江红这种以前有,以后也能有的片子能比的。跟诺贝尔奖一样,几十年后看,当时的研究也就那么回事甚至有些是很大问题的,但是开创之功会被历史记上一笔。

                    2.适应了时代要求,年轻人的人心向背,而满江红是路人。这个意识形态的东西么,懂得都懂。开创未来对年轻人很重要,对中老年人不重要,眼前的小日子对中老年人才重要。而年轻人占据了网络的主导,也是狂热粉丝的大部分。没有路人,那喜欢归喜欢,但有了路人,还和喜欢的人打架,那喜欢的人就是偶像了,那必须碾死路人,路人就是仇人了。路人有些龌龊事,也只是大家都干过的,但在这个时候年轻人眼里不揉沙子,被攻击的路人自然内心极度反感。这就是圈里人的思想。

                    归根究底还是满江红生不逢时,不打勤的不打懒的,偏偏满江红宣发就是个不长眼的,对舆论和风向每个b数。

                    我肯定是球2的粉丝,但继续狂热攻击路人,对球2不利。这个事情,其实跟wg也像,这也是wg伟大但最终失败的一个原因吧。

                    • 家园 你说的都挺好,

                      我只补充一点。

                      这次球和满的PK,并不是年轻人VS中老年人。

                      满这次的用户画像很明显是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也就是说20岁以下、45岁以上的看满更多,中间的看球比较多。也对应了楼下某位列举的IMDB打分的年龄分布(IMDB上打分的大多是华人)。

                      我最初也很惊讶,居然年轻人更喜欢看满江红。其实球粉一直不愿意面对一个事实,就是满江红的受众面比球更广。其实光国师+沈腾+小岳岳+喜剧,就已经是王炸了,更不用说沈腾几乎就是春节档吉祥物。

                      而年轻人,尤其是20以下、小镇青年的选择就更发人深思。事实上球2时间长,细节多,信息含量高,有门槛,指向的受众主要是这群20-45岁、有学历、有一定消费能力、有一定知识水平的观众。这批观众,同时也是BBS等论坛上战斗力最强、最爱发言的群体。所以抖音上满的热度高,小红书上球的热度高,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说白了,球的受众是过去这些年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受益更多的群体,而满的受众,指向的是更年轻的,下沉市场小镇青年。这些人的生态,像过年时返乡青年总结的他们眼中的00后一样,脸上写着顺从和接受,每天的追求就是刷刷手机,这世界的参差已与他们无关了。

                      这也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可以供养很多人,但实际上并不需要很多人,工业化本来就指向用更少的人创造更多的价值。简单说,随着智能制造和AI的崛起,未来只会有更多的中低层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过去我们同情三和大神,今后很多年轻人连三和大神的机会都没有。

                      而这,与接受球的大机器大工业利维坦价值观的这批中生代形成了两条平行线。这不是危言耸听,阶级固化和产业升级受阻的困境,使得已在城市中的这波人更加的趋近于保守主义,所以球的价值观更契合他们。不要觉得球是新片子所以代表新价值,球的内核,大工业主义,人类危机,英雄主义,精英主义,都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价值观,不是说套了个黄皮肤就是新的。唯一说新,也就在图恒宇身上。但图恒宇代表的是什么价值观?

                      @chuchong

                      什么叫用脚投票?网上口水再多也就是嘴炮而已。

                      你以为我在这里批评球粉是在给郭帆添堵吗?你错了,郭帆看到我说这些他会很高兴,终于有人替他把不能说的话说出来了。你觉得出了口气,而这些球粉出的每一口气将来都会原封不动回到郭帆身上。因为球粉不是圈里人,也事实上并不感兴趣影视。而郭帆是圈里人,所有粉丝的骚操作最终都会回到正主身上。所以我写这些是真心为了郭帆好。当然我不讳言,我不喜欢郭帆片子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这不代表我跟他有仇。

                      看了下知乎,连知乎er也受不了狂热球粉了:

                      点看全图

                      @死扛着

                      请复习这个帖子:

                      你可能不太了解相关背景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电影和艺术必然卷入政治

                        我同意大众的狂热,长远来看必然不利于大众所中意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路线。

                        但这种圈内人/圈外人的对决,精英/大众的矛盾从来都存在,而此时此刻,全球的精英所秉持的话语和路线都走到了不得不变得时刻,需要外来的冲击来打破僵局。具体到国内影视和文艺圈子,现在看来这个锤子或者鲇鱼,前有吴京后有郭帆,也必然遭遇圈内人得反击,这是令人遗憾的,但是他们在这个时刻走到了这个位置,历史必然会记住。至于他们所宣扬的路线和意识形态,就是未来要走的方向,这个已经很明显了。说这个东西各种不对和不完美,都有道理,但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了。一个替代者出现了,赢得了人心,该反思的是被替代者,明明替代者一身毛病怎么大家还欢呼呢?你干什么了大家这么讨厌你?

                        因此圈内人的反击,在当下而言是逆历史潮流的,必然没什么好下场,我劝圈内精英躺倒挨捶或者同流合污方是上策,至少像现在这样趴着,别做出头鸟。

                        • 家园 故事是动人的,

                          可惜,并不是完全的事实。

                          看了一下你以前的帖子,好像你很执着于这种“先进集团战胜落后反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叙事。

                          不过,在满和球的事项上,你的这种二元对立并不成立。首先我已经说了,满和球背后都是中影,傅若清。这种左手打右手的吊诡情节,是无法用二元对立来解释的。

                          其次,你刻意忽略了我对满和球票房观众的年龄以及阶层分析结果,还是执着于用圈内/圈外,精英/大众的叙事,这就不仅是思维定式,而且是自我感动了。

                          我之前已经说过,郭帆是广电总局选派的去好莱坞进修的青年导演之一,他们的费用,肯定是从国家电影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中出的,而这其中就有张艺谋、徐峥们的贡献。所以郭帆算是含着金钥匙走上导演之路的,本身就属于精英,当然更是圈内人。

                          并且此次王红卫在2023年春节档电影现象研讨会上已经承认,满比球更打通了下沉市场,虽然是以抱怨的口气说的。而满的用户构成中三四线也超越一二线成为主力。所以,看不见的人,沉默的大多数,才是这次春节档票房PK的决定力量。他们显然是更属于大众层面的,你的两个归纳都不成立。

                          其实,只要看看领导的发言就能了然。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张宏在这次研讨会发言中非常自豪地夸奖了2023春节档的成绩,笑得满脸开花,嘴角都快咧开了。

                          点看全图

                          再从实际方面的运作,比如最近很多人诟病的所谓晚间票房注水问题。

                          我去猫眼看过,确实在某些时间段,两部影片票房增长数字很不寻常。其中有人指出,在一段时间内两部影片的票房增长数字一样。

                          有人就此指责满注水。首先我想指出的是,排除技术因素,如果说注水的话,两部影片都有注水的动机。其次,从逻辑上看,两部影片增长数字一样,那显然谁都有注水的嫌疑,凭什么就一定是满而不是球呢?

                          再想一下,这个票房的实时动态是从国家电影发展专资办的数据库来的,大约3秒更新一次。如果要注水注得如此“贴切”,那么需要在从数据库中取得竞争对手的实时增长数据后,再形成任务,分派到己方的灌水点,还要不多不少,再第一时间传回到数据库,在下一轮数据更新之前保持一致。

                          而这需要在差不多1~1.5秒内完成,因为数据更新的频次并不是严格一致的,如果有这样的技术能力,我觉得满的注水方完全不用使用如此“拙劣”的灌水法。比如要灌,为什么不多灌一些,让差距没那么大(这几天都是球的日票房高),或者用随机数,这些灌得少些,那些灌得多些,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没问题,做戏做全套嘛。

                          结合所有的已知事件和现象,其实已经可以得出结论。这次满和球的PK,其实是国家电影管理部门主导的,自导自演的一次市场营销行为。

                          通过早期的研判,确定球的票房有潜力,粉丝有战斗力,所以先在初一给高排片,让球日冠;然后第二日加强满的排片,让满反超,激起球粉的战斗欲望,同仇敌忾;然后再加强球的宣贯,营造悲情行为,造成两方势同水火。

                          共同的结果,就是形成春节档的火热局面,带动大盘,成为真正复苏的标志。沈逸转载的有人认为满用十个亿去注水,这是完全没有常识的想法。如果一个影视资本有调动十亿级别资金的能力,那早就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把股票炒上天了,赚起钱来比辛辛苦苦的票房要容易得多。再说十亿资金怎么可能让满丢失第一天的日冠?这是完全不合逻辑的。

                          所以,确实有一只大手在背后操纵,但不是满,而是满和球背后共同的那个大老板。无论资金,技术还是动机,都是它最符合条件。

                          所谓“逆历史潮流”,也是球粉自我感动的神话。将来的电影史上,张艺谋会有三页纸,郭帆会有一页纸,没有谁会盖过谁,也没谁取代谁。

                          但其实,真正在这个春节档受到启迪的,并不是球的用户,那些一二线仍陷在内卷和阶层跃升梦想中的知识青年,而是下沉市场的青少年。我早说了,球的用户在当下语境中,更接近于保守主义者。

                          球2中几乎没有任何新鲜东西:大工业,太空梦想,AI反噬人类这都是过去科幻片早已有过的。数字人生在刘慈欣《中国2185》已有过,特效水平是跟《独行月球》一脉相承的,也并没有凌驾于好莱坞之上。美学风格更是陈旧的。至于所谓制片人中心制,漫威难道不是已经预示了这种模式的未来吗?

                          我在读《中国2185》时,最感动的就是结尾那段,一群teenager的飞车党,载着最高执政官跟数字世界的大人物对决。那是一种“草根革命”的群体狂欢,庶民英雄主义。在这次春节档中,我在《满江红》中看到了这一点,虽然可能是不自觉的,却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群体记忆。

                          • 家园 有同意有不同意

                            1.同意你的:中影是上级,两个下属打架,谁赢了无所谓反正都是它赢,甚至打架能让它赢得更多,这个我没意见我自己的帖子里从来没纠结这个。偷票房也是其他人讨论的,我之前的帖子就认为就算mjh干了,一直都有,各个圈子都有这些暗箱操作,只能算常规商业竞争。满江红受众中,底层更多,这我也同意,科幻类门槛太高,能有这个票房已经很好了,类似的三体剧版很好,但是不可能跟大众都能看的狂飙比收视。我不是狂热球粉,跟其他球粉具体看法也不同,满江红作为一个商业电影,就算是小作坊,图个乐卖的好没问题。你也不要把我当狂热球粉,也有点过度投影了。狂热粉丝太多把我的期待拉满,也有点落空。

                            2. 可能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是:我之前也说过,满江红从各个角度看都很容易有类似影片,生死成败无所谓。球2却不是,你可以不满粉丝过于狂热,不喜欢它的意识形态,但是说它这也没新意那也不新鲜大可不必,如果全无新意,何以发动了很多不会进电影院的理工宅男,引起如此旋风?怎么解释呢?他们说不出真正打动他们的新意是什么,你这样的专家可不应该。光一个中国自己的商业科幻大片就足够宅男狂热了,还不说契合了对时代开创性的气质吻合。

                            3.这次针对mjh的狂潮主要还是时代的原因,以及政治恩怨。你对我过往的解读不完全准确。我确实多从二元叙事出发,但从来没有认为先进一定会战胜落后。我只是支持突破现有藩篱,创造些新东西的一方,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如果我以前的叙述有误那是我的错,精英一词不准确,应该用既得利益,如果太负面的话就用习惯现有模式的集团,这个词甚至包括很多好人。一个圈子形成了模式,必然更新放慢,逐步固化,这本来就是必然,举目皆是,我自己都可算一个小小的既得利益者。但是外部环境急需圈子拿出真东西的时候,固化的圈子跟不上时代,那难免被人责难。我觉得这次圈外对文艺圈乃至舆论口的不满全落在mjh身上可能确实冤,但还是那句老话,不打勤的不打懒的,就打不长眼的。

                            另外郭肯定是精英,但想做些新东西新尝试,排除万难干成了,是圈内人的异数,算是实力圈粉了。历来新时代都是旧时代不得志的精英所开创,只有草根那就是民乱了。

                            通宝推:切芒果,
                            • 家园 多说几句

                              你是比较理智冷静的球粉,那就多说几句:

                              1. 理工男

                              我自己也是理工科的,所以我非常理解理工男见到流浪地球那种喜不自胜、情难自制的情绪。就像另外一个帖子里有人说国企里的年轻技术人员天天讨论球2的情景一样,我完全理解。

                              但是这正非常凸显出理工球粉的尴尬。即球,和球2,事实上成了国家文化事业给这批理工男专门生产的“甜点”。四年一部球,就像四年一次世界杯一样,都是球,也都能让理工男血脉贲张、激情四溢。

                              但这也就是甜点而已,理工男喜出望外的表现,恰巧映射了平日里自己的尴尬位置,即大多数文化产品并不是给理工男准备的。

                              这倒不是说特别歧视理工男,第一是掌握理工男爱好和口味的,尤其是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文化创作者太少。另一个更重要的,其实是因为理工男在消费结构金字塔里本身就处于不利的地位。

                              就像前些年情人节的时候给姑娘们的一个段子:爱他,请给他买机械键盘。这就既让人好笑又让人尴尬。所以总体上,理工男不得宠、不受关注,被社会整体PUA的状况,客观上造成了在球的问题上过度反弹、加大打击面,事实上得罪没有必要得罪的人,是给自己和队友的未来挖坑。这点你其实也注意到了。

                              我要说的是更重要的东西,即理工男的位置,并不由对球的狂热推崇而受到实质性改变,说白了这种东西的生产权不在你手里,国家高兴就给,不高兴,你也不能抢。所以我一直强调球粉要克制,说白了还不是说怕他们更得罪圈里人,而是闹得过度,甚至影响到产业原来的平衡性和领导的规划,那领导一不高兴,不跟你玩也是分分钟的事。毕竟,在中国目前还是党管一切,所谓朕不给,你不能抢。

                              所以理工男应该有理有据有节,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到处结仇,甚至很多跟球毫无瓜葛的人,也被冒犯到了,而这不是第一次,四年前就是如此。所以我说的其实是大部分理工男政治素养偏低这个事实,而这事实上会造成恶性循环,即越闹,越容易被当枪使。而领导越觉得这批理工男就是这个脾性,也就配每几年一部球的甜点,毫不费力的事,毕竟就算球2 十个亿成本,也就一年2.5亿,这个维稳成本实在太划算了。票房这事儿也证明了理工男事实上经济消费能力偏低这个事实,而这又跟在社会整体中的政治位阶偏低相关,这就更无语了。

                              同时,还有一点就是,整体上中国理工男虽然过得没有社科金融男体面,但其实已经有不少优势了,因为接受完整系统的理工科教育,其实是个成本很高的事儿。正如另外一个帖子里有人说身边的国企技术人员的事儿。这些人虽然也许地位算不上很高,但至少职业是体面的,学历也不会低,比那些三和大神、小镇青年要好太多了。

                              所以,虽然是理工男,但这批追捧球2的理工男,主力已经是一二线城市有一定话语权的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既得利益者了,所以在网上战斗力极强,那些散粉流量粉根本不是对手。

                              但满江红的观众,那些三四线小镇青年下沉社会,甚至连上网PK的欲望都没有,而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左右了票房,事实证明理工男大多还是嘴炮强,消费能力很一般,什么众筹一亿二真的算不得啥,人家偶像选秀的时候随随便便都能集出几千万的资来。

                              所以球粉真正面临的问题,不是总有人要害我小破球,而是你们已经与你们更年轻的、接受完整理工教育越来越难的这批下沉社会、小镇青年形成了参差,比你更强的既得利益不懈你,比你更弱的城市化边缘人群眼里根本没有你们,所以理工男的敌人在哪?茫然四顾,天真的竟是我自己。

                              2.满江红。其实你已经说了,任何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所以即便从技术上满江红在前十年后十年都可以拍出来,但它偏偏产生于当下这个时代,因此它与时代的关系是你切割不了的。

                              而球的所谓工业化问题,我已经在另一个帖子里说了,单项技术的突破不多,大多是系统集成方面的成就。简单说,就是模型更大了,更逼真了,看上去更雄伟气派了。

                              但你要说真的有让人合不拢嘴、掀开脑洞的创新,在我这里确实没有。比如二十多年前《黑客帝国》的特效,就真是“开脑洞”。

                              而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他们做不到,而是“刻意不要”。这里面有导演选择“前苏联重工业美学”的原因,也有另外一层因素。

                              客观上,这其实跟中国搞产业升级的路径依赖也有关,简单地说就是凡是可以“快速迭代人力成本”的地方,都舍得花力气花钱。而需要开脑洞、试错的,则谨慎很多。

                              这个我不知道你是否能get,简单说还是跟理工男的社会处境有关。如果说建国初那一批知识分子,钱学森,于敏,陈景润能够登堂入室,既在专业上获得殊荣,又在庙堂上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能成为大众的“文化偶像”,

                              现今的理工男很少有这种机会,如果说有,也就是体制内的有晋升的可能性,而像MOREVFX这样的,也就是凭着情怀在做。记得前年路阳做《刺杀小说家》时,more的人就说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又难做又没钱不知道做了为什么。

                              话说回来,其实球的特效完全不必做的这么“大工业大机器”,或者说可以多样化一些,比如说,那个机器狗笨笨,本来就是很有意思的,也可以做成萌物,做得好的话,会很吸引妹子,说不定票房和众筹都能更高。

                              而这狗在片子里惊鸿一瞥,根据剧情,这个狗甚至是有性格的,有点接近《超能查派》,属于弱人工智能范围了,本来也应该有一条线,但片子里因为线索太多剪掉了,很可惜。

                              所以我说是“刻意不要”,或者说刻意要加强圈层属性,这个背后什么考虑就不得而知了。我只能说,理工男喜欢球,和看不懂《满江红》都是正常的,但理工男缺少的那部分,也许就是有人刻意要让他们缺少的。

                              通宝推:齐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