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所谓的野史中毛岸英的死因的几个疑点 -- 清徽

共:💬75 🌺138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的证据很可疑

        “1.发现有数目不详女兵在山谷”

        “2.女兵手里抱有猫”

        请问出处?只见过资料推测美军是通过无线电测向发现志司位置。关于判读照片发现志司位置的说法都没有具体出处,而且也不是你举的那两条,而是“1.发现有无线电天线;2.有卡车运输给养”。

        有几个问题,希望你能解惑:

        1.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航空照片是否能判读出抱在手中猫大小的物体?

        2.女兵是否会大大方方的抱着猫让侦察机拍照?

        3.志司文工团3次战役结束之前根本就不和志司在一起,都是分散在各部队,跟随前线部队作战。当时的志司也许会有女性工作人员(电台人员或机要人员等),但这些人员数量肯定相当少,着装也不会特殊,她们能否被美军通过照片识别出来?

        • 家园 我觉得是特务

          志愿军后方有不少南朝鲜特务,甚至连碧潼战俘营附近都有。

          所以我觉得是特务发现了志司。

          志司这种单位,一看就是个指挥所。

          美国对志愿军是一人一车都要炸,更何况指挥所呢。

          • 家园 确实有资料说是特务引导的轰炸

            好像是《远东,朝鲜战争》这本书,找了一下,内容太多,没翻到。

        • 家园 能不能带猫上朝鲜都是个问题,尽管当时可能没有动植物检验

          检疫。毕竟是去打仗,不是旅游。

          • 家园 猫本身其实倒不是问题

            朝鲜肯定有猫,问题在于当时志司里的女兵有没有闲心去养猫?按彭德怀的评价,当时的形势(前三次战役中)艰苦程度超过长征时期——原话是“你们去前线看一看,战士们吃的什么,穿的什么!现在第一线部队的艰苦程度甚至超过长征时期,伤亡了那么多战士,他们为谁牺牲?为谁流血?……战士们除了死在战场上的,还有饿死的、冻死的,他们都是年轻的娃娃呀!难道国内就不能克服困难吗?!”

            这种情况下,志司女兵可能有闲情逸致养猫?这种论据真的很恶心人。

    • 家园 沿着大厨兄的方向继续追究细节

      读了大厨网友贴的1998年版的杨迪著<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关于毛岸英的牺牲经过,再对比网上流传的2003年修订版(这是蛋炒饭的原始出处)的说法,愈加让俺奇怪了.因为读完这两段文字,相信你会和俺一样,对毛岸英有不同的评价.为了解答这个谜团,俺也试着google了一把,结果发现了这么一段.

      杨迪,沈阳军区原参谋长,当年任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亲身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并参加了我志愿军统帅部的决策及战争指挥的全过程,是少数健在的抗美援朝战争权威的历史见证人之一。他在《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998)一书中,回顾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战役决策的情景。下文便是书中的节选。

      书里记述了38军军长梁兴初由于担心美国黑人团而不敢大胆穿插,耽误了战机,被彭德怀骂得狗血喷头,甚至威胁要“斩马谡”。(其实是因为梁兴初是林彪的虎将,对彭的指挥看不上眼,很有些不服气的表现,彭借题发挥,暗里连林彪都捎带上了。事后也觉得话说得太绝了。就又借着38军的胜仗封了一个万岁军做为补偿。当然,在战时这种立威的手腕有时也是不可少的。嘿嘿,扯远了。)就在这次会上,杨迪写道:

      会议中也发生了我想不到、也不可能想到的奇异插曲(可能也出乎参加会议的领导同志意料之外),就是正当彭总向梁兴初军长生气、批评梁后,与会领导同志都处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时,随彭总来的那位年轻俄文翻译(我看他和我的年龄差不多,二十七八岁)却毫不胆怯地站起来,指着挂在墙上的地图说起来了。彭总坐着一句话也不说,既不制止他讲话,也不批评他,志司几位副司令也不制止他,各军军长低着头也不吭声。那位年轻的翻译,并不懂军事,我没有听明白他在讲什么,他说了一二分钟后,看没有人理会他,也就不说了。当时我觉得很奇怪,怎么一个年轻翻译会在志司党委召开的作战会议上,而且是在彭总生气的严肃气氛中,敢于随便说话呢?还没有人制止他、批评他?真怪!

      会议开完后,我对丁甘如处长说:“这个小翻译胆子真大,敢在彭总生气时,还在那儿说三道四。看来他还不懂党内和军内的规矩,这样重要的高级会议,哪有他讲话、发言的资格。他是谁?他是什么人?

      丁甘如同志说:“老杨,你就不要问,也不要打听了,我不会告诉你,其他的同志也不会告诉你的,以后时间长了,你慢慢就会知道的。”

      我说“哪有这么神秘?不让知道,不让问,就拉倒。”

      丁甘如说:“老杨,不要说气话嘛,我不能告诉你,这是纪律呀!”

      我说:“我不过随便说说问问,我一定遵守党的纪律。”一直到敌人飞机轰炸志司后,经过了一段时间,才知道在彭总指挥室内被炸牺牲的两名同志中,那一位俄文翻译就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同志。当知道了他的名字后,对发生的一切就不觉得奇怪了。

      俺没有原书,希望大厨兄判断一下真伪.

      按照上面这段文字,杨迪是在轰炸发生后经过了一段时间才知道牺牲的两位同志中一位是毛泽东的长子.从上下文的语气看,这一段时间并不是几个小时,也就是说在11月25日当天,杨迪并不知道牺牲的是什么人.这与2003修订版的说法大相径庭,根据2003修订版,杨迪在爆炸后就从丁甘如处追问出了死者的身份.作为一部回忆录性质的书,<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在相隔不到5年的时间里竟然如此大改,是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呢?

      • 家园 您贴的从“会议中也发生了--

        其实兄弟对这一段也颇有疑问,原因在前面已经讲过了。无论对于战争,军队,还是社会,毛岸英都不是一个雏儿。

        再贴一段98版轰炸后的记述。

        就是平常有说有笑的丁甘如处长,也不说笑了。我实在憋不住了,就问他,我说:“丁处长,今早牺牲的这两位同志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由于他们的死而使彭总等首长们都沉浸在悲痛中?还有你也很沉寂了,不同我们有说有笑了,这是为什么?”

        丁甘如同志长叹一声,悄悄对我说:“炸死的那位俄文翻译,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同志。那位参谋是彭总从西北第一野战军刚调来的叫高瑞欣同志。毛主席的儿子炸死了,这怎么向毛主席交待?主席最喜欢这个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儿子,回国后要他到农村,到工厂去体验生活,这次又把他送到朝鲜战场来体验战争,刚入朝一个月就牺牲了,我们知道情况的人都很悲痛难过。老杨,这件事是绝对保密的,因为你是作战处副处长,来问我,我也了解你,信任你,不会乱讲,就告诉你。你一定要遵守纪律,这事在没有正式公开以前,你不准对任何人讲。”

        我听后说:“呵!原来如此,请你放心,我绝对遵守保密纪律。”

        从以上叙述中得出的结论: 作者在当天就知道了牺牲的是毛岸英。

        而且以上内容也颇值得玩味。

        此外在该书中还有很多情节兄弟还是有些问号,再贴一段,当时作者任兵团作战科科长,志司尚未成立。

        兵团首长对与彭总所带电台仍然联系不上很是焦急,我立即跑到电台问电台队长这是怎么回事,电台队长告诉我,就是收听不到信号。我很着急,就请通信科长罗长波亲自上台收听。

        看起来这位通信科长工作有点失职,火烧眉毛了还得同级别的另外的科长来“请”,不知道当时在干什么。而在该书第40页, 兵团司令部只有通信科长罗长波因是老红军,资历最老--

        这老红军觉悟可真不怎么样。

    • 家园 关于细节(四)

      从考证的角度来讲,孤证一般可以被引用,评论,但通常不易作依据,目前兄弟还没有找到其它可供与杨文互相印证的文字。

      兄弟已经向新华社发了EMAIL,因为那里有一篇文章说过采访过杨迪老,希望通过他们去落实一下,目前没有回音,可能衙门大了,不愿意开。

      此外,给解放军出版社打过电话,通过网上查找和114确认号码没错,但电话始终无人接听。可能过八一还在放假。 :)

      此外还有条途径,不过10年了,不知道是否可通,另外老人是否还健康也是未知,权且等等再说。

      剩下的,兄弟们可以帮忙了,寻访以下人士:

      杨迪--原志司作战处副处长

      丁甘如-原志司作战处处长

      孟昭辉-原志司作战处作战科长

      成普--原志司作战处副处长

      倪齐生--98版责任编辑,解放军出版社

      以及前面“三人文”的三位作者。

      最后再说一遍,此文没有任何对杨迪老的不敬,而是考虑到现在出版印刷界的实际情况(参考三人文中提到的所谓美军绑架毛岸英的荒唐故事)提出的疑问,有些情况也许远非杨老的原意或原话。

      此外,兄弟觉得许多事情都是屁股决定嘴巴的问题,许多东西,听到的,看到的,不妨再去想想,和尚怕亮,瘸子烦拐,除此之外不是还有李大嘴和白开心不是嘛。

      全文完

    • 家园 关于细节( 三 )

      在其它环节上,曾经搜索到03版说毛在志司会议上乱说话,以及跟彭总下棋还说了句“他妈的”

      许是兄弟吃了毛家什么好处,我怎么觉得都这么蝎虎呢?

      1,毛在苏军中战斗过,苏军的条令那是严格出名的,彭又是出名的脾气大,连老毛都敢顶,毛岸英疯了?即使相信这个开会的情节,你又怎么知道会不会是邓华给毛使个颜色,出来搪一下,彭总也好就手下个台阶。

      2,兄弟试图查查"他妈的"一词的来历,不成功。不知道有没有高人指点。考虑那时候军队人员的组成,我倒觉得即使说句“奶奶个熊”或者“妈了巴子”也更可能些。莫非是毛岸英在北京那工厂里当书记不到一年的同时还学了句骂人话?

      • 家园 其他的说法,我引用的文章未采用

        不知道你哪里找的。

        顺便说句:彭德怀喜欢说粗口“操他娘”是有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