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商榷】1070万吨出炉和20条 -- 真离

共:💬23 🌺91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商榷】1070万吨出炉和20条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之前,毛泽东专门找几个省市的负责人和冶金部负责人开会。从上海市副市长马天水、鞍山市委书记赵敏,到武汉市和太原市委书记,再到北京、天津、唐山、重庆、马鞍山等主要钢铁基地负责人,毛泽东一个一个地询问“1070”到底可靠不可靠,大家都说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的薄一波建议把“1070”登报,说这样大家就会义无反顾,努力奋斗。毛泽东说,这是个好主意,根据你们讲的不是“1070”,是1100多万吨,发表“1070”(上年是535,翻一番是1070),那我们兜里还装有几十万吨。一向处事谨慎的陈云不放心,专门找王鹤寿等谈话,要求“算个细账”。所以后来陈云与毛泽东谈话时表示:我与冶金部同志算了细账,看起来有希望。( 参见《缅怀毛泽东》(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330页。)薄一波后来说,“毛主席下‘1070’的决心,除了他本人出于急于赶上英国的迫切心情以外,还有多方面的影响促成。王鹤寿同志(时任冶金部部长--引者注)多次提供的钢铁生产顺利发展的材料有影响”,我当时“头脑不冷静,未能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也有影响”。(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493页。)

    冶金部副部长袁宝华后来谈及这次座谈会时说:“主席的思想是留有余地,这是他一贯的主张。他提出这个问题,有些不放心,才专门开了这个会,结果大家都说行,而且报的数字超过‘1070’,所以他相信了,并在报纸上发表了。”(《缅怀毛泽东》(上),第330页。)

    亲历“1070”座谈会的袁宝华后来曾说:“这一次毛主席的谈话给我的深刻印象是,他对于重大问题抓得很细,一个人一个人地问,在场的一个不落。实际上汇报假情况的责任在我们,分明不行,却拍着胸脯硬说行。”(《缅怀毛泽东》(上),第330页。)

      1958年8月初毛主席去北戴河召开的这次座谈会,我印象非常深刻。后来冶金部的同志坐下来作检讨,我说,大跃讲问题,是我们在那里唬弄毛主席。农村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也是这样。鞍钢的党委书记就写了一首诗登在鞍山日报上:“人有多大胆,钢有多大产,坐八百,看一千。”现在鞍钢生产八百万吨不成问题,但三十年前坐八百看一千,确实有些浪漫主义。

    后来毛主席在党内通讯中提出,他和农村基层干部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农村基层干部犯了浮夸、共产、平调这些错误,他要负责任,而且写了检讨,要求发到全党。

    少奇同志把它压下来没有发,我参加了他主持的西楼会议。

    少奇说,毛主席的威望不是他个人的,而是全党的,毛主席写了检讨,发出去有好的影响,也有副作用,以不发为好,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纠正。

    事后来看,不如发了,发了容易统一思想,毛主席都检讨了,大家还不认真地去检查自己?

    摘自:袁宝华《缅怀毛泽东》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上要求1958年钢产量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后来毛泽东检讨,钢铁产量翻番是他提出来的,错误应当由他负责。然而,细查这个钢铁高指标提出来的整个过程,究竟是谁的过错有待商榷。

    在会议后期,毛泽东对这个高指标并不放心。他又把几个省市的负责人和冶金工业部负责人找到一起开会,挨个询问1070万吨到底可不可靠。他首先问上海市副市长马天水,马天水说:“可以。”接着,他问鞍山市委书记、武汉市委书记、太原市委书记,都说可以,再一个一个地询问了主要钢铁基地包括重庆、北京、天津、唐山、马鞍山的相关负责人,大家也都说行。问到冶金部副部长刘彬时,刘彬回答说:“可以,我们都做了计算啦。”

    冶金工业部办公厅主任袁宝华具体分管建设和计划,用他后来的回忆说,当时的心情是“心里打鼓”。当毛泽东问到他时,他答:“冶金工业的生产,从矿山、冶炼、轧制到机修、运输等等有十个环节,我们树了十面红旗(先进单位),只要十面红旗能站得住,他们的经验能够推广,我看有希望。”

    接着毛泽东问到冶金部部长王鹤寿。王鹤寿说:“主席只要下了决心,我们可以动员全国的力量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认为,实现这个目标是可以的。”

    见大家都说行,毛泽东也相信了,并按照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薄一波的建议,把“1070”登报。随后,他对副总理陈云说:“1070万吨,看来还是可以的。”

    陈云却不放心,专门找王鹤寿和袁宝华去谈了一次,要求他们算个细账。算了细账后,袁宝华的结论还是“行”,于是为人谨慎的陈云也说,这个数字是有希望的。

    1070万吨钢铁指标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1958年2月3日,薄一波同志(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经委主任)在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上,作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提出1958年钢产量计划为624.8万吨,比1957年的535万吨增长17%。

    3月20日,冶金工业部长王鹤寿同志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告,提出我国的钢铁工业10年内可以赶上英国,20年或稍多一点时间赶上美国。

    5月5日至23日,党的八大二次会议,讨论“二五计划”(1958—1962年)的第二本账时,王鹤寿同志发言说:1959年钢产量可以达到1200万吨,1962年3000万吨,1967年7000万吨,1972年1.2亿吨。5年超过英国,15年赶上美国。

    5月18日,毛主席采纳李富春同志(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委主任)的意见,提出:“七年赶上英国,再加八年或者十年赶上美国。”

    5月26日至30日,第48次政治局扩大会议,鉴于赶上英美的时间在逐步缩短,因此将1958年的钢产量定为800万到850万吨。

    6月5日,王鹤寿同志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拟出1958年6月到1960年6月两年内将钢的年生产能力达到3600万吨水平的规划方案,交给刘少奇同志,6月9日中央政治局批准了这一规划方案。

    6月6日,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在给毛泽东的报告中说,我们找林铁商谈了华北区的钢铁建设问题,他们原来的计划较小,商谈结果,认为争取明年底达到生产能力800万吨是可能的,我们两方面都有信心争取完成这个指标。这两天我们在研究有色金属工业的规划,9日以后冶金部党组的同志分头到各区去,协同各省市采取措施。我们有极大信心完成和超过现在预定的指标。

    6月7日,冶金部向党中央报送《1962年主要冶金产品生产水平规划》将1962年的指标定为6000万吨。

    比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二五计划”第二本账的第二方案的指标又提高一倍。

    6月17日,政治局在中南海西楼开会,由刘少奇同志主持,薄一波同志汇报1958年计划执行情况时,预计钢的产量可能达到900万吨,1959年初步安排钢产2000万吨或2000万吨以上。

      6月17日,薄一波就1958年国民经济形势和1959年的经济发展向中央政治局写了专门汇报性报告。其中说,1959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除电力外,都将超过英国的生产水平。毛泽东批发报告时,将题目改为“两年超过英国(向政治局的报告)”。

    6月18日晚上,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召集政治局常委和彭真、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廖鲁言、黄克诚、王鹤寿谈话,毛主席表示他赞成提高钢的生产指标。经过研究,1958年的钢产量预计完成1000万吨,1959年钢产量预计改为2500万吨。

    6月19日晚,开大区协作会议,毛主席先召集中央一些同志谈话,王鹤寿同志也参加了。毛主席问王鹤寿:“去年是五百三(万吨),今年可不可以翻一番?为什么不能翻一番?”王鹤寿说:“好吧,布置一下看。”

      21日,冶金部党组关于产钢计划呈送给毛泽东和党中央报告。其中说,华东区提出争取明年华东区钢的生产能力达到800万吨。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建议指标。根据这一指标,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又将进入一个新的水平。我们和华东区的同志研究了争取明年达到生产能力800万吨的措施,同时其他各大协作区也在最近分别召开冶金工业的规划会议,研究各大协作区明年及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指标。从各大协作区会议的情况看,明年钢的产量可以超过3000万吨,而1962年的生产水平则将可能达到八九千万吨以上。目前冶金部正用全力协同各区,共同组织设计、设备制造以及技术力量的培养等项工作。

      毛泽东于次日批示:“小平阅。1962年,可产6,000万吨钢。”

    6月27日,他作了两个批示:

    (1)“此件发给各大协作区,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中央委员,中央各部委,中央国家机关各党组,军委会议各同志。”

    (2)“刘邓阅发。各省市用电报发去。军委会议,请克诚印发。”

      刘,指刘少奇。邓,指邓小平,克诚,即黄克诚,时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

    8月17日至30日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宣布公报时,薄一波同志建议公报数不提1100万吨,只提1070万吨,毛主席同意了薄的意见,薄即通过了胡乔木同志。会议公报:“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用最大的努力,为在1958年生产一千零七十七吨钢,即比1957年产量五百三十五万吨增加一倍而奋斗。”

    1070万吨的高指标怎样完成?中央领导和冶金部以及各个冶金企业大家都心中无数,毛主席又如何呢?他也有怀疑。

    直到8月30日,他还说:“我是观潮派、算账派。”今年能否搞到1100万吨钢?“我总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因此毛主席提议,在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套着召开工业书记会议,吸收省、市、区的工业书记参加。会议由薄一波同志主持,李富春同志作报告,陈云同志两次到会讲话,薄一波作总结。毛主席在扩大会议,协作区主任会议和接见工业书记们多次讲话都讲了钢铁问题。

    1958年8月召开北戴河会议,我作为冶金部的工作人员参加。

    会议结束以前,毛主席专门找我们谈了一次。

    当年完成1070万吨钢,冶金部的部长王鹤寿向毛主席拍了胸脯,他是想借毛主席的威望把钢铁搞上去,后来王鹤寿专门检讨了这一条。毛主席又把几个省市的负责人和冶金部负责人找在一起开会,王鹤寿、刘彬和我都参加了。

    当时刘彬是冶金部副部长,我是办公厅主任主要管建设和计划。毛主席找我们这些人在他的会议室里详细地询问了1070到底可靠不可靠,一个人一个人地问。

    首先问上海市副市长马天水行不行,马天水说,可以。

    接着问鞍山市委书记赵敏(已去世)行不行,说可以。

    又问武汉市委书记,也说行。

    还问了太原市委书记(他那里有个太钢)。

    太原市委书记姓麻,问行不行,说可以。毛主席开玩笑说,你姓麻,隋朝大将有个麻叔谋,与你有什么关系?

    后来又一个一个地问主要钢铁基地包括重庆、北京、天津、唐山、马鞍山,大家都说行。

    问到刘彬,毛主席说,你这个模样我好像见到过,刘彬说,我是刘英的弟弟(刘英是张闻天的夫人)。毛主席说“怪不得眼熟,你管什么?”刘彬说“我管生产,我是冶金部副部长。”主席说“就看你拿主意啦”。刘彬说“可以,我们都作了计算啦。”

    我当时心里打鼓,估计会问到自己,得作些准备。后来问到我,说“你做什么呢?”我说我先在东北工业部,后来去苏联谈判,回来在钢铁局。毛主席说:“你是经常接触基层的,你说究竟有没有把握?”

    我说:“冶金工业的生产,从矿山、冶炼、轧制到机修、运输等等有十个环节,我们树了十面红旗(先进单位),只要十面红旗能站得住,他们的经验能够推广,我看有希望。”别人讲得简单,只是拍拍胸脯,我讲了十面红旗,毛主席很注意听十面红旗是什么。

    问到王鹤寿,他说:“主席只要下了决心,我们可以动员全国的力量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认为,实现这个目标是可以的。”

    当时是八月,到年底只有五个月时间。

    最后问到薄一波同志,他是比较实事求是的,他不赞成1070,可是又不好说不赞成。他讲了什么呢?他说:“主席,我建议把1070登报,登报以后,大家都看得到了,义无反顾,就会努力奋斗。”

    毛主席说,这是个好主意,根据你们刚才讲的不是1070,是1100多万吨,发表1070(上年是535,翻一番是1070),那我们兜里还装有几十万吨。

    主席的思想是留有余地,这是他一贯的主张。

    当时他要秘书马上通知胡乔木,明天见报。这一次谈的时间不短,总有两个钟头。

    毛主席提出这个问题,有些不放心,所以专门开了这个会,结果大家都说行,而且报的数字超过1070,所以毛主席相信了,并在报纸上发表了。

    他对陈云说,1070看来还是可以的。

    陈云不放心,专门找王鹤寿和我去谈了一次。“究竟怎么样,你们算个细帐给我,毛主席那里不能算细帐,在我这里你们算个细帐。”我就把当时他要求的数字,现有的基础能生产多少,新建小高炉有多少,能生产多少,生产能力都打了折扣;原来炼钢设备能生产多少,新建小转炉能生产多少,这也是按公称能力打了折扣算的,今后五个月我按四个月算。这样算了细帐,陈云认为,看起来是有希望的。

    后来毛主席与陈云同志谈话时,陈云说,我与冶金部的同志算了细帐,看起来是有希望的。

    陈云同志说话向来是很慎重的。

      这一次毛主席的谈话给我的深刻印象是,他对于重大问题抓得很细,一个人一个人地问,在场的一个不拉。实际上汇报假情况的责任在我们,分明不行,却拍着胸脯硬说行,后来总理在批评这几个部长时就讲这一条。

    历史在重复,我个人觉得我看到了相似点。

    通宝推:落木千山,qianji,MaverickZ,潜望镜,桥上,审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