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没想到中国这次应对得这么丢脸 -- 脑袋

共:💬588 🌺5277 🌵6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其实我看的是男人的头发

                                美国的收入和加班很复杂,这我是知道的。各州还大有不同,大的州,可能州内都有很大差异。

                                但是我不看制度,我统计男人的头发。在看了几个班级的聚会合影并询问了人在哪里之后,我得到结论国内的加班强度远高于北美。

                                通宝推:北纬42度,
                              • 家园 只能说加拿大更有人权吧

                                我们每周上报的工作量,我们这个部门工作最辛苦的一位同事曾说过:“我每天都不会上报超过10个小时”。

                                顶梁柱都如此,其他同事谁好意思上报真实时数?而且对于正式员工而言,工资与工作时数无关。

                                当然也有例外。另一位老资格白人,title 挺高。去年底圣诞节去西班牙休假时,把之前工作/加班时数上报每周一百,惹得他上面两级领导私下里报怨。我相信他报的是真实工作时数。也许还是能力问题吧,仅凭加班往往是不够的。加上本人又做了一次手术,又耽误了两周。

                                所以他负责的那一块,始终做不出来,屡次拖整个项目的进度。过后不久,一次工作上的状况,项目负责人与他的两级人事领导约谈,结果是他自己选择直接走人了。最后是顶梁柱连续紧急加班给擦了屁股。

                                至于你说的奖金,与每个人加班时数没有太多关系,大家也不看重这个。主要还是出于对工作的负责态度,加一点工作上的自尊心罢了。

                                我的直接上司之一,就在加拿大。

                                我们项目上的工作强度,我以上讲的都是“常态”。

                                我们今年还经历过一次“紧急状态”,公司专门派了“critical account”的一班人来当督战队,第一周开会就开了人。之后一段完全是“蛮干”,因为项目涉及到美国相关行政部门的deadline. 领头的紧急部门的领导是位女士,她自己说自己是工厂出身,另外有几个是军人出身(上过战场的退役军人)。他们的紧急办法是什么呢?

                                1、堆人

                                2、24小时轮班不休息

                                3、用ZOOM要求世界各地的相关人员必须在线上,必须按照他们规定的流程做每一步;每个ZOOM分会场派一个督战队员(24小时轮换),盯着你干每一件事,听着你讲的每一句话,然后他们每天汇总开会

                                我又一次偶然看到他们写的总结,那个内容才叫精彩。基本上哪个人走,哪个人留,都是这种会议上决定的。

                                当然,这种不懂技术的蛮干指挥,最后的结果还是P用没有,除了把自己人累得要死。负责督战的领导每天得向上面汇报两次,每次都因为进展缓慢被被各方领导骂得狗血淋头,她当着我们的面抹了几次眼泪,身体也出了状况。

                                最后还是我们几个中国人同事,加班加点用技术方案救了场。最后项目告一段路那一天,近基部的督战队走的时候,女领导又抹了一次眼泪,感谢大家救场。

                                本来有一名阿富汗伊拉克参战回来的军人出身督战队员对前面说的顶梁柱与我非常不满:觉得我们总是爱提建议(用我领导的转述他的原话是:我总想当英雄😁),非要安排我们觉得不合适的工作流程。

                                后来一次,客户那边出了大问题,他没办法才找到我。救场之后,他的态度几乎180度转弯。

                                这就是美国式的管理,事情真紧急了,跟国内的体制内没有什么两样,很多都是外行指挥内行,瞎指挥加蛮干 ----- 美国人最大的优点是务实,只要你能把事情干出来,什么流程、制度,都是P,至于什么人权 --- 能几块钱一斤?

                                当然,你有选择走人的人权。

                                通宝推:方恨少,
                                • 家园 所谓的领导船,本来就是外行领导内行。
                                • 家园 我断断续续在米国工作过大概2年。我的感觉是

                                  主动无偿加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高薪的高科技行业,二是管理层。

                                  当然,行业之间有差别,比如说汽车行业的一线管理层工资,还不如我们行业同资历的普通技术人员;而我们行业的管理层的薪水,又比不上高科技行业的普通码农。这样看来,低收入行业的管理层就有点亏了。

                                  普通员工无偿加班,一般是薪水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行业,不知我的感觉对不对。

                                  我这些年来基本是时薪,白干活不拿钱的情况还没有过,蹭工时磨洋工倒是有过。以前工资高的时候,不享受1.5倍的加班工资,由于15年失过业,所以现在工资比以前低,反倒开始享受1.5倍的加班工资了。

                                  你脚的,大家拿比米国优越的一点是医疗,只要攒够钱、或对生活要求不高,可以早点退休,不用为了医保而工作。

                                  通宝推:方平,
                                  • 家园 我觉得这几年加拿大中产比美国中产生活难。

                                    这几年,多伦多和温哥华的房价收入比 可能比加州湾区还高。

                                    工作机会又少多了。

                                    • 家园 瞧你这话说的,大家拿中产一直比美国中产难得多,

                                      不是今天才开始的。

                                      工资比美国低,稅比美国高、物价比美国高,这就不说了。

                                      重要的是由于总人口太少,中小城市大都比较偏远、而且人口不足以支撑一套比较完整的基础设施、生活起来非常不方便,导致大多数人只能到几个大城市谋生,而几个大城市房价又太贵。

                                      温哥华早就是一朵奇葩。温哥华大抵有三种人:挥金如土、但是不在当地挣钱的富人;为这些富人服务的穷人;低工资、高房价的中产。这些中产,除了带着钱来的(比如俺班班长,卖了宣武门的房子到了温哥华),多数人房贷负担极重,只要买房,就只能维持温饱了。

                                      多伦多原来好些,这两年已经大踏步赶上这朵奇葩了。

                                      湾区虽然房价高,但是工资更高,实际房价收入比还是要低一些。而且湾区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也比多伦多温哥华好太多了。

                                      • 家园 记得多伦多当年也地产泡沫过

                                        然后用了十多年才恢复到当年的高点+通胀。

                                      • 家园 所以湾区还是空手套白狼的好地方

                                        不好意思,才看到,不长上来。

                                        湾区还真是空手套白狼的好地方,尤其是国内996的码农们,身边曾有不少国内直接J1过来的,小夫妻两个好好打工,没几年就能致富了。加上气候加持,基本上没什么地方可比。剩下的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问题了。

                                        加班不加班没我觉得其实啥可讨论的,打工的话,养老院不会加班,讲究work life balance。 Startup那就是本职工作,基本上就是那几年期间复出N倍时间同时拿M倍薪水(如果能兑现的话)。如果自雇,那就更不用说了。

                                        我可能孤陋寡闻,但感觉这几年似乎各公司都愿意给RSU了,option少。另外这几年通胀厉害,所以新入职的比老的挣得多不是新闻。

                                        温哥华,感叹一下,第一次去的时候,从北京落刚地后,毫不夸张的说是觉得到了天堂,有山有水有河流。虽然那时候年轻眼皮子浅,但记得那几年是世界宜居第一名,非浪得虚名。眼睁睁看着变成了一朵奇葩,房价是追也追不上。

                                        细想也不奇怪,我班微信群也出了两个早实现了小目标的人,都先后移民到了那里。(这俩东西曾经在同学群里宣扬民主,被骂后闭嘴了),但当地人实力可见一斑。从那里10小时直飞回国,真和住国内没啥区别,环境确是天地之别。

                                        而且当地的中餐是非常地道,传说97的时候是香港富豪带着厨子一起去的,所以首先当地粤菜非常非常好。后来就大批正宗大陆移民,带来了与时俱进的国内中餐,国内流行吃什么那里吃什么,也就10小时时差。去玩过几次,真是比湾区好很多的。

                                        想到哪儿写哪儿,现在聊国事 的太多,聊生活的太少😅

                                        通宝推:七天,陈王奋起,
                                        • 家园 我脚的还是湾区好些,温哥华冬天雨太多了。

                                          湾区的中餐也不错,非常想念韶山印象的烤鱼,还有上海生煎。

                                          说起温哥华的中餐,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去,11街的一家重庆火锅店。我太太在重庆生活过将近10年(在北京小学毕业后回到重庆父母身边,直到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在北京的时候,经常带我去吃重庆火锅。那家店和北京的重庆火锅店无异,长嘴铜壶、服务生的口音、装扮不说,一进门店里的那个味道(香油油碟、芝麻酱),都和北京的重庆火锅店无异。

                                          还有次在一家华人超市的food court吃凉皮,给了买凉皮的老人家几块钱小费,老人家反倒劝我要节俭。

                                          Downtown有几家寿司店比较特别,价钱也很贵,我倒没觉得好在哪里。

                                          其他的浙江菜,鲁菜,粤菜倒是没有什么太深刻的印象。广式早茶,温哥华、多伦多也没有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馆子,反倒是卡尔加里有几家非常好的早茶店,还有一家新加坡早茶店也非常不错。

                                          • 家园 上次去温哥华还是06年,希望明年能再去一趟

                                            在西雅图开会,听说去温哥华不用签证,就跑过去一趟

                                            总体感觉,城市破破烂烂,饮食没什么印象了

                                            就记得温哥华有个大公园,好像在个岛上,很漂亮

                                            chinatown有个小小的中山公园,竟然是中式园林.....很惊讶

                                            住在唐人街,后街上全是针头......

                                            时间过得可真快

                                        • 家园 这10年,startup的性价比并不高。

                                          QQQ这10年7x,涨的多的还是MAGA 几个大厂。

                                          startup,比如uber,snap之类的,不少人IPO前1~2年去,并没有挣更多的钱。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巴神投资的SNOW。

                                        • 家园 休假中。最近遭遇黑客、新冠、腰伤、出门忘带护照等

                                          各种鸡飞狗跳。

                                          回头聊。

                                  • 家园 英国这边不太一样

                                    普通企业或者是传统企业, 打卡员工或者时薪制的,那是必须给加班工资的。

                                    年薪制普通员工普遍不加班,加班也是偶尔的很短时间。比如赶上忙的时候多待半小时或者一小时。这种很多会调休今天多一小时, 明天早一小时走人。

                                    也有极个别的会主动加班,那种一般是有野心要往上爬的。就一般企业中层来算很少见,因为很多时候往往付出和所得差别太大,比如5万英镑以上的收入收40%个人所得税(这个5万是统计所有收入的).

                                    销售加班也很常见,人家是冲着提成去的。

                                    真正猛的高级管理层,见过CTO凌晨回邮件。当然这些人分红和企业普通员工或者teamleader一类的奖金什么的是完全没有可比性。

                                    高科技行业, 比如IT类,本身就是弹性工作制。收入当然和其他行业比高的可不是一点半点。而且很多还是有高额分红的,当然有动力去加班.

                                    真正加班疯狂的是金融行业,疯狂到普遍靠各种兴奋性和毒品泛滥。

                                    通宝推:方平,七天,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