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弃守锦州 -- 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最大的失误 -- 萨苏

共:💬107 🌺9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厚厚,你当时没发现【子衿】转的张同学录音吗?

                            你在贴子里所说的被动(连长江流域的洪灾都算上了,不知道华北都是吃干饭滴?),不能全算对的.看看老萨对当时中日兵力的总结,厚厚,谁比谁被动呢? 就算不考虑华中,单算华北又如何?

                            尤其是丢失锦州后,在热河以及华北依旧被迫同鬼子摊牌了.而如果当时在锦州摊牌,华北的国军如何不可能成为张同学的后援呢?

                            作为一方老大,不放一枪就撤退,不仅丢了自己的饭碗(地盘),也对不起自己的父老乡亲啊.相信这也是张同学一生的痛苦所在.

                            最好玩的,咱们在这辩了半天,其实还不全是因为张同学,而是尤其你把老毛也牵近来了.哈哈,偶敢打赌,要是老毛有张的实力,他肯定是会打的.不说别的,就是保存实力也没退路呀(国军会放过他吗?),再加上民族解放(还能保卫苏联),这买卖做大发了.

                            所以,偶反对的,仅仅是你的所谓老毛也不可能抵抗的结论.

      • 家园 这倒是也是一个观点

        认为中日若31年全面开战,中国大概撑不到42年 :)

        • 家园 这个观点我曾经也被困扰良久

          但是最后我的结论是31-37年中国赢得了准备的时间与工业的进步,日本赢得的更多,特别是东北工业区对日本的得益更大。我想九一八中国如果坚决抵抗,甚至一边抵抗一边交涉,效果会有如下几种可能。

          一。上等结果

          在一定时间段打成胶着,关东军的野心不能顺利实现,它毕竟是下克上,撑不得持久战,因此可以导致日本国内政坛占主要地位的主和派有更大活动空间,而拖住侵华的脚步。甚至可能减缓日本军国主义化的进程。九一八可能能够变成一个类似淞沪事变的局部问题解决。

          在东北更长时间的和日本纠缠,至少让日本政界认识到征服中国付出的代价,以日本的民族性,可能对今后的侵华进程不会如历史上那样无原则的支持(九一八太顺利了,代价太低了,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拒绝这样的诱惑)。

          二。中等结果

          即便战斗力不足,战不利,依托关内,保持中国在关外的据点还是可能的(马占山是孤立的,但如果在辽南,张学良不是孤立的,华北当时也是他的地盘),把中日的纠纷长期控制在关外,日本无法利用满洲资源,张学良保家守土的行为很容易为他赢得政治资本。这样,无论张,还是作为张的盟友的蒋,政治上的获益都很大,且可以借此扩大自己的实力。对广东派的打击则是致命的。

          鉴于双方的兵力对比,以及实际历史中东北军民的自发反抗,如果有一个骨干力量留在东北,日本在东北的统治非常难以巩固。而这时国际干预的效力也比让日本把吃进口的东西再吐出来大得多 -- 依靠国际干预也要给国际干预条件。

          结果,可能打出一个停战协定,或者停火之类的结果,甚至在中日两军间建立一个非武装区(李顿方案的核心),这样中国可能会吃些亏,但是比九一八的结果还要好些,至少日本对东北的利用很难实现,继续侵华也有比较大的障碍。

          三。下等结果

          东北军溃败,退回关内(东北军在南,关东军在北,兵力对比差不多8:1,掌握北宁线,被包饺子可能性不大)

          那也不过是接着进行热河抗战罢了,和历史进程没有多大差别,只是东北的抵抗时间会比历史上长。这样,对中国长期的持久战来说,也是有利的。

          持久战,无论蒋百里还是毛泽东的理论,都是用国土换时间,问题是这种换法是伴随着对敌人的消耗,如果仅仅是人家追,你跑,中国再大,怕也没有这个持久战的本钱。

          最后,我的结论还是觉得东北当时不打,是一个战略的失策,当然,我们这是事后诸葛亮,记得台湾某作家回忆,小的时候在庐山看到两个大人在草丛中撕扯乱打,抢夺一块红薯,惊奇之下,其父告曰,这两位都是国家的高级将领,为了东北问题,已经几天几夜没有睡觉了。

          压力如是,后人谈史,如能设身处地,不免一声长叹。

          • 家园 是,我们后人观史脉络清晰

            当事人,很可能是雾里看花,当局者迷,很多事情看不清楚

            当时的人可能也没有那么多历史经验和认识,眼界和经验都有限。 听说当时东北的一些抉择,受此前甲午战争的影响吧,总是觉得如果不是整个国家全力以赴,那么战败则不得不割地赔款,这是当时一部分人的想法和逻辑。

            老萨的分析很有道理,不过31-37年中国赢得的不仅是工业进步,更多的是军队建设,国内的政治整合,还有国际条件的变化吧? 以31年的形势,国共合作是不可想象的,同样苏联的支援也是难以设想的。

            说这些,并不是我认为当时不该一战,实际上长城,热河抗战也没有导致全局战争,日本人没有这个准备,其实直到37年也没有,37年发展成全面战争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的主动。

          • 家园 同意这句话,花

            31-37年中国赢得了准备的时间与工业的进步,日本赢得的更多

            =============

            东三省的资源被日本充分地利用了起来,37年的全面开战,中国被搞得差点就亡了国,放在31年开战,至少没那么危险,而且政治上可以得分,不会让GCD坐大,同时抑制地方军阀的势力(31-37年期间GCD和一些军阀都是打着抗日旗号反蒋的)。

            其实这也是蒋的性格决定的,国共内战期间的淮海大战,蒋也是患得患失,抓不住核心问题(不过这也超出蒋的能力了),结果搞得最后全军覆没。

        • 家园 这是胡扯。31年日本也完全没有做好准备。

          过会转一篇文章来给你看看。

    • 家园 过去每次看到

      赞扬张学良的东西就不舒服,可是也不很清楚到底厌恶他那里。现在总算是明白了。他空有一幅好皮囊,到死还是糊涂。我看他平生作对的唯一一件事,也不一定是因为他明白。事实上我以为就是因为他不明白,所以老蒋才会放过了他。

      叹息,我们的命运曾经悬于这样的人手上。

    • 家园 若不是后来的“西安事变”,张无疑会成为民族的罪人。

      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兵入沈阳。

      九一八后东北沦亡,几十万大军不战而退,置数千万同胞于日寇铁蹄之下而不顾,这种滔天大罪只让老蒋一个“绝对不抵抗”的手令来顶缸是不能让后人信服和原宥的。若不是他后来发动的“西安事变”促成了全国一致抗日的局面,张无疑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而被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对比薛岳守长沙,同样面对老蒋的撤退命令,“老虎仔”就能发威怒吼:“我就要在长沙打,打败了我自杀,以谢国人;打赢了算我抗命,你们枪毙我!”

      境界高下,判若云泥。

    • 家园 少爷作风

      老子辛辛苦苦打天下,小子......

    • 家园 "对日本人无原则的让步,只会让他失去理智"――为这句话喝彩!花!

      "对日本人无原则的让步,只会让他失去理智"――萨老大的这句话,对于目前那些抱持所谓“对日新思维”的人来说不啻当头棒喝,对抱有某些幻想的国人也足以振聋发聩。但愿当局者能如老萨这般远见卓识。

    • 家园 抗日战争,最值得反思的就是东北

      老萨写得好,鼓一下掌(献花程序又忘了)。

      几十万东北大军不放一枪丢掉东北,张学良首负起其责,不管老蒋有没有密令。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在锦州与日打一仗,很可能全民族的抗战就此兴起,不会再等到一九三七年,在关外形成阻击日本入侵泥潭,关内给与各种支持,形势就不会一下子像撤离东北那么糟。

      再则,东北抗日联军最后惨败,也是值得深思。东北土地广大,回旋余地也不小,最后愣不能保留这支队伍。相比较海南琼崖纵队,地域更小、敌我对比更弱、斗争残酷性一点不比东北差,但是能坚持下来,这里还是有很多道道供后人思考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