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再聊几句中学时代的课内外阅读 -- 黄序

共:💬94 🌺467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大家读中小学的时候应该都是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样子

      这时候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之类的好像比较流行,另外一些传统的评书之类也很流行,还记得下午6点左右人们围着村大队里唯一的一台彩电听刘兰芳的《杨家将》的情景,颇有万人空巷的感觉。看来这些好像对大家都没什么影响,还是在潜意识中发生了影响?后来个人由于生活的历练,中小学时学的另外一些东西才又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 家园 鲁迅

      都说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白话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他的作品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数量也不少,但他的文字读起来总让人感觉有点别扭,“大抵”还处于文白夹杂的阶段。除了满篇都写着的两个字“大抵”,还有随处可见的逻辑突兀的“所以”和“然而”,再加上点绍兴味儿和东洋腔,很难让人把他当成白话文的典范。

      不过他的文字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学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那个“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就被我们无数次厚颜无耻地借用在自己的作文里,而且好像还颇受老师们的青睐。😨

      当年课本里的重点篇章都是要在早读时间里反复朗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不例外。大抵😜我的脑回路有点特别,无数次朗读的结果,正经的文字大多没了印象,倒是先生本人在文中吐槽的那些在私塾里读到的不知所云的古文让我莫名其妙地记忆至今。像不明觉厉的“上九潜龙勿用”,相对直白的“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费了半天劲搞清楚断句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还有始终没整明白的“厥土下上上措厥贡苞茅橘柚”。

      多年前混北美中文论坛时结交了一批网友,其中一批脾气相投的还专门攒了个私人论坛聊些家长里短的话题,逢年过节还经常搞些线上活动娱乐一番。几年中弄过春晚,卡拉OK大赛,书法大赛,摄影大赛,烹饪大赛等等,编演过广播剧,还有就是搞过一次朗诵大赛,每个人匿名提交两段录音,包括一段自选和一段规定内容。这个规定内容采纳了坛子里一位才女建议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这一段。

      就像前面说的,我对鲁迅先生的文字找不到感觉,备稿时左思右想不知怎么处理,无奈录了一个广州普通话恶搞版交差了事。后来听了其他朋友的录音才意识到自己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多么浅薄。获得最终优胜的是一位北京妞,用纯正的京腔京韵演绎了一个绘声绘色的评书版,听起来情节起伏节奏流畅,完全没有以前印象中那种别扭艰涩的感觉,把书生的胆怯,美女蛇的妖风邪气,和最终老和尚降妖捉怪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几十段各具神采的录音听下来,除了对鲁迅的文字风格有了新的认识,结尾处的一段话又成了很长时间里我们网上发言时的常用句式: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大V要给你讲一段你所不知道的历史,你万不可相信他。”😏

      通宝推:朴石,pendagun,一刻馆皆様,铁手,宝特勤,qq97,桥上,桥上,桥上,
      • 鲁迅
        家园 也想到一个结末的教训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人要给你讲一段他的经历,你万不可相信他。

        因为无法证伪。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