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怀念文革并敬仰大大的粉红们,出来走两步? -- 老科学的家

共:💬601 🌺4420 🌵10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多谢你提供的名字

                    查了王殊先生的简历。很好奇他如何能够以多年外交官资历于1977年1月至1978年4月,就任《红旗》杂志总编辑。

                    他于去年才去世,是高龄人。这样他经历了改革开放。不知他对改革开放的意见。

              • 家园 有两点需要说一下

                5个相关厂的发文,是网文还是纸质文章?

                我觉得网文意义不大。现在的官方立场是否定四人帮的,网文一定经过了过滤。要是能有一篇四人帮积极参与43建设的,那就是硬货了。

                另一点是,我觉得四人帮也不是一定要搞破坏,而是他们的立场使然,客观上减缓了进度。

                • 家园 积极参与?批评过于积极的文章行吗?

                  9月27日,我带着李先念亲笔写的介绍信赶到上海,见了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工交组的唐光煊、鲁纪华,经过一番商议,于国庆节前赶到金山。当时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上上下下的确很重视抓工程建设进度,但对质量重视不够,我们发现质量问题确实很多。当时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似乎讲质量就是否定成绩,有些人对这个问题很敏感。我们工作组既要检查质量,纠正失误,又不能让大家感到是来找岔子、挑毛病,否定成绩,处境确实微妙。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工程指挥部提出9月28日乙烯裂解炉点火,向国庆献礼。这个口号对于动员全厂抓紧工程建设进度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有关单位以此为目标,日夜奋战。但是,从确保安全、质量第一的意义上说,“9·28”点火不具备条件。我们在现场,知道点火是要出事故的,而且不是以后出事故,当时就要出大事故。但是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为了宣扬“四人帮”抓建设的成绩,非要点火不可,连报纸、电台都做好了准备,上海的《解放日报》、《文汇报》为此准备的报道清样都排出来了。我们工作组认为这是图虚名,没有实际意义,不能这么做,就打电话请示轻工业部钱之光部长。钱部长同意我们的意见,要我们做指挥部的工作。由于我们态度坚决,并且打着钱部长的招牌,才使有关人员勉强接受,把点火改为烘炉。其实烘炉当时都不具备条件。这之后,由于中央正在抓整顿,在我们工作组的推动下,上海市委、市革命委员会不得不出面在现场开了一次会。会上,工程指挥部发了言,大庆的老师傅讲了话,没有让我们工作组的同志发言。总之,由于“四人帮”及其党羽的干扰和破坏,对国务院召开的金山现场会提出的问题落实得并不理想,质量问题的整改也还是不认真。1976年7月15日,第二次乙烯点火投产,因为质量问题,没有成功。直到1976年12月30日,“四人帮”已经被打倒了,第三次点火才获得了成功。后来,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投料生产,工艺生产装置大的质量问题没有发生,但公用工程问题不少,曾多次发生管道破裂,造成漏水、漏气。当时如果不坚持斗争,质量问题会更多,对后来的安全生产会带来严重威胁。

                  起码积极肯定是积极了。

                  老实讲要不是他们参与太过积极,我觉得也不至于各个单位都说和四人帮进行了持之以恒艰苦卓绝的斗争。

                  • 家园 这是网文吧,后来回忆的,还是带着偏见

                    四人帮又不是台湾特务,干嘛要搞破坏

                    相反,利用上海石化作为自己的建设成绩,那还有可能,毕竟43项目是毛主席批的。

                    文中说四人帮及其党羽干扰和破坏都没有提具体的人名,说上海革委会硬要点火,也没提具体的那个人硬要点火。这种缺乏关键细节的东西值得怀疑。

                    • 家园 很好,至少我们在怀疑一点上获得了共识。

                      这篇文章是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写的<国事忆述>一书书中节选。

                      按你标准算网文吗?

                      不管怎么说四人帮极其积极的参与四三方案各个项目建设肯定是事实,而看1977年后各种报道如何宣传的四人帮破坏,陈锦华对四人帮破坏项目也有个结论:

                      “我想,如果没有“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这批引进项目的建设会搞得更快更好。”

                      完整的句子原话,在你认为带有偏见的文章中,四人帮的“破坏”仅此而已。

                      再回到你本串最初的回复,我觉得那位朋友的说法不正确,但是有缘由,有依据。

                      43方案当然是由中国政府主导工作的,非要切割其实不符合实际情况。

                      然而当时中国各地实行政府职权的机构叫革命委员会,就我引用那片文章中的上海革命委员会。而革委会采取三结合,除掉原有官员外还加入了工农军代表和群众代表。

                      从这里看要怎么算看个人认知吧,不太想继续发散了。

                      不过我们就按到此的讨论,你再回去看你最初回复还有那位老科学家的驳斥,有新的想法吗?

                      • 家园 “极其积极”是什么意思,我不确定猫同学是否在说反话

                        那位朋友最初的说法真的很成问题。他说中央文革小组搞大化肥。

                        老科学家贴近他的意思理解成四人帮搞43项目。只能说贴近,我记得王洪文还没进小组就解散了。

                        看来你也同意43项目是中国政府主导的,那么四人帮不能替代中国政府对吧,虽然说张一直在竞争总理职位。

                        9大以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政治局,地方是革委会。那么43项目建设是中央功劳大还是地方功劳大,这个见仁见智。

                        只是,四人帮即使有功也只能算在中央、不能和地方革委会抢功吧。

                        最后就是,四人帮有功,起码得看到四人中的任何人的具体表现,功劳和破坏都不应该是笼而概之的说法。所以,我还是说资料很重要,严谨的资料更重要。

                        =======回到他们的分歧

                        楼主认为决议继续否定文革。我再贴近那位朋友的说法,从他反对楼主的角度猜,他可能的意思43项目是文革的功劳。

                        其实决议里面否定文革还有一个提法,就是把“文革”和文革时期区分开来。文革是一个打倒走资派(毛主席本想两年完成)的政治运动为主,不是五年计划、全面小康、翻两番这样的经济活动为主。

        • 家园 右派的本事一向就是,挑两个太阳黑子证明说:太阳就是黑的。

          这种以片面否定全面,以局部否定全部的事难道见得还少了?

          然而就是说了四十年黑太阳又怎么样?毛选照样遍地红。

      • 家园 我为什么看不上你这种爱文革的粉红

        原因不止一个,你这个回文就包含了两个:不学无术,指鹿为马。

        文革后期,有个著名的“四三方案”,花巨额外汇从发达国家引进化工技术,一共建成二十六个大项目,包括13个大化肥厂。我猜这就是你所谓”二十七个大化肥厂“的由来。你不识数也就罢了,不重要,更大的问题是中央文革小组存在于66到69年,而四三方案起始于72年。你从哪个平行宇宙看到中央文革小组在66到69年间参与了大化肥厂?

        那么我姑且认为由于你不学无术,把四人帮认作中央文革小组,可是这也完全对不上。四人帮与四三方案没有关系,四三方案是计委提出,圣人同志推动,主席他老人家批准的。话说圣人同志在解放后虽然一直担任总理,但地位和权力有若干起伏。那么他什么时候权力最小,什么时候权力最大?最小的时候是58年南宁会议,成都会议之后,在主席的如山压力下,圣人同志为反冒进做了检讨,国务院的大部分权力被中央书记处架空。而圣人同志权力最大的时候,是在永远健康陨落温都尔汗之后,除了主席本人,其他仍在位的同志在圣人同志面前都不够看了。逼得主席在暮年大力提拔新血,并特意在74年发动批林批孔,以敲打已经确诊癌症的圣人同志。。。。。。扯远了。我的意思是大力引进化工的四三方案,功绩得主要算在主导国务院工作的圣人同志身上。这事的背景是尼克松访华后,解除了一些制裁,使得我国大规模引进技术成为可能。圣人同志主导的国务院也抓住了这个机会,下了大本钱,缓解了中国人的穿衣问题,也为80年代的农业增产打下基础。这个过程中,请问在您的平行宇宙存在的“中央文革小组”起了什么作用?他们是调研了,建议了,还是执行了?如果您非说本时空我们有饭吃得感谢中央文革小组或感谢四人帮,那说您指鹿为马真是太温柔的指责。

        说实话在这个论坛我看不上你们这些歌颂文革的低端粉红很久了,但平时也就是绕着走。怪我一时脑抽发了主贴,在闲暇时间调戏一下你们。我本以为你们看到自己支持大大和反对中央决议的精分错误至少会沉默反思一下,我错了。

        通宝推:青菜园子,普鲁托,达雅,
        • 家园 那就应该牢记圣人的教诲

          千万不要轻易判断主席错了。曾经有一次非常有把握确定主席错了,但后来证明他还是对的~

          WG对历史进程最大的影响是堵死了ZZP和平演变的路,否则中国早就步苏东后尘了。就凭这一条,WG的功绩就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一切损失的总和。更不要说这些损失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那些反WG的人打着红旗反红旗干出来的

          通宝推:狂草舞茅,寒冷未必在冬天,
        • 家园 追毁出身以来文字,四三方案的事有些人就是要你想说也无从说起

          精致的人就是这么精细,怎么可能看得上我们这种粗人呢?自古以来就是不可能的,这才叫阶级矛盾,这就是阶级斗争。

          你等看不上鄙人,鄙人就看得上你等?最终如何,人皆尽知,在此也不多赘言。

          这几天在b站看张捷视频,感概良多,回头在论坛上看到有人狐假虎威,刚好张捷在视频里提到过二十七个大化肥,就忍不住回了两句,结果就被扣了两顶帽子,扣帽子嘛,历来就是右派故技,就像小李飞刀,例不虚发。

          谁叫我连二十六还是二十七都没去考证,就直接发了呢。让人给抓住短脚,大帽子压顶了。

          四三方案现在我们查得到的说法是,毛提起,然后与周共商,再由国家计委提出方案,然后又是毛批准,然后……就语焉不详,查无下文了。

          是不是很奇怪?这么大的一系列引进项目,既然有提议,有方案,为啥具体到实施就秘而不宣了,张捷的说法是因为文革。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扣了帽子,我也就大发慈悲查了下百度,中央文革小组虽然1969年就撤了,但是人家只是换了个马甲,政治局会议的发言上圣人也要细听。顺手查了下1975年宪法,看到了如下文字:

          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都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地区、市、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农村人民公社、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两年。

          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同时又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又涨了新姿势,才知道革委会这种机构是按照三结合方式由革命干部,群众组织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解放军部队军管代表组成,也算是微君之故,至今方悟了。

          而当时国家计委的主任,只查到余秋里有回忆录,回忆录的目录却看不到与四三方案相关的痕迹。

          圣人和主席一手推动的大项目,如今除了一点点只言片语的粗略介绍,居然就找不到具体的文字了,追毁出身以来文字这一手实在是妙哉!

          有些人文集某一时间段全是空白,有些事查了半天了无痕迹,但是真相从来就是是瞒不住的,一万年前的东西都能给挖出来,何况是文革期间的。

          某些人千方百计把文革污名化,不就是怕人深究,黑帽子先扣为敬么?

          通宝推:hattie,北庄,暗夜行路,阴霾信仰,acton,journal,陈王奋起,hansens,
          • 家园 四三方案还是有些记载的 -- 第一个报告

            第一个报告出台

              1970年7月,原纺织工业部、第一轻工业部和第二轻工业部正式合并为轻工业部,钱之光出任部长。周恩来宣布:全国重点抓轻工,轻工重点抓纺织,纺织重点抓化纤。“反正不能只靠棉花过日子。”

              据顾秀莲回忆,李先念和余秋里曾称赞钱之光,“个子不高,胆子不小”。他走马上任后不久,就有了大胆的想法。

              1971年下半年,钱之光提出,可以利用中国自己的油气资源,建设几个化纤基地,要搞100万吨,相当于2000万担棉花。所需的技术设备,则可以从国外引进。

              对此,周恩来、李先念指示国家计委研究一下,考虑引进解决穿衣问题的化纤设备和解决吃饭问题的化肥设备。

              时值1972年1月初的全国计划会议期间,分管轻工业部的顾秀莲找来该部与会代表、计划组副组长陈锦华,请他向钱之光部长汇报,并要他代计委起草报告。

              陈锦华根据指示,在部里讨论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交给了顾秀莲。

              按照报告提出的计划,进口总值为4亿美元。在化纤方面,拟从法国、日本进口4套装置,约需2.7亿美元。建成后每年可生产合成纤维24万吨,约等于500万吨棉花,可织布40亿尺(耐用方面比棉织品高几倍)。其中,“的确良”将达到19亿市尺。“城乡人民对‘的确良’的需要,将进一步得到更好的供应。”

              计委将这一报告上报国务院,李先念、华国锋和余秋里联名上报周恩来。2月初,周恩来、毛泽东先后批示同意。

              后来有人想挑“四三方案”的毛病。“那就查呗,我们有办法对付。一查,我们都是毛主席批的。” 顾秀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当时初步确定,把项目放在纺织工业比较发达、棉花原料短缺而人口又比较多的地区,设想建“三大化纤”:上海石油化工总厂、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和四川天然气维尼纶厂。后来,天津倚借大港油田的优势,想把原定在上海的项目抢过去。李先念最终拍板,在天津追加一个石油化纤厂。

              2月中旬开始,轻工业部、燃化部和对外贸易部共同组成两个化纤技术考察组,分别由轻工业部合成局局长李正光和机械局局长王瑞庭负责,分赴日本和西欧考察,选择引进对象。

              顾秀莲作为特别顾问,参加了由王瑞庭负责的考察组,于3月初出发,历时一个多月,考察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等西欧多国。考察让她大开眼界,触动很大。在德国,她看到奔驰车在高速路上开到180迈。德国人从不迟到的守时观念,也让她印象深刻。在英国,她发现吃饭时没有一个盘子是不吃光的。

              “看完以后就觉得,国外的经济这么发达,这么先进,我们自己必须急起直追。我当时小一点,老一辈就更这么认为了,他们是枪林弹雨过来的,他们就是为了今天这样的幸福。” 顾秀莲说。

              考察组回国后,于5月份向国务院递交了考察情况和进口化纤设备安排方面的请示报告,获得批准。

              由此,四大化纤项目进入谈判阶段。

            https://news.sohu.com/20120214/n334669909.shtml

            • 家园 我手头有73年引进德国工业汽轮机技术的外方记录

              在百度百科有关四三方案的最后一行如下。

              "另,还有43套机械化综合采煤机组,以及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等单个项目。"

              我手头有当年工业汽轮机技术引进的外方记录。整个过程都由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负责,时间跨度是1973年到1975年底,签订合同后才由杭州汽轮机厂负责具体执行。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当时应该归国务院直接领导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