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 -- 孟词宗

共:💬166 🌺756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奇葩的香港人名翻译 -- 补充帖

    中文翻译最莫名其妙的大概是香港翻译了。

    香港的人名翻译继承了解放前把外国人名的名前姓后按中国人的习惯改为姓前名后。但解放前的翻译好歹还照顾音节和谐音。例如前文说过的《乱世佳人》的女主 Scalett O'Hara 被翻译为“郝思嘉”, 两个男主一个叫“白瑞德”(Rhett Butler),另一个叫“卫希礼”(Ashley Wilkes)。

    香港现在翻译外国人名完全就是给人家取个中国名了。例如英国刚刚给开掉的财政大臣 Kwasi Alfred Addo Kwarteng 翻成 关浩霆。人家貌似是黑脸包公的亲戚而不是红脸关公的后代。

    继任的 Jeremy Richard Streynsham Hunt,译为 侯俊伟 除了 Hunt 勉强和 侯 能搭上声母的关系,俊伟 两字又从何而来?

    至于“气死”女王的首相 Mary Elizabeth "Liz" Truss 译为 卓慧思, 这算是高级黑?

      • 家园 香港所谓的翻译,就不是翻译

        而是类似于之前传教士和汉学家,另取一个中文名

        这些对中文有些了解的人,自愿或者根据团队(外资公司在中国活动,有时候也给老总起个中文名)需要起中文名,共和国的原则是从名字主人的意见。

        类似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这些;我知道最近一个改 译名的 是Charles Ralph Boxer,一个研究大航海时代的汉学家,原来从英文(此人英国人)翻译作博克舍(自然不会意译 拳击家),后来中国学者发现,人家自己起了汉文名字谟区查,而且中文签名也用这个,新译作就都改了

        公司的例子,前可口可乐中国总裁包逸秋(Paul Etchells),这个中文名字算是结合了音译造的比较好的了;包的后任 叫 鲁大卫(David Brooks),鲁大卫这个是他自己起的,他是外交官的儿子,通中文

        至于檀香山和旧金山,纯是华侨自造的名字,人家本名分别是 火奴鲁鲁和圣弗兰西斯科(这就是 圣方济各,至于是哪个圣方济各我也不知道,因为 意大利主保圣人是阿西西的方济各,远东传教士的先驱是圣方济各沙勿略;可能还有其它的圣方济各)

        通宝推:铁手,燕人,
      • 家园 这算是香港文人阶层的誓死抵抗

        国防外交这些没得拗,国家安全法之后,能够给他们凸显 “香港不是中国” 的地方已经不多,所以要在译名上做文章。选个最不知所谓的来翻译,影响普通市民的认识习惯,这跟用广东话生造字是一脉相承。

        毕竟一国两制暂时还管不到翻译头上来。

        饿死不食周粟,香港文人就是不食中国草莓的气节,一定要叫做士多啤梨才肯吃,否则就是愧对大英女王的恩典。

        • 家园 我说海华能包容

          在你这儿真看不出。一个士多啤梨就让你不舒服。我看了这个词只是想笑。

          • 家园 也有 习惯问题,嗑肥 如何?

            磕肥 是 最早咖啡的 中文翻译😂 出自《造洋饭书》 整个 透着一种违和的感觉(尤其是我东北人……猪肉炖粉条子、可劲儿造 那种语境出来的) 。我觉得有一点 就是 香港还有过去(清末民初)翻译的特点 是 喜欢用俗字(口语常用字)……现在共和国标准化的翻译 都不用 口语常用字

            • 家园 这个名字真不好

              不如士多啤梨,看了至少还知道是水果。

              “磕肥”不知所云。除去音似,无任何意义。商人追求噱头,也未可知。

              • 家园 并不是这样,和商业没任何关系

                那时候中国人喝咖啡的非常少……而 当时的咖啡 煮起来远比茶麻烦。造洋饭书 是不太通行的,写了给 少数洋场厨子的书.

                我觉得是这样的 ,当时非知识分子(传统士人)识字数目不多……所以 用俗字,虽然不雅 但是 不需要引用复杂的 非常用字(化学家甚至造字),反正只是标读音. 因此当时的很多翻译怪异莫名,比如西医严格规定的 “伤寒”(与中医伤寒概念 并不完全对应)被 翻译成 肠窒扶斯😂 每次看到都感觉极度违和

            • 家园 同意

              语言习惯在这里起作用。

          • 家园 我挺包容的呀,我又没说要禁这个词

            我并没有觉得不舒服,我也觉得这个词很好笑,而且应该收录,类似忧郁的台湾乌龟。

            不过你对包容的理解有误,一般流程是先赶尽杀绝,再来包容。譬如基督教把北欧传统弄死了,搞得只有冰岛才能找到只言片语,其它一概焚灭。然后再来包容,美国人随便怎么拍奥丁电影、游戏都无所谓。

            国内满语基本上死了,身份证上标满族的基本上都不会说,也无意学习。那么荧屏上格格贝勒皇阿玛,就很包容了,无所谓了。老阿姨自吹正黄旗也由他去。我觉得满语死得好。

            上海解放了,文人只能在小说里吹什么老上海风情、法租界,商店里搞点噱头,你看,多么包容啊。但是租界本身一定要死。

            香港也是一样,我建议先把香港弄死,然后各个商家再来搞老香港风情,展现包容。这样挺好。

        • 家园 会不会是过度解读了?英国殖民统治这么多年译名有一定规则的

          例如什么司徒拔,杨慕琦,卫奕信,彭定康什么的,总不成英文原名就是Yang, Wei, Peng。维基上说阴国自有一本手册规定如何将官方名字翻译成三个字的中文名,看起来香港人还在继续用,多半是出于习惯而已。当然了,老佛爷走了,大阴国差不多快亡了,香港人是不是有必要保持这个老习惯倒是可以说道说道。

          • 家园 带英够级别的官员 主要是带英驻臭港领事馆提供中文名

            点看全图

            臭港本地媒体再“如获至宝”一般照用😂

            当然 臭港本地人也会间接或直接的予以影响 比如卫奕信 最早中文名叫“魏德巍” 因为被人提示名字里太多鬼 才改成卫奕信 还有像前港督麦理浩 一开始中文名取的是“麦理灏” 结果担心太多港人不认识灏字 念了白字 还是换成了浩😅

            通宝推:楚庄王,
            • 家园 这个我也有所耳闻

              以前港阴政府的官员包括领事馆官员都会起一个正式的中文名,给香港人称呼。只是觉得现在应该不会有这种机制了吧?当然了,若是香港怎么称呼英国人的名字还要遵守阴国领事馆的指导,这也太丢人了。

              通宝推:河兮兮,
              • 家园 这倒不是指导……

                名从主人……汉城(汉字写法)改首尔(读音),象牙海岸 改 科特迪瓦(实际上就是 原来的意思音译)。若 外人来华 ,他自己选择了 某个中文名并明确告知,共和国一般也都配合

                前提自然是 他也要起的比较雅致……且 不产生混淆(比如 他要是想叫常凯申 恐怕不行)😄

      • 家园 卓慧思?

        这个译名太肉麻了。

        现在是不是要给人家改一下名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