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打12345市长热线有感 -- 树袋熊毛毛熊

共:💬366 🌺1397 🌵2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打12345市长热线有感

    临近中午,去了一趟社区办公地点,询问上次申请低保方面的救助进度怎样了,回复:凡在就业年龄段的居民,无大病无伤残,没门。外面就业难就业环境35岁现象12小时工作制等等问题,不管。

    回家生闷气,晚饭也没心思吃,拨打本市市长热线,接线员是一位年轻男孩,温室花朵,话里话外没担当的样子,除了背条例,就是有意无意的替领导挡驾,说出来的话明显不接地气,看来其生活圈根本与底层是绝缘的,问到后来我也服了,只能拜托他反应一下问题:古城区范围内的各大超市,卖场,面包店每晚卖不掉的面包过期食品等扔哪里了,能不能由政府出面统计一下,然后公布给各街道各社区,广而告之,贫民自己去捡垃圾。

    小伙子居然回答我没有相关部门对口,并且很不情愿往上反映情况的口吻,看来考核其工作绩效的部门规定出了偏差,导致接线员面对问题,第一反应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推诿了事。“为人民服务”在墙上,“不给领导添麻烦”在心中。

    一个城市的市长热线,不说城市名片之类的场面话漂亮话,应该是这个城市居民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所能依赖依靠的最后一根稻草了,竟然还是这般让人失望,失望透顶……

    通宝推:拿不准,真理,空中吴钩,
    • 家园 知乎有个人做临期食品的,他介绍了很多经验,楼主可以与他交流下 -- 有补充

      https://www.zhihu.com/people/qing-qin-qing-42

      他不但介绍了临期食品仓库与销售的情况,还介绍了一些零售的方法,很值得借鉴。

      点看全图

      不但可以自己购买临期小食品,还可以在小区里销售,老客户粘性会非常高。传播率也会很高。

      通宝推:陈王奋起,四十千,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看其他网友写的好像楼主是在苏州,苏州最少有三家临期食品仓储店 -- 补充帖

      大众点评搜得到 苏州有三家店呢(石路天虹 平江万达 凤凰文化广场)

      • 家园 多谢!

        残酷现实是:可行性不高。

        还是真诚感谢!

        • 家园 我又想到一个办法,可以在小区或者附近中学门口卖吃的

          下午4点-6点出摊,一会就卖完了。如果是在学校门口卖,可以卖包子。学生刚放学很多都有点饿,要买点东西吃。北京的中学门口一般都有卖吃的小摊。自己家蒸的包子肯定比外面做的要好吃。卖不完你还可以自己吃,也不会浪费。

          如果是在小区卖,可以卖粉蒸肉。因为我们以前的小区就有一个老太太每天下午卖粉蒸肉。我家买过,味道还可以,但是其实我感觉还没有后来我们跟网上视频学习的天福号一个师傅教的办法做出来的好吃。天福号这个方子做出来有酱香味,很受大家欢迎,每年冬季我们都要做一批送亲戚朋友。如果你做了在小区里卖,应该会受欢迎的。

          视频我没找到,这里有个做法是一样的,你可以试着做一下,味道很好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729d250100h9m4.html

          还有一种小吃非常受欢迎也好做好卖的是糖卷果,我在牛街附近见人推车出来卖过,一会就被抢光了,我自己也很喜欢买。做法其实也不算太麻烦。

          https://home.meishichina.com/recipe-11610.html

          最后有道工序是炸,其实煎一下也行,另外,勾的糖芡用蜂蜜汁也可以,放点糖桂花更香。

          无论卖什么,最好建客户群,这样可以预订,按预订单做就更保险一点。

          • 家园 卖小吃并不轻松

            要采购,要加工制作,要保温,要装卸,要清洁餐具炊具,多少身强力壮的人都扛不住这个劳动强度,白领集中上班的写字楼周围,支一个摊,卖煎饼果子的都能月收入上万,但那个劳动强度也让摊主很容易患上关节炎,腱鞘炎,风湿病什么的

          • 家园 谢谢支招。城里管得严,乡镇可能行。

            《食品卫生法》+城管

            上小学时间有专人指挥交通,都是家里小太阳,谁都怕出点什么事。摆摊,想都甭想。

            早上的路边早餐点都是有专门的公司统一布置的,统一的货源,价格,统一的餐车,统一的外貌。

            • 违规禁,【补充】可申诉或道歉来解。偏要看
          • 见前补充 4670732
              • 申诉
                家园 这个你只能投诉铁手的AI系统了

                我也挺好奇铁手的算法是怎么编写的

                有时候结果和直觉不太符合

          • 见前补充 4670328
            • 家园 哈哈,太实在了

              说到生活困难,我想起了我堂伯父家和我大姨家的经历。 我堂伯父全家当年都在我们市最大的一家钢厂工作,老两口,我哥嫂还有两个姐姐和姐夫。96,7年全都下岗了。

              我伯父母和我嫂子开了一个小小的早点铺,卖粥和包子,我哥哥去蹬人力三轮车。我二姐,在我印像中一直是个漂亮时髦的年轻小姑娘,刚结婚生了对双胞胎,在农贸市场前摆个小摊卖点瓜子和花生 。有天我路过市场没看见她,她喊住我要给我拿点吃的,我看见她的手都是裂口,眼泪都要流下来了,到今天我还能记住她当时的样子。

              我大姨家的表哥表嫂,表哥去每天找零工打,表嫂去浴池帮人搓澡,现在看来当时他们谋生真是艰难 。

              我姐姐家后来慢慢生活有了转机,我姐夫的小生意有了些起色,两个女儿也都上了大学, 毕业一个成了公务员,一个在私企工作。现在我姐姐也不用那么辛苦了。

              我表哥家境遇还是很一般。表哥现在在工厂当卡车司机,表嫂一直做些零工,不过也终于把女儿供到大学毕业。

              我不知道现在时代比当年更差了么?真的找不到跟他们差不多的工作了么来谋生了么?一定要靠过期食品来活着?

              通宝推:方恨少,
              • 家园 父亲去世时遇到个老太太,挺佩服她的

                父亲去世时,家里来了个老太太,非要给妈妈塞几百块钱,妈妈最终是没要。。后来妈妈说了这老太太事。老人和我父亲都四川人,她没啥文化,找工作很难,找的老公在州县工作,脾气不好,有些家暴,这女的受不了,一气之下,就带了孩子跑到西宁。靠啥为生呐?捡废品,后来承包了几个点的卫生维护和清洁。。这人很厉害一点是就是这种处境,她还是想办法让她两个孩子都读了书,上了大学,大儿子很出息,后来在一家银行当了行长。。。大儿子把老人接过去老人不习惯,又跑回西宁。。按理她条件现在好很多了,但每天闲不住,习惯到处去捡废品,她买的房子和我爸妈一个社区,很健谈,我妈说她家里现在一进去堆很多捡回来废品。。她那老公退休后跑来找到她,现在住一起,刚过来时,老太太去捡垃圾他碍于脸面不愿去,后来也习惯了,现在是两口子一起出去,一起回来。。。

                这老太太靠捡废品买了房的,还不止一处。。

              • 家园 说几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情

                地点是江西九江,时间是十多年前,人物是三个“上海人”,当年差不多都是六十多岁的人了

                第一个上海人,就叫甲吧,是我家门口附近一个早餐店的老板,说是早餐店,其实就是把一楼住宅的墙边搭个窝棚,他家的早餐店一顿饭总要比周边同行贵上一两块钱,但我还是愿意去他家里吃,后来有一次,店里不忙的时候,我听了他跟客户聊天的内容之后才不得不承认,他抓住了我的心理,他是这么说的“现在这个人呐,嘴巴刁的不得了,你多花一点心思用料好一点,味道做的可口,多花几块钱,只要吃的舒服,他不在乎”,这个一方面是策略,另外一方面也可能跟上海人心灵手巧,厨艺比较好有关系,想想楼主,穷的都快要饭了,或者说已经开始要饭了,只不过没要成功,连腌咸菜都不会,不会也不要紧,能不能学呢,反正主要也是做给自己吃,新鲜卫生就可以了,口味可以慢慢改进,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楼主身子骨弱,学不会腌咸菜

                第二个上海人就叫做乙吧,乙是一个在庐山周边做民宿的小老板,原来是地质队的,除了九江的旅游还可以给客户讲一些江西的地质和稀土产业的科普和轶事,反正这个是他的专业,民宿里也会卖一些茶叶土特产,

                第三个上海人叫做丙吧,没什么大本事,主要工作是在九江沃尔玛做保洁,没错,就是打扫卫生的因为打扫卫生的工作做的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他和经理达成了一个默契,所谓的默契就是,经理会默许他在上班的时间接别的家政雇主打扫卫生的私活,严格的说这属于工作时间脱岗,但因为丙的保洁工作做的确实干净,认真,经理的态度是,不出事的时候,可以选择装作看不到,但如果出了事,经理也只能公事公办,后果只能由丙自己扛,不过好在这么多年也没人追究他脱岗的事情

                这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三个在九江的上海人,之所以把上海人这三个字打上引号,是因为这三个人,都是货真价实的上海人,当年因为三线建设的原因从上海来到了九江,后来是因为被体制抛弃也好,还是自己主动选择离开也罢,总而言之,跟体制没什么关系了,都在自谋生路,随着岁月的流失,上海的亲人已经逐渐离世,没离世的往来也少了,上海的房价也让他们没有能力再在上海购房,落叶归根,家已经安在九江,儿女也大多和本地人结亲联姻,除了一口上海方言,其实他们和上海已经没有什么交集,之所以说这些,就是觉得楼主太矫情了,楼主的条件要比这三个上海人好的多,当然或许这三个上海人身体好,身子骨不弱,不过当时,我接触他们的时候,也已经是六十多的人了,想想也是,毕竟是七十年代三线建设的时候来到九江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