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海华面临选择 -- 西瓜子

共:💬740 🌺6183 🌵27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春秋五霸(五常),战国七雄~

            世界似乎面临着从”春秋五常“,往”战国七强“去的方向上去呢。有些心气强的民族国家,正鼓着劲头。

            那些国家会相对自己现在的地位地位下降衰落呢,我觉得有日本,也许还英国(特别是如果北爱和苏格兰独立出去得话)。

            上升的我猜有:土耳其,印尼,墨西哥?

      • 家园 列国自有疆,华夷道不同

        对于未来,小说《地球入侵》的描述我看着比较满意,就是中华崛起之后的基本架构:中国只管上合圈子,不超过郑和下西洋的范围,专心建设,开发小行星带,木星采矿。

        而洋人依旧咋咋呼呼,欺压弱小。

        作者的另一本作品更有名,就是太阳的距离。地球入侵算是后传。

      • 家园 中西方文明论

        真的存在吗?中国的历史来源于一朝一代的累计,后朝写前史,年代相差不远,基本的史实是有的,有大量的文献可以参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后续王朝对前朝的矫枉,当然这种矫枉在没有制度突破的前提下,只是在左右摇摆,无论是九品中正还是三省六部都不过是人口增加后顺应潮流,延续千年不过还是始皇帝定下的大一统,郡县制。西方历史多数都是近现代一次性的编纂近两千年,靠不靠谱天知道。而且,西方的文明自罗马后加入了一个非常强的的宗教力量。可以说,是西方近五百年开始的文明打败了两千多年前就确立延续的中华文明。这次的文明之争实际已经结束了。现在出现的文明之争是延续了五百多年的西方海盗+基督教掠夺式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思想天下大同文明点斗争。新鲜事物的生命力是更强大的。

        中华传统文明在秦确立大一统之后,就不再有百家争鸣的土壤。只有法儒道在大一统之下的调和。

        通宝推:唐家山,
        • 家园 缺少了科技这个变量

          3000年未有之变局始于科技,300年未有之变局终于科技。

          中华文明不变在于大一统,变在于科技突破了人力限制。自始皇起,中华文明认准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在于人,解决了人的问题,其余一切均可以解决。人心—政治—经济—土地—人心—政治—经济—土地,反复循环的结果就是中华文化圈扩展到农耕文明的极限。这一期间,始终困扰的就是兼容游牧问题(即突破农耕地理极限),直到清朝,初步完成了这一任务。但也是在这一时期,一个巨大的“黑天鹅”降临,区区几千人甚至几百人就可以长驱直入,帝国首都高大的城墙也形同虚设,4亿人的帝国被400万人的小国踩在脚底,人的作用被机器无情践踏。中华文明千年来的正循环被击碎,各种新的政治学说崛起,人成为机器的附庸,所有的政治都围绕着机器与科技,新的循环建立了:科技—机器—经济—政治。因为政治的主要对象是人,所以新的循环中,政治是最后最不重要的一环,无论资本主义或是社会主义,其政治体系都像过家家,象美国建国那种纯粹一堆素人拍脑袋瞎想出来的政治体系竟然也能被神话乃至运行这么久,实在令人无语,也因此可以看出工业时代人被贬低的程度,大部分人都已经被异化为一种工具,实质等同于奴隶。这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其根本逻辑都是一样的,采用的都是上面那个循环,无非社会主义把机器放在了科技之前。这里社会主义出现了两个致命漏勺,并最终导致竞争失败:其一,重视机器忽视科技,计划经济极其适合机器大生产,但没有料到科技可以迅速淘汰机器;其二,社会主义保留了对人的关怀,这反而给社会主力带来巨大的包袱,工业时代人只是生产要素中不太重要的一环,抬高了人的地位,自然就挤占了整个循环的资源。

          那么,是否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历史就终结了呢?这就要说到300年未有之变局了。

          土鳖抗铁牛

          通宝推:xhUserI,贼不走空,
          • 家园 三百年未有之变局(一)

            说起这事,顺着上文的脉络,逻辑上其实非常简单。工业时代,人,真的不重要吗?中国向世界证明了,人在工业时代依旧重要,所以,主要处理人这一问题的“政治”迅速回归,连带着,让西方文明的短板暴露无遗。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科技。

            在近代百万人口小国吊打上亿大国的事屡屡上演,究其原因就在于三个字:“不对称”。只要人口小国保证在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上对大国保持跨代优势,经由机器放大后,小国就可以毫不费力地碾压大国,甚至可以做到战场零伤亡。于是科技成为现代社会最关键的要素,并帮助资本主义最终战胜社会主义。也因此,认识到这一点的中国第二代领导人喊出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进程也因为中国的加入,而迅速改变了方向,因为中国在工业时代的科技循环中发现了一条新路……

            科技—机器—经济—政治,这是我们知道的西方现代文明的正循环,这一循环的成果如此炫目,以至于一个日本人喊出了“历史终结”。但是既然知道了科技的秘诀是不对称,那么破掉不对称,是不是科技就没这么灵了呢?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改开后中国的发展如吃了药般迅猛,在一片质疑崩溃声中一骑绝尘,让一众政治经济学家眼镜碎了一地,这当然背后有极强的必然因素在作用。这个作用就是中国人千年以来培养的政治素养。在改开后,中国的发展循环是这样的:科技跟随—人心—政治—经济—机器。除了第一核心换成了科技跟随,最后一个换成机器,其他和中国古代一模一样。所以所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半真半假,既真也假,大概只需要看“中国特色”这四个字。当然因为第一核心变了,整个社会发展目的和手段也变了。因为跟随的科技主体都在西方,所以整个社会分成了两条线:一条全面“媚西”,一切为了引进科技;一条独立自主,你不给我就自己弄。看起来中国绝对精分,但是殊途同归,两条路线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获取科技本身而不是当什么买办(那个格局太小,大部分官僚不屑干),两条路线都有杰出代表,前有高铁后有航天。

            通宝推:梓童,瀚海黄沙,蓝鸟,yaodao,菜根谭,漂漂2号,
          • 家园 科技是常量

            而非变量。科技一直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相伴,不是说近两百年的加速发展就表示古代没有科技。科技的发展往往与哲学的发展相伴。自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之后,中国的哲学思想没有任何发展和进步,依然是在儒道法之间找一种平衡。带来的后果就是没有总结归纳生产经验的能力,科技只是在某个点突破后停滞,火药之后没有炸药,指南针之后没有大航海,造纸术和印刷术并没有带来文化的普及。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争还远没有到盖棺论定的时候。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时候,市场经济就已经开始出现危机,产能不足和产能过剩一体两面,很难平衡。侵略的目的不只是掠夺贵金属,还有人口和市场。计划经济曾经让苏联有二十年的超高速发展。今天的美英德法,也不再相信完全市场化。但是,二者相结合似乎也并不融洽。

            • 家园 主要是数学落后

              宋代夭折,明朝封闭,清朝僵化。刚好就在这个时候西方涌现了一系列人物。其余的,比如符号问题、文化差异、战争驱动、经济扩张、社会地位和组织都不是关键。

              然后胡侃几点:

              1

              先秦哲学并不差,几乎所有人文、社会命题都可以从先秦找到对应物。也一直在进步,至少在宋明理学僵化之前的确如此。但问题也在这里:太过偏向(广义的)政治哲学,而较少讨论科学命题。同代注重科学的墨家殁了、有所偏好的道家被符号所累、后代注重格物的理学,后人连数学都不懂……这里还有一个重大问题,古代中国是没能发展到近代科学,还是没能孕育出现代科学?

              其实今天的境况依然是儒法平衡的问题。儒道-法器。

              2

              炸药有两个问题:其一、原始炸药已经出现,只不过是放在罐子里。其二、这种炸药依然非常难作,原因是早期的火药配方需要外部供氧,所以没办法做出方便的炸药,只能是火药罐。而近现代炸药那就更是两回事了。要知道明确的火药配方(不是指早期雏形和并未公开传播的,比如8-9世纪的外丹)是11世纪左右出现的,传播到西方广泛用于爆破要到17世纪,成熟的炸药还要再晚一个世纪。而中国经历了四个朝代的更替,其中的损失不计其数。

              大航海的关键不在于航海,关键在于体系。当时中国的航海只不过是传统天下-四夷-朝贡贸易下的产物,加上闭关锁国,非官方的不仅不会保护,还会谴责咎由自取。而西方是明确的掠夺式扩张,普遍鼓励,还有武力支持。

              文化普及需要商榷,单纯讨论纸质出版物的普及和市场,宋明不遑多让。单纯讨论学术知识的传播,差距也不大。讨论知识的大众化,甚至做得更好,比如成为生活常识。只有讨论通过纸质媒介引发的知识革命,也就是传统叙事中的文化普及才无法与之相比。而这是以宗教垄断文化权威和近代资产阶级兴起为背景的。

              3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本来就没什么争议,大家都是并用的。宏观有计划调控、微观有市场操作……反之亦然。这个应该没什么可讨论的了。真正争议的是经济体系的文化背景——所有制。涉及国体,并不是表面上的经济制度。

              • 家园 古时候能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我已经很震惊了

                你说的很对,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短板大概就是对精确度的重视不够【补充:或者是不知道怎么样来提高精确度,没有数学这个工具】抓大(宏观)放小(微观)吧。例如炼钢的精确成分比例、时间。大概跟炒菜的大厨一样,对“火候”的把握凭感觉而没法细说,有时候能出钢,有时候不能,所以炼钢时间比西方早几百年,但是并没有用。要在深层次的哲学层面补齐数学短板,才能精益求精,日本人明白了精益求精,但是好像没抓住底层逻辑,不然应该数学人才大量涌现才对啊,不解。

                • 家园 圆周率算法的失传,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这么重要的东西,居然没有人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过程失传了。说明这种科技的传承体系有问题。只能靠偶发式的牛人独自创新,而创新的结果得不到有效传承。后人没法踩着前人的肩膀。从这一点上看,书籍/大学/期刊,都是人类文明伟大的创新,包括现在的网络论坛。

                  通宝推:zen,真历啊,
                  • 家园 古代刘徽和祖冲之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根本没有失传这一说

                    可以参看[URL=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9%B2%E5%9C%86%E6%9C%AF_(%E5%88%98%E5%BE%BD)割圆术 (刘徽)[/URL]

                  • 家园 没有低成本的科技传承体系导致传承困难

                    导致牛人们总是在重复发明轮子而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数学是,中医也是,音乐也是,其他一些技术也面临这个局面。

                    不得不说西方的现代数学这一套体系是真的适合传承和积累,而且利于把技术低成本的传播出去,中国人学到这一套以后靠着自身的聪明和人口优势就能反过来占据优势地位。

                    • 家园 根子还是在于文化阶层对技术的轻视

                      古代士大夫阶层重视的内容,就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比如从秦朝开始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些便于统治阶层的统治,所以做的非常好。再比如四书五经,好家伙,我搞了一版十三经注疏,洋洋洒洒,商周的资料,汉代的经文,魏晋的注,唐宋的shu阶层重视的内容,就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比如从秦朝开始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些便于统治阶层的统治,所以做的非常好。再比如四书五经,好家伙,我搞了一版十三经注疏,洋洋洒洒,商周的资料,汉代的经文,魏晋的注,唐宋的疏,清人的校勘,层层累累,绝对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点一点的提升。可是到了技术上,尤其是就没这种态度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