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科研要”顶天立地“的说法,但是不知道具体怎么实施。据我认识的这几年回国的青椒所说,文章仍然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
如是
天琴计划的前序工作,包含大量高精度地球重力场测量工作,以及引力场 G 常数测定,这些都是在华中科大引力中心的立地工作。
我们搞科研教育的同学,一溜正高以上。搞工厂的,全部灰溜溜的中级,包括研过的,连个副高都没有。
芯片这种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只能是国家力量来牵这个头做好布局和协调,因为有关的风险已经从技术的商业的上升到国际政治的层面,不觉得风投什么的市场力量担得起来。但是如果还是以前那种方式,各地一哄而上各种吃政策骗补贴,事倍功半是一定的。
我就做了快一年。
见多了高校研究所的突破,其实对于实际生产没啥意义。能够量产的技术突破,大部分都是企业内部完成的。可以这么说,把经费投给内部研发,也比投给高校有意义,除非是捐赠。
没你想得那么简单!中国的大环境就是企业的研究院都是摆设,国家和集团内部钱可没少给,结果呢?他们就负责牵驴了,正经活外包出去给研究所或高校。
应该增强企业的研发势力和自身能力。
所谓托拉斯?
也许在传统领域会重要些,在锂电池这种相对比较新的领域,索尼从80年代就开始布局锂电池,90年代初拿出了第一个成熟的锂电池,当时跟索尼竞争的是贝尔实验室,结果30年后这两家在行业内都没影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液晶显示,也是美国人最开始搞,最后啥也没捞到
三次都被反诉,最后不是双方和解就是Sony败诉。专利战略在发展比较快的领域用处不大,往往自己精心设计的路径陷阱,被新技术绕过去了,对手反而给自己设了专利陷阱。
另外专利战略法律费用太过昂贵,很多大公司都吃不消,我干过的好几家公司不得不内部搞一个科技委员会,给专利申请排上次序,经费人手不够就放弃。我的好几个专利 最后都被拖黄了。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