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知识分子真是先天跪拜欧美 -- 陈王奋起

共:💬218 🌺2612 🌵3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创新与继承

      上周到西安出差,周末与老同学游白鹿原。老同学在一著名研究所工作,他说现在经费和人才都一点不缺,但他本人负责的室是比较传统的技术,因此他一直很犯愁,如何能够有创新课题,不辜负国家支持,不辜负手下的优秀年轻人才。

      我对同学的建议是,创新与继承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尊重所在领域本身的客观发展规律,既然本室所负责的技术是传统技术,就要立足于这个技术,而不能脱离这个技术。目前国内做这个技术的单位已经不多了,他们所还负有为国家保持和储备该项技术能力的责任。所里保持有该技术几十年完整的技术档案,对此我的建议是花几年时间,在退休前带领弟子们把技术档案进行整理特别是技术分析总结体系化,“功成不必在我”,对国家依然是很大的贡献。而弟子们通过几年扎实的整理工作,以后无论改做什么方向,在本技术方面都有足够翔实的数据,足够的底气。

      同学比较同意我的观点,细节不能多聊,我感觉应该是解了同学一半的忧愁。

      通宝推:大厨,hattie,朴石,盲人摸象,胡一刀,青青的蓝,秦波仁者,踢细胞,瀚海黄沙,老调重弹,鱼与渔语,方恨少,三笑,GWA,DDDgva,审度,达雅,陈王奋起,
      • 家园 这个建议真好
      • 家园 我叫发现以往的技术的美

        其实就是以前忽略的根基,因为引进追赶忽视的那些应该的补课的基础。

      • 家园 助一例

        你的建议非常有价值。

        搞研发的专业人员,在现在论文挂帅和“高精尖”的虚夸的诱导下,往往会一股风地追求华而不实的所谓的“突破”,而忽视了“挖潜”可以得宝的机遇。

        材料和工艺,一直是需要靠岁月来苦“磨”的领域,需要海量地数据和实验的积累,需要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需要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那里面的许许多多的“宝玉”,还被包在厚厚的粗石里头,需要有实干家来化精力挖掘。

        我举一个例子。

        在某个工业,一个数十年前就已经发明的成果,一直没有被重视和推广。

        “瓶颈”是两个,一是必需的材料的功能一直不过关,寿命周期太短,得不偿失。二是实验规模不达到一定的程度的话,就得不到工艺参数和流程规范,显示不出经济考量上的优越性和实用性。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试用的工程材料越来越多,而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也给这个“旧梦”以突破的生机了。

        通过研究院,设备制造商和生产商的共同努力,经过互利互助的协商,在不同国家的有关政策的支助下,这个技术得到了突破,经过数年反反复复地改善,开始成为这个工业的标准流程之一。它带来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推广后的前景,都是不可估量的。

        通宝推:朴石,盲人摸象,胡一刀,llama,起于青萍之末,
    • 家园 高校教育出了大问题。

      我接触到的就和军工院所的精气神就差很多。院所有抱怨薪酬待遇的。但真没有上来就缴械投降的。

      • 家园 待遇个东西,永远都是不够的。

        所以,没得谈。

        人都希望越过越好,这个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没得否定。

        怎么样才是合理?各有各的理,谈不拢。

        归根结底,还是拳头大的说了算。所有宗教,一边宣传节欲克已修身,一边都有自己的暴力组织和行为。

        掌握知识的人,从来都是站在社会顶端,占据优质资源。掌握知识的人越能参与社会劳动,则社会发展越讯速和良性;掌据知识的人越是形而上,脱离劳动,则社会发展越迟滞恶化,直到重建秩序。是为周期律从知识角度看。知识垄断和从生产资料垄断,正相关。

        前三十年讲究三同,产学研一体,所以发展迅速。八十年代后,产学研如何结合,越来越是问题。这个问题并非中国独有,从欧美的情况看,硅谷神话,可能是最后的余辉了。哪个国家能更好解决产学研结合问题,就能脱颖而出——这也是历史上屡次证明的。

    • 家园 中国一直没搞清楚科学和工程的区别,让大学糊涂人做糊涂事

      社会上的人,往往不知道科学和工程的区别,中国的很多科研管理者也不知道。

      科学:大学的任务是创造新知识,百花齐放,多点探索,发现新东西, 比如一个材料4千度有什么特性,尽管这对工业没啥用(工业设备可能也就2千度)。但是大学要去做, 这就是科学! 体现出来的交付件就是论文,原理样机。

      工程:是在技术路线大致清楚的情况,集中力量突破产品化的问题,一般要经历工程样机(现有企业设备能做),小批量、中批量、大批量生产的攻关,解决可靠性耐用性成本的问题。 这个一般适合研究所和企业做。

      让大学去做工程化的事情, 大学没有工程师工艺师和项目经理啊, 大学都是老师带学生做, 怎么会有产品化经验,怎么可能考虑工艺??

      中国的产学研衔接不好, 也是领导不懂,老是以为让大学和企业直接对接,以为大学的东西,企业直接能用。可是,大学的东西企业是不能直接用的, 它是原理样机,只是跑通了原理,根本不去考虑工程可行性和可靠耐用,性价比的问题(大学也没这个能力,没有熟练工程师)。它还需要企业进行再开发。

      要让大学和企业无缝对接,只用两个办法,第一让大学广纳熟练工程师, 要么第二,让企业有博士团队。大学有熟练工程师,那么可以保证做出的东西,企业直接能用。 企业有博士团队,那么可以理解教授的原理样机,而我们现在的企业,有博士团队的不多,甚至本科生当家,理论水平很多不行,难以理解。

      欧洲的产学研结合比较紧密,一是欧洲大学的实验室都有工程师工艺师的岗位,二是欧洲的企业很多都有博士, 这样企业博士可以提炼理论问题,让大学研究,大学在研究的时候,可以有工程师考虑产品化的问题, 更方便和企业对接。

      大学的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一天生产线都没上过,你让他怎么攻克工业难关??工程问题其实挺耗时间,扎在产线上甚至一年两年。 而且不好发论文,大学老师职称也耽误了。大学老师从学校到学校,很多工业的事情,他也要现场学, 又要耽误时间了。

      所以企业,研究所,大学各有所长,要搞好分工。正确的做法,就是工业界把理论问题提炼出来给大学。工业界的博士理解大学的理论成果,再由企业的熟练工程师去产品化!

      总而言之,让大学这帮人去搞工业难关攻关,纯属资源错配!让大学承担重大工业攻关现目,纯属浪费钱。

      通宝推:青青的蓝,落木千山,diamond,秦波仁者,曾自洲,夜如何其,冻雨,GWA,树上的牛,阳春白雪,朴石,审度,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