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邓小平究竟改革了什么? -- 响水湾

共:💬222 🌺1340 🌵8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响水湾奇葩逻辑二:经济搞得差不差?不看总体看个例

      响水湾的原话,“邓在世搞得很差,到江泽民才挽回了?遗憾,不是!其他不用多说,华为,吉利......支撑今日中国经济的大部分支柱企业都是邓在时建立的,要从第一个馒头算起”

      哦,我说邓时代的经济搞得很差,有事实为证,八十年代搞了近十年,搞的结果是恶性通胀物价飞涨怨声载道,最后搞到全国动荡,被迫连坦克车都上了XXXXX;九十年代搞个九二南巡立马导致更严重的经济过热恶性通胀,仅仅四五年,他咽气的时候已经是上千万工人下岗,还有几千万工人即将下岗,几亿农民“真穷真苦真危险”,治安飞速恶化,邪教横行。整体经济已经濒临崩溃。这不叫经济搞得差,什么叫经济搞得差?

      而我们响水湾先生的辩护理由居然是“留下华为,吉利等一些企业嘛”。呵呵,好逻辑啊好逻辑,依此逻辑,民国时代也留下杨振宁,钱三强,李政道,邓稼先等一批科技大师,想来这就是响水湾先生“民国教育搞得太好太好了”的理由,至于民国教育留给新中国一个百分之八十文盲,剩下百分之二十的非文盲绝大部分也不适应工业国建设要求的烂摊子,失明无视好了。

    • 家园 响水湾奇葩逻辑一:只有大规模剥削人,才叫经济活动/组织

      响水湾的原话,“邓小平的改革,是给了人民从事经济活动,建立经济组织的自由。。。。一共是中国历史的奇葩,是唯一不准老百姓做生意的时代”

      河友们的回复很清楚了,一,当时的农村集体,是有作生意,办企业,搞各种经济活动的自由的,也就是当时大受鼓励的社队企业。第二,农民个人也同样有作小买卖,赶集,出售商品的自由。受限制的是什么,是个人大规模雇工剥削的行为。

      也就是说,响水湾先生的标准是集体搞经济,不算,个人小规模搞搞经济,也不算,你不让个人大规模剥削压迫别人,就是“没有从事经济活动,建立经济组织的自由”,就是“不准老百姓做生意”,呵呵,呵呵,好标准。我不得不说声,响水湾先生这逻辑很奇葩哦。

      • 家园 我们县有个镇,

        叫回郭镇。最早六十年代就办了村办企业,74年上了《河南日报》头版《光明灿烂的希望》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和批示。1975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以《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为题,再发调查报告。国务院副经理吴桂贤到回郭镇视察说:“回郭镇人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找到了康庄大道。75年到77年,每天都有人到回郭镇参观考察,多的时候每天上千人。再后来改革开放,一个村长一个厂,现在都成了富豪。

      • 家园 有个电影叫《月亮湾的笑声》,不知你看过没有?
        • 家园 笑,太熟了,敢问反映改开后农村三提五统逼死人的电影有几部

          《月亮湾的笑声》不就是反映一会儿让种水果,一会儿不让种水果的那部老电影么?不瞒你说,八十年代前期我还是小孩子,这种故事片是看不进看不懂的,觉得他不像少林寺好看,但是《大众电影》我是当故事书看,其具体情节我还真知道。

          《月亮湾的笑声》起码还广泛上映有些影评――――虽然我的记忆也就是《大众电影》,我倒要问了,改开后农村分田单干,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三提五统残酷压迫这样的片子,你能举出几部知名的?《秋菊打官司》?不太沾边哦。

    • 家园 毛时代小农经济水平上的生意是有的,但也基本处于被打压的状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社会上基本没有所谓的生意人。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中互通有无,自行出售自己个人的产出,当然有,也没法完全杜绝。但一般意义上的商贩,也就是买入商品卖出商品的那种,可以说是极少。至少我老家如此。

    • 家园 一言以蔽之

      所谓改革,就是甩包袱,一直甩倒现在

    • 家园 我最后加了一句做生意,但没定义“生意”的概念,

      引起河友不必要的争议,作为理工生,属不严谨,道歉。

      此帖不涉及争论谁好谁差,只想厘清概念。

      回忆下,做小生意是有的,牙膏壳换敲糖的小贩是有的,集上卖小农产也有,但稍重要点就不准了,如养猪只能卖给供销社,且养过二头,下一年养一头都不行。又如我说的不准做家具卖。

      准确的说,二共和一共的差别是准许人民自由办经济组织,包括不雇人少雇人的个体户,和雇很多人的私有工厂公司。吴仁宝什么算集体组织,不在此列,那些小贩是没有执照,不算合法的。

      雇人按马克思说法是剥削,这个也不是我要争论的。

      华为是一个代表,用谁的技术起家与本帖无关,04机也是85年到91年研制成功的,原来邬江兴还是浙江人。李书福还用了“奔驰技术“呢拆了奔驰,实际上仿了台湾的踏板车起家。

      • 家园 你敢肯定文革时期个人养猪必须卖给国家吗?

        你所说的话究竟有多少能够令人信服呢?比如你说的这个个人养猪必须卖给国家,至少我所经历的辽宁西部就不是这样的。集市上个人可以卖猪肉,农村个人家里养两头以上猪的我也见过不少。如果你只是说个别地区,就请你加上说明省的误会。

        • 家园 社队企业资料是真的,并不是他们污蔑的那样,见内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1971年,全国新建了社队企业53100多个,年产值39.1亿元。

          1972年,全国社队企业为56000多个,年产值46.0亿元。

          到了1976年,全国社队企业为106,200个,年总产值为123.9亿元。

          止1978年年底,中国社队企业发展到793,977个,年总产值为388.76亿元。

          改革开放前,社队企业发展到152万个,总产值达到493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4.3%。

          1965年至1976年期间,其产值由5.3亿元增长到123.9亿元。

          在七十年代,北京市政府就有任务,要让位于北京市的每个工业企业都要在北京郊区,特别是远郊区的一个公社,帮助扶持起一个社队企业。所花费的资金,由企业拿出一部分利润来。同时也要派人常驻乡下,帮助那里的刚刚转为社队企业工人的农民掌握生产技术。或者,农村中的这批企业员工集中来到城市中的企业所在地,参加技术培训。

          我们厂当时负责平谷县北杨桥公社建立一个社队企业。这个企业是把我们厂蜡管车间的一部分设备和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他们那里,等于是把我们的蜡管车间的一部分搬到北杨桥。然后,从北杨桥找来二十多个农村青年男女,到我们厂来培训。第一次听到这些年轻人的京东口音时,我们这帮人都特别好奇。他们把馒头叫作包子,把包子叫作菜包子。他们永远是把普通话的阴平声发成阳平声,把普通话的阳平声发成阴平声。

          那些被派到社队企业的人,一待就是一个月,然后回来休息两天,再去一个月。当然是轮流去的,但是轮一次至少也要半年。农村的生活毕竟还是要艰苦一些。反正是任务,那时候人们也不讲什么条件,让去就去呗。

          那时候,全国各地都开始有这样一些社队企业崭露头角。从具体情况看,他们都是大的企业下的崽。这样的企业不过是原来老企业的一个车间。只是现在车间搬了个家。而所生产的产品,从质量上来说,多少与原来的企业是有差距的,但那时候,什么产品都是短缺的,所以质量稍差一点,也不影响销售。

          到了八十年代,有一年全国人大开会,天津郊区的社队企业的人大代表就说了这么一句,说社队企业或者乡镇企业都是通过不正之风发展起来的。

          农村承包制之后,改成乡镇企业了。企业多数都成了个别人的私产。从技术上来说,这时的乡镇企业依然竞争不过国有企业。

          产品偷工减料,质量低下,但价格便宜,同时向采购部门和采购人员大行回扣,用这个法子,挤掉了不少国有企业的原来的客户,抢走了不少国有企业产品的市场。假冒伪劣十分盛行,国有企业气不过,但也争不过。国有企业需要负担职工的福利、退休、医疗等大批费用,而这些乡镇企业完全没有这样的负担。国有企业不敢偷工减料,但这些乡镇企业没有什么不敢干的。

          认真整顿和发展社队企业

          (一九七九年九月十日)

          “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这是党中央加快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响应。最近三年间,全国社队企业蓬勃发展,一九七七年,社队企业总产值比一九七六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三点七,去年又增长百分之二十五点四,今年上半年继续增长。凡是社队企业办得好的地方,那里的农业就冲破了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出现了农工副各业兴旺、农民生活有所改善的新景象。

          从今年开始的我国国民经济的三年调整,第一项任务是坚持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指导思想,集中力量把农业搞上去。为此,从今年开始,国家增加了对农业投资的比重,今后还将适当增加。但是,由于我们国家财力有限,国家对农业的投资,距离农业的实际需要还是很远,今后农业投资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社队企业提供的积累。这两年,我国农业生产增长较快,社员生活有初步改善,社队企业发挥了重大作用。去年,社队企业直接支援农业的投资达二十六亿多元,相当于去年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百分之六十多;有几十亿元的工资投入生产队分配,使社员的分配收入明显增加。

          要加快发展农业,还要发掘人的潜力,把三亿农村劳力更好地组织到广泛的生产战线上来。近年来,各地落实党的三中全会关于发展农业的决定,普遍推行了各项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广大社员的劳动效率大为提高,劳力大量节余。今后随着农业的逐步现代化,腾出来的劳力还要不断增加。如何把这些劳力安排好,使他们各得其所,是农村人民公社的一件大事。唯一实际可行的积极办法,就是组织起来,兴办社队企业,发展林牧工副渔等各种生产事业。去年全国参加社队企业的农民,已达二千八百多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百分之九点五,比一九七七年增加了四百多万人。随着社队企业的逐步发展,必将有更多农民进入这个行列。社队企业既是容纳大量农村劳力,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场所,也是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避免工业过份集中在大中城市的有效途径。

          办好社队企业,不仅是加快发展农业的需要,它对当前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调整也将作出积极的贡献。调整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发展轻纺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增加出口能力。社队企业在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去年,社队企业生产的原煤,占我们国家总产量的六分之一。社队企业的总产值中,轻工业占百分之四十以上,它生产了几十万吨纸张、大量为市场和出口迫切需要的轻工业品和工艺制品。按照国家需要和合理布局,有计划地扶持社队企业积极发展这方面的生产能力,国家不用花多少投资,也不用增加职工指标,而且见效快,收益大,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当然,目前发展社队企业,要服从调整国民经济的总任务,要与各个经济部门的调整工作相协调,而不是相背离。国务院最近颁发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文件中指出,社队企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积极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也要为大工业、为出口服务。同时,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社会需要组织生产,不搞“无米之炊”,不搞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业,不与先进的大工业争原料和动力,不破坏国家资源。这是发展社队企业的正确方针。发展社队企业一定要正确处理集体和国家的关系,要从国家全局利益出发,在目前就是要从三年调整的总任务出发,凡是符合调整方针的就办,背离调整方针的就不办。三年经济调整,首先要求粮食生产和其它农副产品生产的发展,同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比较适应。我们要在社队企业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工业方面给予更多扶持。要广开门路,在发展市场急需的和出口急需的短线产品上下大功夫。过去,有些地区在发展社队企业中,偏重于发展机械加工工业,对利用农业资源发展种养事业重视不够,去年,全国社队企业这方面的产值,仅占总产值的百分之八点四。要迅速改变这种状况,合理地调整生产能力过剩的机械加工业,向我国资源丰富的大自然索取财富。我国有些地区社队企业基础很薄弱,这些地区更要在调整中积极发展,壮大人民公社集体经济。

          我国社队企业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总的说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地区由于计划不周,布局不尽合理,同一类产品的企业发展过多,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有些企业,由于供产销没有保证,或者没有立足于利用本地资源,靠“找米下锅”过日子,使生产发生了困难。有些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产品质量不好等原因,造成积压和亏损。我们要通过调整和整顿,大力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建立合理的生产秩序和严格的经济核算,降低原料和动力消耗,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要加强对国内和省内市场情况的调查研究,做到产品对路,避免盲目生产。有些不适合一个大队或一个公社经营的工厂,县社领导部门经过周密研究和充分协商,可以按照原料、销路等情况,实行合并或联营,以便取得更好的经济效果。

          国务院在关于发展社队企业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在调整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对社队企业应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工业、商业等部门,要按照这个精神,正确扶持社队企业。现在有的地方和部门,提出什么社队企业“要让路”、“要下马”,对社队企业简单地采取“砍”、“挤”的作法。有的单方面中断了本来不应当中断的协作关系;有的单位把一些适宜于在农村加工、并且长期生产正常的产品,又收回到城市;有的部门不让农民去搞国家明文规定可以由社队经营的农副产品加工,如此等等。这些作法显而易见是不对的。挤了社队企业,实际上是挤了农业,挤了农民,干扰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调整。社队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我们应当把“挤”字换成“帮”字,从各方面帮助社队企业搞好调整,搞好生产,疏通供销运渠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草案)里提出,到一九八五年,社队企业的总收入在公社三级经济的比重中,要有一个很大的增长。各条战线、城乡各业的同志们,都要为实现这个光辉目标作出最大的努力。

          1966年5月7日,毛主席提出“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社队工业再次获得发展,其产值不断上升。到1970年,达到67.6亿元,比1965年增长了38.3亿元。

          70年代后,提出了大办地方农机厂、农具厂以及与农业有关的其他企业。全国纷纷创办各种规模的农机具、粮油加工、建材、编织、服装等社队企业。

          1976年,苏南地区社队工业产值已达到12.44亿元,为1965年的近45倍,平均每年增长34%。

          1978年底,全国已有94.7%的人民公社和78.7%的生产大队办起了以工业为主的各类企业,总数达到152.4万个;社队企业总收入为431.4亿元,占人民公社三级经济总收入的29.7%,社队工业总产值由1975年的169.4亿元增加到385.3亿元,增长127%,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75年的5.3%上升为9.1%(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社队企业安置农村劳动力282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9.32%。

          在农村工业企业发达地区,已涵盖了以下门类:以食品、饲料为代表的粮食转化行业;以经济作物和林业、牧业以及其他副业产品为原料的农副业产品加工行业;围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小型矿业、能源和建筑材料等行业;传统工艺、各类编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制造、修理行业;为大工业协作配套或拾遗补缺的行业;为城乡市场服务的轻纺、五金以及当地土特产加工等行业;供出口创汇或为外贸部门加工服务的行业等。 (数据参考《当代中国史研究》)

          华北平原上的东风人民公社也和全国一样,到1974年已经兴办了机械厂、农机厂、榨油厂、面粉厂等大大小小企业100余家,其中就有汽车零件厂。这个汽车零件厂创立于1970年,开始叫翻砂厂,投资15万元,50多名社员工,后来发展中买些旧机床,加工一些零件销售。

          1971年,东风公社所在的县成立了外贸公司。公社汽车零件厂也任命了能人孟某担任厂主任,更新设备,培训技术工人,开始通过外贸公司出口汽车零件,主要是铸铁加工产品,如刹车鼓。

          到了1975年,产品直接通过省外贸公司出口德国、美国、法国、日本。1978年,创汇每年已达500万美元,产品扩大到皮带轮、飞轮环、排气筒,德国奔驰、大众、美国通用以及日本丰田等世界名车都有这家汽车零件厂的产品,而且出口免检。

          1982年人民公社乡镇化后,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汽车零件厂继续蓬勃发展。90年代末,改制大潮铺天盖地。这家零件厂也相同。县上领导伴随多次出国考察回来后,将零件厂界定为民营企业,成为了私人股份制公司。与此同时,公社的一百多家社队企业,也全部改制为了民营,属于集体的一家也没有。

        • 家园 洗脑加他村差,怎么差,比较华西村成长历史,而且华西村

          等不是唯一。

          他们总说这是市场的好处,可是,在市场经济之前,就已经很好了啊。

      • 家园 泼天血煤如山断指,莆田系医院,996福报,这生意如你所愿

        你承认文革私人小生意是可以作的,但是“为什么要禁止会导致私人作大的大生意”,不就是少少地雇几个人剥削一点么,有什么了不起地,毛泽东周恩来他们枉为千年难出的一代人杰,干嘛不让干这些,“真是奇葩”,说这是你的思维没有歪曲你吧?

        然后改开十来年,我们就看到了市场经济,私营经济的大发展,也就二十来年,我们就看到少量煤老板的挥金如土堪比石崇斗富,同时每年以万计的煤矿工人丧身矿井深处,一下死了的矿工还算捞个“痛快”,还有几百万矿工因缺乏劳动保障而得上尘肺病,过着生不如死的漫长岁月。好吧,我们闭眼不看地下“离我们太远”的矿工,看看地上面的,区区一个珠三角就是每年几万根断指断肢,堆起来就是一座小山。即使幸运没有丧命,没有缺指头少胳膊的几亿民工,也是没福利,欠工资,背井离乡抛亲弃子,拿着低廉的工资被私企老板榨取无数血汗。哪怕是什么华为,阿里,腾迅这种高大上的民企之光,996福报之类的口号也变得臭名昭著。就算我等平民百姓身边,论医疗有私人的莆田医院,论教育有校外的各种私人培训班,托管班,幼儿园,也化身各种吞金巨兽对老百姓的钱包虎视眈眈。

        你嘴里的私企多好啊,不残酷剥削,不草菅人命,不官商勾结压迫群众,不拖欠工资克扣福利,资本家个个都是大善人,一点黑心都没有,这么善良仁慈的私企,这么体贴周到的资本家,怎么能不鼓励呢,您就这么想的是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