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五虎平洋——鸦片战争中的“浙东反击战”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29 🌺36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看过一个文章

          说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非常重视搜集情报。

          • 家园 可惜几百年前的细节很难还原了

            哲别追杀摩诃末的斩首行动真神奇,不可能仅仅靠路上抓舌头。

            • 家园 这应该是有人引路的吧

              另外,蒙古——西辽——花剌子模一线一直有商路。基本的地理应该不算隔膜。

              而且,蒙古还有不少仆从军,也应该熟悉地形。

              蒙古西征确实是史诗般的战争,双方都是一世豪杰,摩诃末已经不错,扎兰丁更是完美的悲剧英雄,拍成电视的话,太HBO了。

              • 家园 支持行军的应该有个情报网络,

                光有静态的地图或者仅仅有带路的,肯定不够。

                肖克说他们红六军团去找贺龙部,李德指示他们怎么走怎么走-----那条路确实最近----然后在甘溪镇走到桂军的埋伏圈里面了。其余的弯路上只有不能打的黔军。

                西征拍电视剧,不看好

                《马可·波罗》(英语:Marco Polo)是一部由Netflix制作的电视剧,主要讲述马可·波罗在忽必烈王朝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第一季于2014年12月12日发布。

                2015年1月7日,Netflix宣布续订第二季10集。2016年12月12日,Netflix宣布取消播出两季的《马可·波罗》。消息人士向《好莱坞报导》透露,共两季的该剧导致Netflix损失2亿美元而决定取消。

        • 家园 关于这方面,我手头正好有本书

          《西方人眼中的近代舟山》

          按这本书记载,1569年荷兰制作的世界地图就标注了宁波。之前应该还有葡萄牙人的地图。

          现在能看到最早的英国绘制的舟山地图是1703年。

          一鸦时期,浙江军民曾俘虏过绘制地图的英国军人。

          清朝的全国地图绘制是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一直持续到乾隆年间,将近60年,负责这项工作的主要是西方传教士,跟着学的中国人也不少,有成就的挺多,比如明安图,何国宗。甚至包括一些西藏的喇嘛,第一次珠峰测绘我记得就是在钦天监学习的喇嘛干的。不过,这些负责测绘的传教士多半有搜集情报的身份,中国的详细地图因此流入海外,主要是法国。

    • 家园 五虎平洋——鸦片战争中的“浙东反击战”(中)

      这里说下战前态势。

      前边说了奕经特别擅长做计划,那么,他做了什么安排呢?

      首先,情报工作。

      在奕经离京之前,道光特别叮嘱他,军机大事,注意保密。奕经当然不敢怠慢,于是做了很多安排,设立专门的文书传递路线,安排专门的机要人员,出入必须核对腰牌。

      更有意思的是,来他这儿商议重要军机的人呢,需要准备一个小牙版,把准备说的话,写在上边,看完就擦除,不能说话,防止隔墙有耳。颇有些阅后即焚的味道。

      这些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得一些机密连浙江巡抚刘韵珂都不清楚,但是对英军起没起到作用呢?我们后边再说。

      除了保密,奕经还积极刺探英军情报,据称在浙东沦陷三城安插了几十支情报小组和行动小组,刺探英军情报的同时,还进行一些针对零星落伍英军的捕杀行动,这条建议是来自臧纡青“伏勇散战法”,简单来说就是发动“人民战争”,人自为战,战不择地,水乘风潮,路匿丛莽,见夷即杀。颇有游击战的样子。这个确实起到一定作用。闽浙总督杨国桢也有类似的做法,应该是受到启发。

      甚至还逆用汉奸,在奕经看来,汉奸嘛,不过就是“贪彼洋银”,不就是钱嘛,只要反正,为我所用,就“一体赏赉”。

      有付出就有回报,终于奕经得到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浙东三城英军兵力大幅减少,宁波一地驻军不足三百。

      奕经有多少部队呢?号称十二、三万。

      实际上呢,奕经多次请旨从全国八省调兵,共计1万3千人,经过5个月,在战役打响之前到位1万1千人。雇勇的数字比较虚,奕经对此心知肚明,比较明确的数字大概是2万余名。

      这1万1千的兵丁中,精锐部队是四川的2000和陕甘的2400人,另外江宁800旗兵也被编入了一线出击部队。

      因为情报显示,浙东三城英军兵力空虚,于是奕经决定向三城同时发起进攻,意图一举克服失地。

      具体的兵力部署存在多个版本,国外学者提到的错讹较多,原因一是引用了当时浙东战役亲历者贝青乔的《咄咄吟》,《咄咄吟》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但是因为贝青乔毕竟不在中枢,或者是记忆有讹,所以在将领及人员上存在错误。原因二我后边说。

      关于兵力部署最可靠的应该是奕经本人的奏折,但是奕经本人的奏折也存在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奕经、文蔚等人会衔具奏折,第二个版本是奏折后附的清单和绘图,这是茅海建从第一历史档案馆里找到的,第三个版本是奕经、文蔚战后汇报战况的会衔具奏折。

      第三个版本和前两个区别,主要是一线指挥官的名字,这里边的原因其实很好理解,这就是官场陋规,这场战役呢,上下的信心都很足,因为准备充分,兵精粮足,而且是优势兵力,所以大家都觉得胜利是必然的,既然如此,官场嘛花花轿子人抬人,功劳嘛就要大家分润,所以预先就埋伏了一些自己人进去。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贝青乔的《咄咄吟》里有首诗:帐外交绥半死生,帐中早贺大功成。赫啼小纸尖如匕,疑是靴刀出鞘明。这诗说的是后边战役开始之后,进展顺利,大家觉得胜利在望,文武随员纷纷到前敌指挥张应云这里贺喜,顺便从靴筒里拿出小纸条,说是自己的私亲,希望张应云在报捷的时候把名字附在后边。

      前两个版本呢,在兵力部署上有些微调,兵力部署应该以折后清单为准,具体的指挥人员呢,应该以战况汇报和请抚恤的奏折为准,谁立功能作假,谁战死就难作假了。

      简单说下,宁波方面分为两队,一队460人,一队900人,从两个方向进攻,总指挥是段永福率领300人接应,张富带领810人随后接应,其它分段埋伏十二处什么的,就比较虚。这个张富呢,在另一处变成带领一队能“飞檐走壁”的高手预先进入宁波城做内应。

      镇海方面呢,人员和兵力争议较小,先锋同样是两队,一队是刘天保率领,475人,另一队是335人,副将朱贵率领525人接应,同时督带前两队。

      定海,略。定海的情况有点撕,想说清楚需要一些篇幅,就省掉了。

      后勤方面,饷银非常充足,保障到位,道光一向以抠门著称,但是这次浙东反击作战,非常大方,先后拨银600万两。奕经本人倒也没有克扣军饷,足额发放到位。先锋部队出征的时候,还领了六枚银洋。能换银两的“武功赏牌”,各级顶戴花翎特发到位,要官给官,要钱给钱。

      情报得力,兵员充足,训练有素,枪炮精熟,粮饷到位,士气高涨,同仇敌忾。类似这样的必胜的情形,后世有一个专门的成语来形容,叫“飞龙骑脸”,意思就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输的。

      正好呢,奕经做了一个梦,梦见英夷弃陆登舟,扬帆出海跑了,他就说给属下听,文蔚一听说,真是巧了,我也做了个一模一样的梦。这可是个好兆头。

      而且好兆头还不止一个,奕经又跑去庙里抽了一个签,签文“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保汝平安”,三天之后,今天汶川一带的嘉绒藏区的援兵到了,这批援兵带着虎头帽,这里的虎头帽不是虎头形制的布帽,而是用虎豹等野兽皮制成的皮帽,后来在当地还发现了云豹皮的帽子,应该就是这种。奕经一看,这真是太巧了,说收功当在此,“特厚赏之”。所以说奕经是个好人吧,讲究。

      既然胜局已定,开战前十天,奕经就把幕中的文人雅士召集在一起,干嘛呢?让大家比赛写作文,作文题目就是浙东反击战大胜,文士一看,打仗我们不行,这个我们行,虽然仗还没打,但是怎么打的可以发挥想象嘛,数十文人开始写文章,文章写得是真好,洋洋巨篇,典丽堂皇,详叙战功,有声有色。如果仗真打赢了,没准这些文章还成史料了呢。

      通宝推:史文恭,伏波将军,从来,须弥一芥,ccceee,mezhan,燕人,和平共处,
    • 家园 英语里面一个cousin,代表很多意思了

      《剑桥中国晚清史》在提到奕经的时候,把奕经说成是道光的堂兄弟。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错误

    • 家园 当年看过电视里嘉绒藏远征的舞蹈,还专门去过小金寻访

      此事乃胸中一块垒,而今兄台又提起来了。

    • 家园 好文,期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