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横跳没有出路 -- 给我打钱87405

共:💬162 🌺457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笑话两则

          有人说,毛泽东能力有限,其实我认同,但单独看毛泽东不妥,配上了蒋介石,才能算出“合力”。毛泽东比不过玄烨,玄烨比不过朱元璋……嗯,这个话题容易引发扯皮,就当我随口一说。

          这么来说可能就没有争议了,一个人是否强大,要看他的对手,如果他的对手只是一个草包,整天踢乌龙球,你恐怕只能吹嘘:“瞧啊,把对方吓得连方向都搞反了。”

          毕竟,没有人认为踢赢中国男足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既不赚钱,也不赚名。

          有这么一个笑话:记者采访中国女足,“听说你们上周跟男足打了一场比赛,结果 我们都知道了,这对你们打进世界杯决赛有没有帮助?我是说,你们的信心更足了?”女足姑娘摇摇头:“我认为我们就不应该安排这场比赛,我们实在是打不起精神。”

          另有一个笑话:

          一群历史名人在天上围观吃瓜,看了许久,

          刘皇叔长叹:“谁他妈的把我这么早给生出来了?”

          项羽接话道:“有你什么事?轮得到你发言吗?”

          炎帝在一旁轻咳了两声,一下全都安静了。

      • 家园 续(2):需进一步认识移动互联网下的陌生人社会

        接上文,效率是关键。

        尽管前面絮叨了很多,但我认为还是有必要梳理一下:人是被环境塑造出来的,初级成长阶段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决定了一个人之后是高效还是低效,而高效还是低效跟幸福感的多寡直接挂钩。

        显而易见,“双功”甚至谈不上是追求,而是及格,但更多的人致力于“建设”好恶感,他们眼中的世界,要么是他们喜欢的,要么是他们讨厌的。

        如此,就需要给移动互联网打个分,它到底是高效还是低效?

        表面看,它是高效的,比如你不用在邮局排队发电报。但实际上呢?

        我本人其实不知道该如何描述移动互联网的低效,我只能打个比方:北京城城区干净吗?干净。但它的周遭全是垃圾场。电能清洁吗?但要得到这么多清洁能源,所需支付的污染是天文 数字。

        在我的调查中,我发现当今人们普遍认为古人低效,远没有现代人高效。但恐怕我得说,古人可要比今人高效N倍。通过他们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你不难发现,古人可比今人“抠门”太多了。比如他们很少说废话,也不讨论人生的意义何在这种话题。

        诚然,今天确实不必走一趟去邮局发电报,发电报还得填单子还得排队。然而,一般而言,不会有人给对方发一封电报,里面讲的是今天早上起来本想吃混沌,结果我妈已经煮好了粥,所以为了不辜负她老人家一片好意,只好忍着吃了。

        如果有人接到这样一件电报,十有八九是“上峰密电”,转译出来的意思是“今日八点按计划行事”。

        我们今天有太多人,对此是浑然不觉的。所以你如果去看今天的孩子是怎么学习的——我就不谈是不是关心学到了真知了,哪怕只是为了对付考试——他们根本就不关心效率,他们唯一的做法就是把分母做大,只要分母足够大,所输出的分子就能达标或者更优。他们无动于衷到如此程度,你会惊讶万分。然而,哪怕只是30年前的人,也不会这样去做事。

        所以,是不是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其实人类衰退的证据呢?

        恐怕大家如今都听说过机体衰老这个词,与细胞衰老相比,机体衰老是整体性衰老,部分细胞反而变成极其高效。

        而机体衰老的本质是新陈代谢率下降,新陈代谢率的下降是细胞出现了“整体性”的技能衰退,换句话说,细胞越来越“笨”了。

        今天我为什么会谈起,长久以来,所谓一部分史学家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呢?因为这些史学家不承认王朝是会衰落的,相当于他们不承认人是会死的。其实我们翻看每一代王朝的衰落史,都不难发现一个共性:会干事的人,越来越少。

        大量的证据表明,走向衰落的王朝出现了整体性的滑坡,有心无力这四个字跃然纸上,在这里我就不举证了。我只说一个,就是为什么每一代王朝后半段,总是“能吏”上位?总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在中国的官僚体系中,“吏”的位置通常是很低的,这种低,如果我们不用等级的眼光来看,是指“吏”往往只能办一些非常具体的事,而无法成为统帅。所以,“能吏”上位,就意味着王朝的衰落已然无法挽回。

        一些人分析太平天国对大清王朝的打击时,往往认为这是致命一击,结论是对的——能不对吗?倒推式分析——过程我恐怕无法认同。曾国潘曾经跟他的心腹幕僚讨论过大清的未来,得出的结论是大势已去。为啥?出现了普遍性的人才凋零,不得不启用一些难堪重任却野心颇大之辈。李鸿章其实就不如曾国潘,而李鸿章却可以做到北洋总督的位置,袁世凯远不如李鸿章,他到最后甚至过了几天当皇帝的瘾。

        但岂止是这些“大人物”们呢?再往后,多少人所谓抛头颅洒热血其实是一拍脑子卷入所谓革命浪潮?可是,如果我们对比一下《曹刿论战》就不难发现,即便是在三天两头就要打一仗的春秋战国时代,那也是不容易叫别人替你卖命的,曹刿在暗示鲁庄公,“你那点所谓的政绩,压根就忽悠不了人,你好歹整点高大上的词呀。”

        用今天的时髦话来说,在一个王朝的后半段,“智商下滑”是普遍的,无法阻止的。

        所以,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是不是意味着这一届人类衰老了呢?

      • 家园 你要是老蒋,你怎么办?

        你要是老蒋,你遇到了毛泽东这样一个难缠的“纵火犯”,你又应该怎么做,才能把他拿下?

        历史不能假设,我只是说说个人的看法。我要是老蒋,就跟毛泽东学,毛泽东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为啥?我的兵力比他强,我还是个正版。用一模一样的招术,他打不过我。

        所以,如果我是老蒋,我也单独谈话,把情况摸清楚,谁能跟我想到一块,我就给他悄悄安排任务。那些个哭闹的乡绅,我就跟他们说:“赤匪要闹,就让他们闹去,多行不义必自毙”。一直等到他们急了,非要出钱出人让我出兵,我才动手,我一上去就给他锤个粉碎,我叫他战略,我叫他大转移,我叫他灰飞烟灭。

        郑庄公不就是这样灭了共叔段么?这是《左传》第一篇里的故事。郑庄公为什么不能在一开始就灭了共叔段?共叔段是他弟弟,二来他妈偏心,明里暗里支持共叔段。老蒋当年的处境一样,同情学生的,同情共产党的,并不少。怎么办呢?郑庄公是怎么办的,我就怎么办。照猫画虎,学呗。如今我党收拾香港那帮人,不是一模一样吗?

        打老鼠,你不能追 的,越追,他越厉害,你相当在于帮助它。怎么打老鼠呢?让它吃,让它吃到自己天下无敌。一锤下去,砸个稀烂。

        所以呢,如果我是老蒋,我就会主动撤出江西,毛泽东再厉害,也架不住其它人禁 不住诱惑,江西这么大一块地盘,他们必定想占山为王,肯定舍不得走。我就给它养到硕大一只,然后一锤下去。

        所以说,毛泽东的出世,是上天安排的。正因为是上天安排的,所以同时安排了一个蒋介石。天下没有神,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短板。毛泽东并不是神,他也有自己的短板,他的短板就是他的革命同志老想当山大王。所以,只能说,同时安排了毛泽东和蒋介石,这叫天意。

        毛泽东早年的所谓建立革命根据地,那是骗人的,不这么搞,他的革命同志就会当场给他翻脸。他是个纵火犯,怎么可能想着建立革命根据地?那都是临时的,放了火他就跑了。“四处放火”,跟游击战,如出一辙,只有朱德心领神会。能跟毛泽东比肩的,在那会,也只有朱老总啦。我怀疑,这也是天意,双保险。

        打架嘛,核心策略就是:如果我的本钱没有你厚,那我绝不跟你使一样的招,你用板斧,我就用剑,这就是毛泽东那句著名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如果我的本钱比你厚,我一定要用跟你一样的招,你用板斧我就用板斧,你使剑我也使剑,早晚耗死你。

        人的本钱厚,还是老鼠的本钱厚?人的本钱厚。所以请吃,随便吃,放心吃,大胆吃,大白天也来吃吧。我就把江西整个给让共产党,用不了一年,他就能变成军阀!等他成了军阀,我想怎么收拾就怎么收拾,那就看我心情了。这个蒋介石,草包一个。

        康熙怎么收拾吴三桂的,怎么收复台湾的?养老鼠。

        不要神话毛泽东,天下没有神。毛泽东会学习,特别会学习,这才是我们需要明白的事。

        所以说,首先得【会学习】。你不会学习,你学个鬼。

        问题是,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不愿意学习。这不就只能,呵呵哒?你叫他看本书,他觉得你在迫害他。你叫他琢磨琢磨,他觉得你在浪费 他的时间。有的人,几十年不摸一本书,几十年都是“别人怎么搞我就怎么搞”,说个鬼。

        毛泽东爱学习,会学习,蒋介石不爱学习,不会学习,一个读不了书自己学,一个觉得当青帮头子威风学个什么习呀。所以呀,这蒋介石总是完成“神助攻”,仿佛在对毛泽东 说:“射门很困难是不是,不要紧,我可以帮你呀,我把球带到自家门口,你看好不好?”毛泽东怎么说呢?“不谢,走你。”别说是当年围剿红军完成神助攻了,后来三大战役,哪个不是“蒋公”鼎力相助,非要把球运到自家门口,还特客气:请射门?

        我们社会中的蒋介石,还少吗?不天天给人神助攻吗?

        总结:

        环境塑造人。人要学会善用环境,毛泽东就利用好了环境,主动挨打,结果 就是共产党越是挨打,越是团结,越是有战斗力。

        而有的人,总是天天设想,环境这样,那样,这样或那样了,就对我有利了。结果 呢?鸡飞蛋打。

        见贤思齐,贤好不好用?见不贤内自省,不贤好不好用?一切皆可用。学以致用。“双功”,高效,大成。

        一天到晚不如意,这个不如我的意,那个不如我的意,只剩下个人的好与恶,“蒋公”耳。

    • 家园 比尔盖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提出了一个疑问:市场中的商品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他研究了一番之后发现,商品价格是自然形成的。于是,他说,市场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会将一切调控得当。

      我奇怪的是,这一理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信?

      商品价格是如何形成的?菜贩会告诉你,去问别人卖多少价不就知道了吗?那个“别人”又是怎么定价的呢?再问下一个“别人”。那么最开始的那个“别人”又是如何定价的呢?参考昨天的。

      那要是一个全新的商品种类,又该如何定价呢?你去问生意人,他会告诉你,他会参考其它商品的利润,比如毛利30%。

      所以,市场商品价格是由人脑决定的。

      那么比尔盖茨长了颗什么样的脑子呢?

      比尔盖茨的脑子十有八九是这么想的:我的生产成本为1元,我为什么不卖1万?

      买的没有卖的精,买家不可能了解生产者的真实成本。这是其一。生产企业内部员工也不可能了解到真实成本。这是其二。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参考别人,为什么自己不能成为别人的参照物?

      这就是比尔盖茨。

      这样的比尔盖茨,怎么有可能去干一件跟风的事呢?他第一次就尝到了“我的脑子 我做主”的甜头,他就不可能再做任何跟风的事。他要干的第二件事,必定也是前无古人的事。如果他想美国总统,他就会重新定义美国总统这四个字。

      可能人听到这里,开始佩服起比尔盖茨了。然而,波粒二象。比尔盖茨,毫无疑问,大才,但同样,毫无疑问,缺德,他的德为0,甚至可以说是负数。所以,他只是一只爬上了王座的猴。

      我都能想得到,这么干会引出来什么,比尔盖茨如此大才,他真的想不到,他这么做,会引出来多少跟风效仿的人吗?他难道真的想象不出来,这些人,就会跟开着割草机似的,毫无顾忌的收割“智商税”吗?他真的想不到吗?这是不可能的是。那么,他还当什么慈善家呢?

      猴子,之所以能爬上王座,是因为山中无老虎。袁世凯,也是这么一只猴,爬上了王座的猴,孙中山,同样是。

      但不要紧。山中一时没有老虎,但不会一世没有老虎。

      在袁世凯和孙中山之后,就出来了毛泽东这只真正的老虎。那么,比尔盖茨会例外吗?

      我敢打赌,只要你命足够长,你一定能见到一只真正的老虎横空出世,他的出世,将让你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王者。

      总是跟别人比,你就能拿到第一,你拿到了第一,你就忘了你是只猴子。你这只猴子就会爬上王座,你这么做,就一定会引来天谴。

      真正的高手,只会深藏在民间。最好的医生,无所事事,因为他已经让所有人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但总有一些特别聪明、极其聪明的认为这世上没有医生,自己才是地表最强。

      这些极聪明的猴子,就会肆无忌惮的爬上王座,轻蔑的俯视天下。他会一遍又一遍的向世人夸口,指着老虎的画像说:“老虎算什么?这天下还有老虎吗?”

      通宝推:夜如何其,
    • 家园 详说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陌生人社会

      首先要说的是,认识一个事物的基本公式是:

      一个相对公理+一个或多个具体条件=你所要认识的事物和所需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认识移动互联网下的陌生人社会呢?

      相对公理是什么?是人性。人性无非就是趋利避害,胜骄败馁。

      具体条件是什么?移动互联网时代。

      公理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所以,下面重点围绕具体条件,即移动互联网时代来展开探索。

      一、陌生人社会和熟人社会有什么具体的不同?

      熟人社会中的人,会比较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所谓低头不见抬头见,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就不得不有所顾忌。张三今天得势,他可以得势不饶人吗?不能。因为他总有失势的时候,到那会,报复是成倍的。所以在熟人社会,我们会说:冤家宜解不宜结。

      那么在陌生人社会当中,人的表现将如何呢?我举一个小得不行的例子来说明。张三问李四“明天那款限量版手机几点开始发售?”李四答:“10点”。其实是9点。李四为什么会骗张三?因为李四不希望多一个竞争对手。在熟人社会,李四就没有这个想法了吗?他有,但他不能这么做。而在陌生人社会,就会这么做。即便事后张三了解了的事情的真相,那又如何?李四换一个头像就可以了,不承认也行。

      所以陌生人社会当中的人会主动成为“小人”。骗你又怎么样?骂你又怎么样?给你搅和了又怎么样?耍赖又怎么样?正因为如此,人与人之间不信任就会成倍增长,你说任何一句话,对方都会去猜疑你的所谓的真实动机是什么。这就给野心家们提供了巨大的表演舞台。

      我为什么能了解得比较透呢?无它,我是中国第一代网民。

      我也干过骂完删了ID走人的事。所以,陌生人社会是一个影响巨大的环境,这个环境跟过去的熟人社会大不相同。这个环境就会所谓的暴露出“人性丑恶”的一面——但我认为这个理解是不对的。人为什么要造门,门上得有锁?没有门,没有锁,门户大开,这不等同于唆使别人犯罪吗?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极大改变了商品成本结构

      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商品成本主要是“硬”成本,比如材料,比如工艺,比如运输,比如仓储。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商品的主要成本是“软”成本。什么叫“软”成本,就是今天流行的IP,知识产权,对于普通人,其实就是“品牌”。有的人想不通,为什么成本只有几块钱的东西,能卖出好几百。就是因为这些人不了解商品成本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公司中,生产部门根本就没有话语权,市场部门才是老大。

      成本结构的巨变,同时带来了另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我取名为:第一桶金高达80%。

      下面以微软为例。在一些人心目中,比尔盖茨是技术出身,传说中他在自家的车库里开发出了windows系统。然而并不是,比尔盖茨毫无疑问是一名“革命”者,他最大的成就,就是第一桶金就把“整个金矿的80%给铲走了”。为什么盖茨长时间保持世界首富?为什么微软在后windows时代一而再、再而三的跟不上技术革新潮流,才依然实力雄厚?为什么乔布斯干到吐血,苹果也干不过微软帝国?

      微软并非是日落西山,而是主动战略收缩。80%的金矿已然落入囊中,为什么还要当老大?人家已经眼红万分了,你还不主动从宝座上下来,难道等着别人围殴至死吗?所以,微软装成一副迷失样,搜索引擎干不过google,手机干不过苹果,社交干不过facebook,微软仿佛只会跟风,没有任何创意。真的是这样吗?我敢说,比尔盖茨是要准备当美国总统的——他的野心或许还要大。

      自打微软搞了这场革命之后,效仿者顿悟了:一定要开发一个新市场,一个新市场,就没有人知道应该订多少价合适,就可以把几块成本的东西卖到几百,甚至几千,一下就把这个市场的80%的利润铲走。

      比如泡泡玛特,开发出了盲盒娃娃市场。如今跟风者如云,然而泡泡玛特的粉丝高达350万人,第二名才30万人。

      这就是今天一些人经常说的【头部IP】。当不了头部IP,只有一个结果 :game over。

      并且显而易见的,越是偏“虚”的商品,越是“IP”化。什么叫“虚”的商品,比如一套操作系统,这就比较“虚”,它的copy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比如前面所举的另一个例子,盲盒娃娃,它也比较“虚”,它至多是一个摆件,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再比如茅台的所谓收藏价值,也是偏“虚”的,再比如海底捞的所谓“人性服务”,还是偏“虚”的。所以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在脱实向虚。

      为什么 现在天天谈创新呢?想赚大钱,赚快钱,只有这一条路,开创一个新市场,当头部IP。

      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特征就是信息传播极快,覆盖范围广。对于“吹牛X者”而言,这就是一件神器。特朗普当了4年总统,成为了“总统市场”的【头部IP】。在过去四年当中,有哪个国家元首的吸睛能力超得过特朗普?

      吸睛,就是吸金。吸了睛,才能吸金。特朗普当4年总统,到底捞了多少钱,这是个秘密。但我相信,拜登只有灰可吃了。

      三、移动互联网下的陌生人社会是骗子梦寐以求的天堂

      我们一直说,天堂是不存在的,然而,天堂出现了,这是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真正的、触手可及的天堂——当然,这是对骗子而言。

      还记得乐视网的贾跃亭吗?大家看到没有,就这么堂而皇之的,跑了。再看特朗普,还是跑了。

      为什么 会这样?我觉得大伙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才对。为什么出现了骗子的天堂?

    • 家园 第一次往往就是最后一次

      最好先自行搜索“双凹镜”演示视频,看了视频之后再往下读。

      --------------

      大家看了这个视频之后,有什么感想呢?

      有的人,之所以不接受“照镜子的视觉感等效于把镜子拿掉直视镜子后面的人”,是因为我们不仅有视觉感,还有其它的认知能力,在这里即是“我已经 知道镜子背后没有人”。

      但这个视频中的成像演示,对于一些人而言,是他第一次见到。他的感受就会比较“纯粹”,比较接近于100%的视觉感,他当然就会认同,视觉感等效于“直视”那个“悬浮的等效物”。

      为什么我们人长大之后,反而有些特别简单的事情不接受了呢?因为我们“复杂”了,我们脑中有各种各样的认知。

      在跟孩子打交道时,在跟其它人打交道时,在跟自己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

      比如就拿这个实像、虚像到底意味着什么来说,如果你跟孩子讲,是用照镜子来讲解,他不会认可,因为他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你说的等效的直视【视觉感】,他在这种情况下,不止【视觉感】,他是一个综合的感受。

      那么,咱们该怎么办呢?

      那你就得想破脑壳,去找一个说明同样“原理”的,但他从未见过的现象。否则你很难让他建立一个正确的认知。

      重复一遍:你就得想破脑壳,去找一个说明同样“原理”的,但他从未见过的现象。

      我找这个双凹面镜成像,找了很久很久。之前有看过的人,立刻就理解了“等效的直视视觉感”。

      这里要强调的是:有的事,但凡你见过一次,你的脑子就被改写了,回不去了!切记切记,只有一次机会!

      只要发生过一次,你就再没有机会【直接体验】到那种【纯粹感受 】了。不会再有了。再有,就是靠所谓“理性”建立起来的【认知】。只有一次机会,只有一次。

      但是,人生不止一次机会。

      人生还有另两次机会。猜猜看,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对了,另一次就是这个双凹镜视频,这样的机会还是有的,只是不容易发生,可遇不可求。

      我跟我女儿讲这个【等效视觉感】,就一直在等待这样的机会出现。我其实不知道这机会具体会在哪里。有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一个词,叫双凹镜。我突然就有了感觉,马上就去查,一看就明白了它的成像原理。我心想运气来了。然后才是找视频,其实我已经动手做过实验了,效果不错。但是,我心里仍然没谱,因为还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我女儿。她如果死活不“配合”,那我也没有办法。嗯,我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于是接下来我趁热打铁,赶紧告诉她:“你不光是要学明白这个光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你这次的经历,对于你理解人,会有特别大的帮助 。”

      那么,第三次机会是什么呢?

      生孩子!

      生了孩子,你就会陪伴在他身边,看到他做一些极为纯粹的反应——没有那些个好恶感——你最原始的记忆就会被唤醒。

      所以,一定要生孩子。

      有人可能会问,“我有孩子呀,也是我亲自带大的呀,我怎么没有产生过你说的那种最初记忆被唤醒的感受呢?”

      嗯……保姆带孩子比你多,对吗?她们有吗?她们没有。

      所以,不是简单的照顾孩子,不是喂养他这么简单,是你要在一旁观察他。记住,你不能提前告诉他相关的事,好比你不能剧透。这就是为什么我女儿小时候我只跟她讲“大道理”的原因。她第一次摸毛毛虫,就跟她捡树叶那样自在。我从不告诉她这些事。

      另一方面,我个人猜想,城里的孩子要比乡下孩子……该怎么说呢,嗯,好吧,我直接说吧,更倒霉。

      城里的孩子,富裕家庭的孩子,相对的,能接受到的信息太多了,在非常多的“小事”,他们还没有参与过,一次都没有,就已经 被告之了。另一个就是他们活得太“充实”,目不暇接,很少有机会去沉淀。所以他们的记忆中,与【纯粹】二字有关的事,非常少,非常非常少。

      有的孩子,你让他吃苦瓜,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吃。他从未体验过【纯粹】的那第一口滋味,他的脑子已经 提前被“苦瓜苦”占据了。这种孩子,此生,永无机会,品尝那唯一的一口纯粹的苦瓜的味道。

      重要的不是苦瓜,而是那种【纯粹】感。

      所以说,有的人……即便生了孩子……嗯……

      【纯粹感】强烈,一个人才能从混沌中走出来,因为你可以很轻松的剥离一些暂时不需要的这感那感。我们经常听人说,要学好数学,就得有数感,想学好语文,就得有语感。这些数感、语感,其实关键在于【纯粹】。

      女孩子也好,男孩子也罢,不应该随随便便跟人上床的。唉。了解这一点的人,又有多少呢?

      你们要知道,跟纯粹的人谈恋爱是一种享受。问题是,这样纯粹感强烈的人,非常少。这个世界上,有大把的人,从未享受过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只有一个特征,那就是纯粹。

      我本人就是一个【纯粹感】比较强的人,而想必大家现在知道了,那些个大学者或者某个领域的大师,他们的【纯粹感】更强烈。正因为如此,齐达内才能看到那个缝隙,将球传出去。我们古语说的,返老还童,并非是指外形的鹤发童颜,而是指他找回了N多个具体的【纯粹某感】。

      打个不太当恰当的比方,所谓混沌,就是一万张图像叠在一起,合成了一个影像,而纯粹就是将这一万张图像分开了,并且每一张都是对的,没有张冠李戴。

      人生,只有这三次机会。不会再有更多。

      想建立一个相对纯粹的视觉感,对人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其它的,也一样。

      一个人,要说起来,比较理想的成长模型是:

      首先,他出生在一个信息相对少的环境中,他慢慢长大。

      然后,他遇到了至少一位良师或益友,让他懂得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有多珍贵。后来的每一次【第一次】他都想方设法的记住,牢牢的记住。

      再后来,他有了孩子,孩子就是他的天使,能唤醒他另一些沉睡的初次记忆。

      我个人所见,这就是美。

    • 家园 等效思想

      “等效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是不是人类独有的,我没有能力去讨论。然而“等效思想”的最重要内涵,却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跨越时空,将两个“实在”联系在一起,这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一种主要手段。

      正如我之前反复提及的,懒、奸、智、勇,这都只是说法,说法本身并不重要,听起来是否令人反感或者愉悦不是首要问题,重点在于“即便不是懒或智,然而事情也干成了这样”。这就是等效思想的具体表现。

      长久以来,中国民间盛行一种观点,说什么只有中国人才所谓的务实,就看一个成王败寇。这是事实吗?等效思想如将其视为一样工具,可以说是西人搞理化研究的一把利器。所谓的重过程,其实本质是将一个原先认为的过程放大,发现这过程当中还有其它节点,好比说,原先以为是A到B,将放大后,发现是A到C再到B,这样就可以生出“支路”,打开另一个领域的大门。西人跟我们一样,还是要看结果 的。

      我个人所见,无论怎么抬高“等效思想”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事实说明,谁认识越深刻,掌握得越好,谁就越有变通能力,谁就越有可能事半功倍。

      树上本有2只鸟,过了一会再数变成了5只鸟,问中间飞过来 了几只鸟?

      有的学生是2+1=3,不对,2+2=4,不对,2+3=5,对了。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学会关系式移项,故表面上看来,为“凑数”。

      有的学生将原题转译成:树上本有5只鸟,飞走了2只,还剩几只。这种转译用的就是“等效思想”。在同一阶段来看,这样的学生有“灵性”。

      同理,在目前这个阶段,当我们中国人向西人学习时,把翻译摆在头条,推崇信、达、雅,跟前面例子中“凑数法”并无二致。看起来是为了追求等效,然而实际上却是扭曲、歪曲。

      有的学者也是向西人学习,他却自己出书,用合适中国人的方式所谓“重构”所学,跟前面例子中的第二类学生完全一样。表面看不为所谓正统所容,然而其实际效果却是大大优于前者。

      自然,这里谈的是个人问题。放在整个社会当中,我们必然就担心“转译”会夹带私货,正如中国学生都要学英语,而不是由某些人来专职学习,再为其它人服务。这就是另一个领域的事了。我关注的是前者,即,我谈的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成长发展。

      往最简单里讲,要学好理化,必须要发现“等效思想”,认识“等效思想”,掌握“等效思想”,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某个数”欲表达什么?欲表达有这么一个数,它具体是多大我们不关心,我们关心的是它跟另外几个“某数”有什么关系。

      a欲表达什么?欲表达有这么一个数,它具体是多大我们不关心,我们关心的是它跟另外几个“某数”有什么关系。

      所以,“某个数”=a。

      这就是代数的入门。

      再举几个例子。说,将一物体放入液体中,最终它将飘浮,同时液面会抬高,问会抬高多少呢?

      嗯,让我想想。物体放入液体中,先放入一部分,它将挤占空间,于是被挤占的液体没处去,就会“反包”过来……

      有这个必要吗?难道它不是等效于:将一物体缓慢放入液体,这液体的高度恰好与容器齐平,将溢出的液体收集。待物体和液体都静止后,用“神力”将溢出之液体从容器底部灌入,而不影响上方。

      说,一个老师见一名学生趴桌子上睡觉,于是将他叫醒,问了他几个问题,该生对答如流。老师便叫这学生滚出去。

      有这个必要吗?难道它不等效于:本老师在乎的是有没有竖着耳朵听我的课,别的都无关紧要。

      说,王老师像小明今年这么大时,小明才7岁,小明像王老师今年这么大时,王老师已经37岁了,问小明跟王老师今年各几岁。

      有这个必要吗?难道它不等效于:小明从7岁长了一截,又长了一截,再长了一截,于是37岁了?

      像这样的例子,随手一抓,就是一抓一大把。如果说,还不能意识到它有多重要,甭管你是刷题刷到半夜,还是996接三班倒,恐怕只能是越努力越失败。

    • 家园 二谈虚像和实像

      点看全图

      请大家注意上图中的人眼,其实有没有无所谓,画 人眼是想表达出下面这个意思:能将左与右联系起来,即产生等效感,是人的能力。左侧光路,是实的,右侧光路,也是实的。二者不能同时发生,而人的本事恰好就是能“跨越时空的限制”。所以,这里强调的是“等效思想”的建立。

      那么,我为什么要纠结教材中的这个“像”字呢?我以为,汉语“博大精深”,结果就是搞成了一锅粥。依汉语中“像”之本义来看,教材中说实像、虚像,本不是错误。然而时代在变,我们今天不是生活在过去了,大多数人对于汉语的学习并不是去追根溯源的,更多的是倾向于“望文生义”。所以这个“像”字的使用,至少可以说,其实际效果是被歪曲、曲解了。我之所见,即便不改教材,老师在传授的过程中,也应当对学生说明,此“像”乃等效物之义。

      那么还有另一个“像”,就是图像之义。这一点,教材完全搞错了。这个错误是无法容忍的。正如之前所介绍,光经反射或折射后继续传播,半途为光屏所截,光就会在光屏上作画。这些画像当中,有一些不为人认同,原因就是“碎片化”了。如果说,学物理不能把这一点误见纠正过来,那还学个什么呢?

      至于教材为什么编成了这个样子,我只能说,中国的一些读书人,怨气颇深,怨天怨地。

    • 家园 毁掉牛顿

      问:众所周知,如果有一个物体距离凸透镜大于2倍焦距,那么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放大镜是凸透镜。我们让被视物距离放大镜2倍集距以上,同时在异侧凑近放大镜去观察对面的被视物,按理说“看的是实像”,可是为什么 实际观察到的是发虚的图像呢?

      我猜又被问得怀疑人生了。

      一切罪恶的根源就在于下面这句红遍大江南北的话:

      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而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这句话的另一半是,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

      作为一个原始的普通人,是很容易接受这句话的。比如拿一支手电筒对着平面镜,平面镜前面放一张黑纸(咦,为什么要放黑纸?),你从黑纸上面什么也看不到(真的?你确信?你真的确信?)。

      不过,如果有条件,你可以站在一间黑屋子里,屋子里有一面魔镜,接下来跟前面说的一样。你会在黑纸上看到什么呢?还是什么都看不到呀。现在把手电筒关掉,你会看到什么呢?什么也看不到呀。

      前面,是你认为你在黑纸上什么也看不到。

      后面,你其实说的是,你连黑纸也看不到了。现在知道为啥要用黑纸了吧。用白纸的话,有可能会因为屋子不够黑,有光漏进来造成错觉。

      在黑屋子里有一个魔镜,你站在镜子前,右手拿着手电筒,左手举着一张黑纸,怎么样,这画面够酷吧。

      显而易见,光经镜面反射过来,然后被黑纸半路截住。于是,你看见了黑纸。所以,这是光在黑纸做了画。

      所以,“虚像是不能被光屏接住的”之所以被奉为圣经,是因为普通的原始人,只是发现黑纸上面除了亮就没有别的图像了。

      错 了,黑纸上有图像,但被“稀释”了,所以人眼看不出来这个图像。

      原始的普通人,几乎必定会犯下 这个错误。要不然牛顿凭啥被人膜拜呢?

      我猜,可能是因为编写教材的人,不喜欢牛顿,牛顿 这个人说实话,不可能讨人喜,你看他长的那一副龌龊样。

      虚像跟实像的区别,只在于前者是光经反射或折射后发散开来,后者是聚拢。所以无论光屏在哪里,永远也不可能在光屏上得出一个人眼认可的图像,而对于实像而言,只要光屏的位置正确,就总能找到那个唯一的位置,得到一副清晰的图像。

      对了,需要补充一条,在地球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换个地方那结果 可就不一定了。我的意思是,如果人类跑到太空中,放置一个巨大的平面镜,然后在它的对面放一个光屏,是不是还是跟在地球看到的结果 一样呢?嘿嘿。这个事嘛,你给 我钱,我演示给你看。

      “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这句话自然也是反牛顿的。话说,我真的不明白,这个编教材的人怎么跟牛顿有世仇吗?人家都死了这么多年了。

      “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这话的意思,人在平面镜前,会觉得后面有个我,这个镜子后面的我,“人头马”说是虚像——对比一下,会发现实像跟虚像的定义是矛盾的。

      实际上,这跟脑补没有关系,因为这里只涉及到光学问题。

      比方说,你拿一个平面镜放凸透镜面前,你会发现凸透镜会“认为”平面镜前的物站在平面镜的后面。

      所以,为什么 前面那个问题其实不是问题呢?

      没错,当物体距离凸透镜两倍焦距以上时,在异侧,用光屏,可以接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然而,人眼贴近放大镜时,实际效果是“截胡”了。

      而人眼本身就是凸透镜,结果 当然是凸上加凸,聚拢效果更强——得到实像的位置距离凸透镜更近,而视网膜表示“我够不着啊,这么近”,所以光线交实了之后会继续传播,又发散了,落到了视网膜上,当然看到的是“花”的,即发虚的像。

      这些事,都容易讲通。我唯一理解不了的,就是“人头马”为什么 这么恨牛顿。是因为鸦片战争咱们打输了吗?是输给英国 人,而牛顿是英国人吗?所以,“人头马”决定将他毁掉?用这样的方式毁掉牛顿?

      最后,人在站在镜子前,误认为镜子的后面有个我,这一说法,无法得到证实。我比较怀疑是“人头马”故意 这么说的,还是那个目的。

      “人站在镜子面前,误认为镜子后面有个我”这句话更应该更正为:人站在镜子面前看到自己,等效于,【拿掉镜子,直视前方,原先镜子后面站着一个人,跟我长得一样】。

      为什么 说“人在站在镜子前,误认为镜子的后面有个我”这一说法无法证实呢?因为正常人都是综合感观动物,不可能有“人头马”那种奇特的感受。

      “人头马”非要这么说,咱们也没办法,只能呵呵哒了。

    • 家园 悬赏:人在凸面镜面前是变胖还是变瘦?

      如题。答对者献花一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